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由北京中医学院主编的《内经选读》(1978年12月第一版,以下简称《选读》)《阴阳应象大论》里,选译了“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一段经文。对这段经文中“其盛,可待衰而已”译为:当其病势正盛的时候,要等到病势稍衰而后刺之,才能取得疗效。个人认为,这一语译值得商榷,理由有三: (一) 本句承“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句后,一则说明“始起”、“可刺”,并不以邪之盛与不盛为条件,是则邪盛同样可刺而取得疗效。再则说明刺治和药治一样,不管邪之亢盛与否,都应力争尽早治疗,以期愈病  相似文献   

2.
“其盛,可待衰而已”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该篇曰:“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气虚者宜掣引之”。关于“其盛,可待衰而已”一句,王冰注云:“病盛取之,毁伤真气,故其盛者,必可待衰”。杨上善注云:“病盛不可疗者,如堂堂之阵,不可即击,待其衰时,然后疗之,易得祛之,如疟病等也”。吴注云:“病邪方盛则气微,可待其衰也刺而止之,则不伤正气”。全国高等医药院校五版教材《内经讲义》解释为“在某些特殊情况下,邪势  相似文献   

3.
谈“轻剂”对上焦温病的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轻剂理论的源流追溯方剂中关于轻剂的内容,最早见于《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是后人根据药味功用归纳“十剂”的最早理论依据。轻剂即用来治疗病邪较浅、病情较轻的疾病,或治疗须轻  相似文献   

4.
14 病方衰退 穷其所之【原文】 病方衰 ,则必穷其所之 ,更益精锐 ,所以捣其穴。【译文】 病势正在衰退 ,就必须穷追到病邪退去之处 ,更增加精炼勇锐的药物 ,这好比摧毁敌人巢穴的方法。【今释】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病之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待其衰而已。”《灵枢·逆顺》曰 :“方其盛也 ,勿敢毁伤 ,刺其已衰 ,势必大昌。”这是一种根据邪正斗争的势态采取避实就虚的治疗方法 ,即在疾病起始阶段 ,邪未盛 ,正未衰之时 ,积极祛邪于初始 ;在疾病发展的高峰时期 ,邪正斗争剧烈之时 ,不必急于硬拼 ,待其衰减 ,乘虚打击 ,祛邪务尽…  相似文献   

5.
<正> 近阅贵刊1983年第6期中覃氏“对《内经选读》中几句经文语译之不同看法”一文(下称《覃文》),我们有不同看法。兹摘其要,与覃同志商榷。关于经文“病之始起也,可刺而已,其盛,可待衰而已。”《覃文》释“已”为“止针止药”,并据此将“其盛,可待衰而已”语译为:“对于病情重,邪气盛的患者,必须耐心治疗,待其病势衰退乃至病愈之后,方可止针止药”。若据《覃文》此论,作为其上句的“病之始起也,可刺而  相似文献   

6.
《伤寒杂病论》因势利导法运用探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势利导 ,是根据疾病发展变化的趋势与病邪所在的不同部位 ,因其势而就近引导 ,使之排出体外 ,以达到正气不伤或正气少伤为目的的治疗原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谓 :“病之起始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故因其轻而扬之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高者 ,因而越之 ,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 ;其有邪者 ,渍形以为汗 ;其在皮者 ,汗而发之 ;其悍者 ,按而收之 ;其实者 ,散而泻之。”其中所论许多治法包含有避轻就实、就近去邪的因势利导法则。而因势利导法则的成功运用则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得到了充…  相似文献   

7.
蒋应时 《山西中医》1999,15(5):46-46
《内经》讨论人体衰老规律的主要篇章有《素问·上古天真论》、《灵枢经天年》及《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等,但是只有《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是从40岁开始讨论中年养生防衰的,这便是“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一段原文的主旨。其中“知之则强,不知则老”与“智者察同,愚者察异”等论述辩证地阐明了中年养生防衰要点,颇有指导意义。1 中年防衰 知之则强“年四十而阴气自半也”出自《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原文讨论了整个中年期人体自然衰退的表现特征,突出了40岁作为整个衰退时期关键阶段的重要性。“知之则强”则强调了能否认识…  相似文献   

8.
七、治则《内经》为疾病的治疗确定了不少治则,有的是治疗热病所应遵循者,略举如下。 1.调理阴阳《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阴阳  相似文献   

9.
治则,即《素问·移精变气论》所云:“治之大则。”它在中医治疗学中地位重要,因此,本文从“治病求本”、“标本”的涵义,刍议治则。一、洞求标本真谛“治病必求于本”,始见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明治病应先别阴阳,进而调  相似文献   

10.
因势立则是根据机体抗病力趋势而确定治疗法则。《内经》指出,认真观察机体抗病力趋势,因势利导治疗,自能效操左券。一、抗邪力趋势向外宜散护正力趋势向内宜收邪气留着体表而欲向内发展,机体的抗邪力则应激由内向外抵御,这时,治疗必须用发散法协助抗邪力外达排邪。《内经》对此有较多论述。《素问·热论》指出,对外感热病的邪气“未入于藏者”,“可汗而已”;《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说:“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因其轻而扬之”;《素问·刺热篇》说:“诸当汗者,至其所  相似文献   

