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 offici-nalis Sieb.et Zucc.的干燥成熟果肉。目前药用去核,用其果肉。但我们在药检中发现,许多医疗单位药用的山茱萸多不去核。山茱萸核在其果实中占有较大的比例,若能不必去核,就会较大地扩大了山茱萸的药源,并省去了去核的烦琐,为此笔者查阅了有关资料,想寻找到核亦可药用的依据,以作为对山茱萸加工取舍的指导。山茱萸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其味酸平,但未明确指出应否去核应用。嗣后医家对此有两种看法:一是主张药用核者,如《渑水燕谈录》  相似文献   

2.
山茱萸去核的作用和方法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比较山茱萸去核的作用,优选山茱萸产地加工方法和工艺。方法:比较山茱萸核和肉中的马钱素、莫诺苷含量;以马钱素含量为指标,采用正交试验分别对水烫法和烘法工艺进行优选。结果:山茱萸核中不含马钱素和莫诺苷;烘法的加热温度以及水烫法的加水量和烫的时间对马钱素含量均有明显影响;在60℃烘10 m in后去核为最佳工艺。结论:山茱萸去核的作用是为了去除非药用部位,烘法软化优于水烫法。  相似文献   

3.
刘春生  常立军 《中药材》1993,16(11):24-26
据《中国药典》一九九○版规定,山茱萸应去核使用。但由于山茱萸市场需求量大,供需矛盾尖锐,加工去核的劳动量也很大,因此造成市售山茱萸常掺有15~85%的果核.究竟掺核山茱萸能否在临床使用,是否造成不良反应,临床病例报道不一,争论颇大。为了充分利用山茱萸药材资源,我国中药工作者做了多方面工作。作者结合本草考证对各方面所做的工作综述如下: 一、山茱萸去核炮制本卓考证  相似文献   

4.
娄志华 《中草药》2000,31(12):958-959
中药自古以来就需要炮制后应用,非常讲究.例如有去皮、去心、去节、去核等说,但随着炮制研究的不断深入,如麦冬、远志等现已不再去心,麻黄不再去节,钩藤也不再去茎枝。目前除药典还明确规定山茱萸去核外,其它如山楂已不再去核,乌梅、诃子均有去核和不去核的两种炮制品。因此笔者拟以山茱  相似文献   

5.
山茱萸肉与核在临床上不能混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山茱萸亦名枣皮萸肉,有补肝益肾,涩精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腰膝痠痛、阳痿、遗精、盗汗等症。文献资料记载中均为去核取肉用,因核能滑精。如《雷公炮制论》中提出“须去内核……核能滑精”。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核能滑精”。高等院校教材《炮制学》(1984年版)讲:“留核用能滑精,去核免滑精”。近年来,由于山茱萸的供应一直紧张,除价格高外,质量也差,即肉、核混用,以致影  相似文献   

6.
<正> 山茱萸亦名枣皮萸肉,有补肝益肾,涩精等功效。临床常用于腰膝痠痛、阳痿、遗精、盗汗等症。文献资料记载中均为去核取肉用,因核能滑精。如《雷公炮制论》中提出“须去内核……核能滑精”。宋·唐慎微《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曰:“雷公云,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核能滑精”。高等院校教材《炮制学》(1984年版)讲:“留核用能滑精,去核免滑精”。近年来,由于山茱萸的供应一直紧张,除价格高外,质量也差,即肉、核混用,以致影  相似文献   

7.
所谓古方新用,即在全其古方之旨,合其古方之制,更新古方的功效及应用范围也。近代有关“古方新用”的临床报导颇多,其中对于古方有真知灼见者,大不乏人,借古方之妙,触类旁通,日新其用,可使古方之效大明于世。然亦有不遵古之制,而妄名古方者,其状有三:1.或妄加变动方中药物相对剂量;2.或肆意增减药物味数;3.或对于方剂服用量不予说明;凡此种种,有违古方订立的原意,如此亦“古方新用”之名,予意以为不妥,今特借一隅,以陈鄙见。盖古方之制订,乃谨守君、臣、佐、使之法则。而古方的药物剂量及其作用则为区分君臣佐使之关键所在。“君药分量最大,臣药次之,佐使药又次之,不可令臣过于君。君臣相序,相与宣摄,则可以御邪  相似文献   

8.
山茱萸肉与核可以同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正> 阅读了《中药通报》1988年第4期刊载的《山茱萸与核在临床上不能混用》一文后,有些不同看法,现提出以下见解以商榷。《雷公炮炙论》山茱萸条:“使山茱萸,须去内核。每修事,去核了,一斤取肉皮用,只称成四两已来,缓火熬之方用,能壮元气,秘精。核能滑精。”近代文献著作中如高等医  相似文献   

9.
山茱萸的产地加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山茱萸又名萸肉、红枣皮,传统以粒大、肉厚、质柔、色紫红者为佳。山茱萸的外观质量除与产地、采收季节等有关外,产地加工也是极为重要的因素。我市淳安、桐庐、临安等地是闻名全国的山茱萸主产地,药农有一套世代相传的产地加工经验,其操作步骤可分为净选、软化、去核、干燥四部分,现将其整理介绍如下。1 净选用手挑去鲜果中的枝叶、果柄等杂质。2 软化山茱萸鲜果的果皮、果肉质地较硬,必须软化后才能去核。软化是通过加热使果实质地变软,降低果肉与果核之间的附着力,使果肉与果核易于分离。软化的方法有水烫和火烘两种。2.1 水烫法:在中…  相似文献   

