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目的探讨血清IgG亚类与系统性硬化症(systemic sclerosis,SSc)的关系,分析IgG亚类在SSc中的分布特点以及在SSc中血清IgG4是否显著升高。方法利用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102例SSc患者及40例健康对照者(healthy controls,HC)血清IgG1-4浓度,比较分析SSc组血清IgG亚类水平与HC组有无差异,并结合SSc患者临床资料,分析具有不同临床特征的SSc患者IgG亚类分布特点及其相关性。结果与HC组相比,SSc组血清IgG1(IgG1IgG)[IgG1:(8 085.00±1 565.68)mgL vs.(9 236.67±3 258.62)mgL;IgG1IgG:(56.83±8.16)%vs.(63.66±9.68)%]、IgG3(IgG3IgG)[IgG3:(394.60±232.79)mgL vs.(703.69±509.57)mgL;IgG3IgG:(2.72±1.46)%vs.(4.74±2.92)%]水平显著升高,而IgG2(IgG2IgG)[IgG2:(5406.25±2150.77)mgL vs.(4117.56±1668.37)mgL;IgG2IgG:(36.57±7.84)%vs.(28.46±8.47)%]、IgG4(IgG4IgG)[IgG4:485.50(53.62,1454.00)mgL vs.289.00(91.26,1529.50)mgL;IgG4IgG:3.20(0.52,10.17)%vs.2.04(0.65,8.83)%]水平显著降低;IgG正常的SSc组患者与HC组比较,其血清IgG3(IgG3IgG)[IgG3:(617.68±435.42)mgL vs.(368.24±220.54)mgL;IgG3IgG:(4.69±2.90)%vs.(2.73±1.50)%]、IgG1IgG[IgG1IgG:(63.16±9.50)%vs.(58.41±6.72)%]水平显著升高,IgG2(IgG2IgG)[IgG2:(3745.14±1489.10)mgL vs.(4 677.58±1 240.16)mgL;IgG2IgG:(29.06±8.45)%vs.(34.73±5.66)%]、IgG4(IgG4IgG)[IgG4:250.00(91.01,1365.50)mgL vs.511.00(50.71,1644.00)mgL;IgG4IgG:2.03(0.65,8.73)%vs.3.54(0.47,11.11)%]水平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SSc组中IgG41 350 mgL者占6.86%,HC组中1 350 mgL者占5.0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78)。与抗Scl-70阴性SSc患者比较,抗Scl-70阳性SSc患者血清IgG2(IgG2IgG)[IgG2:3 460.00(1 346.95,8 352.00)mgL vs.4 280.00(1 568.00,7 612.00)mgL;IgG2IgG:25.44(8.09,46.94)%vs.30.94(15.39,41.92)%]水平显著升高,血清IgG1IgG[68.26(45.95,88.07)%vs.62.33(48.04,76.41)%]水平显著下降;合并肺动脉高压(pulmonary arterial hypertension,PAH)的SSc患者血清IgG1(IgG1IgG)[IgG1:7 850.00(5250.00,17 300.00)mgL vs.9 170.00(7 461.00,16 470.00)mgL;IgG1IgG:64.04(46.64,74.89)%vs.67.45(51.25,84.91)%]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PAH者,血清IgG2IgG[28.72(17.19,42.89)%vs.24.77(10.29,42.39)],IgG4IgG[2.21(0.65,8.80)%vs.1.94(0.42,7.40)%]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PAH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SSc患者从出现雷诺现象到SSc发病的时间与血清IgG2呈现低度相关(r=0.353,P=0.001)。结论血清IgG亚类在SSc患者中的分布明显不同于健康人群,即使是IgG正常的SSc患者其IgG亚类分布也不同于健康人群,SSc患者中血清IgG4(IgG4IgG)水平明显低于健康人群,血清IgG亚类在具有不同临床特点的SSc患者中的分布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 arthritis,RA)伴间质性肺病(interstitial lung disease,ILD)患者临床表现、肺部高分辨率CT及实验室指标的特点,分析单纯RA患者与RA合并ILD患者临床特点的差异,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RA患者470例,根据肺部高分辨率CT结果分为RA-ILD组和单纯RA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指标。结果共纳入RA患者470例,RA-ILD组163例,单纯RA组307例。RA-ILD组患者在年龄[(63±12)岁比(55±13)岁]、发病年龄[(55±14)岁比(48±14)岁]、病程[(88±92)个月比(78±86)个月]均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ILD组患者的关节肿痛(关节数)(85.9%比63.6%)、咳嗽咯痰胸痛(11.0%比1.9%)、活动后气短(16.6%比5.5%)发生率均高于单纯RA组。