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小切口跟骨内移截骨治疗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性柔韧性平足症的疗效.方法 自2005年6月至2009年6月采用小切口跟骨内移截骨治疗10例(13足)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性柔韧性平足症,所有患者足跟存在明显外翻畸形.取外侧人路3.0~4.5 cm暴露跟骨外侧壁,垂直于跟骨体截断跟骨,远端向内侧平行推移约跟骨体直径1/3~1/2,用两枚空心螺钉平行加压固定.术前,术后6周,3、6、12个月及以后每6个月进行1次临床及影像学评估.所有病人采用AOFAS评分表进行功能评估.站立位摄全足侧位片,了解截骨愈合情况,测定跟骨倾斜角、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变化情况;站立位摄全足前后位片,了解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变化情况;摄后跟轴位片评价外翻力线变化情况.结果 所有病人均得到有效随访,平均随访20.3个月(7~55个月),临床与影像学证明10例13足全都获得骨性愈合.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50.3分提高到术后随访84.2分.没有感染、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术后侧位跟骨倾斜角、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前后位跟距角、距骨-第1跖骨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后跟轴位提示所有病人后跟外翻畸形得到纠正.结论 小切口跟骨内移截骨术治胫后肌腱功能不全性柔韧性平足症临床效果好,能有效纠正平足畸形,改善踝-后足功能,并发症少,是一种值得推荐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19,(1):100-101
目的探讨成人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治疗方法。方法报告我科采用融合部截骨、植骨、尺骨接骨板内固定的方法治疗1例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的成人患者。结果经过1年的随访,该患者截骨顺利愈合,通过肩关节的内收及外旋代偿,能满足端碗的日常生活需要;通过肩关节的外展及内旋代偿,能满足键盘打字等日常生活需要。结论融合部截骨、植骨、尺骨接骨板内固定是治疗成人先天性上尺桡关节融合值得推荐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8月至2020年8月唐山市第二医院Muller-Weiss病患者81例,根据手术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1),对照组行距舟关节融合治疗,观察组行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医师协会评分法(AOFAS)评估2组术前、术后足踝功能;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2组术前、术后疼痛程度。比较2组足部解剖参数[侧位距骨-第1跖骨角(MA)、跟骨倾斜角(PA)、后足力线角(HAA)]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术后6、12个月观察组AOFAS评分、MA、PA、HAA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12个月,观察组足踝功能恢复优良率高于对照组(92.68%比75.00%,P<0.05);2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跟骨截骨配合距舟关节融合治疗Muller-Weiss病有助于矫正足踝畸形,改善足踝功能。 相似文献
4.
韩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1):1649-1649
拇外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受到多种临床因素影响,由于临床上遇到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作为通用方法使用。所以目前大约有250余种手术治疗方法。我院2008-2010年对12例16足中重度躅外翻患者采用躅囊切除、周围软组织松解、第一跖楔关节截骨融合方法治疗,并且经过3个月~2.5年随访均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Hintermann截骨术(H-LCL)对柔韧性平足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随访研究。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在陆军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H-LCL治疗的30例柔韧性平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8例, 女22例, 年龄(39.0±15.2)岁, 症状出现时间[M(Q1, Q3)]为24.0(5.5, 102.0)个月。对比患者术前、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功能性和影像学评分, 功能性评分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矫形协会(AOFAS)评分、患者报告结果测量信息系统(PROMIS)评分中疼痛影响评分(PI)与物理功能评分(PF);影像学评价为足正侧位的Meary角、距舟关节覆盖角、Pitch角及后足力线位中的跟骨外翻角。结果手术时间为(82.3±24.4)min, 随访时间为(17.9±6.9)个月。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的功能评分和影像学表现对比结果显示, 疼痛VAS评分[M(Q1, Q3)]由5(4, 6)分降至2(1, 2)分, PI由(59.8±5.0)分降至(44.6±5.7)分, AOFAS由(65.2±10.0)分升至(85.8±3.3)分, PF由... 相似文献
6.
