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抗心脏G-蛋白偶联型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是否与风湿性心脏病(RVHD)心力衰竭有关。方法: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 和M2 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序列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50 例RVHD患者和41 例正常人血清中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50 例RVHD心力衰竭患者中有20 例存在抗心脏β1 受体自身抗体(40.0% ),正常组仅5 例(12.2% );前组又有24 例存在抗心脏M2 受体自身抗体(48.0% ),正常组仅4 例(9.8% )。RVHD组β1 和M2 自身抗体的滴度分别为1∶104 与1∶117,正常组为1∶40 与1∶24(P< 0.05);心功能Ⅱ~Ⅲ级的阳性率及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心功能Ⅳ级。结论:抗心脏β1 和M2 受体的自身抗体与RVHD有关,这两种自身抗体可能参与RVHD心力衰竭的病理改变。  相似文献   

2.
目的抗心肌β1和M2的自身抗体是否与高血压性心脏病有关。方法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4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CD)患者、36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和41例正常人(对照组)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7.7%(22/4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11.1%(4/36)与正常人12.1(5/41);抗心肌M2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5.5%(20/4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8.3%(3/36)与正常人9.8%(4/36)。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滴度分别为1∶96与1∶103,远高于单纯性高血压和对照组的1∶40与1∶24的相应抗体滴度(P<0.05)。结论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不仅存在抗心肌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而且其抗体滴度也明显高于单纯性高血压及正常人,检测该抗体对预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是否并发心肌病变,可能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3.
病毒性心肌炎与扩张型心肌病血清抗M受体抗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M受体和肾上腺素能受体通过自主神经调节心脏功能。在某些病理条件下,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产生与疾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本研究拟通过对病毒性心肌炎(VMC)与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抗M受体抗体的检测,探讨该指标的辅助判断价值。方法随机选择VMC患者32例、DCM患者12例、冠心病患者20例及正常对照组14例,受试者血清与人心室肌组织片预孵育后,冷冻切片法测定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与Kd值。VMC患者血清同时进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测定与淋巴细胞肠道病毒逆转录扩增。结果7例正常人(意外死亡者)心室肌M受体与配基[3H]QNB结合的Bmax值为51.4±6.0fmol/Lmgpr,Kd值为0.68±0.09nmol/L。DCM患者血清孵育后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Bmax值下降(P<0.01),Kd值升高(P<0.01);VMC患者仅Kd值升高(P<0.01),但cTnI阳性及病毒扩增阳性者Bmax值同时下降(P<0.05)。结论VMC和DCM患者血清中存在抗M受体抗体,其导致心肌M受体和配基结合的数目与亲和力改变,对DCM诊断以及VMC向DCM演变可能提供有益的证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 抗体肌β1和M2的自身全是否与高血压怀心脏病有关。方法 以心脏G-蛋白偶联受体β1和M2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的合成肽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LISA)技术检测44例高血压性心脏病(HCD)患者、36例单纯性高血压患者和4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结果 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的检出率,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为47.7%(22/24),显著高于高血压患者11.1%  相似文献   

5.
免疫转印法检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抗β-受体抗体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免疫转印法检测2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肾上腺素能受体抗体。结果:抗心肌细胞膜67kD肽(β-受体)抗体在11例DCM患者血清中被检出,而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检测的特异性100%,敏感性55%。提示免疫转印法检测抗心肌β-受体抗体,对扩张型心肌病具有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高血压不同时期β受体的变化及其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EH)患者心肌β受体的变化与其病情的关系。方法采用3H-双氢阿普洛尔(3H-dihydroalprenolol)放射性配基结合分析法,测定69例EH不同时期男性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的β受体密度(与心肌β受体密度呈显著性正相关),并对各期10例患者进行羟甲叔丁肾上腺素药物实验,以测定β受体敏感性。结果Ⅰ、Ⅱ期EH患者β受体的最大结合容量(βMmax)分别较正常人增加30.8%(P<0.01)和56.7%(P<0.001),羟甲叔丁肾上腺素增加心率30次/分的变时剂量(CD30)分别较正常人降低20.7%(P<0.01)和37.9%(P<0.001),其中并发左室肥厚患者上述特征的显著性明显大于元左室肥厚患者(均P<0.001)。Ⅲ期EH患者βmax较正常人降低27.2%,CD30则较正常人增加24.1%(均P<0.01),其中井发心力衰竭患者上述特征的显著性明显大于无衰竭患者(均P<0.001)。结论心肌β受体密度及功能的变化可能与EH及其并发左室肥厚与心力衰竭有关,提示,该参数可作为判断EH患者病情变化的一项指标。  相似文献   