RA-ILD组限制性通气功能障碍(22.9%比11.1%)、弥散功能减低(35.4%比16.7%)发生率显著高于单纯RA-ILD组。RA-ILD组抗核抗体阳性率(38.2%比45.1%)高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RA-ILD组纤维蛋白原[(5.59±3.04)gL比(5.14±2.50)gL)]、类风湿因子[(704.90±1326.64)Uml比(389.42±669.15)Uml]、C-反应蛋白[(56.70±56.07)mgL比(45.71±52.64)mgL]、免疫球蛋白A水平[(3.62±1.74)gL比(3.21±1.50)gL]均高于单纯RA组;而血清白蛋白水平[(42.35±5.17)gL比(43.89±6.03)gL]低于单纯R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年龄较大、病程较长、关节炎性明显的RA患者易合并ILD,而且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血尿素氮、C-胱抑素肽、血清白蛋白、外周血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计数、α1-球蛋白、α2-球蛋白等临床指标持续异常可能与RA患者ILD发生发展有关,均可作为RA伴发ILD的预测因素,同时肺部高分辨率CT、肺弥散功能对早期发现病变有诊断意义,对于RA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系统性硬化症(SSc)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的发病率及其临床特点,指导临床早期诊断、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月至2010年9月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SSc患者的临床及实验室资料,并与中国EUSTAR(EULAR Scleroderma Trial and Research group)数据库中2009年2月至2009年11月入组的未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92例SSc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结果 8年间在北京协和医院住院治疗的SSc患者共344例,合并甲状腺疾病20例(6.1%),其中甲状腺功能减退14例(70%)。14例患者均为女性,与未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患者相比,合并甲状腺功能减退的患者更易出现心包积液(50%vs.16.3%,P=0.012)及红细胞沉降率(ESR)升高(64.3%vs.27.2%,P=0.011),抗Scl-70抗体阳性者少见(21.4%vs.46.7%,P=0.018)。结论 SSc患者合并甲状腺疾病以甲状腺功能减退(含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最为常见,当SSc患者同时存在心包积液、ESR升高及抗Scl-70抗体阴性时应警惕甲状腺受累的可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系统性硬化症(SSc)患者体内S100A12和可溶性晚期糖基化终产物受体(sRAGE)蛋白和基因表达水平,探讨这两种炎症性蛋白在疾病发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选择肢端型SSc (lSSc)31例、弥漫型SSc (dSSc) 40例和正常人50例,运用ELISA方法检测血浆中S100A12、sRAGE的含量,采用Real-time PCR法检测外周血细胞中这两个因子mRNA相对表达水平,并与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结果 两种类型SSc患者血浆S100A12和sRAGE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两种类型SSc患者血浆S100A12和sRAGE的浓度均呈正相关(r =0.583,P<0.01;r=0.662,P<0.01).两种类型SSc患者外周血细胞S100A12 mRNA相对表达量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伴有肺部累及或肌肉累及的SSc患者血浆S100A12水平明显高于无上述器官累及者(P<0.05);伴有肺部累及或肾脏累及的SSc患者血浆sRAGE水平高于无上述器官累及者(P<0.05).抗UIRNP抗体、抗组蛋白抗体、抗RNA聚合酶Ⅲ抗体阳性的SSc患者血浆S100A12水平明显高于阴性组,而抗着丝点抗体阳性的SSc患者血浆S100A12和sRAGE水平均低于阴性组(P<0.05).结论 S100A12和sRAGE在SSc患者体内表达显著升高,提示患者体内存在异常的炎症反应,且这两种蛋白含量与某些临床实验室指标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高尿酸血症(HUA)与慢性心力衰竭的相关性及预后的关系。方法连续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心内科2009年2月~2012年1月因慢性心力衰竭住院的患者422例[其中射血分数保留心衰(HFp EF)患者260例],同期收集非心衰入院患者134例,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心衰的相关性,并通过随访研究进一步分析高尿酸血症与心衰患者HFp EF的关系。结果 HFp EF组和射血分数减低心衰(HFr EF)组尿酸浓度(374.54±144.30μmol/L、416.45±168.93μmol/L)均高于非心衰组(299.71±114.36μmol/L),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高尿酸血症对HFp EF的OR值为2.620(P0.05),对HFr EF的OR值为4.311(P0.05)。