苑建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1999,19(6):559-562
目的介绍Ganz髋臼周围截骨术及其临床效果。方法总结1993~1997年22例(25髋)因髋臼畸形施行Ganz截骨术的经验,随访时间6月~4年。结果至1997年最后随访时,所有病例的髋关节活动与负重功能恢复满意。X线测量股骨头外侧覆盖角由术前平均5.7°矫正到术后平均44.9°,股骨头前侧覆盖角由术前平均12.3°矫正到术后平均51.0°。结论Ganz截骨术符合解剖学概念和力学原理,可形成与股骨头匹配更好的髋臼。截骨后的髋臼增加了自由旋转程度,并保留了骨盆后柱的完整性,比其他截骨更具稳定性。 相似文献
7.
陈旧性跟骨骨折多因失治或闭合治疗后残留复位不良,最终导致足部疼痛、畸形和功能障碍。对于疼痛持续且严重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跟距关节融合术,但常有术后足痛、畸形和功能障碍。2009—2011年,笔者采用截骨矫形结合植骨融合术治疗陈 相似文献
8.
随着单髁关节和全膝关节置换术的技术日益成熟,胫骨高位截骨术(HTO)的价值开始受到质疑。但是对于某些特定的患者,该术式疗效依然优良。膝关节单间室性骨关节炎可导致下肢力线的异常,加重已退变关节软骨处的压力,导致骨性关节炎加重,出现严重的疼痛和关节功能障碍。胫骨外翻高位截骨通过纠正膝关节的角度畸形,从而降低通过膝关节内侧间室的负重并使遭受破环的关节软骨自然愈合,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9.
目的:评估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治疗TonnisⅡ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2010年1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采用Salter骨盆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一期手术治疗TonnisⅡ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患儿28例(33髋),并与单纯Salter截骨术治疗的24例(24髋)进行比较。结果:52例患儿均得到随访,平均26.8个月(12~64个月)。末次随访时,Salter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组:髋臼指数(acetabularindex,AI)为18.1°±5.2°;中心边缘角(centeredgeangle,CE角)为36.3°±36.1°;Sharp角为41.4°±4.7°。单纯Salter截骨术组:AI为15.7°±4.8°;CE角为37.8°±11.6°;Sharp角为40.1°±5.0°。Salter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组和单纯Salter截骨术组中分别有2髋(2/33)和6髋(6/24)发生股骨头坏死,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31,P=0.042)。根据Severin影像学评价标准,Salter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组:优15髋、良11髋、可6髋、差1髋,单纯Salter截骨术组:优5髋、良14髋、可5髋、差0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277,P=0.202)。根据McKay髋关节功能评价标准,Salter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术组:优17髋、良11髋、可5髋、差0髋,单纯Salter截骨术组:优13髋、良7髋、可4髋、差0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07,P=0.915)。结论:Salter截骨联合股骨截骨是治疗TonnisⅡ度发育性髋关节脱位的有效方法,联合股骨截骨可减少股骨头坏死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比较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术对Ⅲ、Ⅳ期踇僵硬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5月至2018年12月在宁波市第六医院接受第1跖骨远端截骨治疗的29例(33足)Ⅲ、Ⅳ期踇僵硬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例,女19例,年龄45~67岁,平均(56±6)岁。17例18足行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12例15足行Youngswick截骨术。比较两组术前、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踇趾功能评分、第1跖趾关节活动度、第1跖趾关节间隙。手术前后数据比较应用配对t检验。结果所有患者手术均获得成功,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和Youngswick截骨的手术时间分别为(1.1±0.2)、(1.3±0.1)h,术中出血分别为35(25,36)ml、35(30,40)ml。随访时间为12~46个月。所有患者术后未发生骨不愈合、延迟愈合、转移性跖骨痛、感染以及跖骨头坏死,无需再次手术。与术前相比,两组术后疼痛VAS评分明显下降(Z=-3.8,-3.5,均P<0.01),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显著增加(Z=-3.7、-3.4,均P<0.01),AOFAS踇趾功能评分明显增加(t=28.0、15.4,均P<0.05),第1跖趾关节间隙亦有显著改善(t=17.7、14.6,均P<0.05)。两种手术方式术后VAS评分、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Horton指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Z=-1.3、-0.3、-0.4,均P>0.05),AOFAS评分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t=0.1,P>0.05),但Youngswick截骨术组末次随访时关节间隙更大[(2.4±0.3) mm比(2.1±0.4) mm,t=2.2,P=0.04]。结论第1跖骨远端斜行截骨术和Youngswick截骨术都能有效缓解踇僵硬患者的疼痛,增加第1跖趾关节背伸活动度和关节间隙,下沉第1跖骨头,可以延缓踇僵硬病程的发展,改善患者生活状态。 相似文献
11.
