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新疆阿克苏地区,不同景观地带有不同类型的土壤和蛉种组成。在地带性土壤为棕钙土的山地和灌淤土区的古老绿洲,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分别占91.1%和92.5%,棕漠土区的山麓砾质戈壁,亚历山大白蛉为优势种,占91.5%,而在林灌草甸土区的荒漠,则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多,占60.9%.本文结合以往新疆的蛉种调查资料分析,认为土壤类型是影响白蛉分布的重要因素。白蛉人工感染实验和自然感染调查的结果表明,上述三种白蛉都是阿克苏地区黑热病的媒介,其传病作用则随景观地带的不同而异。  相似文献   

2.
1980-1982年,在内蒙古不同景观地带的21个旗(县)内对白蛉种类进行了调查。仅在6个旗(县)查见6种白蛉,即白蛉属的中华白蛉,硕大白蛉吴氏亚种,蒙古白蛉,安氏白蛉和亚历山大白蛉;司蛉属的微小司蛉新疆亚种。对不同景观地带的调查结果表明,白蛉主要分布在干旱荒漠地带,平原和山丘地区的数量很少,而在半荒漠(沙地)及干旱草原地带则未查见白蛉。  相似文献   

3.
本实验旨在了解新疆砾漠内的亚历山大白蛉对不同地区的杜氏利什曼原虫的适应性,进而推断外来的黑热病患者进入该地带后能否引起传播。 一、材料与方法 (一) 原虫来源新疆的杜氏利什曼原虫(LD)系1977年从巴楚干旱荒漠黑热病疫区内由硕大白蛉吴氏亚种(Phlebotomus major wui)体内分离获得,甘肃的系1988年从文县一例幼儿黑热病患者体内分离获  相似文献   

4.
新疆喀什绿洲地区白蛉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1988年至1990年,我们在喀什绿洲地区进行了白蛉生态观察,发现中华白蛉长管亚种除大部分仍为家栖性外,有少部分野栖,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的坟地。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在绿洲农业区内外均为野栖蛉种,栖息地为绿洲农业区内外的弃耕地、干河床、坟地、半荒漠、低山丘陵地带,但广泛侵人居民点,在靠近上述区域的居民点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占优势。在绿洲农业区内的居民点用药物喷洒防制白蛉,对野栖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用不大,对其在维持绿洲地区黑热病的传播作用及防制方法,应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5.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新疆境内白蛉的地域分布与地理景观的关系。方法:综合白蛉地域分布的调查材料,配以各调查地点的景观特征,分析各种白蛉的地域分布格局与地理景观之间的关系。结果:在不同的区域地带,均有1-2种对该区环境有较强适应性的代表蛉种。山地景观地带(棕钙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主要蛉种,与山麓相衔接的砾漠地带(棕漠土),亚历山大白蛉占蛉种组成的69.7%-100%,古老绿洲地带(绿洲潮土/黄土)以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为优势种,胡杨荒漠地带(荒漠森林土)以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比例为大(60.9%-77.6%),其次为微小司蛉新疆亚种(14.3%-39.1%),梭梭荒漠地带(半固定风沙土)安氏白蛉占85.2%-97.9%,而在植被主要是琵琶柴混生红柳的地带(灰漠土),蒙古白蛉占67.3%-84.4%,在海拔低的盐土荒漠地带,地表散见骆驼刺,阿帕克司蛉为唯一的蛉种。结论:不同的地理景观地带有不同的蛉种,反映了各种白蛉对生存环境有不同的需求。  相似文献   