在HFp EF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心衰严重程度及脑钠肽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尿酸组(P0.05)。高尿酸血症在非心衰、HFp EF、HFr EF三组间患病率分别是9%、23.5%及34%。在HFp EF患者中,高尿酸血症组和正常尿酸组死亡率分别为27.6%、5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衰患者高尿酸血症的患病率明显增高,高尿酸血症可能是HFp EF及HFr EF发生的危险因素,HFp EF合并高尿酸血症者远期死亡率更高。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慢性心力衰竭(心衰)患者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的水平,探讨KIM-1水平与心功能、心衰严重程度、肾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慢性心衰患者60例为慢性心衰组,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者3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左室射血分数(EF),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尿白蛋白排泄率(ACR)和KIM-1检测。结果:与对照组相比,慢性心衰组患者尿KIM-1水平显著升高(P0.05)。将患者按EF≥40%和EF40%分组发现,EF40%组患者尿KIM-1水平显著高于EF≥40%组(P0.05),2组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另外,研究发现尿KIM-1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与EF呈负相关(r=-0.38,P0.05),慢性心衰组患者尿KIM-1水平与Scr无显著相关性(r=0.11,P0.05);与eGFR无显著相关性(r=-0.13,P0.05)。尿KIM-1水平与ACR水平显著正相关(r=0.42,P0.05)。结论:肾功能正常的慢性心衰患者尿KIM-1水平显著升高,与心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慢性心衰患者存在肾小管损伤,并且尿KIM-1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慢性心肾综合征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检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尿液肾损伤分子-1(KIM-1)及血清胱抑素C(Cys-C)的水平,探讨KIM-1及cysC水平与心功能、肾功能之间的关系。 方法 入组我院2013年1月-10月在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60例,对照组为我院体检中心的健康对照者30例。所有入选者均行左室射血分数(EF),肾小球滤过率(eGFR),血浆N端B型脑钠肽前体(NT-pro-BNP),KIM-1和Cys-C检测。 结果 与健康对照组相比,慢性心力衰竭组患者尿KIM-1及Cys-C水平显著升高(P<0.05)。将患者按EF≥40%和EF<40%分组发现,EF<40%组患者尿KIM-1及cysC水平显著高于EF≥40%组(P<0.05),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二者水平呈正相关(r=0.42,P<0.05),另外研究发现尿KIM-1水平与NT-pro-BNP水平呈正相关(r=0.45,P<0.05);与EF呈负相关(r=0.38,P<0.05),慢性心力衰竭组患者尿KIM-1水平与Scr无显著相关性(r=0.11,P>0.05);与eGFR无显著相关性(r=- 0.13,P>0.05)。尿KIM-1水平与ACR水平显著正相关(r=0.42,P<0.05)。 结论 在肾功能正常的慢性心力衰竭的患者,尿KIM-1及Cys-C水平显著升高,与心功能和心衰的严重程度密切相关。提示在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存在肾小管损伤,并且尿KIM-1及Cys-C水平可以间接反映慢性CRS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住院患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收集50例入住我院呼吸内科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常规资料、血细胞分析、动脉血气分析、住院天数等临床资料。以入院时血嗜酸性粒细胞2%为分组值,将患者分为阳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16例和阴性组(血嗜酸性粒细胞2%)34例,比较两组患者糖皮质激素使用量、住院疗程、治疗5天后的动脉血气和临床疗效的改善情况。结果治疗后阳性组患者的糖皮质激素使用量及住院疗程均显著低于阴性组(P0.05),且治疗5天后动脉血气相关指标(Pa O2、Pa CO2)的改善及临床疗效均明显优于阴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嗜酸性粒细胞较高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糖皮质激素治疗的用量少,住院疗程短,动脉血气改善快,临床疗效好。