韩德 《中国煤炭工业医学杂志》2010,13(11)
(足母)外翻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对于此种疾病的治疗受到多种临床因素影响,由于临床上遇到的具体情况不同,所以还没有哪一种方法可以作为通用方法使用.所以目前大约有250余种手术治疗方法.我院2008-2010年对12例16足中重度(足母)外翻患者采用(足母)囊切除、周围软组织松解、第一跖楔关节截骨融合方法治疗,并且经过3个月~2.5年随访均取得满意效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治疗HawkinsⅡ、Ⅲ型距骨骨折的疗效。方法共收治复杂距骨骨折患者35例,根据Hawkins分型:Ⅱ型22例,Ⅲ型13例。均行经前内侧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术,术后支具固定3个月。结果 28例患者获得8个月至5.5年,平均(2.8±1.6)年随访,7例失访。所有患者伤口均获得一期愈合,无感染发生,采用Hawkins评分评定:优14例,良9例,可4例,差1例。1例发生缺血性坏死,2例发生创伤性关节炎。结论经内踝截骨空心钉内固定是一种较好的治疗复杂距骨骨折的方法。术中要注意保护血运,绝不要损伤三角韧带与骨折块相连的组织,应尽量保留以免进一步损伤血供。 相似文献
13.
胫骨高闰截骨术(High tibial osteotomy,HTO),多年来,一直被认为是治疗膝关节单间室骨性关节炎很有价值的手术方法。外侧闭合楔形截骨技术是常用的治疗技术,通过截骨达到纠正畸形,改变患肢的负重力线,使负重转移至未受损的间室,减轻了骨性关节炎的症状,减缓了关节退变的进程。本文对近年来该项技术国外应用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治疗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应用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2020年12月本院收治的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30例,均接受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治疗,治疗后进行6个月随访,比较患者术前和末次随访的各项临床指标。结果:30例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在术前的T1M1角(16.5±1.9)°、TCA角(20.7±2.4)°、Meary’s角(10.6±1.6)°、Pitch角(13.2±0.9)°、Kite角(42.6±1.6)°、VAS(5.2±1.0)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46.9±4.3)分,患者末次随访的T1M1角(8.6±1.6)°、TCA角(11.1±1.6)°、Meary’s角(4.6±0.9)°、Pitch角(22.7±2.1)°、Kite角(37.7±0.9)°、VAS评分(2.1±0.7)分和Maryland足功能评分(92.0±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种方法的临床治疗安全性相对较高,所有副舟骨源性平足症患者的切口位置均为Ⅰ期愈合。结论:采用跟骨截骨联合kidner手术方法,可以... 相似文献
15.
重度僵硬性脊柱侧凸是指Cobb角>80°、凸侧bending位X线片矫正率<30%的侧凸畸形,同时伴有明显后凸者称为侧后凸畸形[1]。重度脊柱侧后凸畸形患者往往在冠状面和矢状面均有明显失平衡,患者常有心肺功能受损、胸背部疼痛、易疲劳以及社会心理障碍,甚至还存在神经功能缺陷[2]。常规矫形手术难以取得满意的矫正效果。 相似文献
16.
