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罗晓红  高福新 《医学争鸣》1999,20(10):919-920
目的:探讨内源性神经肽促皮质素释放因子(CRF)在癫痫发病中的作用。方法:用放射免疫法检测正常大鼠及红藻氨酸(KA)诱导的大鼠癫痫模型下丘脑外四脑区脑匀浆上清液中的CRF含量,结果:大鼠癫痫发作期额区、颞区及海马区脑匀浆上清液中CRF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1.34±0.41vs3.86±0.78,P〈0.01;1.45±0.42vs3.31±0.84,P〈0.01;0.76±0.18vs1.14±1  相似文献   

2.
红藻氨酸诱导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结构中EAAC-1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夏峰  李臻  黄远桂  张远强 《医学争鸣》2000,21(6):S107-S109
目的 研究谷氨酸转运蛋白亚型(EAAC-1)在红藻氨酸(KA)诱导癫痫发作大鼠海马结构中的变化。方法 用红藻氨酸诱导的复杂部分性癫痫模型,将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3,6,12,48h及对照5组,用免疫蛋白印记法(Western blot)观察EAAC-1在海马结构上的变化。结果 KA注射后3h海马EAAC-1开始减少,6h显著减少,12h后EAAC-1逐渐恢复。结论 EAAC-1表达的调控可能与K  相似文献   

3.
4.
目的:研究KA诱导癫痫发作对大鼠海马NOS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NADPH-d组织化学方法显示NOS的变化。Nissl染色显示神经元的变性坏死;结果:KA30min海马各区NOS阳性细胞明显增加,以CA1、CA2区为著,KA1h、2h与对照无差异(P〉0.05),以后逐渐增加,至KA6hNOS阳性细胞最多,然后逐渐减少。Nissl染色神经元缺失CA3=齿状回〉CA1区;结论:KA诱导癫痫发作引起海  相似文献   

5.
目的 研究红藻氨酸(Kainieacid,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 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min后GFAP开始增多,1h达高峰;1h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h达高峰。结论 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红藻氨酸(kainite acid, KA)快速点燃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脑电图(electroencephalogrom, EEG)、海马病理改变及其神经发生.方法 立体定向连续注射KA于侧脑室致痫. 视频监测、深部EEG、Nissl染色、BrdU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大鼠行为学及深部EEG呈急性期、静止期和慢性期3个阶段性变化.根据Racine行为学分级法,Ⅴ级8只,Ⅳ级12只,Ⅲ级2只,Ⅱ级2只;深部电极描记出起始于海马并向杏仁核、额叶皮质等传导癫痫样波;病理变化提示长期癫痫发作会导致海马锥体细胞逐渐变性、坏死、丢失.BrdU标记细胞主要分布于海马齿状回,并在癫痫发作后显著增多(P<0.01).结论 KA快速点燃大鼠模型为模拟颞叶癫痫的理想动模型,癫痫发作后神经发生显著增高.  相似文献   

7.
探明瞳神经刺激疗法抗癫痫的分子机制,为临床工作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VNS前后,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及弧束核等相关脑区Nd酶活性的变化,并结合动物行为及脑电图指征探讨一氧化氮介质途径在甚或其中的可能作用。结果VNS KA诱发的首次全身强直-煌发作的潜伏期,且发作持续发时间缩短,频率降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建立和评价梨状皮层微量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激发的癫痫小鼠模型。方法:利用即刻早期基因(c- fos)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染色(TdT-mediated dUTP nick-end labeling,TUNEL)技术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确定癫痫相关脑区梨状皮层。在梨状皮层脑立体定位注射KA后,观察小鼠癫痫发作程度(Racine评分)和癫痫发作潜伏期,行为学实验包括水迷宫检测小鼠学习记忆能力和新物体识别实验检测小鼠探索能力,癫痫发作结果和行为学实验结果均与海马立体定位注射KA的癫痫模型作对比。利用电生理技术检测新模型小鼠神经元电活动。结果:c-fos免疫荧光和TUNEL染色结果显示,在急性癫痫小鼠模型中除海马外,梨状皮层脑区神经元也被大量激活,且发生凋亡;在梨状皮层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癫痫发作评分没有显著性差异且发作潜伏期更短;行为学结果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 的癫痫模型小鼠空间记忆能力降低,新物体探索能力降低,该结果与海马注射KA的癫痫模型相比无显著性差异;膜片钳实验显示梨状皮层注射KA的癫痫模型神经元放电频率增加、幅值降低、静息膜电位上升。结论:在梨状皮层微量注射KA后成功激发癫痫,这为癫痫发病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大鼠痫性发作后血清和脑脊液中C反应蛋白含量的动态变化,以探讨其在癫痫临床诊治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48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癫痫组(40只)和对照组(8只),采用侧脑室注射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建立动物模型;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测定KA致痫后6、12、24、72h,1周血清和脑脊液中CRP水平的变化,用Nissl染色观察海马组织的病理改变。结果血清和脑脊液中CRP含量在KA致痫后6h逐渐增加,在24h达高峰,以后逐渐降低;Nissl染色显示海马病理改变以致痫后24h明显,锥体细胞和尼氏体明显减少。结论炎症反应可能参与了癫痫的发病过程,血清和脑脊液中高水平的CRP有助于预测癫痫所致的脑损伤。  相似文献   

