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和谐与交往焦虑的特点和关系。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交往焦虑量表对31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男生在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和谐上得分低于女生(P<0.01),研究生在自我灵活性上得分低于本科生(P<0.01),理科生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文科生(P<0.05);高自我和谐组在社交焦虑上得分低于低自我和谐组(P<0.05);从总体上看,社交焦虑与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刻板性、总体的自我和谐均呈正相关(P<0.01)。结论大学生的自我和谐和社交焦虑之间均存在相关,自我和谐对社交焦虑具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班集体人际关系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大学生社交焦虑和班集体人际关系现状,为高校心理健康保健提供确实的依据。方法 对重庆市3所大学共5个班进行交往焦虑量表和大学班级集体人际关系问卷调查。结果 农村大学生的社交焦虑高于城镇大学生;男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女生;非独生子女大学生的负向人缘系数高于独生子女大学生;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大学生的自我认知和自我体验与实际的人际关系并不完全一致。结论 大学生社交焦虑与负向人缘系数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与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的关系,为干预大学生社交焦虑提供更多有效途径和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交往焦虑量表(IAS)、核心自我评价量表(CSES)及核心反思评价量表对重庆文理学院218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不同性别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及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242,-0.559,0.043,0.886;P=0.216,0.577,0.966,0.377)。有无社交焦虑大学生在交往焦虑、核心自我评价和核心反思评价得分上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737,5.889,4.859;P=0.000,0.000,0.000),而在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上的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t=-1.838,P=0.067)。相关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交往焦虑得分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核心反思评价得分呈显著负相关,与核心反思评价与核心自我评价得分差值不相关。结论大学生的核心自我评价与核心反思评价得分越高,其社交焦虑水平越低。在对大学生进行社交焦虑咨询时应充分引导其进行积极的自我评价与反思评价,并正确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影响因素,为学生心理教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学生自我和谐量表对179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男女生在灵活性的得分分别为(43.53±7.40)、(46.46±6.20),男女生在刻板性的得分分别为(18.36±3.68)、(16.96±4.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刻板性上城市学生得分(16.54±3.92),农村学生得分(18.01±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四学生与大一、大二、大三学生在自我灵活性和刻板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女生在灵活性上高于男生,男生在刻板上高于女生。农村学生在刻板性上高于城市学生,大四学生自我和谐程度最低。  相似文献   

6.
陈雪峰  王桢  高晶  胡卫鹏  时勘 《卫生研究》2007,36(2):197-199
目的探讨大学生社交焦虑对压力源和心理健康关系的影响。方法选用经修订后的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社交焦虑量表和一般心理健康问卷(GHQ12),对1430名大学生进行调查。结果(1)社交焦虑对大学生压力源与心理健康之间的关系起部分中介作用。(2)女大学生更容易受丧失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的影响。(3)非独生子女比独生子女大学生的社交焦虑感更高,心理健康水平更差。结论对大学生的社交焦虑进行测查和干预有助于缓解大学生面对的生活事件压力,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分析研究了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的涵义及其特点,重点分析了社会支持、人际信任与大学生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相互关系,希望可以为提升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提出有关参考,进而促进大学生的社交能力.  相似文献   

8.
大学生自我监控性与自我和谐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大学生自我监控与自我和谐状况、影响因素及两者的关系。方法采用Snyder编制的自我监控反应量表和王登峰编制的自我和谐量表对赣州市273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来自城镇和农村的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监控性总分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大一与大二,大一与大三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灵活性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高低监控组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自我刻板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总体自我监控与自我刻板性相关(r=-0.171,P0.01),高监控组的自我监控性与自我灵活性相关(r=0.268,P0.01)。结论不同的生源环境可影响学生的自我监控水平,自我监控与自我和谐表现出明显的年级主效应,大学生的监控水平与自我和谐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以及两者之间的差异.方法:采取整群随机抽样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352名师范类大学生和183名中师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样本中25.8%的师范类大学生和27.9%的中师生处在高分组;师范类大学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性因子和自我灵活性因子上的得分略低于全国常模,在自我刻板性因子上几乎没有差别;中师生在三个因子上的得分不同程度高于全国常模;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在自我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灵活性、自我的刻板性三个维度上有统计学差异(P<0.01),在自我和谐总分上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师范类大学生与中师生的自我和谐状况不容乐观;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范类大学生和中师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0.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及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对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状况分析其影响因素,探讨提升师范类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有效方法.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对352名师范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样本中25.8%的师范类大学生处在高分组;不同性别师范类大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上存在显著性差异;学生干部与非学生干部仅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上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家庭关系师范类大学生在3个维度及自我和谐总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结论 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总体情况不容乐观;家庭关系、性别和学生干部与否对师范类大学生自我和谐水平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学校应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师范类大学生的自我和谐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糖尿病病人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的现状及二者是否存在差异。方法 用自我和谐量表和应对方式问卷对病人进行问卷调查,并对调查的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糖尿病病人的总体和谐度高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的总体和谐度,主动毛求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自责、求助行为高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二者合理化因子分低,康复期精神分裂症病人尤甚。结论 慢性病人的自我和谐能力均有不同程度的降低,与其心理障碍有关,应注重心理治疗。  相似文献   

