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的最佳方式。方法:回顾分析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2004年1月—2012年9月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的286例孕妇的分娩方式,其中剖宫产234例,阴道试产52例,并随机抽取同期首次行剖宫产术300例孕妇为对照组。结果:286例孕妇中258例(90.2%)再次行剖宫产术,28例阴道分娩,试产成功率53.9%。阴道分娩组无大出血发生,再次剖宫产组发生10例(3.88%),对照组发生2例(0.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术中出血量(325.4±12.5)mL,高于对照组(225.6±26.8)mL及阴道分娩组(148.4±15.7)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平均手术时间(59.2±20.5)min,高于对照组(30.9±14.6)min;腹腔粘连146例(56.59%),高于对照组0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0.01)。再次剖宫产组住院时间(7.2±0.9)d,与对照组(6.8±1.2)d和阴道分娩组(3.5±1.8)d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瘢痕子宫再次妊娠不是剖宫产的绝对指征。有剖宫产史孕妇再次妊娠后,若无剖宫产指征,应增加阴道试产机会;而提高剖宫产手术水平,是降低剖宫产史孕妇再次剖宫产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韦仙姣 《护理学报》2009,16(20):50-52
目的探讨近5年剖宫产率及社会因素剖宫产率的变化特点,提出干预措施。方法对某医院2004年1月—2008年12月14011例产妇的病例资料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计算剖宫产率和各项剖宫产指征所占比例。结果2004—2007年剖宫产率呈下降趋势,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15,P〈0.005),2008年剖宫产率有所回升,但与前3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近5年疤痕子宫为指征的剖宫产构成比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妊娠合并症和胎儿宫内窘迫为指征的剖宫产构成比近3年均较2004年有较大幅度下降;2004—2007年社会因素所致剖宫产所占比例呈上升趋势,2008年有所下降。结论积极开展孕期教育,纠正产妇及家属的认识误区,指导产妇充分试产,加强医护人员的业务学习和职业道德教育,避免对产妇的暗示和导向作用,是干预社会因素剖宫产的可行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以及不同分娩方式对母儿的影响。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住院分娩的产妇3361例病例资料。结果 3 361例产妇中1 702例剖宫产,剖宫产率为50.64%,其中初产妇中1 200例(54.32%),显著高于经产妇中502例(43.58%)(P〈0.01)。剖宫产的指征中医学指征,共1 115例(65.5%),社会因素587例(34.5%),剖宫产医学指征显著高于非医学指征(P〈0.01)。在医学指征中指征主要依次排序为:胎儿窘迫,臀、横位,相对头盆不称,妊娠合并症,高龄初产妇,过期妊娠,骨盆狭窄。结论胎儿窘迫、瘢痕子宫、社会因素是剖宫产率增加的主要原因。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控制因社会因素导致的不必要剖宫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以及降低剖宫产率的措施。方法对我院产科1998~2009年1689例剖宫产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剖宫产率逐年上升,特别是2004~2009年上升明显,与1998~2003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剖宫产率上升的原因中,难产因素为第一位,胎儿因素为第二位,后6年社会因素上升为第三位,与前6年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龄珍贵儿因素由第六位上升为第四位,而围产儿死亡率和新生儿窒息率并无明显下降。结论手术指征放宽,使难产因素和胎儿因素成为剖宫产率上升的最主要原因,社会因素和高龄珍贵儿因素是近年来剖宫产率上升的重要因素。应加强医患沟通,充分告知手术风险,严格正确掌握剖宫产指征,加强产时监护,提高助产水平,有效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5.
