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传播速度快、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传染性疾病,尽管这场“抗非”战斗取得了阶段性胜利,但是对其病原及致病机理还不十分清楚,目前还缺乏特效抗SARS病原的药物,疫苗还在进一步研究中,因而对SARS的防治仍然任重道远,需要我们不断的总结提高。回顾与SARS斗争的整个过程,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及保护易感人群在SARS防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为此本文就SARS疾病的预防进行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SARS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ARS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为今后开展SARS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北京市SARS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典型传播链及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阐述与SARS传播及传染力相关的因素。结果SARS的最长潜伏期为12天,最短潜伏期不超过3天。结论SARS潜伏期没有传染性,发病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大小可能与SARS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SARS传播过程及传染力可能具有“充电现象”。  相似文献   

3.
一起SARS暴发传播链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8,自引:4,他引:14  
Li Q  Zeng G  Ou JM  Guo GP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1):906-909
目的 分析SARS暴发案例的传播特点,评价SARS在发病前后的传染性。方法 以一起主要发生在北京的SARS暴发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调查的方法,用统一的调查表,以现场调查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275例接触者进行线索追踪和个案调查。用传播链示意图分析传播关系,用接触史分析图分析传染性。结果 本起SARS暴发传播链中的接触者275人,发病41例(不包括先证者),死亡5例,罹患率14.9%,病死率12.2%。其中家族病例19例(占46.3%),单位聚集病例13例(占31.7%)、社区病例8例(占19.5%),私人诊所医生1例(占2.4%)。其传播过程可用传播链清晰地描述。41例病例均与前代病例的症状期有密切接触史;仅与前代病人潜伏期接触的114人无一人发病;未发现无症状的密切接触者有传染性。无防护地照顾护理病人最危险,其次是一起居住、看望病人和给SARS病人看病。本案例的潜伏期为1~10d,中位数为3d。结论 全部SARS病人在发病前均与其前代病例症状期有过密切接触;传染性的强弱与SARS病人与密切接触者的接触方式有关;未观察到SARS病人潜伏期有传染性。  相似文献   

4.
《中国交通医学杂志》2004,18(1):109-110,112
2002年底以来,国内外部分地区发生的SARS的流行表现出以下特点:病例乘飞机、火车、汽车等交通工具时引起旅行中密切接触者感染发病;经交通工具造成远距离传播,并引起疫情扩散或蔓延。为防止SARS通过交通工具传出或传入,保障人民群众的健康,维持正常的生产、生活和交通秩序,在出入境口岸和国内交通站(场)  相似文献   

5.
内蒙古自治区SARS传播模型建立及其干预措施评价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建立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传播和干预措评价的传播动力学模型。方法根据内蒙古自治区SARS传播实际,建立包括易感者、暴露者、密切接触且隔离者、感染者、医院隔离治疗者和康复或移出者和死亡者的SEQIJR模型,根据采取干预措施的时间将整个流行过程分成两个阶段,并以内蒙古自治区2003年流行数据估计模型参数和对模型进行评价。结果对第一阶段(3月4日-4月17日)数据模拟结果与SARS实际流行情况拟和较好,外推预测的误差为1.0,预计流行将持续230余天。利用两阶段模型模拟第二阶段SARS在当地的流行,拟合的,外推预测误差为2.0,预计在采取干预措施后SARS将在第55天停止流行。结论所建立的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SARS在内蒙古自治区传播。通过建立的两阶段传播模型可以实现对所采取的干预措施的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6.
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为呼吸道传染病。其传播途径决定着本病传播快、危害范围广。尤其在冬春季节,气温偏低,人们室内聚会、活动多,又不开窗通风,建筑物内或车厢均处于相对密闭的状态,为SARS的传播提供了便利条件。许多SARS超级传播者造成的恶性传播事件也历历在目。消毒工作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家庭内传播的特点,分析影响其家庭内传播的可能因素,为制定相应的防控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于2004年在北京市西城区和海淀区进行病例对照调查。以1户有2例或2例以上SARS病例的家庭为病例组,以1户只有1例SARS病例的家庭为对照组,使用自制问卷,比较病例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包括病例及其家庭成员的基本情况、病例及其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接触时间、接触频率、接触方式,接触者发病情况(发病数、发病时间),以及家庭经济状况、卫生习惯、家庭成员易患性等。结果对照组与病例组的家庭人均居住面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82,P=0.41)。病例组家庭内共同居住人数多于2人和3人的比例(38.89%和35.71%)高于对照组(30.43%和26.09%),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出现发热症状时,病例组有83.93%的人担心自己得了SARS,而对照组仅有1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立即去医院就诊的比例2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中有15.38%的患者认为不需要去医院,显著高于病例组的2.38%(P<0.05)。病例组或对照组的患者均有约90%认为是在医院感染SARS的,病例组中有10.71%的患者认为是在家庭内感染SARS的,显著高于对照组8.51%(P<0.05)。对照组有40.43%、病例组仅有21.82%的患者在发热后对居室进行消毒,对照组中44.68%的患者在发热后不再与家人共用餐具,而病例组中仅25.45%的患者这样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未显示避免与他人交往、与他人交谈时戴口罩、不与他人一起进餐3项措施的作用,也未显示中药及一些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家庭内传播有作用。结论同家、同室居住人口少可减少SARS传播的机会,出现发热症状后及时采取隔离、消毒措施,有利于减少SARS家庭内传播。未见中药及一些免疫增强剂对预防家庭内传播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通过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患者泪液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寻找SARS病毒是否通过泪液或眼结膜传播的理论依据,了解泪液和血液中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结果的一致性程度。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18例不同病程的SARS患者泪波及血清SARS病毒特异性抗体。结果:18例SARS患者泪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均为阴性,而同组患者有13例其血液中的特异性IgM类和IgG类抗体呈阳性。结论:SARS病毒可能不通过泪液或结膜传播。  相似文献   

