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节段性固定点的选择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的:分析和判断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术中固定点的分布。方法:分析100例特发性脊柱侧凸病例各固定点的使用情况,提出必须固定和选择固定的观点。结果:100例病例,每例使用椎弓根螺钉6~12枚,平均8.9枚,上终椎197枚,使用率98.5%,下终椎200枚,使用率100%,交界椎凹侧195枚,使用率97.5%,凸侧110枚,使用率55%,顶椎凹侧32枚,使用率32%,凸侧16枚,使用率16%。结论:在外科矫正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时,上、下终椎、凹侧交界椎是必须固定的。  相似文献   

2.
来自前方的压迫与节段性不稳定为颈椎病性脊髓病发病的两个重要因素。有些作者更强调不稳定在发病中的作用,采取多节段颈椎融合术治疗本病取得较满意的效果。然而,颈椎运动功能的丧失仍然是选择这种手术时的疑虑。本文就多节段颈椎融合术后其运动功能损失程度进行探讨。1资料与方法 选择前路椎间盘切除,椎体间植骨融合 (3个节段)术后患者21例(下称患组),男17例,女4例。年龄39~63岁,平均53.3岁。C3~C6融合术2例,其余为C4~C7。术后随访2.5~14年,平均5年。由专人对患者复诊。1.1询问头颈活动在日常生活中感受到的不便与痛苦。1.2测量头颈…  相似文献   

3.
伍骥  张新和 《中国骨伤》2011,24(4):269-272
脊柱融合(Fusion)是现代脊柱外科的通用技术,Al-bee首先将胫骨用于治疗脊柱结核已经有整整100年了[1],Hibbs首先把融合技术用于治疗脊柱畸形也有足足100年了。国外将融合技术用于脊柱退变性疾病的治疗已经50年有余.国内也有近30年的历史。  相似文献   

4.
1992年6月 ̄1993年6对100例临床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进行下肢常规(胫后神经)皮层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同时进行L5、S1皮节刺激节段性体感诱发电位检查,发现DSEP可提高常规胫后神经CSEP诊断的敏感性及准确性,防止其局限性,为临床诊断提供更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5.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随着脊柱内固定器械以及融合术式的不断改进,脊柱融合的成功率已达到较高的水平。但术后长期随访也发现了一系列并发症,如邻近节段的退变问题,使不少临床医生在对脊柱退变患者手术方案的选择上产生了困惑。笔者就近年来临床医生对此问题的研究作一综述。1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发生及发生率目前普遍认为,脊柱部分节段融合术后,可增加邻近未融合节段的应力,加速其退变过程。放射学上表现为椎间盘变性或突出、椎间隙狭窄、椎体或小关节骨质增生、节段性失稳或滑脱,严重者可出现椎管狭窄[1]。由于所采用的手术方法及研究对象的不同、融合…  相似文献   

6.
脊柱外科的百年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过去一个世纪 ,由于影像学、神经生物学、生物力学及外科技术的发展 ,给脊柱外科带来巨大的变化。推测在 2 1世纪 ,脊柱外科将会有更大的进展。1 影像学自 1891年R ntgen发现X射线 ,给骨科带来革命性的变化 ,但X线平片技术对脊柱外科疾病诊断有一定的局限性 ,椎管内组织结构及病变无法分辨。到 2 0世纪初期 ,首先由Dandy(1919)报道用空气注入椎管内进行颅脑造影。不久 ,Bingel(192 1)应用空气造影法诊断腰段脊髓病变。同年 ,Sicard及Forestier用脂质溶液造影剂代替空气。 1931年Amell及Lidst…  相似文献   

7.
人工全腰椎间盘置换研究及应用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腰椎间盘退行性疾病(degenerative d isc d isease,DDD)是脊柱外科常见疾病,是成年人疼痛和伤残的主要原因之一〔1〕。传统观念认为腰椎融合术的临床效果是成功的,但它并不是一种完美的手术,没有保留脊柱的生理运动功能。现已证实腰椎运动节段的融合加快了邻近节段椎间盘及关节突关节的退变〔2〕。腰椎功能解剖学和生物力学领域深入的研究使得不同构造和材质的现代人工椎间盘装置的发展成为可能。人工腰椎间盘置换术(artific ial d isc rep lacem ent,ADR)作为腰椎融合之外治疗DDD的另一合理的选择,目的是使退变椎间盘引起的疼痛得到长…  相似文献   

8.
近20年来,中国脊柱外科作为发展最为迅猛的专业之一,取得了有目共睹的巨大进步.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前路融合内固定对兔颈椎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方法60只新西兰白兔随机分4组,每组15只。1组为假手术对照组,余3组为实验组(分别为C34、C45、C56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组)。术后3、6、9个月每组取5只摄X线片,并取邻近上、下节段椎间盘做组织形态学检查,用免疫组化方法观察纤维环、髓核Ⅰ、Ⅱ型胶原的变化。结果随着时间的推移,实验组的X线片可见手术间隙融合,邻近节段椎体终板硬化;免疫组化结果:髓核中Ⅱ型胶原表达下降,纤维环中Ⅰ型胶原表达增加,随着时间的延长表现更为显著,Ⅰ型胶原有逐渐取代Ⅱ型胶原的趋势,胶原变化在C3-4、C4-5上、下邻近节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56的下位邻近节段变化重于上位邻近节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6个月与9个月分别与对照组6个月与9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椎前路融合内固定可引起兔颈椎邻近节段的退变,不同水平融合内固定对邻近节段椎间盘的影响不同。  相似文献   

