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该文探讨糖尿病所致缺血性脑血管病斑块形成过程中血脂组分的变化及可能作用。方法:1分析2008年2月至2012年5月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鼓楼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464例,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将其分成有无斑块形成组(斑块组332例,无斑块组132例),根据有无合并糖尿病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糖尿病组153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颈动脉硬化和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对412例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B超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斑块分类、分布及血流动力学改变。412例患者中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143例,脑梗死269例;另设102例非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结果中青年缺血性脑血管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69.6%,其中内中膜增厚122例,占38.6%;IMT增厚伴斑块形成占61.4%,对照组异常检出率为17.6%。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为50.9%,TIA组39.8%。中青年ICD以脂质斑检出率高,钙化斑次之,混合斑最少。中青年ICD颈动脉脉硬化斑最常见是颈动脉分叉处,其次是颈内动脉颅内段。结论颈动脉硬化是中青年ICD的重要危险因素,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中青年ICD的发病危险,指导治疗时机和方法的选择。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130例患者中56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74例脑梗死;42例非缺血件脑血管病患者为对照组。检测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等血管异常发牛率、斑块类型及斑块的分布情况。结果TIA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增厚及颈动脉硬化斑块等异常检出率为73.2%(41/56),脑梗死组异常率为87.8%(65/74),对照组受检者异常率为28.6%(12/42),TIA组及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脑梗死组患者脂质性斑块及混合性斑块的发生率高于TIA组。颈动脉硬化斑块最常见部位为颈总动脉分又处,其次为颈内动脉近段。左右侧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颈动脉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有密切相关性,颈动脉超声有助于预测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危险。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颈动脉超声检查在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6—12月在我院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3例为观察组,同期在我院体检健康者50例为对照组。两组受试者均接受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颈动脉狭窄情况、颈动脉中层内膜厚度及斑块性质等。结果对照组受试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9例(18.0%),颈动脉内膜增厚2例(4.0%),未发现易损斑块;观察组患者中发现颈动脉狭窄47例(56.6%),颈动脉内膜增厚35例(42.2%),易损斑块31例(37.3%)。观察组颈动脉狭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易损斑块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颈动脉超声检查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异常检出率较高,对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早期筛查价值。  相似文献   

6.
超声测量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   总被引:113,自引:6,他引:113  
为了探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局限性颈动脉斑块的联系 ,对 91名受试对象的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颈内动脉和颈动脉分叉处的斑块进行超声检测 ,并将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进行分级。结果观察到有斑块者较无斑块者其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明显增加 ( 0 .83± 0 .16mm比 0 .6 4± 0 .12mm ,P <0 .0 1) ,且随斑块的严重程度增加 ,其内膜中层厚度呈增厚趋势。该结果支持颈总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与颈动脉局限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相关 ,提示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可能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早期表现  相似文献   

7.
通心络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消退作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探讨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测定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斑块大小的方法,监测、观察及评价通心络胶囊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消退作用.方法采用彩色多谱勒超声技术从高脂血症病人中检测出127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与斑块形成的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62例)和治疗组(65例),治疗组采用辛伐他汀20mg/d口服,通心络胶囊每次3粒,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采用辛伐他汀20 mg/d、维生素E胶囊0.3 g/d口服,疗程均为16周.治疗期间观察增厚的内膜-中层与斑块消退的变化、血脂变化、心脑血管重要事件的发生率、再住院率及上述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两组病人颈动脉增厚与斑块均有消退,血脂LDL-C均有明显降低.但以治疗组更为显著(P<0.05),同时治疗组HDL-C升高、TG降低,心脑血管事件发生和再住院次数的降低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通心络胶囊和辛伐他汀合用可消退动脉粥样硬化和斑块形成,同时,有效调控血脂,降低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程度与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NON-HDL-C)的关系。方法360例老年心血管病例和180例对照病例进行血脂测定,颈动脉多普勒超声探查,比较两组在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时的血脂变化,NON-HDL-C与其他血脂间差异的显著性。结果(1)颈动脉硬化程度相同时,两组比较NON-HDL-C病例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并且随着颈动脉硬度增加差异更大(P〈0.01~0.001)。其他各项血脂改变不如NON-HDL-C显著。(2)以对照组颈动脉内膜中层正常者与心血管病组中不同颈动脉硬化程度水平和对照组中颈动脉斑块形成者比较,NON-HDL-C仍显示出与其他血脂间的明显差异。TC增高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和斑块形成中有差异,HDL-C降低在颈动脉斑块形成中差异呈高度显著性。(3)logisitic回归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者,NON-HDL-C较LDL-C的递增性更明显,差异更明显,提示NON-HDL-C在参与颈动脉硬化斑块形成中的作用并不逊于LDL-C。结论NON-HDL-C与老年人颈动脉硬化高度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的动态血压变化。方法对186例高血压患者行超声检查双侧颈动脉,分成颈动脉正常组;颈动脉内膜增厚但无颈动脉斑块组和颈动脉内膜增厚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监测24h动态血压。