9.
从四对夫妇的患病分析SARS性传播的可能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SARS以近距离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为主已较为公认。但作为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其传播途径仍未十分明了,有隐性传播的嫌疑。为了探索隐性传播之谜,揭示其一般情况下难以明晰的传播形式,使预防控制措施更为完善有效,我们对广西四对至少一方患病夫妇进行了流行病学调查,包括病前野生动物接触史、病人接触史、病前夫妻性生活史(SARS病例均由自治区SARS诊断小组诊断)。研究其性传播可能性,现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朱建平  朱培华  李潮 《中国热带医学》2005,5(7):1557-1558,1566
目的对浙江省健康教育所SARS防制应急健康教育传播实际工作及调查研究进行总结、分折,粗略评估投入与产生的效果,为今后相关工作提供借鉴。方法汇总SARS防制健康教育传播工作相关材料和数据,按健康传播学及SARS防制应急工作相关理论与要求进行分折、探讨。结果浙江省健康教育所健康教育传播工作,从形式到内容均能适应SARS防制工作需求,同时初步总结出应急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制作模式。结论健康教育传播材料在应急防制中起到投入少、效果好的作用,这一工作应得到更多的重视。  相似文献   

11.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非典型性肺炎讨论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evere Acute Respiratory Syndrome,SARS)是一种新发现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病原体为SARS病毒,一种新的从未在人类或动物中发现过的冠状病毒,主要通过近距离空气飞沫和密切接触传播,在家庭和医院有显著的聚集现象。最初和最常见的症状通常为持续发热(>38℃),进入下呼吸道受累期时出现干咳、气促或明显呼吸窘迫,10%--20%的重症病人需要进行气管插管和机械通气。因有关SARS病毒的病原学诊断尚未进入临床应用,主要根据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作出SARS的临床诊断。目前缺乏有效的特异性治疗,主要是给予支持治疗和对症处理,可酌情应用糖皮质激素。现无SARS病毒疫苗和抗SARS病毒免疫球蛋白,主要通过隔离传染源和切断SARS病毒的传播途径预防传类非典型肺炎。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SARS病人在人群中的传播途径,确定其感染的可能方式。方法收集2003年1-2月该院SARS病例资料,采用现场流行病学调查、SARS—IgG血清学检测和回顾性调查方法。结果无论是医务人员,还是非传染病病人和健康人群,近距离接触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病人后都存在着被感染的机会。结论SARS病毒具有传染性极高、传播速度极快等特点,传播因素最大的可能是飞沫。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 SARS 传播特点及其传染力,为今后开展 SARS 的人群防治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方法通过对2003年和2004年北京市 SARS 流行病学调查数据、典型传播链及个案研究结果的分析,阐述与 SARS 传播及传染力相关的因素。结果 SARS 的最长潜伏期为12天,最短潜伏期不超过3天。结论 SARS 潜伏期没有传染性,发病期具有传染性,其传染性大小可能与 SARS 患者临床症状的严重程度有关。SARS 传播过程及传染力可能具有“充电现象”。  相似文献   

