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为以趾背动脉为血供的趾背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基础。方法对9例(18侧)红色乳胶灌注及1例(2侧)墨汁灌注的成人足标本进行显微解剖,观测趾背动脉走行及其营养皮瓣的血供范围。结果 趾背动脉起始于第1跖背动脉,血管外径(0.9±0.2)mm,沿途发出4~8条细小分支营养邻近皮肤。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趾底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粗大;当趾腓侧趾底动脉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时,趾背动脉较细,但直径仍大于0.5 mm。结论 趾背动脉起始、走行恒定,外径较粗,有较多皮肤穿支和恒定血供范围,以趾背动脉为供血动脉,可设计趾腓侧趾背皮瓣或趾甲皮瓣。 相似文献
2.
目的 为临床游离移植趾背动脉皮瓣修复手部创面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采用经福尔马林固定经红色乳胶灌注的足部标本10例,足部铸型标本20例,观察母趾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规律、分布情况,血管口径,并对皮瓣支配神经及静脉回流进行解剖分析。 结果 母趾趾背动脉外径(0.8±0.2)mm。根据趾背动脉起始、口径、供血范围不同进行分型:Ⅰ型:从第1跖背动脉发出,占67%(20例)。Ⅱ型:第1跖背动脉同时发出母趾腓侧趾动脉和趾背动脉,占23%(7例)。Ⅲ型: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发出或缺如,占10%(3例)。 结论 母趾背动脉较粗,分支分布、血管神经分布恒定,设计游离的母趾趾背动脉皮瓣具有解剖学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趾静脉的走行规律及!趾静脉不同断面的最大直径,指导临床趾微型组织瓣手术。方法:利用巨微解剖、血管铸型、断层解剖新鲜尸体足36个及临床手术30例对趾静脉进行解剖、观察和测量分析。结果:趾趾背静脉各平面最大直径末节近1/3为(0.42±0.02)mm,趾间关节为(0.54±0.12)mm,近节远1/3为(0.64±0.18)mm,近节近1/3为(0.85±0.19mm),跖趾关节为(1.04±0.30)mm。趾趾背静脉大于等于(0.42±0.02)mm。结论:趾趾背静脉是趾组织瓣移植手术最重要的血管趾趾背任何平面都有可供吻合的静脉。 相似文献
4.
在55只灌注红色乳胶足标本和13只塑料血管铸型足标本上,研究了(?)趾胫侧皮肤的血供来源。分析了施行(?)甲皮瓣术,破坏了大部分来自(?)趾跖侧和背侧的血供来源后,残留的(?)趾胫侧皮肤,主要靠第一跖骨头内侧血管网供养。本文依据解剖学基础,提出改变手术切口,扩大第一跖骨头内侧血管网血供来源的建议,可以减少该部的皮肤坏死。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足母)长伸肌腱移位治疗(足母)外翻的解剖学入路及手术的要点.方法:(1)100例正常足及100例(足母)外翻足,测量(足母)长伸屈肌腱的位置;(2)对20具尸体40足解剖,观察(足母)长伸肌腱、(足母)长屈肌腱、(足母)短伸肌腱、腓浅神经、腓深神经、隐神经及周围血管走行特点,并测量上述结构与解剖标志的相对位置.结果:正常(足母)长伸肌腱的位置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44±4.26)mm,在跖附关节中点外侧(2.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1.32±1.4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22±2.4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0.44±2.42)mm.在(足母)外翻的患(足母)者中,(足母)长伸肌腱在踝横纹处位于胫骨前肌外侧(9.32±3.46)mm,在跗跖关节中点外侧(3.00±2.22)mm,跖趾关节中点外侧(4.22±2.26)mm,止点位于末节趾骨基底中点(2.02±2.32)mm范围内,(足母)长屈肌腱在跖趾关节中点外侧(3.24±2.32)mm.(足母)趾背侧皮肤由隐神经、腓浅及腓深神经支配.结论:(1)正常与(足母)外翻足的比较中,伸肌腱的位置在足横纹及止点处无明显的差异,在跖附关节及跖趾关节处,外翻足的伸肌腱明显外移(P<0.05).(足母)长屈肌腱也明显外移(P<0.05).(2)手术中隐神经终末支易受损伤.(3)伸肌腱内移并止点重建可矫正(足母)外翻. 相似文献
6.
