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腹泻患儿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对临床诊断的价值。方法 以520例秋冬季腹泻患儿为研究对象,应用轮状病毒单克隆抗体检测病毒抗原的方法,测定其大便中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检出轮状病毒抗原阳性患儿315例,阳性率为60.6%。将6 mo~2 y婴幼儿组与<6 mo婴儿组、2~6 y幼儿组作比较(x2检验)P<0.05及P<0.01,表明6 mo~2 y婴幼儿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期。同一年龄组男女患儿间阳性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粪便中轮状病毒抗原检测是诊断轮状病毒肠炎较敏感的方法,对临床诊断该病提供了有价值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据报道,全球约20亿人曾感染过乙型肝炎(乙肝)病毒(HBV),其中3.5亿人为慢性HBV感染者,每年约有100万人死于HBV感染所致的肝功能衰竭、肝硬化和原发性肝细胞癌(HCC)[1];我国HBV的携带者约1.2亿,现患乙型肝炎患者达3000多万。临床上对于乙型肝炎的诊断、抗病毒药物应用、疗效预测及观察主要靠血清学指标及HBV-DNA的检测。在未开展HBV-DNA定量检测的单位,乙型肝炎e抗原(hepatitis B e antigen HBeAg)常作为评价HBV复制的血清标志物。随着标记免疫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特别是新型的时间分辨荧光免疫分析法(time-resolved fluoroimmuno… 相似文献
3.
张敏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4,(19):216-217
腹泻病是对小儿健康威胁较大的常见多发病,轮状病毒(RV)引起的婴幼儿腹泻现已成为世界范围内儿童急性腹泻病最重要的病原之一,几乎所有儿童在5岁以前都曾感染过[1]。本文对2013年9月—2014年3月来院就诊的门诊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轮状病毒检查结果进行观察分析,探讨轮状病毒腹泻的性质和引起腹泻的原因及流行病学状况,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RV)肠炎的心肌酶谱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患儿经大便RV抗原检测,阳性编入RV肠炎组,阴性编入对照组,对患儿均空腹抽血,采用连续检测方法 对心肌酶谱5项指标进行分析,分别对两组患儿心肌酶谱、脱水程度与心肌酶谱关系、伴心肌损害者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变化情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RV肠炎组患儿的心肌酶谱5项图谱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无脱水、轻度脱水、中度脱水患儿的心肌酶谱各项指标是逐次递增的;伴心肌损害患儿治疗后心肌酶谱中各项指标均明显低于治疗前;所有数据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RV肠炎患儿采取早期的心肌酶谱检测能够有效判断患儿病情、脱水情况及心肌损害情况,有助于辅助临床施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心肌酶谱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雪萍 《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5,15(4):646-647
目的探讨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对心肌的影响。方法选择住院的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及对照组各60例,收集血清,测定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肌酸激酶(CK)及其同工酶(CK—MB)5项指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轮状病毒肠炎组α—HBD及CK、CK—MB显著增高(P〈0.01)。其他指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常合并心肌损害。该组60例患儿中心肌损害发生率为40%。 相似文献
6.
1 粒细胞特异性抗原 NA概述 1 960年 Lalezari等在研究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新生儿患者时 ,报告了第一例中性粒细胞抗体 ,这种抗体能够凝集 5 0 %的白种人粒细胞 ,并将其相应的抗原命名为 NA1 ( neutrophil antigen)。 1 974年Lalezari和 Radel发现了其等位基因 NA2 ,两者构成双等位基因系统。在二十世纪 70年代陆续发现了其它中性粒细胞所具有的粒细胞特异性抗原 :NB1、NB2、ND1和 NE1等 ,过去报告的 NC1 ,最近被证实和 NA2是同一抗原 [1 ]。在这些抗原中与临床关系最密切的是 NA抗原 ,分子基础较为清楚的也是 NA抗原 ,因此近来… 相似文献
7.
