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小儿腹部淋巴管瘤少见,分析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表现,探讨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5年来(2007年2月—2012年2月)经病理证实为腹部淋巴管瘤的患儿共32例(男17例,女15例;年龄2-14岁,平均6岁),所有患儿均行腹部CT扫描(平扫4例,增强28例),其中4例患者同时行腹部增强MR扫描。分析其影像学表现,归纳其影像学特征。结果:病理上32例腹部淋巴管瘤分别起源于肠系膜(n=17)、大网膜(n=9)、腹膜后(n=4)及腹腔内不明来源(n=2)。CT图像上瘤体位于右侧腹部者16例、位于左侧腹部者7例、居中者4例,其余5例患者肿瘤占据全腹部,病理上均起源于大网膜。CT诊断为淋巴管瘤18例、肠系膜或大网膜囊肿4例、肠系膜恶性肿瘤1例、卵巢肿瘤2例、畸胎瘤2例、胰腺囊腺瘤1例、肠重复畸形1例、未确诊2例、漏诊1例。淋巴管瘤的CT影像学特征为较大囊性占位,其中绝大多数肿瘤短径≥5 cm(30/32),呈多囊分叶状并有多发间隔(32/32),多数囊壁及间隔较薄(27/32),具有沿肠间隙"填充式"或"包绕式"生长的特点(30/32),囊内呈澄清低密度(31/32),极少见实性成分(1/32)、极少见出血(2/32)、极少见囊壁及间隔钙化(1/32)。增强扫描囊壁及间隔均有明显强化(28/28)。部分肿瘤内部可见肠管穿行(11/32),增强扫描多数肿瘤内部可见血管穿行(24/28)。结论:CT对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检出率及确诊率均较高,具有特征性的影像学表现,是小儿腹部淋巴管瘤的最佳检查选择之一。  相似文献   

2.
纵隔淋巴管瘤是纵隔较少见的良性肿瘤。临床诊断较困难,目前仍主要依赖影像学的检查。现就我院经手术病理证实6例纵隔淋巴管瘤的X线和超声资料及其价值进行回顾性分析。 材料和方法 本组病例为我院1984年至1997年间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病人,年龄为3个月至48岁,其中1岁以内者1例,其余5例均为成年人,平均年龄30岁。男4例,女2例。全部病例均先由X线检查发现,后经超声检查。  相似文献   

3.
<正>淋巴管瘤是由一些与淋巴系统不连通的淋巴组织起源的良性肿瘤,90%的淋巴管瘤发生于2岁以下幼儿,临床以颈部和腋部淋巴管瘤较常见,腹部病例少见。腹部淋巴管瘤以肠系膜淋巴管瘤居多,多累及小肠系膜[1-2]。我院近期收治1例大网膜海绵状淋巴管瘤并胰腺囊腺瘤,临床少见,现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男,40岁。因左上腹部隐痛不适1个月入院。患者1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偶发左上腹部隐痛,无腹痛、腹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2例淋巴管瘤自愈与胚胎发生学的关系。方法:收集颈部淋巴管瘤28例及腹部淋巴管瘤12例,观察淋巴管瘤局部解剖,并行长期随访及观察。结果:除2例颈淋巴管瘤获得自愈外,余26例颈部及12例腹部淋巴管瘤无自愈可能,均作外科手术切除。结论:虽然有2例淋巴管瘤淋巴液得到自行分流,但是其余38例淋巴管瘤与周围淋巴系统及静脉系统在解剖上未发现有明显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笔者在近期临床上遇到经手术及病理学证实的十例纵隔良性肿物(纵隔淋巴结增生症3例,脂肪瘤4例,混合性血管瘤2例,淋巴管瘤1例)。这些病例较少见,尤其是纵隔血管瘤,淋巴管瘤更属少见。本文重点探讨这些纵隔病变的CT表现及鉴别诊断,旨在提高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7例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7例均行CT平扫,其中4例行增强CT扫描,2例行MRI扫描.结果 7例纵隔淋巴管瘤均表现为纵隔肿块.其中右前上纵隔3例,右后上纵隔2例,右前下纵隔心包旁1例,左前上纵隔1例.7例中4例肿块呈类圆形或分叶状,边界较清楚;2例肿块沿纵隔血管间隙弥漫生长,边界不清;1例肿块向椎管内延伸,呈哑铃型.肿块直径5.0~11.0 cm,平均7.2 cm.CT平扫肿块密度均匀或不均匀,平均CT值23 HU;增强扫描4例中1例肿块内部呈小片状或点、条样强化,3例无强化表现.2例行MRI检查,病灶均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的囊性肿物,增强后无强化表现,其中1例信号欠均匀,与周围结构分界欠清.结论 纵隔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多表现为前上纵隔的囊性肿块,可沿纵隔间隙弥漫生长,增强扫描多无强化.CT增强扫描及MRI扫描有助于纵隔淋巴管瘤的诊断.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3例腹部囊性淋巴管瘤的CT及MRI表现。结果:13例患者中1例位于大网膜囊,6例位于肠系膜,5例位于后腹膜,1例位于两侧肾上腺;在CT和MRI图像中主要表现为单房或多房的囊性薄壁肿块,较大病灶形态欠规则,沿组织间隙呈“爬行性生长”;囊内呈水样密度,囊壁和间隔轻度增强,囊内不强化,在MRI图像中呈稍长T1长T2信号;位于肾上腺内病灶囊壁及间隔可见明显钙化。结论:CT及MRI检查可清楚显示腹部囊性淋巴管瘤部位、范围、内部特征,可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8.
囊性淋巴管瘤是一种先天性发育畸形 ,最常发生于颈部 ,亦可发生于头面部、腋下、四肢部位。我院在 1997年 1月至2 0 0 0年 1月期间 ,开展了在超声诊断、定位引导下 ,局部注射平阳霉素治疗囊性淋巴管瘤 18例 ,现分析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一、临床资料1 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 18例 ,男 12例 ,女 6例 ,年龄 2个月至 12岁 ,平均年龄 5岁 ,小于 1岁 3例 ,1~ 3岁 5例 ,3~ 7岁 6例 ,大于 7岁 4例。部位 :颈部 7例 ,其中左侧 2例伸入胸腔及纵隔 ;腋下 3例 ,左腋下 1例延伸至左胸壁 ;左前胸壁 1例 ;腰背部 2例 ;四肢 5例 ,其中 1例左上臂肿块延伸至左…  相似文献   

