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研究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APRPCT)测定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出血的预示作用及意义,探讨该实验方法与临床实验室常用的血小板计数、血浆凝血酶原时间、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血浆凝血酶时间、血浆纤维蛋白原测定间的相关性。方法制备激活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激活试剂,检测健康对照组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APRPCT,观察两组间差异。结果硅微粒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健康对照组、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激活的富血小板血浆凝固时间可用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出血预示。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血小板计数与骨髓巨核细胞数及分类关系。方法:对145例ITP患者根据外周血血小板计数进行分组:Ⅰ组53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Ⅱ组49例(血小板计数20×10^9/L),Ⅲ组43例(血小板数50-80×10^9/L),各组患者分别行骨髓穿刺、涂片、染色后,用光学显微镜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再根据巨核细胞形态特点进行分类,每例患者分50个巨核细胞。结果:Ⅰ、Ⅱ、Ⅲ组巨核细胞总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巨核细胞分类中,除原始型巨核细胞Ⅱ、Ⅲ组相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外,幼稚、颗粒、产血小板及裸核型巨核细胞三组之间两两相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在ITP时,外周血血小板数与骨髓中巨核细胞成熟情况有密切联系,骨髓中产板型巨核细胞越多,外周血小板计数就越多。  相似文献   

3.
楼永刚  万汝根 《江西医学检验》2007,25(4):401-401,396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是一种免疫性综合病征,因血小板抗体的存在.患者循环血中血小板数通常较低(〈100×10^9/L).严重病例甚至低于20x109/L,可致脏器出血而危及生命。因此迫切要求准确计数血小板,为临床诊断和输注血小板提供可靠依据。[第一段]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recombinant human interleukin-11,rhIL-11)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36例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8例,2组化疗均采用DA(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或MA(米托蒽醌+阿糖胞苷)方案。化疗期间出现血小板计数〈20×10^9/L或≥20×10^8/L但有出血倾向时,对照组静脉滴注血小板;观察组血小板用法、用量同对照组,并于化疗结束后注射rhIL-111.5mg/次,1次/d,至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以上停用。观察2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及恢复至100×10^9/L时间、化疗期间出血情况及血小板输注量以及2组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结果观察组血小板计数最低值、化疗结束后第14天骨髓巨核细胞数量高于对照组(P〈0.05),血小板计数恢复至100×10^9/L时间、血小板输注量、出血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rhIL-11用于治疗急性髓系白血病化疗后血小板减少,可缩短血小板恢复时间,不良反应轻。  相似文献   

5.
ITP病人血小板异常直方图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观察ITP病人血小板计数异常直方图,分析判断血球计数仪计数血小板结果的准确度,是分析后质控的重要步骤,减少误诊和漏诊。[方法]应用血球计数仪和显微镜计数法分别计数80例临床已确诊的ITP病人血小板,并且观察血小板直方图、MCV、红细胞计数值。2种方法所测的血小板结果进行配对t检验。[结果]通过观察ITP病人异常血小板直方图:RBC计数和MCV都正常组,血球计数仪法与显微镜计数法比较,血球计数仪血小板计数出现假性减低,P〈0.01;RBC计数)6.0×10 12/L,MCV(70fl时,血球计数仪法出现假性减低和假性增高同时存在,P〈0.01;RBC计数)6.0×10 12/L,MCV(70fl,此组病人治愈后,血球计数仪法只出现假性增高,P〈0.01。[结论]ITP病人血小板计数直方图出现异常时,必须用显微镜计数法复查,ITP病人异常血小板直方图可以作为结果的准确度和疗效观察的指标。  相似文献   

6.