[目的]检测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的相关性。[方法]前S1抗原与HBV血清标志物均采用ELISA法。[结果]前S1抗原在至型肝炎HBeAg阳性组的检测率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结论]血清前S1抗原与HBV复制密切相关,是HBV在体内复制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8.
张清禄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06,27(10):876-878
目的 了解前S2(PreS2)与乙型肝炎有无病毒(HBV)复制的关系,对于判断病情与指导治疗的意义。方法(1)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方法对该院门诊病房3242例就医携带乙型肝炎不同病毒标志物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进行PreS2测定,并与HBV—DNA作对比分析。(2)检测59例急性发病的经肝活检病理诊断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分析其不同病程的PreS2、HBeAg和HBV-DNA三者间的关系。(3)根据肝活检病理的肝组织炎症情况分为G1~G4级,对50例PreS2和HBV-DNA阳性病例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体(HBcAb)阳性组与PreS2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86%和89%,P〉0.05,不同病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HBeAg、和HBV—DNA检出率高度符合。HBsAg、抗HBe、抗HBc阳性组与PreS2和HBV—DNA符合率分别为36%和35%,说明部分HBeAg阴性患者仍有病毒复制。不同病程急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PreS2和HBV-DNA与谷丙转氨酶(ALT)相比符合率较低,P〈0.01。病理肝组织G1~G4炎症分级与PreS2和HBV-DNA高度吻合。结论 PreS。能够敏感地反映乙型肝炎病毒的复制及判断预后情况,尤其可以反映HBeAg阴性的乙型肝炎患者是否有病毒复制。在急性乙型肝炎患者中,PreS2先行HBV-DNA阴转.提示疾病的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婴幼儿腹泻粪便轮状病毒检出状况。方法胶体金法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不同年龄组检出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3 894例婴幼儿腹泻粪便中,其中检出轮状病毒1 569例,阳性率为40.8%。结论轮状病毒是引起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检测轮状病毒对临床诊断提供重要依据和对婴幼儿进行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0.
轮状病毒(Rotavirus,RV)是近20年来发现的非菌性腹泻的主要病原,根据其组抗原性不同,可将RV 分为五个组(A.B.C.D.E.).其中A 组RV 主要引起婴幼儿和多种幼龄动物急性胃肠炎.目前用于RV 检测的常用方法有电镜和免疫电镜,RV RNASDS-PAGE 电泳及ELISA 等.这些方法对RV 的发现与进一步研究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些方法因受仪器设备的限制,或因操作繁琐或因耗时较多等原 相似文献
11.
轮状病毒(HRV)是经粪一口途径传播,引起腹泻与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特别在婴幼儿和儿童多见并可导致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本文就我院2003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婴幼儿和儿童腹泻的粪便标本的HR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HRV)是经粪-口途径传播,引起腹泻与胃肠炎常见的病原体,特别在婴幼儿和儿童多见并可导致严重的脱水和电解质失衡,而用抗生素治疗无效.本文就我院2003年1月~12月临床送检的婴幼儿和儿童腹泻的粪便标本的HRV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3.
为探讨检测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Pre-S1Ag)的临床意义,本文对309例各型乙型肝炎患者进行Pre-S1Ag检测,同时检测HBV标志物和HBV-DNA,对其阳性率及相互关系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表明 309例患者,Pre-S1Ag阳性检测率为64.72%,HBeAg阳性检测率为51.13%,HBV-DNA阳性检测率为68.28%.211例HBV-DNA阳性患者中有159例患者Pre-S1阳性,占75.4%,158例HBeAg阳性患者中有147例患者Pre-S1Ag阳性,占93.0%.Pre-S1Ag与HBeAg、HBV-DNA具有显著相关性(P<0.01),结论 HBeAg、HBV-DNA与Pre-S1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Pre-S1是参与HBV感染与复制的新指标,可作为乙型肝炎新的检测手段和新的标志物. 相似文献
14.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是HBVDNA的S区的前S1基因的编码产物 ,它和前S2蛋白一起在HBV附着和侵入肝细胞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1,2 ] 。前S1蛋白与HBeAg及HBVDNA三者间有显著相关性 ,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标志物[3] 。但也有文献[4 ] 报道前S1蛋白主要与抗 HBe和抗 HBc有关。为进一步探讨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的关系 ,对本院门诊和高考体检者进行了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联合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资料与方法1.标本 :收集从 2 0 0 4年 2~ 4月本院门诊患者和高考体检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阳性血… 相似文献
15.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乙型肝炎病毒前S1蛋白是HBVDNA的S区的前S1基因的编码产物,它和前S2蛋白一起在HBV附着和侵入肝细胞的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前S1蛋白与HBeAg及HBVDNA三者间有显著相关性,可作为HBV在体内复制的标志物。但也有文献报道前S1蛋白主要与抗-HBe和抗-HBc有关。为进一步探讨前S1抗原与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物、HBVDNA的关系,对本院门诊和高考体检者进行了前S1抗原和乙肝血清标志物、HBVDNA联合检测。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6.
