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20 0 2年 6月中旬 ,在四川省攀枝花市和泸州市 ,从 3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及其 3名密切接触者中 ,共分离到 6株脊髓灰质炎 (脊灰 )病毒。这 6人中有 5人是口服脊灰疫苗“零”剂次免疫 ,1名免疫史不详。用逆转录 聚合酶链反应 (RT PCR)分析病毒的VP1和 3D基因编码区发现 ,所有病毒均为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VRPV) ,其中 2株为Ⅱ型和Ⅰ型的重组 ,其余为Ⅱ型和Ⅲ型的重组。经序列分析发现 ,从AFP病例中分离到的毒株 ,在VP1编码区与标准参考株SabinⅡ型有 3个同样的核苷酸发生了变异 ,而从密切接触者中分离到的毒株有 4个核苷酸发生了变异。 6株病毒来源相同 ,并已在免疫覆盖率低的地方引起儿童患病及播散。  相似文献   

2.
广东省1994~1996年15岁以下儿童非脊髓灰质炎(脊灰)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报告发病率,分别为092/10万、174/10万和136/10万。对743例粪便标本进行病毒分离,52例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分布在30个县(市、区),其中Ⅱ型占462%(24/52);28例有残留麻痹,最小年龄3个月,最大6岁。769%(40/52)病例有免疫史,首次服苗并于服苗后6~40天出现肢体麻痹者10例,占192%(10/52),占服苗总人次数167/100万(52/31131737)。本文分析有5例可诊断为脊灰疫苗相关病例。对检出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1~2004年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病毒阳性株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为巩固无脊灰成果提供对策。方法分析全省AFP病例监测系统上报的个案调查表、随访表和病毒学检测结果。结果河北省2001~2004年共分离出脊灰病毒(PV)177株,经鉴定均为疫苗病毒;177例PV阳性AFP病例散在分布11个市、101县(区、市,下同),占全省总县数的57.1%;各月均有AFP病例,≤2岁病例占86.4%;未免疫或未全程免疫病例中≤1岁儿童占70.3%;177株PV型别差异明显,Ⅱ型占优势;麻痹伴发热占72.9%,60d后随访仍残留麻痹病例占47.4%。结论继续提高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保持AFP病例监测的敏感性,及时发现可能的输入脊灰野病毒和疫苗衍生脊灰病毒,是维持无脊灰状态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对山东省1997~2004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疫苗变异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的分子生物学性状进行分析,以提高对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的认识,从而增加AFP病例监测系统检出VDPV的灵敏度。方法分离的脊灰病毒血清定型采用中和试验的方法,型内鉴定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PCR-RFLP)两种方法,疫苗变异脊灰病毒分子生物学性状分析采用VP1区序列测定的方法。结果山东省1997~2004年未分离到脊灰野病毒,分离到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173株),接近Ⅰ型和Ⅲ型之和。其中疫苗变异脊灰病毒10株,仍以Ⅱ型为主(8株),且有1株(CHN1025)VP1区变异率达到1%,为VDPV,但该毒株无2代病例发生。结论在山东省连续多年的口服脊灰疫苗免疫已经阻断了脊灰野病毒在人群中的传播,但从AFP病例中曾分离到1株VDPV,结合流行病学分析发现,局部地区仍存在免疫空白,因此存在着VDPV以及发生循环的VDPV潜在的可能,应引起相关部门的关注。  相似文献   