冯永旗 《实用医学杂志》2007,23(7):1049-1050
目的:观察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儿使用大荆量输注人血丙种球蛋白(HD-IVIG)和口服泼尼松两种治疗方法的疗效。方法:68例ITP患儿分为HD-IVIG组和泼尼松组,观察治疗后皮下出血、紫癜消失的时间及血小板计数的变化。结果:HD-IVIG组患儿皮下出血、紫癜消失时间及血小板恢复正常时间短于泼尼松组(P〈0.05,P〈0.01);治疗第1周血小板上升数目明显高于泼尼松组(P〈0.01)。结论:HD-IVIG可迅速提高ITP患儿血小板数量,对血小板数极低、有出血倾向者,可予该方法积极治疗。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白细胞介素-18(IL-18)与血小板数量的关系,研究其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中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酶联免疫(ELISA)法测定血浆IL-18,对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和36名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的含量进行分析.结果 ITP组血浆IL-18含量为(538.31±111.33)pg/mL,正常对照组血浆IL-18含量为(489.44±49.07)pg/mL.IL-18含量与血小板数量呈显著性负相关(r=-0.395,P〈0.05).结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发病时患者血浆中的IL-18因子水平比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IL-18含量增高时血小板数量减少,IL-18在ITP发病机制上有着重要的作用.测定和控制IL-18及其它Th细胞因子反应有可能成为免疫治疗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出血分级之间关系.方法 采用ITP出血分级标准对123例ITP患者的424例次出血事件的评估,采用x2检验比较ITP患者的血小板计数的程度及时长的不同分组的严重出血(2级出血)发生率的关系.ITP患者依据血小板计数分成A组(20~30)×109/L、B组(10~20)×109/L和C组(0~10)×109/L,同时依据天数分成7组,共计21小组.结果 血小板减少≥4d的C组与B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d的B组和A组的严重出血的发生率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TP患者<3dPLT下降至≤20×109/L或>4d PLT下降至≤10×109/L时,容易发生严重出血,故可作为ITP患者输注血小板的指征.  相似文献   

9.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thrombocytopenicpurpura,ITP)是一种因血小板免疫性破坏,从而导致外周血中血小板减少的出血性疾病。临床可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成人ITP急性型少见,以慢性型为多。慢性ITP多发生于20~50岁之间,女性更多见。经传统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仍〈(30~50)×10^9/L,且病程在6个月以上者称为难治性ITP[1]。本文就近年成人ITP的治疗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本研究制备兔抗鼠血小板血清以建立SD大鼠免疫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模型,使用明胶微粒装载二氯亚甲基二膦酸(Cl2MDP),并将药物导向模型的肝脾巨噬细胞内以杀伤巨噬细胞或降低其免疫活性,以期达到治疗ITP的目的。每24小时重复注射1次抗血小板血清150μl,所建立的SD大鼠的ITP模型中,血小板计数于实验期间能维持在低于50×109/L的病理水平。用Cl2MDP-明胶微粒进行巨噬细胞株RAW264.7的MTT试验及模型的实验性治疗,以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和出血时间作为疗效的观察指标。结果表明:Cl2MDP-明胶微粒呈剂量依赖关系抑制体外培养的巨噬细胞的增殖并可迅速、有效地升高模型鼠血小板的数量,平均达180×109/L水平,并能维持血小板计数在生理范围内而不下降。此外,预先注射Cl2MDP-明胶微粒的SD大鼠可避免抗血小板血清引起的血小板计数降低。结论:Cl2MDP-明胶微粒静脉注射可以有效地提高SD大鼠ITP模型的血小板数量,达到避免发生出血的安全水平。这种靶向巨噬细胞的药物输送技术为ITP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的治疗理念和方法,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旨在通过对国产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rhTPO)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的临床资料分析,探讨儿童患者使用rhTPO的疗效及安全性。采用回顾分析方法,收集北京儿童医院2009年12月-2012年11月收入院的25例予rhTPO治疗(连续14d)的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儿临床资料。分析rhTP0治疗儿童重症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的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表明:25例病例用药前血小板中位数为4×10^9/L(0×10^9/L-10×10^9/L),用药后最高值中位数为71×10^9/L(14×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1d(范围3—15d)。停用TPO后,血小板计数逐渐下降。疗效分析显示,完全反应11/25例(44%),有效8/25例(32%),无效6/25例(24%),总有效率19/25(76%)。对于治疗有效的患者,用药后血小板最高值中位数为112×10^9/L(43×10^9/L-439×10^9/L),升至最高值中位时间为12d(范围7—15d);达到有效疗效的平均中位时间为4d(范围1—11d)。治疗有效者停药2周时平均血小板计数仍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12例子rhTPO治疗前用足量丙种球蛋白治疗无效的病例,在rhTPO治疗结束后予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应用rhTPO治疗期间,2例患者出现轻微不良反应,用药后及随访过程中未发现其他相关副作用。结论:儿童重症ITP应用rhTPO治疗安全有效,可以帮助患儿更平稳度过严重出血的危险期,但rhTPO作用不持久,停用后血小板计数逐渐回落,需维持治疗以巩固疗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血小板参数在血小板减少症诊治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sysmex XE-5000自动化分析仪测定137例血小板减少患者[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3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8例,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1例,慢性乙型肝炎36例,肝硬化33例,肝移植术后5例]和60例正常对照组的血小板计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及网织血小板百分比(IPF%),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6组患者外周血PLT绝对值均显著低于正常对照(P〈0.01).ITP、MDS、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外周血中IPF%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组和肝移植组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MPV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LCR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肝移植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ITP、慢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和肝移植患者PDW明显高于正常对照(P〈0.05),其中ITP和肝硬化患者显著高于对照(P〈0.01).AA患者IP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MPV、P-LCR和PDW虽低于正常对照,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PF%、MPV、PDW、P-LCR 检测的结果对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病因诊断和治疗观察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3.