7.
抗心肌线粒体自身抗体在扩张型心肌病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DI-PAP法和IBT法,对心功能改变相似的22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和20例冠心病患者进行自身抗体检测,仅在DCM患者血清中检测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15例阳性)和线粒体ADP/ATP载体抗体(16例阳性),两种方法的符合率86.4%,总计17例阳性;而冠心病组和正常人对照组均为阴性(P<0.01).提示抗心肌线粒体抗体的检测,对DCM诊断有很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可作为DCM诊断的重要指标.  相似文献   

8.
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变化的意义.方法以流式细胞仪对26例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表达进行免疫荧光检测,通过自身对照分析术前、术后变化,并与正常人(n=20)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n=17)进行对比研究,t检验处理数据.结果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细胞(205%±45%)明显高于正常人(18%±11%)及大肠良性肿瘤患者(24%±14%,P<001),后二者差别不明显(P>005),已发生转移的大肠癌患者外周血CD44含量(229%±48%)较无转移者(161%±33%)明显增高(P<001),无转移组根治手术后外周血CD44含量迅速下降(29%±18%)至正常人水平,已有转移者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CD44水平可作为大肠恶性肿瘤负荷及转移的指标.  相似文献   

9.
冠状粥动脉样硬化性疾病患者肺炎衣原体抗体检测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为探索肺炎衣原体(Cpn)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应用间接微量免疫荧光试验分别检测了61例冠心病患者与61例正常对照组血清中抗CpnIgG和IgM抗体。结果 患者组IgG抗体阳性率为78.7%,对照组为54.1%;IgM抗体阳性率分别为26.2%和6.6%。两组IgG和IgM抗体阳性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此外,两组IgG抗体的几何平均滴度差异尤具有显著性。结论  相似文献   

10.
应用单克隆与多克隆双抗体夹心法检测36例病毒性心肌炎(VMC)及24例正常人(NC)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同时测定外周血自然杀伤细胞(NKC)活性和T淋巴细胞亚群。结果显示VMC患者sIL-2R明显高于NC组(P<0.001).而NKC活性明显低于NC组(P<0.01),T细胞亚群与NC组比较,急性VMC患者总T细胞(CD3),辅助性T细胞(CD4)和抑制性T细胞(CD8)均减少,CD4/CD8比值显著降低(P<0.05.0.01),以细胞免疫功能低下为明显;而VMC后遗症期患者CD3、CD4与NC组无差异(P>0.05),CD8显著降低(P<0.05),CD4/CD8比值显著高于NC组(P<0.05),以细胞免疫调节失衡为主。上述结果提示细胞免疫功能低下及免疫功能失调为VMC发病及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扩张型心肌病白细胞介素2受体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检测2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及20例正常人(NC)的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膜白细胞介素2受体(IL-2R)的表达。结果发现,DCM患者SIL-2R明显高于NC组(P<0.001),而膜IL-2R表达低于NC组(P<0.01),提示IL-2R在DCM发病中可能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2.
采用心肌细胞毒试验,对11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β受体抗体进行研究,发现该抗体引起心肌细胞毒性损害,具有钙依赖性;倍他乐克能够抑制细胞毒性反应,使细胞死亡率均值从70.82±8.04%降到38.55±10.52%(P<0.01);正常人血清无此反应.提示抗β受体抗体通过受体门控机制介导心肌细胞毒性损害;β受体阻滞剂可以预防免疫性心肌损害,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新型药理机制.  相似文献   

13.
为研究多药耐药(MDR)在白血病中临床意义,以及环孢霉素A(CsA)对MDR体外逆转效果,对26例白血病患者采用流式细胞仪测定治疗前白血病细胞内柔红霉素(DNR)浓度及应用原位杂交技术检测MDR1表达水平,并与加入CsA后细胞内DNR浓度变化比较。结果显示,初治完全缓解组,MDR1阳性细胞内DNR平均浓度(80.01%±2.10%)明显高于难治、复发组(44.80%±7.74%)(P<0.01),CsA对难治组、复发组中MDR1阳性者逆转效果好(P<0.01)。提示两种方法联合检测MDR可指导临床化疗方案设计,CsA对体外白血病耐药细胞有明显逆转效果  相似文献   

