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朱骥  王元贵 《安徽医学》1993,14(3):31-32
<正> 自1949年Ridley首次植入人工晶体以来,现在世界各国已得到广泛的应用。我们从开展此手术以来,已成功植入46例(46只眼),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本文仅就植入不成功的病例进行回顾分析如下: 临床资料本组术前计划进行现代白内障囊外摘出术+后房型人工晶体一期植入的17例老年性成熟期白内障病人,术中15例发生后囊破损而放弃植入人工晶体,2例因术中眼压控制不理想。后囊膜前膨,前房不能形成,造成手术困难,放弃植入。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300眼,男131眼,女141眼,年龄3至89岁,随访6个月至3年,临床效果满意,脱残率达90%,并对各类型白内障行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进行分析,提出一些看法;认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白内障患者恢复最佳视力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3.
4.
后房型人工晶体脱位或半脱位的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5.
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状的早期疗效,并发症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101例老年性白人障施行现代白内障外摘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状体植入法。结果 术后早期矫正视力≥0.5者61只眼,早期并发症中,前房积血发生率为14.7%,术后高眼压为11.9%,瞳形孔成纤维蛋白膜为11.9%,角膜水肿为5.5%,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为1.8%.  相似文献   

6.
23例26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3个月视力>0.5者占87.5%。并对人工晶体屈光度的计算、手术技巧及术后并发症的处理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7.
79例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刚荣 《实用医技杂志》2007,14(11):1449-1450
目的:探讨白内障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的发病机制。方法:对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12例13眼迟发性葡萄膜炎患者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分析。本组老年性白内障患者,男4例5眼,女8例8眼,年龄43岁~72岁,平均年龄62岁。常规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吸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在术后早期(7d~10d)眼内炎症完全消失或基本消失的情况下,突然发生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发病时间最早在术后第12天,最迟第34天,平均时间17.93d。结果:经局部及全身皮质类固醇、消炎痛治疗,6d~15d眼部炎症完全消失,视力恢复良好,无严重并发症与后遗症。随访6个月~24个月,平均18.6个月,无一例复发,视力稳定。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迟发性葡萄膜炎是由免疫复合物介导的急性葡萄膜炎症反应,及时正确处理,可获得较好的效果。随着手术后时间的推移,免疫复合物逐渐清除及人工晶体在眼内耐受,其发病率会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8.
随着现代囊外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 (PC IOL)植入术的广泛开展和普及 ,手术并发症报道亦日见增多 ,其中PC IOL脱位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1995年 9月~ 1996年 12月我们共治疗PC IOL脱位或半脱位 12例 ,总结如下。1 对象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 12例 12眼 ,男 7例 ,女 5例。年龄3 5岁~ 76岁 ,平均 5 1岁。左、右眼各 6例。白内障类型 :老年性 7例 ,外伤性 4例 ,先天性 1例。术式均为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PC IOL植入术。PC IOL脱位或半脱位发生的时间 ,术后 1d至 2w者 7例 ,2w至 3个月 4例 ,1年以上 1例。脱位…  相似文献   

9.
崔健怡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17):127-128
目的探讨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各种人工晶体脱位的原因、对视力的影响及临床处理。方法随访我院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患者,有19例在术后1d-1.5年发生人工晶体脱位,分析其发生原因并对不同程度、不同类型的晶状体脱位进行观察和处理。结果根据人工晶体不同脱位原因给予不同方法处理,所有患者未发生其他严重并发症,并且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结论小切口白内障摘除联合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晶体脱位与人工晶体的选择、患者自身条件、手术操作及术后护理等因素有关。可采取人工晶体复位、再固定、置换等方法进行处理。  相似文献   