结果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无颈动脉斑块组和有颈动脉斑块组的最大收缩压、最小收缩压、平均收缩压、日间平均收缩压、夜间平均收缩压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颈动脉斑块形成组和有颈动脉斑块形成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最大舒张压、最小舒张压、平均舒张压、日间平均舒张压、夜间平均舒张压和全天平均动脉压在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颈动脉内膜增厚病人组的异常昼夜节律的检出率和动态血压负荷值等于或超出40%的检出率高于颈动脉正常组。结论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和有斑块患者的动态血压负荷值增大和昼夜节律异常。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血脂、炎性标志物、高同型半胱氨酸水平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关系.方法 选择54例缺血任脑血管病患者为病例组,同期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体检者36例为对照组.根据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结果将病例组分为有斑块组和无斑块组,将对照组分为对照有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病例组有斑块组和对照有斑块组合称斑块组,病例组无斑块组和对照无斑块组合称无斑块组.所有研究对象均检测各种血脂指标、三种炎性标志物( hs-CRP、IL-6、Fbg)、高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应用颈动脉多普勒彩色超声检查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ntimal-medial wall thickness,IMT).结果 病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斑块组与无斑块组比较,病例组及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与无斑块亚组比较,TC、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CY、IMT均明显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例组中有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有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病例组中无斑块亚组与对照组中无斑块亚组比较,各指标亦无统计学差异.各组之间HDL、TG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颈动脉IMT增厚及颈动脉斑块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关系密切.TC 、LDL、Lp(a)、三种炎性标志物(hs-CRP、IL-6、Fbg)、HCY是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正>缺血性脑血管病是老年人群中的高发病,具有高致残率,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目前相关研究认为〔1〕,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原因,而同型半胱氨酸(Hcy)、C反应蛋白(CRP)和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可能与动脉粥样硬化密切相关。研究显示〔2〕,阿托伐他汀可能从多个途径改善患者动脉粥样硬化、血脂,进而降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率。但临床上关于阿托伐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对2型糖尿病病人血脂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伴高脂血症的2型糖尿病病人,且存在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增厚和(或)斑块形成者9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在控制血糖等治疗基础上予以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每日1次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银丹心脑通软胶囊(3粒,每日3次口服)。治疗3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的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水平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膜斑块厚度、斑块性质。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病人的血脂水平、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内膜斑块厚度以及斑块性质的改善程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丹心脑通软胶囊可改善2型糖尿病病人的血脂水平,减少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和内膜斑块厚度,改变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性质,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氧化还原平衡失衡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方法 高分辨超声技术检测颈动脉内膜厚度,以显示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程度,并将102例拟诊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分为:颈动脉斑块形成组46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增厚组32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正常组24例.取静脉血,测血浆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与氧化型谷胱甘肽(GSSG),还原型辅酶Ⅱ(NADPH)与氧型辅酶Ⅱ(NADP+),氧化型低密度脂蛋白(oxLDL)和丙二醛(MDA)浓度.计算GSH/GSSG,NADPH/NADP+的氧化还原电位.结果 随颈动脉内膜增厚(从IMT正常组组到动脉斑块组),GSH(μmol/L)(IMT正常组:7.39±1.03,IMT增厚组:6.54±0.94,动脉斑块组:5.49±0.86)、GSH/GSSG(IMT正常组:12.12±1.83,IMT增厚组:8.60±1.47,动脉斑块组:7.22±1.18)渐次减低, GSSG(μmol/L)(IMT正常组:0.62±0.03,IMT增厚组:0.68±0.04,动脉斑块组:0.77±0.05)、GSH/GSSG氧化还原电位(mV)(IMT正常组:-145.4±3.4,IMT增厚组:-140.2±3.1,动脉斑块组:-136.2±2.3)渐次升高(P<0.05),向氧化方向明显偏移;NADPH、NADPH/NADP+氧化还原平衡亦显示出与GSH、GSSG类似但较弱的变化;氧化应激损伤产物oxLDL(μg/L)(IMT正常组:557.3±174.8,IMT增厚组:762.9±203.5,动脉斑块组:916.9±237.4)、MDA(μmol/L)(IMT正常组:6.27±1.52,IMT增厚组:9.86±1.97,动脉斑块组:12.61±2.33)随颈动脉内膜增厚明显增加(P<0.05).结论 氧化还原平衡失衡、向氧化方向偏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可能有内在联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吸烟与脑卒中高危人群颈动脉硬化发生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5月—2013年2月在北京市丰台区王佐卫生服务中心、蒲黄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花乡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方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筛查的脑卒中高危人群7 284例,将患者分为从未吸烟组和吸烟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根据吸烟指数将吸烟组患者分为轻度吸烟、中度吸烟及重度吸烟3个亚组,观察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下不同亚组间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及斑块形成情况。结果与未吸烟组相比,吸烟组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明显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与吸烟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34、0.125,P0.05);在吸烟组各亚组间,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的发生率依次增高(P0.01),颈动脉内膜增厚及斑块形成发生率与吸烟指数呈正相关(Spearman相关系数分别为0.122、0.099,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性别、年龄、高血压病史、糖尿病病史、吸烟指数、体育锻炼很少或轻体力劳动、明显超重等与颈动脉硬化相关。