6.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137份、家畜237份),只有塔里木兔(45/485)检出抗利什曼原虫阳性个体,从塔里木兔分离出4株利什曼原虫(4/485)。在疫区的所有生境中,只有胡杨柽柳生境中的塔里木兔的抗体阳性率和吴氏白蛉的利什曼原虫感染阳性率最高;吴氏白蛉只能吸到塔里木兔和大耳猬的血,吸血率分别为9.5%和3.3%;塔里木兔的利什曼原虫分离株与当地黑热病患者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分离株的乙酰氨基葡萄糖磷酸转移酶(NAGT)核基因鉴定结果显示相似性100%,属婴儿利什曼病2型;自2008年黑热病暴发以来,实验区飞机喷洒杀虫剂灭蛉一次,连续7年无流行,对照区流行2次,每次流行持续2年。结论所有动物中只有塔里木兔与WHO规定的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最接近,传播媒介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实验是验证天然宿主动物的重要方法;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查找黑热病宿主动物的关键区域,即胡杨柽柳核心区及其相邻农田;核心区灭蛉是长期有效控制黑热病流行的重要措施,能为证明荒漠型黑热病宿主动物提供重要证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调查并查找新疆塔里木盆地荒漠型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宿主动物。方法参考世界卫生组织(WHO)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采用流行病学方法查明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主要生境;采集疫区不同生境优势动物,以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筛查抗体阳性动物;调查疫区不同生境白蛉密度和传播媒介吴氏白蛉自然感染利什曼原虫的感染率;采用特殊培养基和敏感动物从患者、阳性动物和吴氏白蛉中分离利什曼原虫,开展分子遗传学相似性鉴定;以吴氏白蛉开展优势动物吸血实验,查找吴氏白蛉的供血宿主;对照黑热病宿主动物的5个标准,根据上述实验调查结果,采用排除法确认天然宿主动物,同时确认荒漠型黑热病疫区的核心区;黑热病暴发时在核心区及其周边以杀虫剂灭蛉,与对照区比较,根据两个区的实际控制效果和时间,最后确定宿主动物。结果荒漠型黑热病患者被感染的生境是胡杨柽柳生境及其相邻农田;胡杨柽柳生境的优势动物为塔里木兔(Lepus yarkandensis)、子午沙鼠(M. meridianas)、毛脚三趾跳鼠(D. sagitta)和科氏三趾矮跳鼠(S. crassicada);共获得16种动物1 374份样品(野生动物1 137份、家畜237...  相似文献   

8.
新疆的荒漠型黑热病(摘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对荒漠型黑热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病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硕大白龄吴氏亚种传播,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补充了有关患病率和野生动物宿主调查的新资料,讨论了本病流行病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9.
本文总结了多年来对荒漠型黑热病进行调查研究的结果。本病是由婴儿利什曼原虫引起的由硕大白岭吴氏亚种传播,分布在新疆南部、甘肃北部和内蒙古西部荒漠地带的一种特殊类型的黑热病。提出了本病的临床特征,补充了有关患病率和野生动物宿主调查的新资料。讨论了本病流行病学方面的一些问题。提出了进一步研究的具体意见。  相似文献   

10.
南疆地区不同类型黑热病流行状况调查显示,荒漠型黑热病流行区人群利什曼素阳性率为68.24%(101/148),砾漠型流行区为20.97%(39/186)。解剖白蛉1 475只,其中吴氏白蛉1 271只,占86.17%;长管白蛉193只,占13.08%;亚历山大白蛉11只,占0.75%。在3只吴氏白蛉和1只亚历山大白蛉体内共检出4株自然感染的前鞭毛体。荒漠型和砾漠型流行区分别检出1名黑热病患者。南疆地区黑热病流行基本状况和媒介白蛉的种类及分布未发生明显变化。  相似文献   

11.
利用丙酮提取的排泄因子抗原与前鞭毛体免疫家兔血清以双向免疫扩散法对一株从新疆喀什地区黑热病人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自陕北病犬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一株由新疆荒漠地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中分离的杜氏利什曼原虫和一株沙鼠利什曼原虫进行抗原分析的结果表明,这四株利什曼原虫的排泄因子抗原具有两种不同的抗原成分——P和G。其中喀什绿洲地区黑热病与陕北犬株利什曼原虫均具有P成分,荒漠型黑热病杜氏利什曼原虫具有P和G两种成分。本文讨论了这一初步分型结果的生物学和流行病学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进一步证实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的异名. 方法对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标本与包括同模标本在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斯氏白蛉标本以及在内蒙新捕获的中国标本做了分类学的详细对比研究,查清了这一白蛉的全球地理分布结果在冷延家、Lane及Lewis(1987)所做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加详实的证据,依据当代白蛉分类学进一步地证明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应是斯氏白蛉[P. (La.) smirnovi Perfiliew,1941]的同物异名.对中国这一蛉种的澄清,开辟了国际共用有关此蛉科研成果和防制经验的的道路. 结论斯氏白蛉1941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它的分布连续地自中亚向东,经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直达外蒙.中国的"吴氏白蛉"首先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西的新疆发现,而且它连续地分布在此二盆地的东西两侧.这一事实否定了Artemiev和Neronov (1984)认为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自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向东在横过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迁徙过程中,演化而形成为独立的新种"吴氏白蛉",而后才进入中国和蒙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进一步证实分布在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的异名。方法 对中国新疆,甘肃和内蒙的“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标本与包括同模标本在内的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坦的斯氏白蛉标本以及在内蒙新捕获的中国标本做了分类学的详细对比研究,查清了这一白蛉的全球地理分布。结果 在冷延家,Lane及Lewis(1987)所做研究的基础之上,取得更加详实的证据,依据当供白蛉分类进一步地证明了“硕大白蛉吴氏亚种”和“吴氏白蛉”应是斯氏白蛉[P.(La.)smirnovi Perfiliew,1941]的同物异名。对中国这一蛉种的澄清,开辟国际共用有关此蛉科研成果和防制经验的道路。结论 斯氏白蛉1941年发现于哈萨克斯坦和吉尔吉斯坦。它的分布连续地自中亚向东,经中国的新疆,甘肃和内蒙古直达外蒙。中国的“吴氏白蛉”首先在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之西的新疆发现,而且它连续地分布在此二盆地的东西两侧,这一事实否定了Artemiev和Netronov( 1984)认为吴氏白蛉是斯氏白蛉自中亚和哈萨克斯坦向东在横过准噶尔和塔里木盆地的迁徒过程中,演化而形成为独立的新种“吴氏白蛉”,而后才进入中国和蒙古的假说。  相似文献   