5.
中国自 1994年 10月以后 ,成功地阻断了脊髓灰质炎 (脊灰 )野病毒在自然环境中的传播 ,虽然云南、青海两省发现过由境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病例或输入的脊灰野病毒引起的病例 ,但并未出现由此引发的第二代病例。与此同时 ,全国对每年 5 0 0 0多例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的病毒学监测发现 ,脊灰Ⅱ型疫苗病毒株的分离数逐年增加 ,1994年Ⅱ型株第一次超过了Ⅰ型或Ⅲ型株 ,1997年以来 (除 2 0 0 0年外 )Ⅱ型株多于Ⅰ型加Ⅲ型株之和。同时在病毒基因编码区VP1和 3D区的分析表明 ,中国Ⅱ型病毒株有接近半数均为在 3D基因编码区与不同型别的疫苗重组脊灰病毒 (VRPV)。VRPV ,特别是Ⅱ型VRPV ,除个别北方省份外 ,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发现。序列分析表明 ,除在江苏、贵州、云南省发现过疫苗衍生脊灰病毒 (VDPV)外 ,大部分病毒在基因序列VP1段与脊灰疫苗参考株的差异率均 <1% ,表明VDPV虽然在中国有过局限性的循环 ,但并非优势型别株。占优势的是Ⅱ型VR PV ,这一类病毒是否能引起脊灰流行是共同关切的问题。该文就中国Ⅱ型VRPV的性状做了分析 ,并探讨了其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6.
为探讨脊灰疫苗相关病例(VAPP)可能的发生因素,了解VAPP的危险性,将1995~1999年 5例脊灰疫苗株病例分析如下。 1 材料和方法   来自西安市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监测系统。病毒鉴定:由陕西省脊 灰实验室培养分离病毒,国家脊灰实验室进行型内特征鉴定。 2 结果 2.1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毒检出情况 对1995~1999年10 6例AFP病例标本进行培养,分离到5株脊灰毒。Ⅱ型2例、Ⅲ型2例、混合型(Ⅱ+Ⅲ)1例 ,检出率4.72%。经国家脊灰实验室型内鉴定均为疫苗株病毒。 2.2 AFP病例中脊灰疫苗株病例分布 在地区、时 间分布上,5例病例分布在4个区县,占总区县的30.79%(4/13),无明显聚集性。从时间分 布看,1、4、6月均有病例发生。在年龄、性别分布上,小于2岁组4例占80%,10岁组1例占 20%。男女之比为1∶0.6。在免疫史上,服苗1次的1例,2次的1例,3次以上3例,最多服苗6 次。在服苗时间与麻痹,服苗后4~30天内出现麻痹3例占60%,另2例近期无服苗史,但1例 与服苗者有密切接触史。5例60天后随访均残留麻痹(表1)。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深圳市检出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株病毒的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流行病学特征及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发生情况 ,对 1 994~ 2 0 0 1年检出脊灰疫苗株病毒的AFP病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病例分布在 0~ 3岁儿童 ,男性多于女性 ;发病时间、地区无明显聚集趋势 ;无脊灰疫苗免疫史的占 55 .55 % ,均为外来流动儿童 ;检出脊灰疫苗株Ⅱ型病毒占 44 .45 % ,残留麻痹率高。VAPP发生率为 0 .90 / 1 0 0万 ,服苗者VAPP发生率为0 .68/ 1 0 0万 ,首次服苗VAPP发生率为 4 .0 9/ 1 0 0万 ,服苗接触者VAPP发生率为 0 .2 3/ 1 0 0万。提示应加强外环境中脊灰病毒的监测和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河北省2004-200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中检出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阳性病例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个案数据。结果从1657例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病毒91株,检出率为5.5%,均为疫苗相关株病毒。病例散在发生,无聚集性。≤2岁儿童病例占92.3%。临床表现主要以发热、腹泻、肢体感觉障碍、深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为主。结论脊髓灰质炎疫苗株病毒导致的麻痹病例以2岁以下幼儿多见,应加强监测与研究。  相似文献   

9.
对湖北省1995~1999年分离到脊髓灰质炎(脊灰)疫苗株病毒的32例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32例分布在25个县(市、区),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3岁儿童占87.5%,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占65.4%,Ⅱ型病毒占53.1%。32例中有2例可诊断为服苗相关病例,另有5例怀疑为疫苗接触者相关病例,其特点是①病例分散分布;②病例年龄均<3岁;③临床特征有发热,非对称性弛缓性麻痹,临床诊断多为脊灰;④发病60天后仍残留麻痹。  相似文献   

10.
贵州省 1999~ 2 0 0 1年从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粪便标本中分离到脊髓灰质炎 (脊灰 )疫苗病毒 5 3株 ,对其进行了流行病学分析。 5 3例AFP病例分布在全省 8个地区 (州、市 ,下同 )的 31个县 (市、区 ) ,发病时间无明显的聚集趋势。≤ 3岁儿童 4 8例 ,占 90 .6 % ;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 38例 ,占 71.7%。其特点是 :全省 9个地区中 8个有病例 ,病例呈散在分布 ;分离出的脊灰疫苗病毒以Ⅱ型为主 (32例 ,占 6 0 .4 % ) ,3年分离的Ⅱ型脊灰疫苗病毒数均超过本年Ⅰ型和Ⅲ型的总和 ;病例中零剂次免疫儿童发病 6 0d后仍残留麻痹的占 82 .4 % ;8例高度怀疑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 (VAPP)病例均为 <3岁儿童 ;免疫史为零剂次和 1剂次 ;麻痹时伴发热 ,为不对称麻痹 ,发病 6 0d随访仍残留麻痹并有肌肉萎缩。提示贵州省AFP病例中检出脊灰疫苗病毒的病例 ,集中在 <3岁未免疫和未全程免疫的儿童。因此要高度重视VAPP病例 ,提高和保持高水平的常规免疫覆盖率 ,巩固AFP病例监测质量是保持无脊灰状态、及时发现输入病例和防止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发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1.
我国1997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标本不合格发生原因及其特点,为持续保持高质量的AFP病例监测系统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周口市2004~2009年AFP病例监测系统资料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周口市2004~2009年共报告AFP不合格标本病例47例,不同年份间AFP报告不合格标本病例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10个县(市、区)均有不合格标本病例报告,不同县(市、区)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以3岁以下儿童居多,共25例(占53.19%);超时采便39例,占80.85%;基层医院首诊报告率低,仅为30.56%。[结论]AFP病例不合格标本的原因主要是超时采便。应加强各级工作人员培训,提高AFP病例诊断水平和报告意识;重点关注小年龄组儿童监测,定期开展漏报调查,及时发现工作薄弱的地区,切实提高周口市AFP病例双份粪便标本合格采集率。  相似文献   