选取2007年5月~2012年5月我院收治的103例剖宫产术后二次妊娠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103例患者中择期再次剖宫产者74例(71.84%),阴道试产29例(28.16%),试产成功25例(86.21%)。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子宫破裂等严重并发症,新生儿均未出现窒息,Apgar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剖宫产患者的住院时间和住院费用均高于阴道试产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剖宫产术后并非二次妊娠再次剖宫产的必然指征,若产妇符合医学特征,在严密监控下行阴道助产和自然分娩不失为一种经济、有效且安全的分娩方式。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经产妇剖宫产临床资料,以探讨经产妇剖宫产的手术指征,加强经产妇的管理,降低经产妇的剖宫产率。方法对新疆昌吉市第二人民医院2007~2008年住院分娩经产妇1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随机抽取同期住院剖宫产分娩初产妇150例为对照组,分析剖宫产指征、孕周、孕期产检情况及新生儿一般情况。结果以瘢痕子宫为手术指征占经产妇首位,巨大儿占第二位。初产妇手术指征中无绝对产科指征的要求手术占首位,胎位、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及妊娠并发症等指征占其次。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未定期产检数分别为42例及10例,过期妊娠分别为16例及5例,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结论加强经产妇的管理,做好产前及孕期宣教,可望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如何选择合理分娩方式,降低剖宫产率,进一步提高产科质量。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005年8月至2009年7月4年间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136例分娩情况。结果136例中35例行阴道试产,22例试产成功,成功率为62.9%,阴道分娩组与剖宫产组对新生儿影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产妇产后出血量、产褥感染、恶露时间、平均住院天数等指标比较,剖官产组均较阴道分娩组高,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史不是再次剖宫产的指征,应结合前次剖宫产的指征、手术方式、术后情况、本次妊娠情况及B超监测伤口情况综合考虑,如无绝对指征,应予充分试产。  相似文献   

8.
某县级医院近7年非医学需要剖宫产原因分析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非医学需要剖宫产原因及其遏制对策。方法 对某县级医院2000年1月-2006年12月12595例产妇情况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调查前研究者(本文3位作者)接受过剖宫产医学指征知识的培训,再查阅病案、统计报表及相关医疗护理记录资料,对剖官产原因逐例分析确认,然后归项,有剖宫产医学指征的归于医学需要剖宫产,凡是孕足月及待产过程中无明显剖宫产医学指征的归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结果近7年来该院剖宫产率、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及其构成比成逐年上升趋势,3项指标年度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χ^2分别为478.61、506.32和186.82,P〈0.01)。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的原因有:社会因素(86.18%),产妇及其家属原因(81.58%),医源因素(60.24%),其他不明原因(9.79%)。结论 非医学需要剖宫产增多是剖宫产率升高的根本原因。要充分认识剖宫产的利与弊,加强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努力降低非医学需要剖宫产率,提高母婴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我院5年来剖宫产率的变化、剖宫产指征的情况,为降低剖宫产率制定具体护理措施。方法:对2001—2004年剖宫产的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31.40%,剖宫产率逐年增加,2001年为22.20%,到2005年为47.24%,有极显著差异(p〈0.005)。以社会因素为指征的剖宫产,2001年为5.71%,2005年为13.45%,明显增高,有极显著差异(p〈0.005)。结论:加强产前教育,严格掌握剖宫产指征,减少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  相似文献   

10.