与不吸烟组相比,轻度吸烟组OR=1.549(P0.01),中度吸烟组OR=1.7 6 7(P0.01),重度吸烟组OR=2.147(P0.01)。结论在脑卒中高危人群中,吸烟是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独立危险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及斑块形成的发生呈正相关,吸烟时间、吸烟量等因素与颈动脉硬化发生亦呈正相关,吸烟对颈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影响是累积的。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高血压病患者心房颤动与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共纳入高血压病患者145例,根据心电图表现分为两组:其中窦性心律组75例、心房颤动组70例。分析145例高血压病患者的一般临床资料,同时使用颈动脉彩超测定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个数,从而判断高血压患者的动脉硬化程度。结果高血压病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其斑块检出率(53.5%)明显高于窦性心律组(19.0%;P<0.01)。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及粥样斑块检出率与年龄、高血压病程、高敏C反应蛋白等成正相关(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校正主要的危险因素后,心房颤动是颈动脉粥样斑块的相关危险因素(OR值为1.752,P<0.01)。结论在排除了年龄、高血压病程、收缩压、高敏C反应蛋白等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等干扰因素后,心房颤动可能是导致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增厚及粥样斑块形成的一个相关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任博  李琳  唐延军 《中国动脉硬化杂志》2016,24(3):261-264, 269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血管病自噬水平与颈动脉斑块的相关性,为完善其病理机制提供数据支撑。方法根据颈动脉斑块分级将12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分为三组(Ⅰ级、Ⅱ级、Ⅲ级),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颅动脉狭窄支数和程度。并抽取空腹肘静脉血,分离单个核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观察自噬体;同时提取外周血总蛋白,采用免疫印迹实验测定自噬相关因子LC-Ⅱ/LC-Ⅰ及Beclin-1水平。结果不同斑块分级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血管狭窄数及狭窄程度分级均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相关指标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超薄切片中,可见双层膜延伸包裹的自噬体和自噬性凋亡细胞;丹酰戊二胺染色后激光共聚焦荧光显微镜下可见显绿色荧光的自噬体。不同斑块分级的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有统计学差异,Ⅱ级和Ⅲ级明显高于Ⅰ级,且Ⅲ级明显高于Ⅱ级(P0.05)。经相关性分析,LC-3Ⅱ/LC-3Ⅰ和Beclin-1蛋白表达水平与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呈正相关性(R2=0.75和0.79)。结论自噬能够影响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分级情况,可能为其介导该病发病和进展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采用柔脉法自制中药参芪柔脉合剂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并探讨其防治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机制。方法将104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50例给予辛伐他汀胶囊口服,试验组5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参芪柔脉合剂。均治疗6个月后,观察两组病人血脂、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变化。结果与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血脂[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清hs-CRP含量明显降低(P0.05);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治疗后颈动脉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以及血清hs-CRP含量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柔脉法可显著降低颈动脉粥样硬化病人血脂、血清hs-CRP,发挥抗颈动脉粥样硬化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抗血小板药物氯吡格雷对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高血压病病人的颈动脉内膜厚度的影响。方法50例合并颈动脉内膜增厚的高血压病病人做颈动脉超声,分别测定左、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随后50例病人在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75mg/d),治疗12周后复查颈动脉超声。在试验前后所有病人均测血脂、血糖浓度,并且监测血压、血常规变化。结果所有病人的血压、血脂、血糖、血常规结果在试验前后均无显著变化;而左颈总动脉内膜厚度与右颈总动脉内膜厚度较试验前平均分别减少了0.2mm与0.1mm,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够减轻增厚的颈动脉内膜厚度,逆转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和讨论。方法随机选取我院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8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设备对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进行检查,并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和程度进行综合评估。与此同时,以超声检查结果为依据,将患者分为斑块形成组、IMT增厚组和IMT正常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晨起空腹血浆Hcy浓度。并对血浆Hcy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Hhcy发生率和血浆Hcy浓度均显著增加,同IMT正常组相比,IMT增厚组和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水平和HHcy发生率明显增加,差异统计学意义成立(P0.05)。同IMT增厚组相比,斑块形成组的血浆Hcy水平明显提升,但是在HHcy发生率方面无显著差异,统计学无意义(P0.05)。斑块形成的48例患者中,易损斑块组血浆Hcy浓度为27.69μmmol/L,HHcy发生率为81.82%,非易损斑块组的血浆Hcy浓度为23.47μmmol/L,HHcy发生率为53.84%,易损斑块要比非易损斑块高出许多,差异明显,统计学存在意义(P0.05),根据Logistic分析可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因素是Hcy浓度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Hcy水平有着之间关系,水平越高,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越高。形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是HHcy。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血脂、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 入选80例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39例)和阿托伐他汀钙组(41例、20mg/d),24周为一疗程.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采用多普勒超声检测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斑块数量、斑块直径、斑块面积)、颈动脉内膜厚度(IMT),检测比较血浆hs-CRP、血脂水平(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结果 与常规治疗组比较,阿托伐他汀钙组治疗后患者颈部血管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直径、面积明显缩小,IMT、hs-CRP及血脂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钙对缺血性脑卒中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具有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