前S1抗原为乙型肝炎病毒(HBV)的外膜蛋白,由HBV基因组的前S1基因区所编码,在参与机体免疫应答与调节病毒分泌与清除方面具有重要作用[1]。因此,观察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及HBV-DNA、HBeAg、抗-HBcIgM,不但有助于监测HBV-DNA复制水平,而且还可用于监控病情,指导治疗。本文对慢性乙肝患者血清中前S1抗原及HBV-DNA、HBeAg、抗-HBcIgM等多项指标进行检测,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和方法1.1血清标本来源200例慢性乙肝病毒感染者均来自于我院门诊患者,其中HBsAg阳性者152例,HBsAg阴性者48例。所有标本于清晨空腹抽取静脉血后… 相似文献
17.
1979年Wang首次成功地从前列腺组织中分离和提纯出分子量为35000的糖蛋白并命名为前列腺特异性抗原(prostate specific antigen,PSA),PSA已成为临床上最常用的诊断前列腺癌(prostate cancer)的肿瘤标记物。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发现PSA还存在多种分子亚型。而且这些分子亚型对于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更为敏感和特异。从而为前列腺癌和前列腺良性增生(benign prostic hyperplasia)的鉴别以及前列腺癌的早期诊断提供了新的手段。 相似文献
18.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乙型肝炎(下称乙肝)病毒(HBV)外膜蛋白包括S、前S2和前S1 3种成分,前S1蛋白在病毒入侵肝细胞过程中起重要作用,是HBV感染和复制的新标志.前S1蛋白是由S基因区的前S1基因表达合成,构成42 nm HBV颗粒外壳的最外层,超速离心后在42 nm HBV颗粒位置[1]. 相似文献
19.
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 方法 用抗S和抗前S1单抗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83例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前S1抗原(Pre—S1)检测,其结果和HB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 结果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36.8%(P<0.01)。前S1抗原在HBV DNA阳性组的检出率为76.6%,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检出率42.4%(P<0.01)。前S1抗原和HBV 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70.5%,两者总体的检出率有关联(P<0.01),两者检出率的相关系数r=0.971(P<0.01)。 结论 前S1抗原可作为反映HBV复制与传染性的一个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为研究乙型肝炎病毒前S1抗原检测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用抗S和抗前S1单抗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183例HBV感染者血清进行前S1抗原(Pre-S1)检测,其结果和HBVDNA聚合酶链反应(PCR)、乙型肝炎血清标志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前S1抗原在乙型肝炎病毒e抗原(HBeAg)阳性组的检出率为82.6%,显著高于HBeAg阴性组的检出率36.8%(P<0.01).前S1抗原在HBV DNA阳性组的检出率为76.6%,显著高于HBV DNA阴性组的检出率42.4%(P<0.01).前S1抗原和HBV DNA检测结果的符合率达70.5%,两者总体的检出率有关联(P<0.01),两者检出率的相关系数r=0.971(P<0.01).结论前S1抗原可作为反映HBV复制与传染性的一个可靠标志.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