10.
<正> 我院自1992~1998年共施行白内障囊外摘除术111例150眼,其中Ⅰ期植入后房型IOL136眼,现将其手术并发症及处理报告如下.1.资料和方法一般资料 本组111例,男77例,女34例,年龄10~88岁,平均62岁.右79眼,左71眼,计150眼.80例老年性,21例并发性,7例外伤性,3例先天性.手术方法 111例患者中除3例全麻外,其余均在局麻下进行.点刺式或开罐式截开晶体前囊膜,晶体  相似文献   

11.
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惠英  荣翱 《上海医学》2003,26(4):262-264
目的 分析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瞳孔夹持的原因,并探讨其防治方法。方法 回顾性分析11例人工晶体术后发生瞳孔夹持患者的临床资料。早期发生瞳孔夹持5例,行非手术治疗。迟发的6例中,2例患者的视力受影内较小,且无其他并发症,未予处理;4例行手术复位。结果 5例经非手术方法治疗后均复位成功。4例手术复位的患者中,3例术后复位,并发症消失21例因葡萄膜炎导致复位失败。结论 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撕囊口位置居中、人工晶体植入囊袋内和术毕缩小瞳孔等方法可有效地预防或减少瞳孔夹持的发生。术后早期发现瞳孔夹持,其非手术复位的成功率高,患者可获得良好的复明效果。  相似文献   

12.
本对糖尿病患的30只白内障眼施行了白内障囊外除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并同期随机选择30只非糖尿病的白内障采用相同手术眼进行了对照。结果发现手术后糖尿病组并发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但不能定为人工晶体植入手术的禁忌症,只要加强术后密切观察和及时治疗,同亲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折叠式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瞳孔夹持的防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9 例发生瞳孔夹持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早期(术后1 天)发生瞳孔夹持者5 例,迟发者(术后1 个月至半年)4例。能复位者有7 例。结论:选择合适的人工晶体、正确的手术操作可以预防或减少瞳孔夹持的发生。早期发现、及时处理则是减少瞳孔夹持后产生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朱润祥  相义会 《北京医学》2004,26(2):115-115
我们于1994年至2002年在门诊对1024例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手术,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 观察Q开关Nd:YAG激光治疗后房型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的治疗效果。方法 6例患者白内障囊外摘除术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人工晶体瞳孔夹持,应用Q开关Nd:YAG激光切开瞳孔缘虹膜与后囊膜之间的粘连。结果 5例人工晶体瞳孔夹持缓解,1例未能缓解。2例患者激光治疗后眼压一过性升高。结论 Q开关Nd:YAG激光是治疗后房型人工晶体瞳孔夹持有效而简便的方法。  相似文献   

16.
王琳珍 《铁道医学》2000,28(3):187-188
探讨人工晶体植入术中,术后产生并发症的原因及处理方法。方法对已施行人工晶体植入术的71例77眼进行随访分析。结果术后矫正视力1.0以上者39眼,占50.7%;0.5以上者69眼,占89.6%;0.5以下者8眼,占10.4%。  相似文献   

17.
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术是目前最安全、最有效的复明治疗手段。本文对1000眼白内障摘除人工晶体植入病人随访3个月至6年,年龄从2岁-89岁,单纯后房型植入960眼,缝线悬吊术40眼,联合玻璃体切割56眼,联合小梁切除术64眼,视力恢复≥0.3占906眼,低于0.3占94眼,脱残率90.6%,脱盲率97%,治疗效果好。本文对各类型白内障人工晶体植入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后房型人工晶体(IOL)缝线固定术的疗效。方法:40例(41只眼)无后囊膜的无晶体眼,外伤性白内障或白内障囊外摘除后囊膜破损>5mm、晶体半脱位,施行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结果:本组41只眼手术均获成功,术后随访4~18月。裸眼视力≥0.4者35眼,占85.37%;≥0.1者6眼,占14.63%。术后36眼IOL居中,1眼轻度偏心,4眼轻度倾斜。结论:无后囊的后房型IOL缝线固定术,是一种安全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青光眼滤过术后的白内障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的疗效。方法 采用颞侧或颞下侧角膜缘切口手术治疗39例51眼。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