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防范措施,以提高医务人员的职业防护能力,降低职业暴露的风险。方法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243名医务人员进行调查,对其职业、暴露源、暴露物品、暴露原因、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 243名职业暴露者以护士和医师为主,分别占58.4%和26.7%;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暴露总人数的50.2%,其中发生针刺伤199人,占81.9%;接触暴露27人,占11.1%;暴露原因为注射过程针刺伤73人,占30.0%,丢弃锐器或清理锐器盒时针刺伤57人,占23.5%,手术过程针刺伤46人,占18.9%,体液喷射或污染27人,占11.1%,注射后回套针头或分离针头时针刺伤20人,占8.2%;所有职业暴露者均及时进行妥当处理,随访未发现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意识仍较淡薄,加强对医务人员的知识培训,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规范操作流程,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目的 提高医护人员预防控制意识,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 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22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发生职业暴露的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 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14名、占63.63%.医师4名、占18.18%,实习生3名、占13.64%,工人1名、占4.55%;操作者刺伤自己10名,占45.45%,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名,占4.55%,患者躁动引起5名,占22.73%,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1名.占4.55%,其他原因5名,占22.73%;由于熟练掌握发生职业暴露后的紧急处理措施,无一例感染者发生.结论 有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加强锐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改善工作环境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3.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监测分析与防护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蔡奕娟 《现代医院》2008,8(8):119-120
目的监测医护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和不断完善预防措施。方法对95名职业暴露的医护人员进行监测,对其职业暴露物品、暴露过程、处理、随访等进行分析。结果职业暴露发生率:护士54.7%,医生23.2%,实习生12.6%,工人9.5%。发生针刺伤45.3%,各种液体污染28.4%,手术缝针刺伤10.5%,手术刀伤5.3%,其他器械10.5%。暴露原因:操作者刺伤自己48.4%,被血液或体液暴露粘膜或皮肤28.4%,配合或被其他操作者刺伤11.6%,收集或处置医疗废物8.4%,病人燥动引起4.2%。99%职业暴露者作妥善处理,只有1例发现因职业暴露感染HBV。结论规范操作行为、加强职业安全培训、加强锐器及医疗废物的管理、改善工作环境等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情况及相关危险因素,为医务人员有效规避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调查某三甲医院2012-2016年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情况,统计分析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医务人员的年龄、工作年限、职称、职务、暴露方式、暴露部位、暴露源种类以及暴露发生的场所等情况。结果 79名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30岁的占73.41%、工作年限≤10年的占87.34%、初级职称的占82.28%;护士是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群体,占67.09%;职业暴露发生场所以外科为主,占54.43%,高于内科(39.24%)和医技科室(6.33%);针头扎伤是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暴露方式,占83.54%;手指是主要暴露部位,占75.95%;HBV是主要的潜在感染源,占64.37%。结论对于血源性职业暴露事件,低年资医务人员和护士、外科科室、针头扎伤是发生职业暴露的高危因素。应针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高危因素做好职业防护宣教,制定科学、合理的防范措施,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概率。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手术室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策略,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7月-2013年7月两所三甲医院手术室103名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资料,选取相关因素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和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后处理措施,并提出相应的职业防护策略。结果 2 057名手术室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103人,发生率为5.01%;多因素分析显示,年龄<40岁、无血源性职业暴露相关认知、医院防护管理较差以及学历是导致血源性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的职业防护措施,可以有效降低手术室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83例医务人员锐器伤分析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张桂英  吴云雁 《现代医院》2009,9(1):148-149
目的掌握医务人员锐器伤的危险因素和预防处理效果。方法对83名医务人员锐器伤的职业、原因、损伤的器具、锐器污染情况及处理效果进行分析。结果83例医务人员中护士锐器伤发生率最高占72.3%;引起锐器伤最常见的原因由操作者刺伤自己占57.8%;引起锐器伤的锐器种类为,由输液头皮针引起的占39.8%,其次为注射器针头占21.7%;明确污染源占40.8%,其中HBV占31.3%。83例经追踪监测无1例发生职业感染。结论制订规范可行的职业暴露处理报告程序,反复的职业暴露培训,在洗手及配药处张贴职业暴露的处理流程和局部紧急处理方法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发生原因及危险因素,为采取有效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某院2013年1月1日—2016年12月31日发生的职业暴露事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该院共发生职业暴露632例次。职业暴露发生以护士为主,共392例次,占62.02%;主要发生于工作年限不满2年的医务人员,共387例次,占61.23%。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时机居前三位的分别是在输液完毕拔针、集中处置使用过的锐器物及针头以及手术缝合时,分别占15.19%、14.71%和12.18%。导致锐器伤发生的器械中,头皮钢针所占比例最大,共137例次,占23.42%;其次是缝合针,96例次,占16.41%。职业暴露血源性病原体以乙型肝炎病毒为主,占58.86%,其次是未知暴露源导致的职业暴露,占18.04%;职业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普通病房(38.61%)。结论应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提高医务人员预防职业危害的能力,规范具有潜在危险的操作行为,加强医疗废物分类与管理,从而降低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所带来的危害。  相似文献   

8.