剖宫产率目标控制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因素,以降低剖宫产率。方法将我院2010年3月~2011年2月2120例住院产妇列为观察组,2009年3月~2010年2月1583例住院产妇列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的分娩方式、剖宫产指征顺位因素以及两组产后出血和新生儿窒息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剖宫产率为46.42%,社会因素占7.42%;对照组剖宫产率为64.94%,社会因素占58.0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通过剖宫产率目标控制,位于剖宫产指征顺位第一位的社会因素下降为倒数第二位;两组产后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新生儿窒息发生率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制定剖宫产率目标,控制非医学指征的剖宫产,可显著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重复性剖宫产术中新式剖宫产与改良新式剖宫产对产妇的影响,以探索更好的剖宫产术。方法:采用随机抽取的方法。选择我院在2013年12月到2014年12月期间收治的重复性剖宫产术产妇97例,按照剖宫产方法的不同,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48例)和观察组(49例),对照组采用传统新式剖宫产术,观察组患者则采用改良新式剖宫产术,观察两组患者的术后情况以及对两种手术对产妇的影响。结果:观察组产妇腹腔粘连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且观察组产妇腹腔粘连程度明显轻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产妇术中出血量、切口愈合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重复性剖宫产术中,与新式剖宫产相比,改良新式剖宫产患者术后腹腔粘连程度轻,术中出血量少,愈合效果更好,有效地降低了产妇重复性剖宫产手术的风险,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前次剖宫产后再次剖宫产的风险及防范措施,以降低再次剖宫产并发症的发生。方法:选择2005年1月—2009年12月5年间单胎剖宫产2 217例,其中首次剖宫产1 924例,再次剖宫产293例。分析以上两组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再次剖宫产组的前置胎盘率、胎盘植入率、宫缩乏力率、产后出血率分别为4.44%,2.39%,3.07%,8.53%,为首次剖宫产组的3.17,4.19,2.69,1.66倍,经统计学处理四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再次剖宫产组手术开始至胎儿娩出的平均时间、总手术平均时间分别比首次剖宫产组延长5.19 min,8.19 min,术中平均出血量增加54.28 mL,平均住院天数增加1.32 d,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再次剖宫产易发生前置胎盘、胎盘植入、宫缩乏力,且产后出血率增高;再次剖宫产手术难度增加,损伤风险加大,手术时间延长,术中出血量增加,住院天数增加。因此,应降低剖宫产率,提高剖宫产手术技巧,防范再次剖宫产风险,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济南市某三级甲等医院2011~201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变化情况,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相关干预措施。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的方法对2011~2016年住院分娩的23682例产妇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近6年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情况。结果:2011~2016年医院平均剖宫产率为57.01%;主要剖宫产指征及所占比率依次为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瘢痕子宫、社会因素、胎儿宫内窘迫、巨大儿、头盆不称;各年份剖宫产指征之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种因素共同影响着剖宫产率,定期产检、及早发现妊娠并发症及合并症、积极引导产妇经阴试产是降低剖宫产率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4.
剖宫产率增高的临床分析及对策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并针对相关原因提出对策。方法:回顾性总结1761例剖宫产的指征变化,分析剖宫产率增高的原因,提出降低剖宫产率的对策。结果:2005年剖宫产率为45.31%,2006年剖宫产率为46.3%,平均剖宫产率为45.86%,影响剖宫产率主要因素依次为胎儿宫内窘迫(14.14%)、社会因素(11.93%)、脐带绕颈(10.11%)、巨大胎儿(9.26%)、相对头盆不称(9.26%)、妊娠合并疾病(8.86%)、中及重度妊娠高血压综合征(6.25%)等。结论:剖宫产率上升由多方面因素引起,社会因素使剖宫产指征相对扩大,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近10年剖宫产率以及剖宫产指征的变化,为提供更好的分娩方式和改善妊娠终点提供参考。方法2003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在医院产科住院行剖宫产术的所有病例,将剖宫产率及剖宫产指征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结果10年来在本院分娩产妇总数60549例,剖宫产31334例,平均剖宫产率为51.74%。在剖宫产指征中,社会因素自2007年起呈现逐年下降趋势;瘢痕子宫及胎儿窘迫的比例逐年升高。此三种指征比例有显著变化(P<0.001),其他剖宫产指征无明显变化。结论应加强产前宣传和沟通,树立正确的分娩观,同时加强妊娠和产前监护,减少妊娠并发症和胎儿窘迫发生率,从而有效控制剖宫产率,改善妊娠终点。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6年间剖宫产率,剖宫产指征的变迁。方法统计2001年~2006年在本科住院分娩产妇总数、剖宫产数及剖宫产指征,对6年来剖宫产率及手术指征进行分析。结果平均剖宫产率为26.02%,2001年为17.23%,2006年达31.97%,剖宫产率呈上升趋势,在剖宫产指征一直以难产为第1位,近几年社会因素、胎儿窘迫逐渐上升,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剖宫产率的增加不是一个单纯的医疗问题,而是一个社会问题,加强孕产期监护和产程观察,提高医务人员及孕妇对剖宫产的认识,同时应对全社会人群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有关妊娠、分娩的知识水平,以降低社会因素引起剖宫产。  相似文献   

17.
