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门静脉动脉化异位辅助肝移植对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治疗作用和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的影响。方法 将切除85%肝脏的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随机分为三组:A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加肝动脉血供建立;B组(n=20),异位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C组(n=10),为对照组。观察肝衰组和移植组大鼠生存情况、肝功能变化、残肝和移植肝病理结构改变以及肝动脉血供对移植肝早期功能影响。结果 A组和B组大鼠2周生存率分别是85.7%和64.3%,C组大鼠48h存活率为0。移植肝再灌注后,A组胆汁分泌率比B组明显增高(P<0.05),术后2周内,A组血清ALT、GGT、Tbil值显著降低(与B组比较,P<0.05)。移植术后14天,A组和B组残肝细胞都明显增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开始萎缩,肝细胞变性,汇管区有淋巴细胞浸润。结论 辅助肝移植门静脉动脉化为急性肝功能衰竭提供了有效的支持作用,使原肝再生,肝功能恢复正常,而移植肝逐渐萎缩丧失功能。在大鼠辅助肝移植中,肝动脉血供有助于改善移植肝早期功能,防止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辅助性肝脏移植的免疫状态与血流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 :探讨辅助性肝脏移植免疫学与血流动力学特点 ,从成功的辅助性肝脏移植中寻找解决移植物萎缩问题的对策。方法 :分析 3例辅助性肝脏移植患者的免疫学指标、病理学资料、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 :辅助性肝脏移植患者免疫抑制剂浓度相对较低 ,排斥反应次数少 ,强度低。存活良好的辅助性肝移植患者移植肝无明显萎缩 ,移植肝门静脉流速和肝动脉流速略高 ,自身肝门静脉流速升高 ,肝动脉流速降低。结论 :辅助性肝脏移植术后处于免疫低反应状态。辅助性肝脏移植的移植物不萎缩的重要因素是保证充分的门静脉血供和肝动脉血供 ,血流重建的关键是吻合口径的控制和吻合部位的选择 ,不排除低浓度免疫抑制剂对移植肝脏副作用较小的可能  相似文献   

3.
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对肝功能衰竭(肝衰)的治疗作用。方法:用家猪配对开展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分两组。A组:受体肝脏保持原状,其肝动脉结扎、门静脉缩窄;供肝植入受体右肝下,仅建立门静脉血供。B组:供肝动脉和门静脉血供均建立,其它手术内容与A组相同。监测各组受体存活情况、肝功能情况、病理及供肝胆汁分泌情况。结果:B组受体3d以上成活率显著高于A组。B组手术前后胆红素无显著改变,A组术后胆红素显著高于术前,术后第2天A组胆红素显著高于B组。B组供肝胆汁分泌良好,肝细胞存活并有活跃的代偿性增生;A组供肝无或仅有少量胆汁分泌,肝细胞大片坏死。两组受体均有术后白蛋白下降、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增高。结论:辅助性异位部分肝移植足以纠正肝衰,在临床可以用相似的方法治疗急性或暴发性肝衰患者。  相似文献   

4.
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肝的形态及功能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观察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后的自体肝及辅助肝 (两肝 )的形态及功能改变。 方法 :建立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 ,行 (血流动力学 )核素显像、电镜观察及光镜检测 ,评价术后大鼠生存以及移植肝功能状况。 结果 :大鼠异位辅助性肝移植模型切实可行 ,手术成功率较高 (93.3% )。术后 1周存活率达 80 % ,并能长期存活(>3个月 )。术后行相关检查 ,表明供肝随移植时间延长逐渐萎缩 ,功能逐渐丧失 ,4 5天后已基本无功能。 结论 :异位辅助性肝移植中 ,两肝共存时 ,自体肝的功能基本不受影响 ,随着移植时间延长 ,辅助肝逐渐萎缩。  相似文献   

5.
辅助肝移植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辅助性肝脏移植 (auxilarylivertransplantation ,ALT)系指在保留患者肝脏或部分肝脏的情况下 ,将供体肝异位或原位植入受体内 ,以使肝功能衰竭病人得到临时的支持 ,或使原肝缺失的代谢、解毒功能得到代偿。早在 195 6年Good -rich等就提出了紧急异位辅助性肝移植为急性肝功衰竭提供过渡支持作用的设想。Absolon于 196 4年进行首例人的辅助性异位肝移植。在 6 0~ 80年代 ,由于临床效果不满意 ,而渐受冷落。80年代末到 90年代 ,由于辅助性肝移植 (ALT)术式的不断改进 ,新的免疫药物的出现…  相似文献   