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现状分析及防护措施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为制定职业暴露防护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根据2009年全院报告的医务人员锐器伤和职业暴露报告单,分析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基本情况和危险因素。结果全年共报告职业暴露46人,其中锐器伤30人,占65.22%,血液/体液暴露16人,占34.78%;发生职业暴露以护士(60.87%)和医师(32.61%)为主;暴露源病种以乙型肝炎为最多,占锐器伤暴露源的80.00%;暴露地点主要发生在病房占65.22%;各暴露环节中以各种穿刺和注射所占比例最高占30.43%;全年共支出职业暴露检测治疗费用11 417.76元,平均每人248.21元。结论加强教育培训,提高职业防护意识;实施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强化免疫接种和完善职业暴露监测制度是保护医务人员职业安全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危害及防护措施。方法对我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结果生物因素、物理因素、化学因素、生理心理因素以及安全防护意识不强是血站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主要危险因素。在制定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后,我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较过去有明显的降低。结论血站医务人员在工作过程中具有很多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需要制定有针对性的管理制度和预防措施以减少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相关危险因素,分析发生原因,为制定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预防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2010年1月-2012年12月109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相关情况进行统计分析,采用SPSS13.0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09名职业暴露人员中,实习护士、临床护士、内科医师、外科医师、助产士及保洁员分别占56.88%、27.52%、6.42%、4.59%、2.75%及1.84%;暴露发生部位主要为手或手指,占90.82%;暴露时发生操作以拔针为主,占47.70%;暴露源以乙型肝炎居首位,占57.80%,其次为未知暴露源,占22.02%。结论 加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建立职业暴露报告管理制度,提高医务人员标准预防意识,完善防护用品,可有效防止职业暴露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武汉火神山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为采取针对性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20年2月4日-2020年3月23日武汉火神山医院21名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资料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 25岁以下的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为12.00%;年龄35岁的医院人员职业暴露发生率1.30%;职业暴露的主要高危人群是主管护师及以上,占66.60%;职业暴露方式主要是针刺伤和皮肤黏膜暴露,分别占76.19%和23.81%。结论护目镜起雾、防护用品使用时间过长、防护过度、违反操作规程等是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采取切实可行的防控策略,对保障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杨琼琼  陈耿淳  王琼玉 《中国校医》2012,26(10):767-768,770
目的了解医院工作人员职业安全防护状况,探讨增强防护意识,完善防护措施的举措。方法采用问卷调查法对本院工作人员,包括医生、护士、工勤人员,对关于职业暴露的防护意识及防护措施等项目进行调查分析。结果 308名被调查的医务人员中,锐器刺伤≤5次者168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54.55%;5~10次者50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16.23%;11~20次者20人,占职业暴露人数的6.49%;≥20次者70人,占22.73%。其中医务人员被刺伤环节最高发于收集、清洗器械时刺伤,其次为配药、加药时匆忙、粗心。锐器刺伤发生率与自我防护意识强弱有关,防护意识强者,刺伤发生率低,防护意识弱者,刺伤发生率高,两者之间差异显著(P<0.001)。多数医务人员表示其安全防护意识多来源于院内学习培训,工作经验及同事间交流。结论临床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率很高,应完善管理制度强化防护意识,加强职业安全防护教育,规范医院工作人员的操作行为,使用安全性能好的医疗护理器材。