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回其阳则津自生”理论也适用于“阳证、实证”之我见四川万县市第二人民医院(634000)邢少华关键词回阳津生;阳证;实证;学术争鸣今阅贵刊1994年第8期载郝德松先生《浅谈“回其阳则津自生”》一文,有“此理论不仅对于阳虚化源不足的虚证适用,对于阳证、...  相似文献   

2.
周荣 《光明中医》2009,24(9):1639-1640
肝气以津反映了在应用酸味之后肝的生理作用变化,有助于我们对肝的生理作用进一步了解.正确地理解本句经文的含义,有助于指导临床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3.
温病与伤寒最主要的区别就是在发病的过程中会有很严重的津液损伤的症状。“存的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是温病学家在多年临床治疗中总结出来的宝贵经验,温病在各个阶段都会出现化燥伤阴的情况,因此养阴护津法是贯穿与温病治疗的整个过程中的。  相似文献   

4.
从津与血在生理、病理上的相互关系角度,认为“血不利则为水”高度概括了水肿与血瘀之间的相互关系,揭示了津液代谢与血液运行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正确认识水肿的病因、病机、治疗和预防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5.
气作为一种精微物质,存在于人体周身,《伤寒论》中有广泛体现,胡希恕先生提出《伤寒论》中的“气”“阳”本指的是“津液”。文章基于对“津液-气”理论的分析,通过对《伤寒论》中津液的变化与六经病发生及传变规律相关性的阐释,进一步佐证了《伤寒论》中津液即气的具体表现形式,行于肌腠表里间之津液即卫气,环绕于脏腑间之津液则形成了脏腑之气,气的种种功能亦是通过津液来完成的。充分认识津液与气二者之间的关系,对仲景学说的传承有着重要的理论价值和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6.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66-186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历代存在着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精"与"柔"的理解上。"精"当理解为精神爽慧,"柔"当理解为筋肉柔和。阳气具有温煦之性,能够温养神与筋,使精神爽慧、筋肉柔和。  相似文献   

7.
仲景治病的一个重要的主导思想就是既要积极祛邪,更须顾护正气。即扶阳气,保胃气,存津液,健脾气,固肾气。扶阳气即使在阴阳俱伤的情况下,也是以顾护阳气为主或为先,取阳生阴长,固阳以摄阴之意;保胃气,体现在祛邪勿伤胃,扶正重补胃两个方面;存津液,如清热益气生津,急下存阴,和解保阴等,根据“损有余,补不足”的原则,旨在平衡阴阳;健脾气,体现在甘温建中,健脾利水,健脾统血等;固肾气,温补之中加以收敛固涩,《金匮》治虚劳七方均治以补肾以固其根本。仲景保护正气还表现在组方用药、煎服调护等方面,特别强调伐正气引起诸多变证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8.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病候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与动作障碍有关的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动、阴主静"。经筋拘挛究其根本是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故治疗应调补阳气为主,通过重点加强背部及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线的针灸治疗,可以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  相似文献   

9.
伤津证与生津法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汤毅 《中医杂志》2005,46(8):628-629
伤阴是外感温热病重要的病理改变之一,能对温热病的演变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伤阴事关病势的进退、邪正的消长、逆变的有无、预后的善恶,历来为医家所重视.伤阴有多种类型,伤津是其中的一种,本文拟对伤津证和生津法的有关问题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0.
马顾全  朱文  张晶  晏婷婷  汪悦 《江苏中医药》2023,55(3):36-38,39
"甘守津还"理论源自叶天士的《温热论》,原用于治疗温病,指用甘草补中益胃、生津布津,救胃燥气伤者,引申为以甘味药为主,守护中焦,健脾润燥布津。干燥综合征(SS)是临床常见的风湿免疫性疾病,以口干、眼干为主要临床表现,阴虚津亏是其主要病机。临证可基于"甘守津还"理论,采用甘寒养阴、甘温益气、甘淡渗泄、酸甘化阴等方法治疗SS,使得津液复生,归于正化,缓解患者临床症状,提高生活质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天津的医学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发源于张锡纯的中西汇通,形成于吴成中院士为代表的“三朵金花”,至今处在高速发展的状态。在各个阶段,社会的稳定和政府的支持与否,以及代表性医家的学术观点和成果都影响着天津中西医结合的进程。因此,明确“津沽医学”发展脉络,传承天津名家学术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把握“津沽医学”的精髓,对更好地发展中西医结合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抢救急性心肌梗塞合并心衰验案1则运城地区传染病医院(044000)武淑霞指导:武显烈关键词急性心衰,回阳固脱石某某,女,70岁,1986年3月10日就诊。家属代述其10天前以冠心病(心绞痛)急诊入院,7天后病情加重,第10天出现心前区明显憋闷,呼吸困...  相似文献   