10.
2012年3月20~22日,国际脊柱外科前沿研究学会(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pine Surgery,ISSAS)第十二届年会在西班牙巴塞罗那国际会议中心举办.来自世界各地的800多位脊柱外科医师及有关人员参加了本次会议,中国北京、上海、广州、成都等地的38位专家注册参加了本次大会.为期3d的会议进行了主题讨论:脊柱微创技术,腰椎外科,颈椎外科,矢状位平衡和畸形;专题论坛包括:导航和机器人技术,生物学治疗的历史和展望,脊柱畸形的生物力学,微创技术是希望还是陷阱,人工椎间盘置换术的循证医学,脊柱外科难题——类风湿性关节炎和感染.  相似文献   

11.
佟德民  练克俭  林斌 《中国骨伤》2006,19(5):318-320
近年来,随着脊柱融合手术的急剧增加和内固定器械的广泛应用,邻近节段退变性疾病逐渐引起人们的关注,依据临床症状判定其发生率约为5.2%~18.5%,其最常见的病理变化是椎间盘退变。导致相邻节段退变的原因包括邻近节段关节突负荷增加、活动度增大和邻近间盘内压增高,而邻近节段退变的影响因素:脊柱内固定、融合节段、矢状面上的曲度、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及患者自身的特点。关于邻近节段退变的治疗,若融合术后患者的症状与邻近节段退变的病理相符时,外科干预强调充分减压和扩大融合节段,但是结果并不确切。  相似文献   

12.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发挥正常功能。  相似文献   

13.
脊柱内固定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胶原变化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设计山羊脊柱内固定的动物模型,研究脊柱内固定对固定邻近椎间盘胶原的影响。方法:采用生化法测定胶原含量、胶原类型及胶原酶的变化以及反映固定3月及6月后胶原的变化。结果:脊柱内固定后椎间中胶原含量及胶原类型都有了显著性改变,胶原酶活性无变化。结论:脊柱内固定可导致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  相似文献   

14.
腰椎退变性疾病研究的新动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包括人工间盘置换技术在内的脊柱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是目前脊柱外科研究的热点之一。很多研究者对应用运动节段保留技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深入的评估和比较。Zigler等[Spine J,2007,6(5):S5-S6]比较了人工椎间盘置换术与腰椎融合术在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上的临床疗效差异,随访2—3年,结果显示人工间盘置换术在术后早期(3个月内)可很好地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5.
脊柱融合术与非融合术不是相互替代而是互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长期的临床实践证明减压后脊柱融合术治疗脊柱退变性疾病具有肯定的疗效,得益于脊髓神经减压和脊柱的稳定与脊柱序列的维持。但脊柱融合术也  相似文献   

16.
如何看待颈椎前路融合术后相邻节段退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1911年Hibbs与Albee首次报道脊柱融合术后,融合技术已经成为脊柱外科广泛应用的技术,在脊柱退变性疾病、不稳以及脊柱畸形矫治等手术中,脊柱融合术是毫无争议的"金标准"。但许多学者  相似文献   

17.
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脊柱融合术是通过手术方法使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病变的椎骨或丧失稳定性的脊柱节段在生理状态下融为一体,融合的上下两端为正常活动节段,从而使脊柱能发挥正常功能。1911年,Hibbs和Albee分别报道了对椎体结核患者采用脊柱后路融合术的治疗方法,为脊柱外科第一个成功的融合术式。20世纪60年代PaulHarrington设计了治疗脊柱侧凸的第一代脊柱后路矫形器械,开创了脊柱内固定器械用于脊柱融合术的先河。近年来,随着手术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脊柱内固定器械的日新月异,脊柱融合术的成功率有了明显提高,但脊柱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问题则变得越来越突…  相似文献   

18.
颈椎融合会加速相邻节段退变吗?人工颈椎间盘置换能防止相邻节段退变吗?这是当今脊柱外科领域争论的热点问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成人退行性脊柱侧凸(DDS)手术的临床效果,分析与手术相关的围术期及远期并发症。方法对2000年8月至2011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收治的320例DDS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D评分及改良Prolo评分评估手术效果,记录患者手术满意度,观察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随访时间1~8年,平均随访时间4.2年。末次随访患者平均ODI评分为38.2分(25~48分),手术优良率80.9%,手术满意度80.9%。17例(5.3%)患者出现手术相关并发症:围术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位置不佳6例(其中3例伴下肢神经症状)、脑卒中l例、脑脊液漏1例、伤口愈合不良3例;远期并发症包括内固定松动2例、邻近节段退行性变4例。结论由于成人DDS患者多为高龄,椎体存在节段性旋转畸形,因此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术前认真查体、仔细分析影像学资料、充分结合患者临床症状,有助于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同时预防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王向阳  徐华梓  池永龙 《中国骨伤》2002,15(11):668-670
目的研究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脊柱失稳节段后对邻近节段三维运动范围的影响.方法在7例新鲜成人尸体T10~L4脊柱标本上,模拟L1骨折后安放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在10.0N@m载荷下进行三维运动测试.分析脊柱固定阶段(T12~L2)、邻近节段(T11~T12、L2~L3)和总节段(T11~L3)的前屈、后伸、轴向旋转和侧弯运动范围.结果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后能使固定节段屈伸、侧弯运动方向上运动范围减少,轴线旋转运动恢复至正常完整节段运动范围.但同时邻近节段屈伸、侧弯运动运动范围增加,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无明显变化.固定后总节段比正常完整总节段屈伸、侧弯运动运动范围增加,轴向旋转运动范围无明显变化.结论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器固定使邻近节段屈伸和侧弯运动范围代偿性增加,但不能代偿丢失的运动范围,对邻近节段的轴向旋转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