提示血嗜酸性粒细胞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患者的治疗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系统性红斑狼疮(systemic lupus erythemotosus,SLE)患者血清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水平,了解SLE患者CRP与狼疮本身及合并感染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1年5月北京大学第一医院住院SLE患者的病历进行回顾分析,研究SLE患者血清CRP水平与狼疮疾病活动度、器官受累的关系;并结合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清CRP水平,探讨CRP对判定感染的敏感性及特异性。结果共入组283例SLE患者。在不合并感染的239例SLE患者中,血清CRP中位值为2.6 mgL,94.6%的患者CRP20.0 mgL。血液系统受累患者CRP水平高于无血液系统受累患者(3.2 mgL vs.2.0 mgL,P0.05),但合并浆膜炎、肾脏受累、关节炎的患者CRP水平与不合并上述表现的患者之间无显著性差异。在不同疾病活动度患者之间,CRP水平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着免疫抑制治疗患者疾病活动度降低,CRP、ESR水平均下降(P0.05)。合并感染SLE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高于不合并感染患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13.6 mgL vs.2.6 mgL,P0.05),CRP21.3 mgL对于判断感染的特异性可达95.0%。结论不合并感染的SLE患者CRP水平多正常或轻度升高,免疫抑制治疗可以使患者CRP水平随病情改善而下降;血液系统受累患者CRP水平高于无血液系统受累患者。SLE患者合并感染时CRP水平可显著升高,故CRP可能作为临床上鉴别狼疮活动与感染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不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心力衰竭(心衰)住院患者临床特征、院内诊疗及6个月结局差异。方法:从重大慢病国家注册登记研究心衰前瞻队列研究中选取2016年8月至2017年7月全国50家医院连续纳入的18岁以上心衰住院患者,根据LVEF分为射血分数减低的心衰(HFr EF,LVEF 40%)组、射血分数中间值的心衰(HFmrEF,40%≤LVEF50%)组、射血分数保留的心衰(HFpEF,LVEF≥50%)组。比较三组患者的临床特征、院内治疗情况和6个月全因死亡风险。结果:共入选2 781例心衰住院患者,中位年龄67(57,75)岁,37.9%为女性;HFr EF组1 031例(37.1%),HFmrEF组643例(23.1%),HFpEF组1 107例(39.8%)。HFmrEF组患者中位年龄(67岁)高于HFr EF组(62岁),但低于HFpEF组(71岁),HFpEF组的女性比例(51.4%)高于HFr EF组(23.9%)和HFmrEF组(3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7)。全部心衰患者中合并比例最高的疾病为高血压(56.4%)、心房颤动(29.5%)和糖尿病(28.3%)。HFmrEF组和HFpEF组高血压(HFmrEF组vs. HFpEF组vs. HFr EF组:60.5%vs. 63.0%vs. 46.8%)和心房颤动(HFmrEF组vs. HFpEF组vs. HFr EF组:32.2%vs. 35.6%vs. 21.3%)的合并比例均明显高于HFr EF组(P均0.017)。HFmrEF组住院期间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醛固酮受体拮抗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使用率分别为66.4%、85.1%、74.5%,HFpEF组分别为55.2%、76.4%、64.1%,两组均低于HFr EF组(75.8%、90.1%、81.2%,P均0.017)。HFmrEF组(HR=0.696,95%CI:0.510~0.951,P=0.02)和HFpEF组(HR=0.493,95%CI:0.366~0.665,P0.01)患者6个月死亡风险均低于HFr EF组患者。结论:本研究中,HFpEF患者和HFmrEF患者在全部心衰住院患者中分别占四成和近四分之一。HFpEF患者和HFmrEF患者的临床特征与HFr EF患者不同,治疗模式相似,出院6个月死亡风险均低于HFr EF患者。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平板运动试验对左前降支(LAD)单支病变部位的预测价值.方法 选取2008年1月至2013年7月平板运动试验阳性,且冠状动脉造影为LAD单支病变患者64例,根据病变部位分成两组,LAD近端病变组34例,LAD中远端病变组30例,回顾性对比分析平板运动试验与LAD病变部位的关系.结果 LAD近端组的aVR导联抬高幅度明显高于LAD中远端组(P<0.01),伴胸闷、胸痛例数LAD近端组明显多于LAD中远端组(P<0.05),Duke评分LAD近端组明显低于LAD中远端组(P<0.05).运动时间、ST段改变开始时间、累积ST段下移幅度、达到目标心率的比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LAD近端病变组出现aVR导联ST段抬高≥0.10 mV患者例数明显多于LAD中远端病变组(64.7%比20.0%,P=0.000).aVR导联ST段抬高≥0.10 mV预测LAD近端病变的敏感度为64.71%、特异度为80.00%、阳性预测值78.57%、阴性预测值66.67%、准确率为71.88%.