6.
肝动脉血供在肝脏移植中的意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肝动脉血供在肝脏移植中的作用曾存在着争议。大多数学者的动物肝移植实验认为:肝动脉再通与否明显影响肝脏移植术后供肝的愈后和功能,而且肝动脉缺血时间愈短,移植术后供肝存活率愈高,移植体组织损伤愈小,临床研究也支持这种结论。所以在临床肝移植术中应尽量缩短肝动脉热缺血时间,保证供肝有较高的存活率,减少移植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7.
赵耀  王海强  刘阳 《医学综述》2014,(8):1421-1424
门静脉动脉化是通过各种方式将动脉血引入门静脉,以提高门静脉血供和血氧分压或维持肝脏血供的方法。该文就其对肝脏在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功能及储备功能、再生能力等方面的影响及对肝内血管和肝内外胆管的影响的基础研究,以及在肝移植供肝血管重建、肝门部肿瘤联合血管切除后血管重建、急性肝衰竭及门脉高压症外科治疗的临床应用情况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 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20%、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 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 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9.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治疗大鼠急性肝功能衰竭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微胶囊包裹肝细胞 (microencapsulatedhepatocyte)腹腔移植治疗急性肝功能衰竭的机制与可行性 ,评价生物膜功能。 [方法 ]D -氨基半乳糖 (D - gal)诱发急性肝功能衰竭大鼠模型 ,分成 4组 :Ⅰ组生理盐水组 ;Ⅱ组空微胶囊对照组 ;Ⅲ组促肝细胞生长素 (hepatocytegrowthfac tor ,HGF)组 ;Ⅳ组微囊化肝细胞组 ,观察 2周存活率、肝功生化指标的变化 ,2周后收集腹腔内微胶囊 ,观察其形态与功能。 [结果 ]Ⅳ组存活率较Ⅲ、Ⅱ、Ⅰ组有明显改善 (分别为 6 6 .7%、2 0 .0 %、1 3.3%、2 0 .0 % ,P <0 .0 5 ) ,其他组间存活率无显著性差异 ;Ⅳ组自移植后 2 4h起白蛋白 (ALB)、总胆红素 (TBIL)、凝血酶原时间 (PT)较其他组有明显改善 (P <0 .0 5 )。 2周后收集的空微胶囊形态完整 ,微囊内肝细胞部分保持存活。 [结论 ]微囊化肝细胞移植可以明显改善肝功能衰竭大鼠的存活率 ,显著改善肝脏生化功能。生物微胶囊可以有效阻断免疫排斥作用 ,保护移植肝细胞 ,有利于其发挥生物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辅助性部分原位肝移植治疗猪急性肝功能衰竭的近期疗效及其对小体积移植物的保护作用.方法 15只健康雌性家猪经门静脉注射D-Gal(每千克体质量0.5 g)和LPS(每千克体质量1 μg)诱导急性肝功能衰竭,24 h后接受肝移植治疗.动物随机分为60%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A组,n=5)、30%小体积肝移植组(B组,n=5)和30%小体积原位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组(C组,n=5).各组动物于开腹后即刻、切脾后即刻和再灌注后30 min分别监测门静脉压力,观察术后生化指标变化、病理改变和1周生存率.结果 A、B、C组的1周生存率分别为100%、 20%、 80%,A、C组生存率明显高于B组(P<0.05).术后第2天开始,A、C组血清天冬氨酸转氨酶、总胆红素、血氨、乳酸明显低于B组(P<0.05).再灌注后30 min,B组平均门静脉压明显高于A、C组.再灌注后30 min、3 h,病理观察结果显示,B组出现严重肝窦淤血、片状肝实质细胞空泡变性.结论急性肝功能衰竭时,加用辅助性原位部分肝移植,可以明显提高小体积移植物的近期存活率.该作用可能与门静脉血流的分流和压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建立辅助性部分肝移植的幼猪模型,观察和评价原肝与供肝的功能再生情况。方法渐进缩窄原肝门静脉,供肝肝静脉与受体肝尾叶内下腔静脉吻合。供肝植入原肝下内方。对部分受体于术后3d行门静脉造影及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术后3d、1周行原肝、供肝肝功能检测。结果术后10例受体幼猪存活超过1周,术后1周供肝肝静脉血酶学指标较术后3d改善,但无明显差异(P〉0.05),血氨指标较术后3d明显改善(P〈0.05),供肝未见萎缩,不同程度获得了再生,供肝肝功能部分恢复。结论所建立的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幼猪模型,供肝获得了良好的再生,为模拟和研究人类辅助性部分肝移植建立了理想的平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探讨建模中的手术技巧。方法 采用同系C5 7BL雄性小鼠 ,双袖套法建立小鼠原位肝移植模型 ,共完成 4 0例。结果 手术成功率达到 85 % ,受体长期存活率 (>10 0d)约为 70 % ,移植肝功能保持良好。结论 该模型制作手术成功率高 ,是一种理想的肝移植实验研究模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在大鼠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联合应用特利加压素和FK-409探究其对受体移植肝的保护作用.方法 使用30%体积供肝行SD大鼠同系肝移植, 监测术后门静脉压力、血谷丙转氨酶 (ALT) 、总胆红素水平和术后生存时间, 构建有效的减体积肝移植模型.利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作为载体, 根据不同的干预手段将受体大鼠分为特利加压素处理组、FK-409处理组、特利加压素处理联合FK-409处理组和对照组, 监测术后各组门静脉压力、血谷丙转氨酶 (ALT) 、总胆红素水平和术后生存时间, 统计并分析特利加压素处理联合FK-409处理对减体积肝移植移植肝的保护作用.结果 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 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处理组与对照组比较, 术后门静脉压力显著小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血清ALT、总胆红素显著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术后生存时间较对照组明显延长,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 在减体积肝移植模型中联合使用特利加压素、FK-409可有效保护移植肝脏.结论 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可有效保护大鼠减体积肝移植中移植肝, 特利加压素联合FK-409方案可能成为减体积肝移植术后小肝综合症防治的潜在药物处理方案.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99mTc -植酸钠扫描检测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方法 建立猪右肝下部分肝移植模型 ,部分捆绑缩窄宿主门静脉控制两肝门静脉血流 ,术后通过99mTc -植酸钠扫描检测两肝血流量 ,并与组织学相对照 ,观察99mTc -植酸钠扫描的实用价值。结果 99m Tc -植酸钠扫描检测的肝功能状况与组织学结果符合 ,门静脉缩窄 1/3组 (A组 )两肝血流量较均衡 ,移植肝及宿主肝均无萎缩 ,门静脉缩窄 1/2组 (B组 )宿主肝血流量明显低于移植肝 ,宿主肝萎缩 ,门静脉无缩窄组 (C组 )移植肝血流量明显低于宿主肝 ,移植肝萎缩。结论 99m Tc -植酸钠扫描能准确反映异位肝移植后两肝功能状况 ,可作评价两肝功能状况的可靠指标  相似文献   