14.
骨关节炎患者血清抗软骨细胞抗体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了探讨抗软骨细胞自身免疫反应在骨关节炎(OA)发病中的可能作用。方法:用培养的人软骨细胞制备抗原,采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41例OA患者血清抗软骨细胞抗体(ACA)水平,并与29例类风湿关节炎患者(RA),33例其它关节炎或关节痛患者及20名正常人对照。结果:OA和RA患者血清IgGACA和IgMACA水平均显著高于其它关节炎或关节痛患者和正常人组(P<001)。ACA阳性率在OA组为439%,低于RA组的827%(P<0001),高于其它关节炎或关节痛患者的182%和正常人组的50%(P>005);有膝关节积液者在ACA阳性OA患者占556%,在ACA阴性OA患者仅为174%(P<001)。结论:针对软骨细胞的自身免疫反应可能参与OA的病理过程;OA滑膜炎的发生可能与ACA诱发的免疫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心肌抗β1肾上腺素能受体和M2胆碱能受体自身抗体在慢型克山病与扩张型心肌病中的变化和临床意义。方法 以人心肌β1和M2受体细胞外第二环表位肽段作为抗原,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技术,检测32例慢型克山病患者、28例扩张型心肌病患者、31例健康对照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结果 慢型克山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3.1%(17/32)、57.1%(16/28),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均明显高于对照组(9.7%),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72、x^2=15.18,P〈0.01);抗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分别为56.3%、64.3%,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二者与对照组(12.9%)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02、x^2=16.16,P〈0.01);慢型克山病抗心肌β1和M2受体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只有在组内心功能Ⅱ-Ⅲ级与Ⅳ级间比较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2、x^2=4.50,P〈0.05;t=2.38,P〈0.05),扩张型心肌病也有统计学意义(x^2=3.92、x^2=4.01,P〈0.05;t=2.47,P〈0.05);两组间同级心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型克山病和扩张型心肌病患者血清中抗心肌β1和M2受体的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滴度明显升高,自身抗体阳性率及抗体滴度在不同分级心功能患者间有明显差别。但在两种疾病之间无差别。  相似文献   

16.
支气管哮喘患者CD23表达与体外调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讨CD23在支气管哮喘(简称哮喘)发病中的作用,本研究对28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采用碱性磷酸酶抗碱性磷酸酶(APAAP)法检测单个核细胞(PBMC)CD23阳性百分率(CD+23%),发现中、重度和轻度哮喘患者CD+23%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与血清IgE水平呈正相关(r=0.98,P<0.01)。CD23表达的体外调控发现干扰素(IFN)-γ可抑制哮喘患者的PBMC自发及重组白细胞介素(rIL)-4诱导表达CD23。结果提示CD23异常表达与哮喘发病机制有关,CD+23%检测对支气管哮喘的诊断、严重度分级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7.
扩张型心肌病TNF和IL-1的检测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应用双抗体夹心法及ConA小鼠胸腺细胞增殖法分别检测30例扩张型心肌病(DCM)及20例正常人(NC)的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和白细胞介素1(IL-1)的水平,结果发现DCM病人TNF及IL-1均明显高于NC组(P<0.001,P<0.01),提示TNF与IL-1可能在DCM的发病机理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化疗兼内照射的新型双弹头免疫导向治疗肝癌的疗效.方法以马抗人AFP多克隆抗体(抗AFPAb)和大鼠抗人AFP单克隆抗体(抗AFPMcAb)为载体,核素131I和丝裂霉素(MMC)为双弹头,采用改良氯胺T法制备131I抗AFPMcAbMMC(双弹头1)和131I抗AFPAbMMC(双弹头2),静脉滴注,每月1次,治疗不能切除中晚肝癌31例(治疗组).治疗1,2,3次分别占4,17和10例,放射剂量(MBq/例)均值依次为19351±3774,6519±2324和9920±2305.结果治后肿瘤缩小率、血清AFP下降率和1,2年生存率分别高于同期经动脉插管灌注(TAI)或化疗栓塞(TACE)的对照组(500%,15/30比300%,9/30P<005;667%,18/27比280%,7/25P<001和500%比330%,340%比33%P<001),治疗组病例的进展率(100%)明显低于对照组(400%,P<001).结论双弹头疗效提高,由于抗体、核素131I和抗癌药的协同作用而增强了对癌细胞的杀伤力所致.  相似文献   

19.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法对55例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和30例正常对照者测定其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结果:心功能Ⅲ级及Ⅳ级患者的TNFαIL-1β较正常对照组和心功能Ⅱ级患者明显升高(P〈0.01)。  相似文献   

20.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患者免疫异常90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MDS患者的免疫异常。方法 对90 例MDS患者的Ig、RF、CIC、直接Coombs 试验及其它自身抗体( 包括抗SSA、SSB、Sm 、RNP、ANA、DNA 抗体) 的检查结果进行总结分析。结果 发现29 例(32.2 %) 患者至少有一项免疫异常。其中Ig 升高者20 例(22.2% ),降低者9 例(10 % )。CIC、RF 或直接Coombs 试验阳性者分别有6 例(6.7% ) 、2 例和2 例(2.2 %) 。未发现其它自身抗体阳性的患者。免疫异常者的年龄及性别分布有明显的统计学差异( P值分别<0.05 和<0.01)。但在型别间、有和无感染或染色体异常组间的分布没有统计学差异( P值均> 0.05) 。结论 部分MDS患者有免疫指标异常,且与性别和年龄有关,而与FAB 分型、感染和染色体异常之间的关系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