结论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aVR导联ST段抬高对早期预测LAD近端病变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分析成年起病的1型糖尿病(T1DM)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1986年1月至2012年2月在解放军总医院住院治疗的所有516例成年起病T1DM患者的临床资料.新诊断(病程≤3个月)患者则根据是否伴有酮症酸中毒(DKA)和是否有糖尿病家族史分组,比较组间的临床和生化特点;已诊断患者根据是否伴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不同病程(1~5年、6~10年、11 ~ 15年和≥16年),分别比较组间的代谢控制以及慢性并发症发生情况.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且方差齐者采用最小有意义差异t检验.结果 516例成年起病者中新诊断133例,已诊断383例,发病年龄(29±8)岁,住院年龄(37±11)岁,体质指数(BMI)为(20.8 ±3.3)kg/m2,99例(19.2%)患者有糖尿病家族史.133例新诊断患者中,以DKA起病者55例(41.4%).与非DKA起病组相比,DKA起病组空腹血糖、血清尿酸水平更高(t=4.019、2.288,均P<0.05).新诊断患者和已诊断患者中分别有29例(21.8%)和70例(18.3%)有糖尿病家族史.在已诊断患者中,与无家族史组相比,有家族史者血清甘油三酯更高(t=1.263,P<0.05),慢性肾功能不全、背景期视网膜病变和高血压发生率更高(x2=16.029、5.843、10.164,P<0.05),高血压发生更早(t=2.769,P<0.05).病程为1~5年、6~10年、11~15年和≥16年患者BMI、尿酸、总胆固醇、糖化血红蛋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29.282、16.590、12.530、50.590,均P<0.05).临床肾病、慢性肾功能不全、视网膜病变以及自主神经病变的发生率在发病11 ~ 15年时达发病高峰.结论 成年起病的T1DM患者具有独特临床特点,其慢性并发症及合并症的发生率与糖尿病家族史有关,微血管并发症在发病11~15年时达发病高峰.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经导管肝动脉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联合索拉非尼对不能手术切除肝细胞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的疗效。方法选取海军总医院2008年10月-2010年10月收治的不能手术切除的HCC患者,共162例,按照随机数字表分为联合组及TACE组,各81例,分别接受TACE联合索拉非尼治疗及单纯TACE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联合组部分缓解11例,稳定65例,有效率93.8%,TACE组部分缓解7例,稳定42例,有效率60.5%,联合组治疗效果显著优于TACE组(P0.05);联合组生存质量改善36例,稳定26例,稳定及改善率76.5%,TACE组改善19例,稳定23例,稳定及改善率51.9%,联合组生存质量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总胆红素(TBIL)均显著升高,血清白蛋白(ALB)均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ALT、TBIL及AL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80.2%、81.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6个月、12个月生存率分别为77.8%、69.1%,TACE组分别为59.3%、50.6%,联合组生存率显著高于TACE组(P0.05)。结论 TACE联合索拉非尼较单纯TACE治疗具有更好的疗效,能够有效延长患者生存期、保证其生活质量,且不良反应耐受性好,为不能手术切除HCC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在超声指导下对动静脉内瘘(arterio-venous fistulas,AVF)狭窄的维持血液透析(hemodialysis,HD)患者进行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 transluminal angioplasty,PTA)对手术即刻及远期疗效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1年1月至2013年1月在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因AVF狭窄或闭塞住院并接受PTA介入治疗的慢性肾功能衰竭HD患者62例,分为对照组32例及超声组3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PTA,超声组患者则在超声指导下进行PTA.PTA术后对患者随访1年,记录随访期间AVF主要心血管事件(包括急性、亚急性血栓形成;扩张部位再狭窄、闭塞需再次PTA或外科造瘘;新发生的AVF狭窄致HD不充分).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超声组穿刺时间、PTA手术时间显著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41±1.92)min vs.(8.40±5.61)min,P<0.01;(62.83±13.43)min vs.(71.56±17.98)min,P<0.01].