13.
杨大伟  贾颖 《光明中医》2021,36(5):719-721
扶阳首要是温通阳气,重点是保全津液,关键是顾护胃气.气血津液赖于阳气的蒸化,同时又资助阳气.有胃气则生,强壮胃气亦在扶助阳气.邪之所凑,银屑病病发,扶助阳气,正气存内,邪自退矣.  相似文献   

14.
便秘主要表现为大便排出受阻、大便次数少、大便干硬难解。便秘的原因较为复杂,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临床中尚无根治的方法。朱秉宜教授为第一批国家级名老中医,在治疗便秘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朱老认为,便秘的病机为“五脏不足”引起的“津不足,津不布”。“津不足”源于津液化生不足及消耗增多,与肾、肺相关;“津不布”源于脾气散精功能障碍。其观点是以“津亏”“燥结”为病理基础,以“五脏不足”为主要病机。临床治疗上朱老强调重视五脏虚,不可仅通六腑,应注意标本同治,虚实兼顾,以通肠道积滞。同时,朱老在“五脏不足”病机基础上重视阴阳双调。津液的输布与五脏的充盈与否关系密切,五脏不足可导致津液输布异常,进而导致结肠内津液不足,朱老的“通便汤”即以此为基础。基于津液代谢角度治疗便秘的“通便汤”药物组成主要有白术、苦杏仁、熟地黄、麦冬、玄参、南沙参、枳壳、厚朴、莱菔子、瓜蒌仁、火麻仁、郁李仁等。本方汇集了朱老治疗便秘的重要学术思想,补五脏重在调理肺、脾、肾之不足,符合肺、脾、肾参与体内津液代谢与输布的中医理论。朱老以“通便汤”来改善五脏不足、结肠津液不足,从而治疗便秘,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5.
杨晓宇 《国医论坛》1994,9(5):43-45
“存津液”对温病的治疗及其预后是极为重要的。在温病发展过程中,最容易出现伤津耗液的病理变化;同时,扶除温热之邪又必须借助于充足的阴津方可制胜.近年来,在温病“存律液”的理论、临床与实验研究方面均取得了可喜的进展,现综述如下。1湿病与明津传统的观点认为,温病的临床特点,是以发热为主,易化燥伤阴,若不注意保存津液,则不仅传变迅速,且易逆传心包,所以吴锡玻特别强调:“存得一分津液,便有一分生机。”张氏[门指出,“冬不藏精”是湿病发生的基础,具有决定性作用;同时,精气亏损的程度与发病证型的浅深、轻重也有…  相似文献   

16.
17.
笔者在临床上观察到便秘不仅与肠胃积热、气机郁滞、阴亏血少致大肠传导失司有关,也可因肾阳不足导致,曾用温肾法治愈一便秘患者,现报告如下:梁某,女,48岁,工人。2003年1月15日初诊。患者便秘、纳呆、倦怠乏力3年余。自述1999年11月开始出现便秘,伴头痛、头晕、心烦、口干、易饥饿。经清热解毒、理气通便等药物治疗,头痛、头晕、烦躁、口干等症状缓解,仍便秘,后逐渐出现  相似文献   

18.
寒证是阴邪致肌体阴气偏盛而阳气受损,或是阳气虚衰而阴寒内盛所表现的证候。临床多由感受寒邪或过食生冷寒凉之品,内伤久病,阳气耗伤,阴邪内盛所致的疾病。还与脏腑、八纲、气血津液等辨证方法中各证兼同,因而临床多以寒证为主证。致病多为冬季,其他季节虽亦可见,但毕竟不如冬季甚。故在对以寒证为主证的病人进行护理过程中,以下几方面特别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19.
20.
穆杰  吴凯  邵兵华  肖鹏  李乔 《环球中医药》2023,(8):1614-1616
《伤寒论》中的“津液”具有独特的理论内涵,张仲景从广而论之以人体一切水液,即常人之水液、病者之水液及攻伐所出之人体水液。以次为据,参诸家之言而查《伤寒论》之说,张仲景之所谓“津液”又暗有“津液载邪”之论,观《伤寒论》常用的“汗”、“吐”、“下”、“利小便”攻伐之法的取效之论是以“津液”可“载邪”为据,所谓“津液”所载之邪不仅涉及无形之邪,亦涵盖有形之邪,构建了以“药”、“邪”、“津液”之间形成的“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的独特联系。张仲景于《伤寒论》所暗言“津液载邪”之说不仅提示病不得药则无所愈,邪无所依则不能祛,并且阐释了“微汗”以除风、寒、湿在表的潜在意义,故以此小议,以期有资于同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