10.
红藻氨酸致痫大鼠海马区神经元凋亡的动态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红藻氨酸(kainicacid,KA)诱导的大鼠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变化、凋亡情况及抗痫药物的神经保护作用。方法9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和卡马西平(CBZ)组,后两组再按癫痫发作后1h、4h、12h、24h、48h和72h不同时点分为6个亚组。KA注射后,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采用HE染色法观察大鼠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形态学改变;采用原位细胞凋亡检测法观察癫痫状态海马CA1、CA3区神经元凋亡情况。结果KA注射后,大鼠出现严重的惊厥;在癫痫发作后12h,海马CA1区、CA3区开始出现凋亡细胞[CA1区:KA组(6.53±1.36)个,CBZ组(5.85±1.68)个;CA3区:KA组(9.58±1.63)个,CBZ组(7.36±1.27)个],48h凋亡细胞达到峰值(P<0.01)[CA1区:KA组(42.263±3.28)个,CBZ组(35.39±2.36)个;CA3区:KA组(57.64±12.76)个,CBZ组(38.37±13.65)个]。经CBZ干预后凋亡细胞明显减少(P<0.05)。结论癫痫发作后的迟发性神经元死亡很可能是由凋亡引起的,CBZ可抑制癫痫状态海马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变化情况。方法立体定向大鼠侧脑室内注射KA引起大鼠癫痫发作,用抗即早反应基因Fos蛋白和抗神经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观察痫性发作后在各时间点反应性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海马各区的分布情况。结果KA诱导大鼠癫痫发作后,海马内Fos阳性神经元和GFAP阳性星形胶质细胞明显增多。癫痫发作30 min后GFAP开始增多,1 h达高峰;1 h 后Fos阳性产物开始增多,2 h达高峰。结论海马内反应性的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在癫痫发作后增加,反应性星形胶质细胞可能参与癫痫的发生及其调节。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的三种不同亚型nNOS、iNOS、eNOS在红藻氨酸(KA)了致癫痫SD大鼠模型中不同部位和不同时间的变化情况。方法KA点燃癫痫SD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KA组,在致痫1、7、14、21和28d各个时间点,观察大鼠癫痫发作后的行为学变化,脑电图描记,采用免疫组化的方法研究三种不同NOS(nNOS、iNOS和eNOS)的表达。结果注射KA后大鼠出现癫痫发作,7~28d可见癫痫慢性自发发作。EEG表现为尖、棘波节律,7~28d仍可见痫性活动。KA致痫后1d,nNOS在CA1、CA2、CA3区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增多,7d时开始出现下降,在cA2、CA3区14d后又出现增多,在颞叶从1d开始就持续高水平的表达,而在齿状回和丘脑不同时间点nNOS阳性细胞表达都很低。iNOS在1d时各区表达均较对照组增高,之后在CA1、CA2、CA3区及颞叶阳性细胞出现减少,而在齿状回及丘脑7、14d有所下降,之后又出现高表达。eNOS在KA致痫后1d在CA1、CA2及齿状回区表达较对照组增高,7d时出现下降,之后叉出现增多,但eNOS阳性细胞在CA3区却表现为癫痫发作后1、7d时出现少,在14d以后才大量出现,并逐渐增加,在颞叶及丘脑,1d时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7d时才开始表达增高,并持续高表达至28d。结论KA诱导癫痫发作大鼠脑内不同类型NOS在不同的时间和部位表达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癫痫敏感形成期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和CA1区锥体细胞树突棘的可塑性变化特征,探讨树突可塑性在神经环路重组形态学机制中的作用。方法 本研究采用SD大鼠颈部皮下注射海人酸[KA,10 mg/(2mL·kg)]癫痫模型,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24只动物随机分成正常对照组(NS组)、癫痫发作3 d组(KA3d组)和癫痫发作7 d组(KA7d组)。