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chronic 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CITP)一般采用激素治疗,必要时还需给予免疫抑制剂治疗,为了解重组人白介素11(rhIL-11)对慢性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疗效,本研究将26例血小板数〈60.00×10^9/L的CITP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激素与免疫抑制治疗,rhIL—11组在传统治疗的基础上给予rhIL—1125μg/(k·d),每日1次,皮下注射,14天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观察疗效。结果表明:23例CITP患者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均得到不同程度好转,只有3例治疗后血小板减少情况没有改善。对照组和rhIL—11组的血小板计数分别由治疗前的26.15×10^9/L和27.84×10^9/L增加为66.62×10^9/L和105.62×10^9/L,rhIL—11组治疗后血小板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临床出血症状减轻,在rhIL-11组中8例患者的血小板恢复正常(〉100×10^9/L),获得满意治疗效果。结论:rhIL-11联合传统的激素治疗对慢性ITP患者血小板减少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网织血小板对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35例ITP患者作为ITP组,6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治疗前将ITP组患者按血小板计数(PLT)分为2组,PLT〉30×109/L组(n=20)及PLT〈30×109/L组(n=15)。以泼尼松或地塞米松治疗,总疗程为6个月。治疗后根据患者病情是否缓解,分为缓解组及未缓解组。采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结果 PLT〉30×109/L组及PLT〈30×109/L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这两组患者的网织血小板绝对值低于对照组(P〈0.05)。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及其绝对值与对照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缓解组患者网织血小板百分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网织血小板的检测对于ITP的诊断、疗效判定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患者治疗前后及正常人外周血血浆骨桥蛋白(OPN)含量,初步探讨OPN在ITP发病中的意义。 方法收集40例健康成年人外周静脉血5 ml作为对照组,收集40例ITP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外周静脉血各5 ml作为治疗前及治疗后组。标本离心后收集血浆,用骨桥蛋白酶联免疫吸附法酶联免疫试剂盒测量标本中OPN含量,观察对照组、治疗前组、治疗后组OPN的表达情况,并分析初治ITP患者血小板计数与血浆OPN表达水平的相关性及治疗有效组与无效组在治疗前后OPN含量变化的差别。 结果ITP治疗前组血浆OPN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浆OPN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治疗后组血浆OPN水平与治疗前组比较呈下降趋势,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ITP初治患者血小板计数和血浆OPN表达呈负相关(r=-0.8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0例ITP患者治疗后有效率为92.5%(37/40),无效率为7.5%(3/40),有效组治疗前后OPN的变化高于无效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OPN可能参与了ITP的致病过程,其与血小板减少的程度具有一定相关性,监测治疗前后OPN含量的变化或许可为评估ITP疗效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患者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方法:将入院时出血程度为0级的ITP患者分为A、B两组,A组:血小板〈10×10^9/L,B组:血小板(10~20)×10^9/L,比较两组输注血小板的次数和量、出血情况、输血小板的不良反应。结果:A组输血小板次数和量低于B组,A、B两组出血事件发生率无显著性差异。A组输血小板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B组。结论:ITP患者在无侵袭性操作的情况下,采用血小板数10×10^9/L作为预防性血小板输注的阈值是安全的,且可减少输注血小板的输注量和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心脏直视手术患者急性血小板分离制备的富血小板血浆(platelet—richplasma,PRP)的效率和效果,对PRP质量进行了分析。