《中国现代医生》2018,56(34):66-68
目的 探讨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VCR)治疗重度脊柱畸形的矫形效果及安全性。 方法 对我院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重度脊柱畸形患者6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入选患者均于手术前后行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片,术后对患者随访6~22个月。评估术前术后患者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C7PLCSVL、SVA等影像学相关参数,采用Barthel指数与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评估临床效果,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患者术后冠状面主弯Cobb角、矢状面后凸Cobb角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C7PL-CSVL、SVA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术后Barthel指数评分高于术前,VAS评分低于术前,较术前明显改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例患者术后出现下肢感觉功能减退,1例患者出现胸腔积液。 结论 后路全椎体截骨矫形治疗重度脊柱畸形患者具有较好的矫形效果,但同时需要注意减少神经损伤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临床资料 28例(46髋)先天性髋脱位中,男6例,女2例。年龄3~7岁,平均4.5岁。其中双髋脱位18例,单侧脱位10例,闭合复位失败者为10髋,46髋均为Ⅲ0脱位。 Ⅹ线片提示髋臼指数 38~600,平均450。本组28例患者均经2~3年随访,其疗效评价采用计分法,根据临床功能评定15分,Ⅹ线摄片检查评定15分,总计26~30分为优,21~25分为良,16~20分为可,11~15分为差。本组46髋评定结果:优10髋,占21.7%;良36髋,占78.3%。治疗上全部采用改良关节囊旁髂骨截骨术,辅助… 相似文献
18.
距骨骨折多见于高能量创伤,常合并有胫距、距下关节脱位和软组织损伤,此类骨折多需手术治疗。由于距骨特殊的血供特点,距骨体的缺血坏死成为距骨骨折的主要并发症,给治疗带来困难。我院2000年以来,采用内踝截骨入路加早期跟距关节融合治疗距骨颈骨折合并距骨脱位5例,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探究踝关节内侧截骨治疗骨肿瘤疗效及对下肢关节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0年3月—2020年3月我院收治的139例骨肿瘤患者,其中接受踝关节内侧截骨术治疗53例,接受距骨开窗骨瘤刮除术治疗86例。采用非随机同期对照试验方法对所有纳入患者基线资料进行二元Logistics回归建立倾向性得分模型,最终获得基线资料统计学无意义的患者共113例,截骨组49例,对照组64例。评价两组患者术后6个月疗效,比较术前、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vWF)、胸腺肽α1(Tα1)],骨创伤及愈合指标[乳酸脱氢酶(LDH)、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血液流变学[纤维蛋白原(FIB)、血沉(ESR)],下肢关节功能[国际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MSTS)],运动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结果 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血清相关指标(vWF、Tα1)、骨创伤及愈合指标(LDH)、血液流变学指标(FIB、ESR)均低于术前,且截骨组低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6个月,两组患者bFGF、下肢关节功能(MSTS)、运动功能(FMA)量表中平衡功能、四肢感觉得分显著高于术前(均P<0.05),其他指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骨肿瘤患者行踝关节内侧截骨术疗效确切,术后下肢关节及运动功能恢复较好,具有一定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20.
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应用解剖钛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截骨应用解剖钛钢板治疗肱骨远端骨折,探讨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应用解剖型钛钢板治疗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22例肱骨远端粉碎性骨折,均采用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骨折复位后配合拉力钉骨块固定,解剖型钛钢板固定,截骨块采用"U"形钛丝固定。结果肱骨远端骨折按照AO/ASIF分型标准,A39例,C15例,C27例,C31例。术后平均随访时间23个月,骨折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3.9个月。所有截骨块全部愈合,平均愈合时间7.3周,其中1例截骨块畸形愈合,肘关节功能基本正常。按Aitken和Rorabeek肘关节功能评定标准,优16例,良4例,可2例,优良率90.9%。结论经尺骨鹰嘴关节外斜行截骨入路,应用解剖型钛钢板治疗肱骨髁上及髁间粉碎性骨折,手术方法简单、可靠、并发症少、骨折固定牢靠,能早期进行肘关节功能锻炼,获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