7.
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为足内侧岛状皮瓣逆行转位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48侧成尸足标本,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5侧新鲜足标本血管造影.观测(足)横动脉、第1跖底动脉、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外径、分布及其之间的吻合,并对(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进行分型.结果:(足)横动脉与跗趾胫侧趾底固有动脉、(足)趾腓侧趾底固有动脉、第1跖底动脉远侧段吻合形成动脉环.(足)横动脉外径(1.3±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3)mm,多为1条,占91.6%,偶见两条,占8.4%.(足)趾胫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1±0.2)mm,伴行静脉外径(1.1±0.2)mm,多为1条,占95.8%,偶见2条,占4.2%.(足)趾腓侧趾底同有动脉外径为(1.5±0_3)mm,伴行静脉外径(1.3±0.3)mm,多为1条,占93.7%,偶见2条,占6.3%.结论:足内侧逆行岛状皮瓣可设计两种术式修复足前部皮肤缺损,以(足)横动脉为血管蒂或以(足)趾底内侧动脉浅支和足底内侧动脉深支内侧支的双血管蒂,使该岛状皮瓣旋转点前移,血管蒂延长,临床应用简便. 相似文献
8.
掌背动脉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手指软组织损伤,使用手背动脉皮瓣进行修复,手术简单,转移方便,并能很好满足手指修复中对于弹性,厚度,韧度,感觉和活动功能等诸多要求,方法:43只上肢标本,色素动脉灌注,解剖掌背动脉及分支,结果:观测掌背动脉起源,形态,分支吻合,管径,并计算各吻合点的自比例定位,结论;提出掌背动脉轴形皮瓣应用范围及可行性,为临床提供解剖学资料和手术操作要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 :为以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为蒂足内侧皮瓣设计的改进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 32侧成人下肢标本及 2只灌注红色乳胶成人新鲜足标本 ,解剖观测了足底内侧动脉深支的内侧支分支分布、吻合、外径及长度 ,皮瓣的静脉和神经分布。结果 :内侧支长 (2 .6± 0 .2 )cm ,外径 (1.0± 0 .1)mm ;伴行静脉 1条占 75 % ,外径 (1.3± 0 .3)mm ,伴行静脉 2条者占 2 5 % ,外径 (0 .9± 0 .2 )mm ;皮瓣供区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分布。结论 :①足内侧皮瓣可以是足底内侧动脉深皮内侧支或由跗内侧动脉供血 ;②静脉为动脉伴行静脉和大隐静脉深、浅两套 ;③皮瓣有隐神经终支和足背内侧皮神经内侧支 ;④游离足内侧皮瓣适用于手部创面修复的特殊要求。 相似文献
10.