癫痫动物发作达4级为造模成功,鼠脑经高尔基染色和火棉胶包埋与切片,在光镜水平检测海马齿状回分子层和CA1腔隙层树突棘的形态和密度。结果 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和外带树突棘密度分别为(26.8±4.06)个/50 μm和(29.1±4.40)个/50 μm,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KA7d组分别为(30.7±6.78)个/50 μm和(32.8±8.59)个/50 μm,显著高于KA3d组(P<0.05),其中KA3d和KA7d组无颈短棘密度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反,KA3d组分子层内带有颈长棘密度未见显著变化,但其平均长度明显下降。KA7d组分子层内、外带有颈长棘密度明显高于对照组和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和外带的比较分析发现KA3d组齿状回分子层内带树突棘密度明显低于外带树突棘密度。KA7d组内、外带树突棘密度无明显差别,但外带的有颈长棘密度以及其在树突总数中的比例均显著高于内带。在海马CA1区腔隙层,KA3d组树突棘密度为(0.79±0.278)个/μm出现下降趋势,KA7d组树突棘密度为(0.69±0.313)个/μm明显低于对照组和KA3d组(P<0.05)。结论 海马结构内树突棘可塑性变化可能参与了癫痫敏感性形成的形态学机制。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通过比较建模成功率,找到建立大鼠海人酸(kainic acid,KA)颞叶癫痫模型的合适用药剂量.方法 雄性SD大鼠80只,体重240-260 g,随机分为4组,每组20只,分别向右侧海马注射KA 1.0 μl,0.7 μl,0.4 μl和生理盐水1.0 μl,KA浓度0.5 μg/μl,术后观察4 h,按照Racine的癫痫大鼠发作时的行为学分级标准,连续3次达到Ⅳ-Ⅴ级发作者确定成功模型.结果 观察结束时,生理盐水组大鼠全部存活且未见痫性发作.KA 1.0 μl组死亡14只,Ⅴ级发作6只.KA 0.7 μl组死亡2只,Ⅴ级发作15只,Ⅳ级发作3只.KA 0.4 μl组死亡1只,Ⅴ级发作1只,Ⅳ级发作6只,Ⅲ级发作9只,Ⅱ级发作3只.经统计学检验,KA 0.7 μl组大鼠颞叶癫痫模型的成功率最高.结论 0.7 μl KA右侧海马注射较易获得大鼠颞叶癫痫模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胡椒碱的致惊作用并分析其机制.[方法]小鼠和家兔的实验性癫痫模型;利用氨基酸自动分析仪检测小鼠脑内氨基酸含量;大鼠脑片谷氨酸释放实验.[结果]胡椒碱对小鼠脑室注射(icv)海人藻酸(KA)引起的阵挛性惊厥有较强的对抗作用,其半数有效量(ED50)为24.0(18.7~33.7)mg/kg.对家兔海马注射KA引起的异常脑电放电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明显降低小鼠脑内谷氨酸(Glu)和天冬氨酸(Asp)含量,并且能够降低Glu+Asp/γ-氨基丁酸(GABA)的比值.10-6mol的胡椒碱对大鼠大脑皮质脑片预载的3H-Glu的释放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胡椒碱有较强的抗实验性癫痫作用,其机制可能与降低了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氨基酸(EAA)的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丘脑下部室旁核(PVN)促肾上腺皮质释放因子(CRF)在伤应激中的作用,方法:在大鼠清醒状态下给予标准的25%Ⅲ度皮肤伤,伤后24h杀动物,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显示PVN的CRF阳性神经元和正中隆起内的CRF阳性纤维,结果用显微图像分析技术处理。  相似文献   

17.
18.
19.
目的:探讨瘦素(Leptin)与颞叶癫痫发生、发展过程的关系。方法外源Leptin注射C57BL/6J小鼠后,右侧海马微量注射200 ng海人酸(kainic acid,KA)诱导颞叶癫痫,记录小鼠癫痫评分,1周后观察小鼠海马病理变化,包括Western blot检测Bax的表达水平,尼式染色(Nissl staining)观察海马Hilus区神经元丢失,免疫荧光检测Hilus区星形胶质细胞活化与增殖。结果在200 ng KA诱导的颞叶癫痫模型基础上,10 mg/kg外源Leptin预处理后,癫痫评分增加约52%,Bax表达水平升高约75%(P<0.05),海马Hilus区神经元丢失严重,星形胶质细胞过度活化。结论 Leptin增加了KA诱导的神经元凋亡,加重KA诱导的神经病理过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