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 毫秒
1.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时期常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严重感染。现将我院2008-01/2009-02收治的28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均符合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诊断标准[1],男18例,女10例,年龄1~14(平均3.5)岁。其中新生儿6例,婴儿12例,幼儿6例,学龄前儿童2例,学龄儿童2例。以婴幼儿多见,均以急性起病。发热28例,低热5例,中等度热16例,高热7例,热程5~7 d;咽痛10例;咳嗽16例;淋巴结肿大4例,为颈部淋巴结肿大;皮疹18例,均为充血性斑红疹,2~7 d自然消退;肝脾肿大5例,呕吐5例,腹泻6例,惊厥2例,黄疸1例;伴有肺炎17例,表现为剧烈咳嗽或百日咳样咳嗽,8例肺部可闻及细湿口罗音,胸片有点片状影11例,大片状影5例。28例白细胞总数(2.1~4.5)×109/L,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低于(1~1.5)×109/L,血红蛋白、血小板正常,骨髓象排除其他血液病,病原学检查,15例血支原体IgM抗体,呈现阳性,滴度≥1∶160,支原体IgG抗体恢复期比急性期抗体滴度高4倍以上,3例EB病毒抗体,VCA IgM阳性,3例巨细胞病毒抗体IgM阳性,  相似文献   

2.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是小儿时期少见的血液病,临床表现不典型,易引起严重感染。现将我院2000—01/2007—12收治的23例分析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本组男13例,女10例,年龄1~14(平均6.5)岁,以学龄儿童多见,均以急性起病。  相似文献   

3.
小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37例病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科自2002年9月至2003年12月30日共收治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37例,其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对周期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1例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小儿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临床特点及相关因素,为其防治提供依据。方法收集2002年1月至2009年8月在我院儿科住院治疗的331例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对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治疗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①婴幼儿及学龄前期发病占83.69%;男女发病比例为1.88:1。②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减少有四种类型:a、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同时减少(54.68%);b、白细胞总数正常,淋巴细胞比率明显增高〉75%,中性粒细胞数减少(25.98%);c、白细胞总数减少,分类正常,中性粒细胞数可减少或正常(13.29%);d、白细胞数减少,淋巴细胞比率降低,中性粒细胞数正常(6.04%)。③病程第1周内出现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占77.64%。白细胞总数减少者75.83%在1周内恢复,而中性粒细胞减少者一周内恢复者仅占59.52%。(垒)伴发疾病中呼吸道疾病占82.18%,幼儿急疹次之占5.44%。⑤病原体以病毒为主,其次为肺炎支原体。结论①男性婴幼儿、学龄前期患儿为高发人群。②病毒感染引起的呼吸道疾病多发。③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减少类型与淋巴细胞有很大关系,外周血淋巴细胞比率增高可能是一种保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探索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N)的合理化诊治流程及策略。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实验室检查结果,并按序检测ELA2、GFI1、HAX1及WASp致病基因突变情况,而后检测其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受体(G-CSFR)的表达水平,并评价G-CSFR的突变发生情况。依上述步骤对患者进行临床及病因学诊断并实施随访。结果表明,参照诊断标准该患者诊断为无遗传背景的非综合征性CN;ELA2、GFI1、HAX1及WASp基因测序分析均无突变发生;患者中性粒细胞表面G-CSFR表达正常,G-CSFR胞内段无获得性截短性突变。结论:本研究以1例CN患者为研究对象,探索了CN的合理化诊治策略及流程,并证实该患者为无已知致病突变基因存在的散发的非综合征性CN病例。  相似文献   

7.
临床抗感染治疗过程中,应用抗生素治疗一段时间后患者的体温突然升高并且伴有中性粒细胞的减少。这时通常会首先考虑患者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原因与感染相关。某些细菌本身对中性粒细胞具有  相似文献   

8.
9.
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血清G-CSF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粒系集落刺激因子(GCSF)具有调节髓系造血祖细胞增殖、分化及成熟的功能[1]。有关粒细胞减少症患者血清GCSF水平的研究少见报道,现就这种疾病的GCSF的检测报告如下。材料和方法1病例选择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者33例,男12例,女21例,平...  相似文献   

10.
一、中性粒细胞减少疑似侵袭性念珠菌病的经验性治疗 经验性治疗指对合并血液系统恶性肿瘤、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和其他并发症的中性粒细胞减少合并发热疑为侵袭性念珠菌病患者进行抗真菌治疗.这个概念在2()世纪80年代末产生,并成为当时的标准治疗,经验性治疗的积极意义在于在病原微生物诊断较为困难的情况下,可早期开始抗真菌治疗.  相似文献   