第一跖底动脉的外科解剖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目前第二趾移植和(?)趾甲皮瓣移植重建手功能的术式,常采用足背动脉与第一跖背动脉为血管蒂。但该血管蒂常有变异,据临床的实践经验,改用第一跖底动脉是一种可行的方法。但分离第一跖底动脉难度较大,故在55例足标本和13例血管铸型标本上观察了第一跖底动脉有关的外科解剖,讨论了利用第一跖底动脉的应用解剖学要点。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为临床设计切取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15只(左侧6例,右侧9例,男性11例,女性4例)新鲜足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布规律和特点。 结果 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存在,根据其起源分为:Ⅰ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内侧发出9例,占60.00%,起始处直径(1.21±0.34)mm;Ⅱ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近节趾骨由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内侧发出3例,占20.00%,起始处直径(1.13±0.26)mm;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在近节趾骨共干发出3例,占20.00%;根据分支优势可分3种亚型:Ⅲa型:第1跖背动脉分支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82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53 mm;Ⅲb型: 母趾腓侧趾底分支动脉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51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直径0.71 mm;Ⅲc型: 第1跖背动脉分支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等大型(均细型)1例,占6.67%,分支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41mm,分支在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43 mm。所有类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延伸入甲床,并有皮支滋养上甲皮及腓侧甲廓。 结论 以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可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并有营养神经伴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为临床设计切取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提供解剖学基础。 方法 选用15只(左侧6例,右侧9例,男性11例,女性4例)新鲜足标本进行红色乳胶灌注,解剖观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的起始、走行及分布规律和特点。 结果 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存在,根据其起源分为:Ⅰ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内侧发出9例,占60.00%,起始处直径(1.21±0.34)mm;Ⅱ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在近节趾骨由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内侧发出3例,占20.00%,起始处直径(1.13±0.26)mm;母趾腓侧趾背动脉由第1跖背动脉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在近节趾骨共干发出3例,占20.00%;根据分支优势可分3种亚型:Ⅲa型:第1跖背动脉分支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82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53 mm;Ⅲb型: 母趾腓侧趾底分支动脉粗大型1例,占6.67%,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51 mm,母趾腓侧趾底动脉起始处直径0.71 mm;Ⅲc型: 第1跖背动脉分支与母趾腓侧趾底动脉分支等大型(均细型)1例,占6.67%,分支在第1跖背动脉起始处直径0.41mm,分支在母趾腓侧趾底动起始处直径0.43 mm。所有类型母趾腓侧趾背动脉均延伸入甲床,并有皮支滋养上甲皮及腓侧甲廓。 结论 以母趾腓侧趾背动脉蒂甲床瓣可游离移植修复手指甲床缺损,该术式具有血供可靠、不牺牲主干血管,切取安全,并有营养神经伴行等优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足背外侧动脉链的组成,为施行足背外侧动脉链岛状皮瓣手术提供解剖依据。 方法 用48侧成尸足,解剖观测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外踝前动脉降支、跗外侧动脉与第四跖背动脉的外径、走行、吻合和分布范围。 结果 外踝后动脉跟外侧支为腓动脉的终末支,外径(1.0±0.3)mm。外踝前动脉降支外径(1.3±0.3)mm,沿外踝前缘向下走行,在外踝尖的水平分为前、后支,后支与跟外侧支吻合,占97.9%,吻合处的外径(0.8±0.3)mm;前支与跗外侧动脉吻合,占91.6%,吻合处外径(0.6±0.2)mm;跗外侧动脉发出分支与弓形动脉或第4跖背动脉吻合,占95.8%,吻合处的外径(0.6±0.2)mm。足背外侧皮神经与足背中间皮神经司足背外侧皮肤的感觉。 结论 上述4条动脉吻合形成足背外侧动脉链,扩大了足背外侧皮瓣的切取面积,增加了临床应用的灵活性。 相似文献
14.