14.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 (Phlebotomus wui)和斯氏白蛉 (Phlebotomus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 ,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 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 ,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 结果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 ,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 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 ,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 ,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 (S.minutus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 ,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5.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形态特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鉴别吴氏白蛉(Phlebotomus wut)和斯氏白蛉(Phlebotomus smirnovi)的主要形态特征,有助于区分该两种白蛉。方法 用两种白蛉原描述的形态进行比较研究,以图、表对比的方法说明两种白蛉在形态特征上的不同。结果 表明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均属于劳蛉亚属的种类,是两个不同的独立种。结论 吴氏白蛉与斯氏白蛉是两个形态特征完全不同的蛉种,存在着严格的地理隔离。吴氏白蛉是我国西北荒漠地区典型的野生野栖种类,是新疆、内蒙古黑热病自然疫源地的传播媒介。微小司蛉新疆亚种(S.minutus sinkiangensis)在描述上不需要更改的情况下,根据种名优先法勿需更名。  相似文献   

16.
新疆克拉至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蛉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区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量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和2.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  相似文献   

17.
用白蛉属的三种白蛉去叮咬感染沙鼠利什曼原虫的BALB/c鼠和长爪沙鼠的皮肤病变,表明副蛉亚属的亚历山大白蛉是沙鼠利什曼的良好昆虫宿主;该种原虫在阿蛉亚属的中华白蛉长管亚种体内发育良好,但仅进展到白蛉的咽基部;而在劳蛉亚属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原虫停滞在胃内。作者分析了我国沙鼠利什曼分布区内白蛉的种类和本文人工感染实验的结果,指出副蛉亚属蛉种是沙鼠利什曼原虫的主要媒介,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作为媒介的可能性很小。  相似文献   

18.
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传播媒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4年的研究表明,在克拉玛依从皮肤利什曼病患者皮肤损害部位和从硕大白岭吴氏亚种消化道内分离出来的利什曼原虫,经DNA基因型的分析,证实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本文报道,在皮肤利什曼病流行区内硕大白蛉吴氏亚种的数最颇大,亲人性强,在野外和居民点内该蛉的前鞭毛体自然感染率分别为5.9%(58/985)和2.9%(13/449),前鞭毛体在该蛉的消化道内能大量繁殖并可移行至咽及喙部;而在非流行区,该蛉的数量很少或无,也未查见前鞭毛体的感染。综合以往和本文的研究结果,作者确认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克拉玛依山婴儿利什曼原虫所致的皮肤利什曼病的传播媒介。  相似文献   

19.
四十年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白蛉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总结了新疆40年来(1958 ̄1998)对白蛉的调查研究工作。查见白蛉共10种;大范围地调查了白蛉的地理分布及主要蛉种的分布规律;按WHO的标准,确定了流行于天山以南荒漠地带内脏利什曼病(黑热病)以及在克拉玛依呈灶性流行的皮肤利什曼病的媒介蛉种;古老绿洲地带内脏利什曼病的媒介尚待进一步确认。针对不同媒介白蛉的生态习性使用不同的防制方法,收到了成效。在讨论中,对新疆今后白蛉的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0.
新疆克拉玛依地区几株利什曼原虫分离物的同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确定新疆克拉玛依皮肤利什曼病患者和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体内利什曼原虫的种,方法:通过酶切电泳及DNA杂交的方法对当地病人体内和蛉体内的利什曼原虫以及参考虫株的nDNA及kDNA的同源性分析,研究克拉玛依病人和蛉体内利什曼原虫的基因型。结果:经nDNA基因型分析,表明病人与蛉体内原虫与婴儿利什曼原虫同源性大。结论:当地皮肤利什曼病的病原体为婴儿利什曼原虫,硕大白蛉吴氏亚种为该病的媒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