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 毫秒
1.
传统的凝血、纤维蛋白溶解(纤溶)活性的检测方法多以凝固或纤溶的时间与相应的活性%进行比较,并有效地延用至今.上世纪80年代,免疫学、发色底物方法也成为了重要检测手段.利用图形分析评估凝血功能始于血栓弹力图仪的应用,至90年代中期,凝血、纤维蛋白溶解活性生成图形分析及意义开始受到许多学者的关注.此类方法的特点是应用光度计连接微机动态记录凝血和纤溶的全过程,并绘制图形,应用软件对图形进行分析处理,以获得更为直观、丰富的实验数据,可作为传统方法的良好补充.  相似文献   

2.
3.
多项指标体外试验结果表明,凤庆四种茶叶具有抗血液凝固、促纤维蛋白原溶解及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推测上述结果可能构成茶叶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冠心病患者凝血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73例冠心病患者及4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17例),陈旧性心肌梗死组(2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组(20例),稳定性心绞痛组(16例)和对照组(40例),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PAI,FG和D-二聚体值。结果: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患者,女,30岁。因突发喘憋4h、意识丧失5min急诊入院。查体:意识丧失,BP0mmHg,R0次/min,HR30次/min。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未及,阴道少量血性恶露,无明显恶臭。经心肺复苏30min后,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在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等药物维持下BP90—120/56—80mmHg,HR110次/min左右。既往体健,G2P2。  相似文献   

6.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与恶性肿瘤的浸润和转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相似文献   

7.
由内源凝血途径继发生成的大量凝血酶可以活化一个被称之为凝血酶可以活化的纤溶抑制物,活化的该物质具有下调纤溶活性的作用,从而保护血凝块不被纤溶酶过早地溶解,而使血栓更加稳定和牢固。通过干扰内源凝血途径的关键环节,不但可以使血凝块形成的体积变小,而且还可以使其对纤溶酶的溶解作用变得更加敏感。这将为血栓性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8.
紫外线照射对脑血栓患者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丁立新  张周良 《医学争鸣》1994,15(5):366-368
  相似文献   

9.
正常孕妇产前和产后抗凝和纤维蛋白溶解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王鸿利  费冲 《上海医学》1992,15(5):267-270
  相似文献   

10.
肝脏移植手术期间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肝脏移植围手术期及恢复期抗凝血酶和纤维蛋白溶解功能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观察了17例终末期肝病患者在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AT:A)、纤溶酶原活性(PLG:A)、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纤维蛋白原(FIB)含量的动态变化。所有患者均于术前、无肝前期、无肝期15min、新肝期5min、新肝期30min、术毕、术毕6h、术毕4d抽取桡动脉血,在STA-GO-STA自动血凝仪上用发色底物法测定AT:A和PLG:A;免疫比浊法测定D-D;凝固法测定(FIB)含量及用ELISA法测定FDP含量,并将各指标在移植过程中的变化进行分析。结果AT:A在手术开始有持续下降趋势(P<0.05),新肝植入后开始回升,术毕6h明显高于术前并逐渐上升(P<0.05和P<0.01);PLG:A和FIB在无肝前期就开始呈下降趋势,而FDP呈上升趋势(分别为P<0.05和P<0.01),直至术毕6hPLG:A和FIB才恢复至术前水平(P>0.05),随后逐渐上升,术后第4天显著高于术前(P<0.01),FDP术后第4天有所下降,但仍然高于术前(P<0.01);D-D于术毕和术毕6h显著高于术前(P<0.05)。结论肝脏移植手术期间血浆抗凝血酶活性降低,纤溶功能亢进;肝脏移植恢复期抗凝血酶活性和纤溶功能的恢复是衡量肝脏移植成功的较好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在病毒性肝炎中的变化和意义。方法将142例病毒性肝炎分为急性肝炎、慢性肝炎轻度、慢性肝炎中/重度、肝硬化和重症肝炎五组,同步检测凝血因子V活性(FV:C)、凝血因子Ⅶ活性(FⅦ:C)、凝血因子X活性(FX:C)、纤溶酶活性(PL:A)、组织纤溶酶原激活剂活性(t-PA:A)、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活性(PA1:A)、D-二聚体(D-D)和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八项指标,并分别与90例正常对照组结果相比较。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急性肝炎FV:C增高(P<0.05),其余各类肝炎FV:C、Ⅶ:C、FX:C的血浆水平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P<0.05-<0.01)。除慢性肝炎轻度组D-D外,各型肝炎其余指标与正常对照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PAI:A均显著下降,PL:A、t-PA:A、D-D、FDP均显著升高,它们的改变与肝脏损害严重程度呈一致的趋势。结论病毒性肝炎患者凝血因子和纤溶指标测定将有助判断肝炎严重程度,防治出血,推测预后和观察疗效。  相似文献   

12.
介绍一种用纯化的纤维蛋白原检测葡萄球菌凝聚因子的方法。结果显示本法与多谢因浆检测法有很好的一致性,且该法简便,结果易于观察,无假阳性;而传统的人血浆检测法易产生假阳性。  相似文献   