第二和第三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为掌背动脉远段皮支皮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10侧成人手标本动脉乳胶灌注后,解剖观测第2、3掌背动脉走行,皮支的起始部位、走行、外径和吻合方式,模拟掌背动脉皮支皮瓣的切取方法。结果第2、3掌背动脉位置恒定,其皮支发出部位主要集中在远1/3段,直径大于0.2mm者占15%,小于0.2mm占85%,可解剖长度大于20mm;在指蹼处指蹼动脉1~3支,大于0.3mm者为1支,可解剖长度超过10mm。结论以掌背动脉远段皮支为蒂可设计顺行或逆行皮支皮瓣,修复近、中手指皮肤缺损。以指蹼动脉为蒂的顺行皮瓣可修复近、中节手指掌侧皮肤缺损。皮瓣面积以不超过20mm×40mm为宜。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提供第1掌背动脉逆行岛状皮瓣的应用解剖学依据。 方法 解剖58侧防腐固定的成尸手标本,观测第1掌背动脉的起源、外径、长度及吻合。观察皮瓣感觉神经的来源及分布。1侧新鲜成尸手标本动脉造影。 结果 第1掌背动脉起于桡动脉鼻烟窝段,外径(0.77±0.19)mm,长度(5.21± 0.47)cm。第1掌背动脉分为3型:Ⅰ正常型占60%(35侧),走行在第2掌骨桡侧,在第2掌骨颈或示指近节桡侧与示指桡掌侧固有动脉吻合。Ⅱ变异型占29.2%(17侧),Ⅲ缺如型占10.3%(6侧)。第1掌背动脉伴行静脉两支者占29%(17侧);1支者占19%(11侧);缺如占52%(30侧)。皮瓣的感觉神经来源于桡神经浅支。 结论 第1掌背动脉作为轴心血管设计为逆行岛状皮瓣修复拇指、示指近节及掌指关节背侧皮肤缺损。 相似文献
16.
吻合血管第二足趾和拇甲皮瓣移植再造拇指常以足背动脉和第一跖背动脉为蒂.但在结扎切断足底深支时较困难,为了解决这一难点,本文在60例解剖研究基础上,采用以第一跖背动脉为蒂拇甲皮瓣移植,临床应用3例获得成功. 相似文献
17.
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皮瓣的应用解剖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 :为带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的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在 3 0侧成人上肢标本上 ,观测尺神经手背支营养血管及其与周围皮肤的供血情况。结果 :尺神经手背支的血供近侧端来自尺动脉腕上皮支降支 ,起始处外径为 ( 0 .9± 0 .3 )mm ;远端为第 4或第 3掌背动脉。起始处外径分别为 ( 0 .6± 0 .2 )mm和 ( 0 .7± 0 .2 )mm。其神经支在神经束间和神经旁相互吻合成纵行血管网 ,并借分支与筋膜皮支构成丰富的皮下筋膜血管网。结论 :以尺神经手背支及其营养血管为蒂可形成手背尺侧筋膜皮瓣 ,可顺行或逆行转位修复邻近部位的组织缺损。 相似文献
18.
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应用解剖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目的:为指背血管蒂岛状皮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10具尸体20只手逐层解剖观察手背侧动脉、静脉、神经走行方向及分布。结果:拇指尺侧指背动脉起点外径为(0.37±0.05)mm,示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40±0.07)mm,示指尺侧、中指两侧、环指两侧、小指桡侧指背动脉的起点外径为(0.32±0.06)mm,1~5指两侧指背静脉于近侧指间关节处外径为(0.51±0.07)mm。平掌指关节处拇指尺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41±0.06)mm;示指桡侧指背神经横径为(0.38±0.07)mm。结论:以指背血管为蒂的岛状皮瓣,血管走行恒定,血运丰富,是修复手指邻近创面的理想皮瓣。 相似文献
19.
目的:为形成带感觉神经的游离背阔肌皮瓣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在20例40侧成人躯干标本上,观测了分布于背阔肌区域的肋间神经、胸脊神经的来源、走行及分布规律。结果:T5~10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在腋前线1~2cm相应肋间穿出,呈节段性重叠性分布肩胛线以外的背阔肌区皮肤;其中T6~8分布于皮瓣范围较大、神经蒂较长并距血管蒂接近。第6~11胸脊神经后支穿出骶棘肌后,在胸腰筋膜中走行4~5cm距离,后穿出在背阔肌浅层行3~5cm,呈重叠性节段性分布于肩胛线内侧的背阔肌区的皮肤。其中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在皮瓣中分布较大。结论:可设计以第6~8肋间神经外侧支的后支和/或以第8、9胸脊神经后支为神经蒂的感觉背阔肌皮瓣。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