9.
一、资料与方法   肠系膜囊肿又称肠系膜淋巴管囊肿,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最常见于小儿.本组15例患者中男9例,女6例,年龄1~48岁,中位年龄9岁.囊肿位于右中腹部2例、左中腹部3例、中下腹部及盆腔10例.15例腹部均可触及圆形或椭圆形肿块,质软,活动度较大,部分可随体位改变而移动,边界不清.6例伴有腹痛、食欲不佳,4例伴有腹胀、呕吐,3例伴有便秘和体重减轻,2例出现急性肠梗阻症状.13例术前超声检查考虑肠系膜囊肿可能性大;1例诊断为左中腹部囊性占位,疑为假性胰腺囊肿;1例诊断为腹腔内囊性占位病变,疑为左侧卵巢浆液性囊腺瘤.……  相似文献   

10.
严亚萍 《全科护理》2012,(18):1711-1711
海绵状淋巴管瘤由Fink在1885年首先报道,属淋巴管瘤的一种类型。淋巴管瘤是由扩张的内皮细胞增生的淋巴管和结缔组织所共同构成的先天性良性肿瘤,内含淋巴液、淋巴细胞或混有血液。海绵状淋巴管瘤可发生于体表,也可发生于深部组织或内部脏器,好发于颈部、腋下、纵隔内,本例位于大网膜属罕见。肿瘤大小44cm×34cm×22cm,手术难度和风险较  相似文献   

11.
注射无水酒精及消痔灵治疗囊状淋巴管瘤42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0~ 1999年 ,作者采用无水酒精及消痔灵经皮注射治疗囊状淋巴管瘤 (下称淋巴管瘤 ) 4 2例 ,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1.1 病历选择 随机分为无水酒精组与消痔灵组 ,两组在性别、年龄、瘤体大小等均无显著差异 ,两组资料见表 1。1.2 药品和器械 无水酒精为 ( 99.5 % ) ,消痔灵为济南第三制药厂生产。穿刺针选用外径 0 .7~ 1.2 mm带针芯套管针。表 1 淋巴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 (例 )组别与例数例 性  别男女年龄(岁 )部     位右颈部左颈部右腋下左腋下脾腹部体 积 *大小无水酒精组 2 2 16 6 6~ 35 6 83 414 18消痔灵…  相似文献   

12.
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CT诊断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淋巴管平滑肌瘤病的临床及CT影像特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淋巴管平滑肌瘤病患者的临床及胸、腹部CT影像资料,6例均行肺部及腹部CT扫描。结果:6例胸部CT均可见双肺内多发大小不等囊性透光区,有较薄囊壁。其中3例合并气胸;1例合并乳糜性胸腔积液;1例伴有多组纵隔淋巴结肿大。腹(盆)部CT检查中发现肾脏血管平滑肌瘤3例,其中2例为双肾受累并多发,1例同时合并肝脏血管平滑肌瘤,1例合并腹膜后血管平滑肌瘤;另见子宫阔韧带及腹膜后淋巴管平滑肌瘤1例;1例CT显示腹膜后多发淋巴结肿大。结论:淋巴管平滑肌瘤病具有特征性临床及影像学表现,对诊断该病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临床特点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2012年10月我院经病理证实的u例肠系膜淋巴管瘤病儿的临床资料。结果11例病儿均有症状,主要表现为腹痛、呕吐;5例腹部B超、11例腹部CT有阳性表现。肿瘤位于小肠系膜8例,乙状结肠系膜2例,横结肠系膜1例。所有病儿均接受手术治疗,随访期间无复发。结论小儿肠系膜淋巴管瘤的诊断需综合病儿的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和组织病理学结果,手术是其主要治疗措施,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李旭良  周彩菊 《华西医学》1991,6(2):237-238
我院1962~1985年间收治小儿淋巴管瘤325例,其中颈部114例(35.1%),均经手术治疗。现分析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男59例,女55例。年龄最小40天,最大11岁。肿瘤位于左侧51例,右侧53例,居中4例。侵及腮腺或口腔者16例,侵入纵隔者8例。肿块直径在10cm以上者共57例(50%)。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婴幼儿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的MRI表现,以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对1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年龄20 d~3岁2个月的四肢海绵状淋巴管瘤患儿MRI图像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病灶的部位、形态、边缘、信号特征以及增强表现等。结果除1例合并感染误诊为血管淋巴管瘤外,其余12例均明确诊断为海绵状淋巴管瘤,MRI表现为皮下软组织增厚,弥漫分布多个迂曲"蚯蚓状"或囊状扩张淋巴管,呈均匀长T1、长T2信号,边界清楚,2例增强扫描显示扩张的淋巴管无强化。结论 MRI可清晰显示肿瘤的部位、形态、大小及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对海绵状淋巴管瘤手术治疗和监测复发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6.
颈纵隔型淋巴管瘤1例报告广东省粤北人民医院放射科(51202)史洪平,杜云颈纵隔型淋巴管瘤较少见,文献报告不多。我们遇到1例,并经手术病理证实,现报告如下:患者,男性,13岁。自出生后即发现左颈前方有一花生米大的囊性结节,末曾治疗,结节随发育逐渐增大...  相似文献   