13.
为消灭脊灰提供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巩固无脊灰成果 ,对 1996~ 2 0 0 0年报告的 99例AFP病例的流行特征、监测指标进行分析 ,结果表明 ,AFP病例主要发生在冬季 ,病例集中在 1~ 3岁男性儿童 ,流行特征与脊灰病例相似。因此 ,为提高和加强监测系统质量 ,必须保持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和完整性。  相似文献   

14.
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中“高危”临床符合病例聚集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中国1996年开始使用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病毒学分类标准,部分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将被分类为临床符合病例。本文试图提供一种方法,对未采集到合格粪便标本的AFP病例进行分析,以发现可能潜在的脊髓灰质炎(脊灰)病例,并识别相应的高危地区。全国AFP病例监测系统1997年共报告AFP病例4775例(临时数据),根据“高危”病例选择标准,从中选出了59例“高危”临床符合病例,并通过做标点地图在贵州、云南、重庆、广西4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发现了5组呈聚集性分布的“高危”临床符合病例,包括病例调查、病例主动搜索、脊灰疫苗接种率调查、粪便标本采集评价在内的后续现场调查工作正在进行之中。这样的分析和调查,以及根据调查结果采取的相应改进措施,将有利于中国消灭脊灰的证实工作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VDPV)病例发病原因并探索控制对策。方法对发生的VD-PV病例进行个案调查,检测脊灰、麻疹及艾滋病抗体,测定免疫功能,并定期采集粪便标本分离病毒;对病例所在地及医院进行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主动搜索;对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进行儿童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接种率调查;对密切接触者和周围健康儿童进行粪便标本带毒率调查和脊灰、麻疹抗体检测以及免疫球蛋白测定。结果病例临床诊断为X-连锁低/无丙种球蛋白血症,最终分类诊断为免疫缺陷疫苗衍生脊灰病毒病例,属中国首例。病例自麻痹后在1年时间里定期采集26份粪便标本进行检测,目前仍在持续排毒,已进行型内鉴定的第1~20份粪便标本均分离到Ⅱ型和/或Ⅲ型VDPV,且变异度较高(最高为3.5%)。丙种球蛋白治疗已持续9个月,但并未阻断VDPV在肠道内的复制。当地儿童常规免疫接种率较高,并具有较高的脊灰和麻疹抗体,粪便标本除分离到6株非脊灰肠道病毒外,未检出脊灰病毒。病例发生后,在病例所在地及相邻地区开展OPV强化免疫。结论该病毒未在当地造成循环。当前应维持高水平的OPV免疫接种率,但随着全球消灭脊灰的进展,应适时修订免疫策略。  相似文献   

16.
实验室监测指标完成的质和量是证实无脊髓灰质炎(脊灰)的重要依据,用双向有序属性相同的R×C表资料的一致性检验(Kappa检验),对山西省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和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国家脊灰实验室鉴定的病毒分离物结果一致性进行评估(K=0.864,U=13.541,P<0.0001),说明省卫生防疫站脊灰实验室与国家脊灰实验室对病毒分离物的鉴定结果有极好的一致性,符合率为91.30%。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2003年急性弛缓性麻痹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为做好急性弛缓性麻痹 (AFP)病例监测 ,巩固无脊髓灰质炎 (脊灰 )成果。方法 对云南省 2 0 0 3年AFP病例监测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云南省 2 0 0 3年AFP病例监测系统报告AFP病例 2 2 5例 ,<1 5岁儿童非脊灰AFP病例报告发病率为 2.0 9/ 1 0万。以省为单位 ,除脊灰病毒阳性分离物送达及时率 (64.2 8% )未达到要求外 ,其余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监测要求。结论 继续保持AFP病例监测系统敏感性 ,提高及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