11.
本综述着重于介绍两类慢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疾病:慢性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和严重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虽然原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常常是获得性的、症状轻微的表型,但是先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却要严重得多,常发生感染.最近,对这两种疾病的发病机制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现分别加以阐述.  相似文献   

12.
笔者分析了38例药物性中性粒细胞减少(不包括抗肿瘤药物所致)患者的用药史、家族史及文化背景,发现有14例存在滥用药,6例有家族过敏史,11例对疾病用药情况及相关检查认识不够,其余7例与间断用药有关。采取向患者强调遵医嘱用药的重要性,加强用药宣教,仔细询问病史。教育特殊病人慎用药等措施以降低该病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14.
中性粒细胞缺乏是指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计数<0.5×109/L,70%以上的病例由药物引起,常见致病药物几乎涉及所有种类.临床表现以明显咽干、发热、肺炎、败血症常见.患者易并发严重感染而危及生命,约2/3的患者并发败血症和感染性休克.然而通过早期发现和广谱抗生素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应用,目前总体死亡率在5%以下.在我国尚缺乏相关统计资料,但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重、抗生素及非甾体抗炎药物的过度使用,临床工作者对本病应提高警惕,力争早期发现和及时治疗.  相似文献   

15.
徐美荣 《临床荟萃》2009,24(11):943-943
患儿,男,6个月,因发热8天于2009年2月18日入院。入院后查体:贫血貌,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肿大,全身皮肤未见皮疹及瘀点瘀斑,两肺呼吸音清,心率120次/min,律齐无杂音,腹软,肝右肋下约3cm处可触及,质中,脾肋下未触及。2月23日血常规:白细胞计数(WBC)5.0×10^9/L,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口服鲨肝醇治疗幼儿急疹(ES)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疗效。方法选择2009年至2013年6月ES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32例,随机分为治疗组(15例)和对照组(17例)。对照组给予维生素C及炎琥宁静脉滴注,退热及补液对症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鲨肝醇口服,进行对照评价。结果两组的ES总病程大致相同(P〉0.05);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在发热第1天正常,在病程第4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明显下降,两组在病程第7天白细胞总数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都有上升,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14天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绝对值均恢复正常,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鲨肝醇口服治疗ES并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不能缩短ES病程,粒细胞减少会在短期内恢复正常,无需鲨肝醇口服升白细胞处理。  相似文献   

17.
检测慢性特发性中性粒细胞减少症(CIN)患者血清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P)水平并探讨其意义。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CIN患者40例血清G-CSF水平,并与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并中性粒细胞减少患者40例及正常对照组40例血清G-CSF水平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发现,正常对照组及SLE组血清G-CSF检出率分别为11/40和10/40,两者血清G-CSF水平无差别,分别为(27.34±8.00)ng/L及(26.76±7.26)ng/L;CIN患者血清G-CSF检出率为27/40,血清G-CSF水平为(134.04±89.29)ng/L,高于正常对照组及SLE组(P<0.01)。结论:CIN患者可能存在G-CSF利用障碍。  相似文献   

18.
我科采用痰热清注射液治疗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20例,取得较好效果,现报道如下。1对象和方法1.1对象选择2006-02~2006-10就诊于我院的粒细胞减少症合并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的患儿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患儿的年龄、性别、病程、病情轻重程度及粒细胞减少程度经统计学处理,无明显差异。粒细胞减少症的诊断标准参照实用儿科学(第7版)[1],即1岁以内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0×109/L,1岁以上儿童中性粒细胞绝对值<1.5×109/L。在连续3次的血常规检查中发现任何一次粒细胞减少符合以上诊断标准即可确诊为粒细胞…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研究极低出生体重儿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方法  回顾性纳入2011年1月至2013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住院治疗的极低出生体重儿。根据生后第一周内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为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 同时根据第一周后有无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分为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和无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病例。分别对其临床情况进行比较, 对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  结果  共108例患儿纳入本研究, 平均胎龄(30.1±2.2)周, 平均出生体重(1188±216)g。其中32例发生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53例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孕母妊娠期患高血压疾病发生率高于未发生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59.4%比31.6%, P=0.007)。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胎龄小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29.5±2.3)周比(30.6±2.0)周, P=0.009];出生体重低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1123±212)g比(1251±201)g, P=0.002];早发感染、晚发感染的发生率均高于未发生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患儿(50.9%比30.9%, P=0.034;100%比43.6%, P < 0.001)。早发感染患儿中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高于中性粒细胞减少症发生率(45.5%比25.0%, P=0.045)。  结论  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与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不同。孕母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可能是早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小胎龄、低出生体重、早发感染和晚发感染可能是晚发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