17.
胸腺瘤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1,自引:4,他引:1  
胸腺瘤多位于前纵隔、前上纵隔 ,亦可位于中纵隔或后纵隔 ,常见于成年人。发病年龄多在 2 0~ 4 0岁之间 ,9%~ 38%的胸腺瘤患者发生重症肌无力[1] ,自 1998年以来 ,我科共收治胸腺瘤5 8例 ,其中合并重症肌无力患者 15例 ,现将其围手术期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15例中男 10例 ,女 5例 ,32~ 6 5岁 ,平均 4 8岁。病理类型 :9例为良性 ,6例为恶性。术前均合并肌无力 ,术后均得到缓解。术后 10例经鼻气管插管 ,5例行气管切开 ,均用呼吸机辅助呼吸 ,平均带机天数为3d ,均未发生感染。2 护 理2 1 术前护理2 1 1 心理护理 重症肌…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纵隔胸腺瘤的CT 征象,诊断与鉴别。方法 报告经手术与病理证实的纵隔胸腺瘤37 例,其中男性25 例,女性12 例,年龄为12 ~64 岁,平均341 岁。手术与病理证实:良性胸腺瘤8 例,恶性胸腺瘤18 例,胸腺癌7 例,胸腺脂肪瘤3 例,胸腺脂肪肉瘤1 例,全部病例均有胸部X 线正侧位片,其中20 例作了CT 检查。结果 病变位于前纵隔34 例,其中波及中后纵隔7 例;中后纵隔3 例,病变突向单侧33 例,双侧4 例,圆形和椭圆形22例,不规则形13 例,多结节状2 例,胸腺瘤的CT 值为21 ~45Hu。肿瘤与纵隔接触面呈灌铸型28 例,占757 % 。结论 CT 对胸腺瘤的定性诊断有较高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余红  吴秀华 《现代护理》1996,2(6):12-12
软腭位于硬腭之后,构成口盖一部分。软腭肿瘤不多见。我科自1991年至今收治软腭肿瘤21例,均进行了手术治疗,现将我们的护理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21例中涎腺混合瘤16例、淋巴管瘤1例、腺囊性癌2例、腺癌1例、恶性混合瘤1例;男6例、女15例;年龄最大71岁、最小8岁;肿瘤体积最小如蚕豆大、最大如核  相似文献   

20.
心脏原发良性肿瘤的临床分析及超声诊断价值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目的 评价黏液瘤以外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的临床特点、手术所见、病理学类型以及治疗情 况;评价超声心动图诊断黏液瘤以外的心脏原发良性肿瘤的准确性。方法 手术和病理证实为心脏良性 肿瘤患者26例。回顾性分析临床及术前超声心动图检查资料。结果 26例患者中,46.15%(12例)肿瘤 位于左心,38.46%(10例)位于右心,3.85%(1例)位于双心室,11.54%(3例)位于心包。26例中,脂肪瘤 6例(23.08%),淋巴管瘤5例(19.23%),纤维瘤4例(15.38%),横纹肌瘤4例(15.38%),平滑肌瘤2例 (7.69%),海绵状血管瘤2例(7.69%),嗜铬细胞瘤1例(3.85%),淋巴管囊肿1例(3.85%),心外膜囊肿 1例(3.85%)。4例横纹肌瘤均位于右心室,5例淋巴管瘤均位于左心室。横纹肌瘤与脂肪瘤、淋巴管瘤、 血管瘤及平滑肌瘤之间发病年龄差别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26例中,术前超声诊断心脏占位病变 性质待定22例(84.62%),诊断黏液瘤可能性大4例(15.38%)。结论 心脏良性肿瘤多位于左心,其次右 心,少数位于心包。不同类型心脏良性肿瘤可发生于不同年龄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