11.
田苗 《实用中医药杂志》2009,25(11):768-769
因时针刺是重要的治则之一,《素问·八正神明论》中提出:“凡刺之法,必候日月星辰,四时八正之气,气定乃刺之。”《灵枢·四时气》云:“四时之气,各有所在,灸刺之道,得气穴为定。”明确提出医者一定要掌握天时的顺逆、宜忌,择时、选穴,再施针刺,以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其盛 ,可待衰而已”。王冰注曰 :“病之始起也 ,可刺而已 ,以轻微也 ;其盛 ,可待衰而已 ,病盛取之 ,毁伤真气 ,故其盛者 ,必可待衰。”杨上善曰 :“病盛不可疗者 ,如堂堂之阵 ,待其衰时 ,然后疗者 ,易得去之。”后世注家及当代出版的书籍关于本条文的注释与王冰及杨上善所注大致相同 ,有的甚至将本条文简单地归为刺法范畴。联系本篇上下文考本条文义 ,可知此段条文是对病邪初起与病盛的不同阶段 ,应采取相应治疗方法的概括。这一点已为历代医家所认同。笔者所要指出的是诸家对“其盛 ,可…  相似文献   

13.
养阴法是运用具有甘寒、咸寒性味的药物来纠正人体阴虚病理状态的一种治疗方法。阴虚证是临床上常见的证型,众多疾病的病理演变过程中都会出现阴液不足、阴精亏耗之证,因此养阴法在临床运用上十分广泛,笔者现就其在内科临床上的运用,略述管见。1 理论依据1.1 阴虚证的机理和临床表现 《黄帝内经》中论述甚多。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阳胜则阴病。”又,《素问·逆调论》曰:“阴气少而阳气胜,故热而烦满也。”又《素问·调经论》曰:“阴虚则内热……。”《素问·厥论》曰:“阴气衰于下,则为热厥。”  相似文献   

14.
人体的形气、水火、寒热、动静是中医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它和能量代谢及营养状况有密切关系。例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静阳躁……水为阴,火为阳;阳为气,阴为味。……阳胜则热,阴胜则寒。”《素问·刺志论》说:“谷盛气盛,谷虚气虚。……气实者热也,气虚者寒也。”《素问·调经论》说:“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中医所讲的气,主要属于阳的范畴,其作用是维持正常体温,“熏皮熏肉”,及供给生命活动和劳动所需的能量。古人把气视为“力”,又比喻为“炉中之火”,如汉代王充在《论衡·儒增篇》中说:“人之精乃气也,气乃力也”;  相似文献   

15.
痛证是以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类常见病证。研究痛证的治法对提高痛证的疗效具有重要的作用。痛证的治疗,应根据疼痛发生的部位和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治疗法则。《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因其轻而扬之,因其重而减之,因其衰而彰之。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  相似文献   

16.
“彰之之法”,原出于《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衰而彰之”。李念莪注曰:“衰者不补,则幽潜沉冤矣。补则再生,故曰彰。”可见彰之之法就是温补之法。具体运用,《内经》有明确论述:“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但是关于此句经文的解释,历代医家则不尽相同。王冰注:“气谓卫气,味谓五脏之味也”。张景岳则曰:“此正言彰之之法,而在于药食之  相似文献   

17.
略论《内经》刺血疗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刺血疗法又称“刺络”,是针刺方法之一。在《内经》中刺血疗法散在四十多篇文章中,对刺血原则、依据,应用方式以及作用均作了广泛的论述。本文根据《内经》有关记载予以整理,探索其规律,使之在临床加以推广应用。一、刺血原则辨证施治是中医治病的特点,刺血疗法也是在整体观念的指导下,通过四诊,辨明证候属性,根据病情选用适当腧穴或部位进行治疗。 (一)血实宜决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血实宜决之。”张景岳解释说:“决为泄去其血也。”《素问·调经论》:“血有余,则泻其盛  相似文献   

18.
补肾活血化痰法在缺血性中风病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缺血性中风病是中老年常见病、多发病 ,其病机与五脏诸虚有关 ,总以肾虚为本 ,病理因素可见虚、火、风、痰、气、血六端 ,却以瘀血、痰浊为要。治疗不必求其本 ,谨守病机 ,才能取得理想的效果。本文就补肾活血化痰法治疗缺血性中风病的理论依据作简要论述。1 历史渊源中风病以肾亏气虚为本之源可上溯至内经“内虚邪中”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指出 :“年四十 ,而阴气自半也 ,……年六十 ,阴痿 ,气大衰”。《素问·调经论篇》云 :“血之与气 ,并走于上 ,则为大厥”。《灵枢经·刺节真邪篇》云 :“虚邪偏客于身半 ,其入深 ,内居营卫 ,…  相似文献   

19.
赵辉 《陕西中医》2001,22(8):482-483
王键 ,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现兼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王键教授学识渊博 ,治学严谨。笔者有幸侍诊左右数年余 ,耳濡目染王师诊疗风范 ,现不揣愚昧将自己领悟到的一些王师临证经验作一简要介绍。《素问·标本病传论》云 :“先病而后中满者治其标 ,先中满而后烦心者治其本……小大不利治其标 ,小大利治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云 :“因其重而减之 ,因其衰而彰之……其下者 ,引而竭之 ;中满者 ,泻之于内。”中满腹胀、二便不通为中医危急重症 ,不论其为疾病之本或标 ,均应立即救治 ,否则有生命之虞。治疗上虽以通利为法 ,但审证用…  相似文献   

20.
1 协调阴阳,以平为期 就如何解决阴阳的偏盛偏衰以达平衡的目的,《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的原则。例如,阳盛是由阴虚而致的,《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寒之而热者取之阴”,是谓寒之不寒而无水也,此阴亏火旺者可用六味地黄丸、左归饮。正如王冰所说的“壮水之主,以制阳光”,待阴液充足,则亢阳自平;阳气之虚,是由阴寒邪盛所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