10.
中药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的果肉。秋末冬初果皮变红时采收果实,用文火烘或置沸水中略烫后,及时除去果核,干燥即得。目前山茱萸的产地加工主要靠人工用手挤捏的方法去核。在去核过程中,难免有少量的果肉残存于果核上面。我们试验加工后的果核,每100克仍然可以收得3.5~4克山茱萸。照这样计算,我县每年即可多收山茱萸1万公斤左右。  相似文献   

11.
山茱萸为山茱萸科植物山茱萸(CornusOfficinalis sieb.et Zuce)的干燥成熟果肉。药用部位为其去核后的果肉。笔者对其果核与果肉进行了如下对比研究。实验分别称取山茱萸果核与果肉各15g,用85%乙醇浸泡12h后回流提取3h,过  相似文献   

12.
吴鞠通虽属时方派医家,但他不象张洁古那样,治病不用古方,认为:“古方新病,不相能也。”相反,他说:“仲祖《伤寒论》,诚为金科玉律。”从《温病条辨》来看,经方也是他治病的一大武器。细观其运用,则有所得,亦有所失。本文拟围绕吴氏之运用经方,略呈管见。  相似文献   

13.
近读“亦谈古方新用”一文(新中医1989年第五期)获益良多。作者力倡使用古方当不晦方旨,宜精纯不杂,反对漫无准则,亦有一定道理。但文章陈词偏激,斥使用古方,不遵古制,有违新用。细读之余,终觉矫枉过正。笔者愿就此文中某些观点,与该文作者商榷。勿庸置疑,古方配伍谨严,选药精简,分量有  相似文献   

14.
大道至简     
能识病情与古方合者,则全用之;有别症,则据古法加减之;如不尽合,则根据古方之法,将古方所用之药,而去取损益之。必使无一药之不对症,自然不倍于古人之法,而所投必有神效矣!——徐灵台  相似文献   

15.
芍药为临床常用药,古方中常用之,仲景《金匮要略》载方205首中就芍药一味用方40首.芍药有白芍与赤芍之别,而在古方中常赤白不分,均以芍药称之,《金匮要略》中亦未明确分之.1 赤白之分芍药之名初载于《神农本草经》,并将其列为中品,“芍药,一名白木,味苦,平,有小毒,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利小便,益气.生川谷及丘陵”.该书首述功效和产地,却未明确其炮制方法,故而无法区分芍药之赤白.梁·陶弘景始所著《本草经集注》中记载“(芍药)生中岳川谷及丘陵……  相似文献   

16.
经方介绍 金匮肾气丸为经典古方,由炮附子、桂枝、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丹皮八味药物组成。以干地黄补肾阴,泽泻泄肾浊,山茱萸补肝阴,丹皮泻肝火,山药补脾阴,茯苓渗脾湿,三阴并补并泻,调补肾阴;再以少量桂附温补肾中之阳,微生少火以济肾气。主治肾阳不足诸证,临床用之多效。总结验案三则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桂枝汤作为解表之方剂为众所公认,然清时王子接在其《古方选注》中云:“桂枝汤,和方之祖”,将该方列入和剂之首,颇有新意,现代上海出版的《方剂学手册》,与我院编写的《实用中医学》均合此说,将桂枝汤列入和解剂。我认为这样分类有如下优点: 1.便于深刻理解桂枝汤的方证、方义和功效。仲景在《伤寒论》中首列太阳中风,设以桂枝汤主之。根据《难经》:“伤寒有五,有中  相似文献   

18.
古籍丛刊     
正妇人小儿食治方陈令尹书,精细狠好处,在食治诸方。然老人晚景,儿孙眷辑,团栾侍奉。诸妇妊娠,望得雄之喜;诸孙襁褓,快含饴之乐。其间或有疢疾者,在目前岂不萦怀!余畴昔闻见所抄,有妇人小儿食治诸方,用之良验。今附益于编末,亦以资耆英闲览,且以备用云。治血气诸方地黄粥治妇人血气不调。生地黄汁(二合)粟米(一合)粳米(一合)诃黎勒(炮,去核为末,半两)盐花(少许)上以水三升,先煮二米,将熟,次入诃黎勒末、地黄汁、盐花,搅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山茱萸的炮制方法与临床应用。方法采用净制、酒蒸法、清蒸法、醋制法、盐制法进行炮制,并进行临床研究。结果山茱萸炮制方法多为去核或加酒炮制,用其补肝肾、涩精气、固虚脱,效果明显。结论结合不同病症采取不同炮制方法,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万应膏的制备新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万应膏是宋末金初的沿传古方 ,具有解毒活血之功 ,用于痈疽、肿毒、痰核、流注 ,以及疮痈坚硬疼痛未溃者。现代中药文献亦有收载。我在学习实践中对万应膏制备方法的继承与发掘方面进行了研究 ,并提出一些新经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