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评价复方樟柳碱( compound anisodine,CA)对眼压已控制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神经的作用.方法:根据改良的HPA国际视野分期法,收集中期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46例,随机分为CA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分别接受复方樟柳碱颞浅动脉旁注射和维脑路通片口服治疗,比较治疗前后视力、眼压、眼底、视野及视乳头血流情况.结果:CA组视野平均缺损值(mean of defect,MD)明显改善;两组眼动脉收缩期峰值血流速度(pSV)、舒张末期血流速度(EDV),视网膜中央动脉PSV、EDV、阻力指数(RI)较治疗前均有显著改善(P<0.05),且CA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复方樟柳碱能有效改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视功能和视乳头血流,保护视神经.  相似文献   

2.
针刺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针刺降眼压有即刻效应和后效应,其机制可能不仅与改善房水排出、影响房水生成率有关,还与增加房水排出和血浆β_内啡肽浓度关。针刺保护视神经的机制可能与减少视网膜丙二醛的产生、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化视网膜琥珀酸脱氢酶、提高视网膜三磷酸腺苷酶的活性、减轻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损害,降低高眼压状态后视网膜NO、葡萄糖含量、减轻视网膜超微结构损伤、增加视神经轴突的存活率、减少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凋亡、上调Bcl_xl、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brain de_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表达有关。针刺能改善视网膜血流量、眼血流图波幅、灌注和排放指数,调节眼底的微循环。针灸治疗青光眼的效应主要体现在降低眼压、保护视神经、改善血流,其机制与影响相关机能调节和化学分子、神经递质表达有关。文献引用:刘志丹,杨森,朱蓓菁.针刺治疗青光眼研究进展[ J].中医学报,2015,30(1):149-151.  相似文献   

3.
王小琴  曾流芝 《四川医学》2020,41(2):202-205
<正>眼压是一个具有昼夜节律和自发变化的动态参数,正常人24h眼压波动小于8mm Hg,而青光眼患者的眼压波动可能高于8mm Hg[1]。眼压病理性升高是青光眼视神经损害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降低眼压被证实为唯一有效的治疗方法[2]。此外,较大的昼夜眼压  相似文献   

4.
目的:描述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查阅有关文献,对正常眼压性青光眼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进行是纳总结。结果: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患者有典型的青光眼视野缺损及与之相关联的视盘改变,在未用任何降眼压药物的情况下,24h眼压均不超过21mmHg,前房角结构正常而且完全开放,没有其他可能导致视盘及视神经受损的眼部及全身疾病史,结论:正常眼压性青光眼是血管因素,机械因素,自身免疫缺陷等多种因素共同作用所引起的,发病比较隐蔽,致盲后不能复明,治疗上要重视有全身危险因素患者全身病的治疗,应用多种手段降低眼压25%以上,增加视神经的血供和改善视神经的代谢。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夜间眼压测量在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POAG) 诊断中的作用。【方法】 连续性收集具有典型青光眼视神经损害但日间多次眼压测量值均≤21 mmHg的门诊POAG患者,共30例59眼。对所有患者行夜间多次眼压测量、光学相干断层扫描仪、视网膜断层扫描仪及Humphrey视野检查。【结果】 30例(59眼)中14例28眼(46.7%)夜间眼压值 > 21 mmHg(HPG组),16例31眼(53.3%)夜间眼压正常(NPG组)?HPG组和NPG组的眼压高峰均出现在夜间(5:00和2:00);HPG组各时间点眼压明显高于NPG组(P = 0.033 ~ 0.000);且眼压波动幅度大于NPG组(P = 0.011);HPG组和NPG组间的视盘结构参数。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和视野缺损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眼压是鉴别HPG和NPG的最重要因素,夜间眼压测量在POAG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6.
青光眼是一组以视盘凹陷性萎缩和视野特征性缺损缩小为共同特征的疾病。视网膜血流改变在青光眼视神经损害机制中起重要作用。随着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OCTA)发展实现对视网膜及脉络膜分层血流量化分析,对评估青光眼中视乳头、视网膜、脉络膜周围区域的微血管系统提供了新的选择。本文就光学相干断层扫描血管成像技术在原发性闭角型青光眼的应用价值及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目的 了解青光眼合并高血压患者的眼部血流动力学。方法 应用彩色多普勒成像技术对 15例合并高血压的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 (POAG )患者的眼动脉 (OA )、视网膜中央动脉(CRA)和睫状后短动脉 (SPCA)的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检测 ,并取无高血压的 POAG患者 2 0例作为对照组。结果 观察组视网膜中央动脉及睫状后短动脉的收缩期峰值流速、舒张期血流速度及平均流速均高于对照组 (P<0 .0 5 )。结论 高血压可能有利于青光眼患者视神经乳头的血供 ,临床应用降血压药物时应防止血压过低而导致或加重青光眼视神经损害。  相似文献   

8.
利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对比分析了20例正常人(40只眼),23例青光眼(32只眼)的眼部超声结构参数和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参数,发现前房变浅,晶状体增厚,视神经变窄及视网膜中央动脉阻力指数升高,视网膜中央动、静脉血流量减少及睫状动脉血流速度增高和血流量增加是诊断青光眼的重要指标,尤其对低眼压性青光眼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的方法.方法:14例NVG患者进行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术,观察其疗效.结果:患者术后6mo平均眼压(18.65±4.75)mm Hg,成功率为71.43%,术前平均眼压为(58.66±5.57)mmHg,术前术后眼压比较有显著差异.结论:青光眼阀植入联合视网膜光凝术显著地降低眼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血管成像技术对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的价值。方法:观察25例(50眼)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患者视盘血流情况。以分光谱振幅去相关OCT血管成像技术测量视盘周围毛细血管密度及视乳头大血管直径,分析与患者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厚度及视野平均缺损度的相关性。结果:伴有晚期青光眼视野损害的25眼视盘毛细血管平均密度为(7.56±1.44)μm,视盘大血管直径为(91.16±12.12)μm;伴有早期视野损害的对照组数据为(8.68±1.65)和(99.56±11.55)μm。视盘旁毛细血管密度与视网膜神经纤维层平均厚度呈正相关(P<0.05)。结论:OCT血管成像可以方便无创观察青光眼患者视乳头血流情况,可以作为原发性慢性闭角型青光眼诊断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