超声组穿刺并发症发生率降低且手术即时成功率有高于对照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3% vs.15.6%,P>0.05;96.6% vs.87.5%,P>0.05).超声组术后超声多普勒AVF瘘口血流量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537.62±33.09) mL/min vs.(519.25±35.06) mL/min,P<0.01].Kaplan-Meier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超声组随访期间无AVF主要心血管事件发生,其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0.0% vs.65.6%,Log rank=4.706,P=0.030).结论 应用超声指导PTA处理AVF狭窄方便、安全,缩短手术操作时间并能改善手术即刻及远期疗效,具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冠状动脉钙化与急性心肌梗死之间的关系.方法 22 537例患者中,男13 204例,女9 333例,年龄(58.53±9.48)岁,共有急性心肌梗死患者2 254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术中能否发现冠状动脉钙化分为钙化组(A组)和无钙化组(B组),统计两组间心肌梗死发病率的区别,并探讨其原因.结果 钙化组心肌梗死患病率明显高于无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18.16%vs.8.84%,P<0.001);钙化组较无钙化组男性多见(62.46% vs.58.04%,P<0.001)、年龄偏大[(64.61±7.92)岁vs.(57.67±9.37)岁,P<0.001];糖尿病(25.64% vs.15.28%,P<0.001)、原发性高血压(高血压)发病率高(74.00%vs.57.13%,P<0.001);易发生血管病变(93.70% vs.7.32%,P<0.001),且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即使在心肌梗死患者中,钙化组血管病变的发生率及多支血管病变所占比例也超过非钙化组,差异有统计意义(99.61%vs.94.32%,P<0.05;91.18% vs.66.23%,P<0.05).两组均以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为主,两组心肌梗死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冠状动脉钙化患者,男性多见、年龄偏大;糖尿病、高血压发病率高;易发生血管病变,容易导致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对北京口岸出境人员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情况调查,为开展口岸结核病防控及其宣传教育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全国第五次结核病流行病学抽样调查现场知晓率调查问卷》设计的5条核心信息,及针对出境人员的检疫要求采用自行设计的6条信息,统计知晓率并分析影响因素.调查采用整群抽样,对2013年1月1日至12月31日经我部门进行出境体检的5290名体检者进行结核病防治知识知晓一对一问卷调查.5290份调查问卷全部收回有效,有效率100.00%.5条核心信息知晓情况采用二项分布Z检验、秩和检验,自行设计6条信息知晓情况采用F检验和f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1)5条核心信息总知晓率为63.14%(16 700/26 450).核心信息知晓情况的影响因素分别与性别、户籍、学历和职业等相关,其中男性(65.41%,7950/12 155)高于女性(61.21%,8750/14 295)(Z=6.428,P<0.05)、15~岁年龄组(61.33%,5336/8700)低于其他年龄组[30~岁年龄组为64.01%(5518/8620),45~岁年龄组为64.01%(4468/6980),60岁年龄组为64.09%(1378/2150)](Z=14.503,P<0.05);大专及以上学历人群(64.72%,9465/14 625)高于其他学历人群[小学组为59.09%(650/1100),初高中+中专为61.24%(6568/10 725)(Z=25.718,P<0.05);城市户籍人群(63.72%,14 475/22 715)高于农村户籍人群(59.57%,2225/3735)(Z=4.01,P<0.05);医务人员(75.22%,346/460)高于其他职业人群[管理技术人员为67.80%(4644/6850),劳务人员为60.31%(7678/12 730),留学生为62.73%(2942/4690),商务人员为63.37%(1090/1720)(Z=114.227,P<0.05).(2)自行设计6条信息中“肺结核患者在迁徙中有病情加重及传播的风险”知晓率较高(65.52%,3466/5290),“疑似肺结核时需要进行痰检”的知晓率较低(38.90%,2058/5290).调查结果显示年龄和职业是知晓率的影?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检测在急性胃肠炎患儿病原体鉴别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确诊的细菌性胃肠炎患儿35例(细菌组)、轮状病毒性胃肠炎患儿36例(病毒组)、健康儿童35例(对照组),分别检测3组儿童的血清PCT、IL-6、IL-8水平。