13.
观察7例心肌梗塞病人。63例其它冠心病患的血凝-纤溶动态图。结果发明,心肌梗塞和其它冠心病病人的凝固启动时间均显短于对照组,最大凝固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1分钟凝固程度与对照组相比有显差异,纤维蛋白原含量与对照相比差异有显性。提示冠心病患的血凝反应速度比正常人快,而且凝固程度增强。而纤溶指标中,平均溶解程度则冠心病比对照组显增强,说明冠心病患纤溶系统活性未明显下降。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冠心病患者的凝血纤溶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73例冠心病患者及 4 0例非冠心病者被分为急性心肌梗死组 (17例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 (2 0例 )、不稳定性心绞痛组 (2 0例 )、稳定性心绞痛组 (16例 )和对照组(40例 )。用一期法测定血浆FⅦ凝血活性并同时测定血浆tPA ,PAI,FG和D -二聚体值。结果 :不同类型冠心病患者血浆凝血纤溶因子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异常。其中急性心肌梗死组发病后FⅦc持续维持较高水平 ;陈旧性心肌梗死组FⅦc水平较急性心肌梗死组有所下降 ,而不稳定性心绞痛组发病后FⅦc急剧增高后迅速下降 ,两者回落后仍持续维持较高水平。结论 :凝血纤溶系统的变化在冠心病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可能是冠心病发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疾病及实验室诊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纤维蛋白溶解系统(FibrinolyticSystem)简称纤溶系统,是参与机体完成正常生理止血、凝血,调节二者动态平衡,使血液既不会逸出血管之外而发生出血,也不会在血管中凝固而形成血栓的重要因素之一。纤维蛋白溶解是指纤溶酶原(P l a s-minogen,PLG)经不同途径被其特异性激活物激活转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体内的高凝状态和应用肝素治疗的效果。方法 测定40例活动期SLE患得血浆中纤维蛋白原(Fg)、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D二聚体(D-D)的含量,并对其中20例应用小剂量肝素(6 250U/d)治疗。2周后再次测定患者血浆中以上3项指标。结果 40例SLE患者D-D含量明显增高,与正常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FDP阳性31例,占77%;Fg含量增  相似文献   

17.
纳豆激酶纤维蛋白溶解和抗血栓作用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纳再激酶的纤维蛋白溶解和抗血栓的作用.方法:通过研究纳豆激酶对正常新西兰兔凝血功能、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和大鼠血小板血栓(动-静脉旁路法)的影响来评价纳豆激酶的纤溶和抗血栓作用.结果:纳豆激酶中、高剂量可明显缩短ELT、延长TT、APTT.增加FDP的含量;纳豆激酶高剂量能减少大鼠血小板血栓模型之血栓湿重,但对血栓干重无明显影响.结论:纳豆激酶具有纤维蛋自溶解作用.  相似文献   

18.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Ⅸ、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9.
肺纤维化支气管肺泡灌洗液凝血及纤溶指标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测定肺纤维化大鼠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凝血及纤溶指标的水平,探讨其在诊断肺纤维化中的作用.方法:36只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每组各18只,分别向气管内滴入博莱霉素A5(BLMA5)5 mg/kg 和生理盐水建立肺纤维化和对照组模型,造模后第7、14、28天测定BALF中标准血浆的复钙时间以了解促凝活性(procoagulation activity, PCA)、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on Willebrand factor, vWF)含量、抗凝血酶Ⅲ(antithrombin-Ⅲ, AT-Ⅲ)、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lasminogen activity inhibitor-1, PAI-1)和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剂(urokani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uPA)的活性.结果:(1)实验组各时间点复钙时间分别为(56±10),(78±3)和(172±11) s,对照组分别为(190±10),(186±8),(184±6) s,两组比较除第28天外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各时间段两组vWF含量、AT-Ⅲ活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3)BLM组BALF 中各时间段PAI-1的活性分别为(1.04±0.08),(1.47±0.06),(3.03±0.18) u/mL,对照组分别为(0.66±0.11),(0.71±0.09),(0.70±0.08) 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4)BLM组BALF 中uPA的活性分别为(0.19±0.03),(0.16±0.02),(0.12±0.05) u/mL,对照组分别为(0.26±0.05),(0.25±0.06),(0.24±0.07)u/mL,同一时间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PCA升高可以作为判断早期肺泡炎的方法.PAI-1活性升高及uPA活性减低使纤溶活性持续受损,可作为判断早期肺纤维化和反映其严重程度的指标.vWF和AT-Ⅲ对诊断肺纤维化无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为探讨肾病综合征高凝状态的发生机理,检测了40例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Ⅷ、Ⅺ、Ⅻ.发现纤维蛋白原的含量和凝血因子Ⅷ的活性均显著增高,Ⅻ因子活性明显降低,而Ⅺ因子活性无明显改变.提示肾病综合征患儿凝血因子的代谢是复杂的,凝血因子代谢紊乱是肾病综合征患儿血浆高凝状态发生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