14.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 (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 ,SARS)是一种由变异的冠状病毒引起的高度传染性疾病 ,自 2 0 0 2年 1 1月中旬发现首例SARS患者以来 ,至今全世界已有 3 2个国家及地区发现SARS患者。截至 5月 8日全球累计SARS患者共 690 3例 ,其中死亡 495例 ,累计病死率为7.1 7% ;我国内地累计 4698例确诊病例 ,死亡 2 2 4例 ,病死率为 4.77%。SARS具有传染性强、传播迅速、聚集发病、病情进展快、治疗困难及病死率较高等特点[1,2 ] 。为引起重视 ,世界卫生组织(WHO)于 2 0 0 3年 3月 1 2日向全球发出SARS警报[3 ] 。一、…  相似文献   

15.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引发恐惧现象的社会心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暴发流行引起的社会恐惧现象,帮助人们认识并重视遭遇突发重大事件时面临的社会心理学问题。方法:运用心理学的方法分析SARS所带来的社会恐慌心理的表现、原因和危害。结果:突如其来的SARS使人们不知所措,产生恐惧。恐惧的后果无论是对社会,还是对人类本身都会产生不良的影响,它不仅影响社会的正常工作、学习与生活,而且影响个体机体平衡与行为选择,并有可能导致疾病的进一步传播。结论:通过对SARS暴发流行的反思,应重视社会心理学在遭遇突发重大事件时对社会公众的疏导、干预作用;建立健全社会的预防、干预体系以确保社会稳定和社会成员的心理健康,呼吁建立相应的社会心理应激处理机制。  相似文献   

16.
我院2003年3月21日收治一例从广东输入SARS患者,针对SARS传播特点,严格管理传染源,有效切断传播途径,加强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病区消毒隔离和医护人员防护措施,从而使我院在诊治SARS患者期间,无发生医护人员、住院患者、陪护人员感染,该患者予2003年4月21日康复出院。现将我院诊治SARS患者期间预防医院感染管理的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SARS传播数学模型与流行趋势预测研究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目的 为进一步探索SARS的传播和流行规律及其与防治措施的关系,并为此提供数学工具;方法 通过数学和传播动力学的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与广东省和北京市部分实际资料进行拟合和模拟预测;结果 建立了适用于SARS模拟和预测的确定性微分方程模型,提出了SARS传播阈值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在传播速率,传播阈值与两地流行过程及其与防治措施之间的关系上取得了较好的拟合;结论 预测广东省和北京市SARS的流行将于6月上旬或中旬基本结束,这是由于防治措施已使传播速率和基本繁殖率下降至临界值以下的必然结果,提示在保持一定的控制措施和使传播速率降至一定水平的情况下,SARS的流行是可以防止和控制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SARS病区的院内感染管理的各危险因素与SARS超级传播事件(SSE)发生的相互关系.方法 以发生SSE的35个病区和没有SSE发生的51个病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方法,运用单因素分析进行比较.结果 SARS病区的院内感染管理的各危险因素在不同暴露水平与SSE的发生在统计学上差异无显著性.结论 在SARS的超级传播事件中,医院院内感染管理的各个危险因素(包括医院是否对员工进行防止医院感染的培训,是否提供各种医院感染管理的文字规范,医疗护理人员的个人防护装备的提供等)与医院的SARS超级传播事件的发生无关联.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SARS的临床特点及其有效防治措施.方法对宜昌地区9例SARS的流行病学及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SARS病人2例,"疑似"SARS7例;全部病例均有到过疫区的经历.传播途径以呼吸道近距离飞沫及密切接触传播为主,有呈局部的群体性发病和家庭聚集性的规律.临床表现均以发热为首发症状,伴咳嗽、乏力、疲倦、肌肉酸痛、头痛、关节酸痛、乏力等.肺部体征不明显,血白细胞总数不高,X线胸片检查呈斑片状浸润影.结论SARS具有较强的传染性,综合治疗其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在社区内传播的影响因素。方法以北京、太原和内蒙古在社区内造成传播的48例SARS病例为病例组,以相同性别、年龄相差不超过5岁为配比条件,按照1∶1比例,以未在社区内造成传播的SARS病例为对照组,进行配对的病例对照研究。资料分析应用SAS软件完成。结果Logistic回归分析,病例在社区居留天数和接触人数是SARS社区内传播独立的危险因素,病例戴口罩是防止SARS社区内传播的保护因素,不戴口罩的调整OR值为5.53(1.55~19.79)。结论社区内出现SARS病例时应尽早住院隔离治疗,在被收住院之前采取保护性的措施有助于防止社区内的传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