结果细菌组血清PCT、IL-6水平显著高于病毒组及对照组(P0.05),且病毒组PCT、IL-6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细菌组IL-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但细菌组与病毒组比较,IL-8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PCT与IL-6诊断细菌性胃肠炎的敏感度分别为71.4%、65.7%(P0.05),特异度分别为72.2%、66.7%(P0.05),均显著高于IL-8(P0.05)。PCT+IL-6检测对细菌性急性胃肠炎诊断的敏感度94.3%,特异度94.4%,均显著高于单独检测PCT或IL-6(P0.05)。结论血清PCT对早期小儿细菌性与病毒性胃肠炎感染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而PCT与IL-6联合检测准确性更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结合中医体质学说,探讨妊娠期肝内胆汁淤积(ICP)的孕妇体质类型的分布,以及体质与ICP病情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以2011年5月~2013年5月在我院住院的34例ICP的孕产妇为观察组,30例正常孕妇为对照组,进行中医体质和ICP病情评估,整理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观察组偏颇体质孕妇占73.53%(25/3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43.33%(13/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5,P<0.05).观察组25例偏颇体质患者中以湿热质、痰湿质和血瘀质为最多见类型,分别占26.47%,26.47%和20.59%.其中血瘀质患者ICP病情严重程度明显重于湿热质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 =6.349,P<0.05),也重于痰湿质患者,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3.654,P>0.05).[结论]偏颇体质孕妇较平和体质孕妇易发生ICP,尤其是湿热质、痰湿质和血瘀质体质孕妇,而且以血瘀质型孕妇ICP病情更重.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各型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食管酸暴漏特点及雷贝拉唑试验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3年6月百色市人民医院收治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65例,其中异常酸反流型患者25例作为观察组1,食管对酸高敏型患者22例作为观察组2,功能性烧心型患者18例作为观察组3。采用雷贝拉唑10 mg,口服,2次/d,2周为1个疗程,观察3组的酸暴漏特点、症状评分及雷贝拉唑诊断试验敏感性和特异性。结果 (1)酸暴漏特点:观察组1的24 h酸反流次数、长反流次数、p H4时间及百分比均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2)症状积分:治疗前3组的典型症状积分与总积分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的食管外症状积分明显高于其他两组(P0.05)。治疗1周和2周后,观察组1和观察组2的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而观察组3虽较治疗前稍有下降,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2周后观察组1的症状积分明显优于其他两组(P0.05)。(3)雷贝拉唑诊断试验疗效:治疗1周和2周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58.5%和67.7%;观察组1最佳,其次为观察组2和观察组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1和观察组2在治疗1周时其雷贝拉唑诊断试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4.5%(35/47)、83.3%(15/18),在治疗2周时分别为87.2%(41/47)、83.3%(15/18)。结论异常酸反流型患者的酸暴漏特点为酸反流和长反流的次数增多,p H4的时间延长;酸高敏型患者更容易发生食管外症状;雷贝拉唑试验诊断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简单、安全且准确率高,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动脉化疗栓塞(TACE)联合经皮射频消融(RFA)治疗老年中晚期原发性肝癌(HCC)的疗效,为HCC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患者分为TACE联合RFA治疗组(观察组)和RFA治疗组(对照组),比较两组治疗效果.结果 观察组肿瘤瘤体缩小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胎蛋白下降超过50%者,观察组(85.7%)与对照组(55.6%)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个月随访,观察组生存率27例(67.5%),对照组生存率17例(42.5%),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对TACE联合RFA治疗的耐受性较好,联合治疗的安全性和可行性较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