15.
稳定大鼠肝移植模型的规范及移植肝灌注方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建立大鼠原位肝移植稳定模型的规范和提高成功率的措施,比较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对移植肝功能的影响。方法手术显微镜下,用改良的二袖套法进行100例大鼠原位肝移植,并依据灌注方式分组: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组(n=50)。检测术后肝功能,观察组织病理学改变、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并发症。结果两组组织病理学表现相同。手术成功率分别为98%(49/50)和96%(48/50),3月存活率分别为93.5%(29/31)和93.3%(28/30),术后肝功能、手术成功率和3月存活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供肝经门静脉灌注和经腹主动脉灌注均可采用,应根据研究目的选择适当肝移植模型。熟练的显微外科技术、规范细致的手术操作、缩短无肝期时间是提高成功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肝移植术后可能出现的门静脉血流过量对移植物功能的影响。方法2004年11月~2005年9月施行小儿肝移植术4例,其中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2例,巨大肝母细胞瘤1例,先天性胆道闭锁1例。彩色多普勒超声测量门静脉和肝动脉血流量,并监测肝功能变化。结果4例患儿移植物质量与患儿体质量之比(GW/RW)分别为1.24%、1.12%、2.1%和3.29%。1例先天性门静脉海绵样变伴门静脉高压患儿(GW/RW为1.12%),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上升(GW/RW为1.12%),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均明显升高,同时肝动脉血流量明显减小;该例与另外3例比较,上述指标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肝移植术后门静脉血流量大幅度增加对移植肝功能有相当程度损害。肝动脉血流量伴随门静脉血流量的增加有相应下降。  相似文献   