目的:调查不同年代产妇分娩方式的变化情况,分析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回顾1989、1994、1999、2004和2009年8 496例住院分娩产妇的临床资料,从分娩方式、人口学特征、剖宫产原因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本组阴道助产率从1989年的14.56%降至2009年的8.78%;阴道自然分娩率从1989年的63.40%降至2004年的50.47%;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从1989年的9.36%升至2004年的26.96%和2009年的27.71%,自1994年后超过医学指征剖宫产率;不同年代分娩方式构成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55.552,P=0.000);非医学指征剖宫产1 720例,其中产妇或家属要求剖宫产1 259例(73.20%),医生建议剖宫产461例(26.80%);多因素Logistic回归进入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的变量是生活环境、职业和学历。结论:医患双方"共需"是非医学指征剖宫产率居高不下的直接原因,孕妇生活环境、职业及学历对分娩方式选择有重要影响。降低剖宫产率需孕产妇、医护人员及全社会的共同参与。  相似文献   

18.
花更茹 《临床医学》2011,31(4):82-83
目的规范剖宫产指征,降低剖宫产发生率。方法对2004年至2008年2408例剖宫产原因进行回顾性调查分析。结果剖宫产率为39.31%。2408例剖宫产指征顺位为:胎儿宫内窘迫(23.13%),社会因素(20.06%),难产(18.02%),臀位(12.00%),妊娠合并症并发症(10.00%),瘢痕子宫(8.85%),其他因素(7.56%)。结论剖宫产率高由多方面因素引起,只有合理掌握剖宫产指征,通过医患双方、社会的共同努力,才能更好地降低剖宫产率。  相似文献   

19.
侯红瑛  李萍  彭其才  吴玲玲  范建辉 《新医学》2010,41(10):637-639
目的:探讨潜伏期与活跃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的手术指征的差异。方法:选择足月初产妇108例,根据分娩镇痛实施时宫口开张情况分为潜伏期组(宫口〈3cm)65例和活跃期组(宫口〉13cm)43例。取同期152例未实施分娩镇痛、因试产失败改行剖宫产的产妇为对照组。记录3组产妇的剖宫产指征、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新生儿体质量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结果:潜伏期组剖宫产指征的前3位依次为活跃期停滞、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活跃期组则依次为胎儿窘迫、胎方位异常、活跃期停滞。潜伏期组和活跃期产妇因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而改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潜伏期产妇因活跃期停滞而行剖宫产的比例明显高于活跃期组及对照组(P均〈0.05)。在不同时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产妇术中出血量、产后24h出血量及新生儿阿普加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不同时期实施分娩镇痛后改行剖宫产的主要指征均为胎方位异常、胎儿窘迫、活跃期停滞。在潜伏期无法耐受产痛的产妇可尽早实施分娩镇痛,但要重视产程中发生宫缩抑制等异常情况。  相似文献   

20.
80例疤痕子宫再次妊娠分娩结局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选择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妇产科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收住院的剖宫产后再次妊娠80例临床资料。结果 80例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中48例行阴道试产(60%),32例顺利阴道分娩(66.67%),试产过程剖宫产16例(33.33%);入院后直接或择期剖宫产32例(40.00%),其中符合以上试产条件但选择做剖宫产11例(22.92%)。阴道分娩率40.00%,剖宫产率60.00%。32例阴道分娩组均为新生儿Apgar评分7-10分,剖宫产组48例中46例新生儿Apgar评分8-10分,2例4-7分,两组均无孕产妇及围产儿死亡,新生儿Apgar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P〉0.05)。阴道分娩组出血量100-300 ml,平均为180 ml;再次剖宫产组出血量200-1 000 ml,平均为350 ml。两组出血量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剖宫产术后再次妊娠分娩方式的选择无剖宫产手术指征者可阴道试产,母婴结局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