20例ASAⅡ—Ⅲ级择期心脏手术患者在麻醉诱导后进行全血采集和血小板分离。分别测定分离前(T1)的全血,分离后(T2)的PRP和回输前(T3)的PRP中的血小板数(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浆内pH、血浆乳酸(IA)浓度和乳酸脱氢酶(LDH)浓度、细菌培养结果、血小板CD62p和PAC-1阳性率以及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结果表明:与全血相比,分离后的PRP中的血小板计数为(783±184)×10^9/L,MPV、PDW和pH值显著降低(P〈0.01),LA、LDH浓度及CD62p和PAc-1阳性率无明显变化;回输前PRP血小板计数为(765±167)×10^9/L,MPV、PDw和pH值与T1相比显著降低(P〈0.01),而LDH浓度、CD62p和PAC-1阳性率与T1和T2比较显著增高(P〈0.05或P〈0.01);ADP激活后的CD62p和PAC-1阳性率各阶段无明显差异。结论:本研究所采取的方法可在术前高效分离心脏手术患者的血小板,而且不引起血小板活化;PRP在术中振荡保存后有部分血小板出现活化,但血小板整体活化功能无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18.
人血小板冻干前海藻糖负载技术的优化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本研究以建立血小板负载海藻糖基本技术为基础,进一步优化海藻糖负载技术,包括负载温度、负载时间、海藻糖负载浓度和负载溶液。通过比较缓冲液和血浆负载效果,比较生理温度(37℃)和相变温度(16℃)下血小板胞内海藻糖浓度与负载时间曲线、血小板平均体积(MPV)与负载时间、海藻糖负载浓度的曲线、计算海藻糖的负载率,优选负载率较高的负载溶液、负载温度、负载时间和海藻糖浓度等血小板海藻糖负载技术参数。结果表明:37℃血浆负载率高于缓冲液负载率,且血浆负载4小时,在37℃海藻糖负载率可高达19.51%,明显高于16℃的负载率6、16%;血小板MPV在16℃比在37℃明显增大43、2%,随海藻糖负载时间(1—4小时)延长和负载浓度(0—100mmol/L)增加未见明显改变;血小板MPV在37℃与海藻糖负载时间和负载浓度呈正相关性,且海藻糖负载时间与负载浓度存在协同效应,海藻糖负载浓度高于50mmol/L,MPV随浓度(0—100mmol/L)、负载时间(1—4小时)增加而增大。结论:在原血浆中负载海藻糖、温度37℃、时间4小时、浓度低于50mmot/L可以作为优化后血小板海藻糖负载技术基本参数,负载浓度需根据冻干保存需要进行调整。  相似文献   

19.
血浆溶血血小板活化因子测定及在儿童哮喘中应用   总被引:8,自引:5,他引:8  
建立血浆溶血血小板活化因子(lyso-PAF)的测定方法,探讨在儿童哮喘中的应用。本文建立的方法线性范围2~10μg/L,最适兔血小板浓度250~400×109/L。用本法检测体检正常儿童26例,儿童哮喘43例,儿童肺炎18例。正常儿童血浆lyso-PAF参考范围58.62±41.72μg/L,哮喘组lyso-PAF水平较肺炎及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而肺炎组与对照无明显差别(P>0.05),实验结果表明,血浆lyso-PAF测定可作为儿童哮喘辅助诊断及疗效观察的一项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特发性血小板减少胜紫癜患者(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ITP)血小板及其参数检测的临床意义以及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应用SysmexXE-5000全自动五分类血液分析仪检测81例不同类型血小板减少症患者,包括4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plastic anaemia,AA)和41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病人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大血小板比率(P—LCR)和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并将检测结果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初诊时ITP和AA患者的PLT、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1)初诊时ITP患者PDW、MPV、P—LCR明显高于对照组和AA患者,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而AA患者PDW、MPV、P—LCR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ITP患者缓解后PLT明显上升,而PDW、MPV、P—LCR下降;AA患者缓解后PLT、PDW、MPV、P—LCR均上升。ITP和AA患者缓解组与未缓解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血小板参数的检测对于明确血小板减少的病因、病情判断及疗效观察其预后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