17.
目的:采用心脏停搏供体大鼠原位肝移植模型,观察热休克蛋白70(HSP70)对心脏停搏后不同时间的供肝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方法:以缺血预处理方法诱导大鼠肝脏组织产生HSP70,以预处理(IP)与否及供体心脏停搏45 min或60 min的不同,将供体大鼠分为4组(IP-45,IP-60,C-45和C-60)。于肝移植术后1 h采血检测肝功能,术后1 h及7 d切取肝脏,观察肝脏病理学改变,并观察各组大鼠术后存活时间。结果:缺血预处理后24~48 h,肝组织HSP70表达明显增强;肝移植术后1 h,血清ALT和AST水平IP组明显低于对照(C)组(P<0.05);术后7 d,IP组移植肝光学显微镜下肝小叶结构完好,汇管区有少量淋巴细胞浸润,C组移植肝则出现了较多的肝细胞坏死和气球样变。C-45和C-60组1周存活率分别为12.5%和0;而IP-45和IP-60组1周存活率分别为62.5%和37.5%。 结论:HSP70明显改善术后肝脏功能和减轻肝脏病理学改变,显著提高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的存活率,HSP70对心脏停搏供体肝移植缺血再灌注损伤具有明显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8.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icacy of hematopoietic stem cell (HSC)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hepatic artery vs. the portal vein for end-stage liver disease (ESLD). Methods Patients with hepatic decompensation were prospectively recruited from September 2010 to September 2012 to receive HSC transplantation via the hepatic artery or the portal vein. Liver function was examine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Liver biopsy results were analyzed using the Knodell score. Results Eighty patients (58 males and 22 females) were enrolled in the study. The Child-Pugh score was grade B in 69 cases, and grade C in the remaining 11 cases. HSC transplantation was performed via the portal vein in 36 patients and via the hepatic artery in 44 patients. ALT levels decreased while serum albumin level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in both groups at 6 and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s). Total biliruhin levels decreased significandy in both groups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s). Additionally, prothromhin time decreased in both groups at 12 months after HSC transplantation (P〈0.05 compared with pre-transplantation level). There were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in ALT, total bilirubin and prothromhin tim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either before or after transplantation. Moreover, Knodell score decreased significantly at 6 and 12 months. Histological examination showed that liver cell edema, degeneration, necrosis, and inflammation were significantly relieved at 3, 6, and 12 months after transplantation. The incidence of portal vein thrombosis, upper gastrointestinal bleeding, and hepatic encephalopathy were 1.25%, 3.75%, and 2.5% respectively. The one-year survival rate was 100%. Conclusions Autologous HSC transplantation improves liver function and histology in ESLD patients The administration route of HSC has no significant impact on the efficacy of transplantation.  相似文献   

19.
原位肝移术植中逆行灌注对早期移植肝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初步探讨原位肝移植术中肝脏逆行灌注对移植肝早期肝功能的影响。方法31例原位肝移植病例随机分为逆行灌注组和非逆行灌注组。逆行灌注组在吻合门静脉前先开放下腔静脉或肝静脉,然后吻合门静脉。非逆行灌注组中按常规方法首先开放门静脉。于移植术当日及术后1、3、5、7 d分别检测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和天冬氨酸转氨酶(AST)。结果逆行灌注组的复温缺血时间(RW IT)显著短于非逆行灌注组(P<0.05),其手术后当日的血清AST、ALT和术后第1天的ALT水平均显著低于非逆行灌注组(P<0.01);术后第1天两组的血清AST水平及第3、5、7天血清AST、ALT水平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RW IT缩短有利于减轻肝脏复温缺血损伤;逆行灌注可显著减轻肝脏缺血—再灌注损伤,改善移植肝早期肝功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