12.
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相互关系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了解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状况,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中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方法采用父母教养方式评价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对457名中学生进行评定。结果男生和女生在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自我的刻板性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自我的灵活性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的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表明,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我和谐有显著影响。结论中学生父母教养方式与自我和谐存在性别差异,中学生的父母教养方式对其自我和谐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大学生自我和谐及其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李志凯 《中国学校卫生》2006,27(11):960-961
目的了解大学生自我和谐的特征及其与应付方式之间的关系,为有针对性地促进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完善与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SCCS)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420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职大学生自我的灵活性得分显著高于本科大学生;总分和各因子分的性别和专业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其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大学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4.
高中生自我和谐与应对方式及其相互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彭虎军 《中国学校卫生》2007,28(11):972-974
目的了解高中生自我和谐、应对方式的特征及其相互关系,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及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对755名高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高中生总分和各因子分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自我和谐总分存在年级差异;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维度在性别、是否独生子女、城乡、文理科等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消极应对维度存在年级差异。应对方式与自我和谐总分及分量表得分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结论采用积极应对方式有助于促进高中生的自我和谐,而消极应对方式对自我和谐存在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15.
大学生自我和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了解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影响.方法 采用自我和谐量表和家庭亲密度与适应性量表对207名在校本科生进行测试.结果 女性的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高于男性(P<0.05),而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的得分低于男性(P<0.05);非独生子女的自我灵活性高于独生子女,和谐总分则低于独生子女(P<0.05);自我和谐总分及各因子与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有不同程度的相关(P<0.01);自我和谐总分、自我与经验的不一致、自我灵活性和自我刻板性存在亲密度类型和适应性类型的差异.结论 家庭亲密度和适应性对大学生自我和谐的发展有明显的影响,不同亲密度类型和适应性类型家庭的大学生存在自我和谐的差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状态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成渝两地641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状况进行团体测试.结果 1.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都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高自我价值感者和低自我价值感者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高焦虑;3.运用线性回归发现,大学生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特质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结论 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与焦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与状态特质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和状态特质焦虑量表对成渝两地641名大学生的自我价值感和焦虑状况进行团体测试。结果1.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得分都与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呈显著负相关;2.高自我价值感者和低自我价值感者在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低自我价值感者表现出高焦虑;3.运用线性回归发现,大学生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以及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状态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而个人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个人取向生理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家庭特殊自我价值感、社会取向心理特殊自我价值感对特质焦虑具有一定的预测性。结论大学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与焦虑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丁田机 《现代保健》2014,(25):102-105
目的:观察按摩结合自我舒缓操调治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的疗效。方法:在按摩治疗过称中,以一对一的方式教习自我舒缓操,纠正不良生活方式,示范正确的枕枕头方法。结果:初期治疗平均(3.46±0.72)次。总有效率100%。结论:按摩结合自我舒缓操对大学生颈型颈椎病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索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式.方法 采用容纳他人量表、自我接纳问卷、自我和谐量表对广东省某大学参与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活动课程的65名学生进行团体施测.结果 ①男生组和女生组参与课程前后容纳他人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得分分别为58.11±2.02、65.47±2.27和59.02±2.09、65.85±2.13,37.83±6.10、46.21±7.44和35.11±4.03、42.74±6.12,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增高;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得分分别为86.19±6.21、78.54±6.13和85.16±5.32、77.54±4.86,课程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得分.②低年级组参与课程前后容纳他人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得分分别为58.61±2.03和66.24±2.31、38.18±6.03和45.32±7.54,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增高;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得分87.01±6.12和79.15±6.01,课程后测得分低于前测得分.参与课程前后高年级组容纳他人量表、自我接纳量表、自我和谐量表得分分别为59.32±2.21和65.13±2.01、41.09±4.07和44.43±6.02,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增高;参与课程前后高年级组自我和谐量表得分为89.16±5.43和85.14±4.98,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降低.③农村生源组和城市生源组参与课程前后容纳他人量表、自我接纳量表得分分别为57.56±2.11、66.02±2.43和58.43±2.10、66.32±2.05;37.37±5.76、46.02±7.40和41.10±4.06、44.89±6.21,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增高;农村生源组和城市生源组自我和谐量表总分得分分别为89.70±6.11、82.31±6.12和87.71±5.41、76.91±4.72,课程后测得分较前测得分降低.各组前后测得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各组参与课程后测得分与前测得分均有差异,以低年级组、农村生源组更为明显.因此, ①"社会适应与心理健康"主题活动课程对改善大学生人际态度有较显著的促进作用.②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关注越早,完善和发展自我意识的空间越大.③有必要加强对来自农村的大学生的早期关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