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损伤发生的危险因素,并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为防护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对2011年1月-2013年12月3年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分别从其职业类别、性别、所属科室、暴露部位、暴露地点等方面进行回顾性分析,数据以EXCEL、SPSS13.0软件进行统计处理。结果 253人次职业暴露损伤中,女性多于男性;职业类别主要为护士133人次占52.57%,其次是医师75人次占29.65%;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科室中主要以内科和外科为主,分别占28.47%和28.06%;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损伤部位以双手为主,占90.51%,明显高于其他部位;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损伤的地点在病房和手术室,明显高于其他暴露地点。结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损伤中,以病房护士职业暴露损伤最多见,其次为手术室内手术医师,强化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培训,提高防范意识,落实标准预防,规范操作规程,是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风险的关键。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军队中小医院医务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和防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防护措施。方法 对本院2012年1月至2013年12月发生职业暴露的48名医务人员进行总结与回顾性调查,提出防控措施。结果 职业暴露人员中护士占58.33%,医师占20.83%;职业暴露发生环节中拔针时及拔针后放置不当占39.58%,手术操作占27.08%,处置医疗废物时占29.17%,清洗器械时占2.08%,抢救危重患者时占2.08%。结论 强化医务人员防护意识,严格规范标准操作,完善职业防护配套设施措施,能够有效预防职业暴露发生。  相似文献   

15.
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与风险防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范措施,降低职业暴露风险。方法使用北京市医院感染管理质量控制和改进中心的《医院感染监控管理系统》,对在职医务人员进行职业暴露的培训,使医务人员能及时填写质控中心统一使用的《针头刺伤与锐器损伤统一报告表》,通过监测系统监测医院2008年1月-2009年12月发生的53名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对其工龄、职业、暴露地点、部位、方式、损伤程度、暴露源、局部处理、预防用药及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血源性职业暴露主要是锐器伤造成,锐器类型以输液器针头占首位,致锐器伤操作环节以输液结束拔针与回套针帽时发生率最高;危险因素为针头处理不正确,标准预防措施落实不到位。结论加强医务人员职业暴露防护教育的培训及防范管理,改善医疗操作环境,规范操作流程,实施标准预防,最大限度地减少职业暴露风险,降低职业暴露发生率。  相似文献   

16.
医务人员经血源传播疾病职业暴露危险因素与预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了解医务人员在经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的危险因素,并探讨预防措施,为防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保障医务人员健康提供参巧。方法对163例医务人员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污染的锐器伤或被患者的血液、体液等直接喷溅污染了粘膜或破损皮肤的原因、方式以及发生地点、工作类别、职称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和追踪。结果共发生职业暴露163例次,暴露率10.2%。暴露原因锐器伤146例次,占总数的89.6%。暴露率以手术室最高(占71.7%),其次为急诊科(47.5%)。暴露人群以护士、初级以下职称暴露率最高,分别为26.4%、14.3%。不同科室、职业、职称发生职业暴露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5)。发生职业暴露后,均进行紧急和进一步处理、追踪,无发现职业暴露感染个案。结论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感染危险性增加,锐器伤是造成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传播性疾病感染的最高危因素,低年资护士是血源传播性疾病职业暴露发生最高危群体。医务人员尤其护士的防护意识仍较薄弱,不按规程操作是导致职业暴露的最危险因素。加强安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规范操作,纠正不良工作习惯和行为,减少针刺伤乃是预防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最有效对策。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某院2010年上报医院的职业暴露数据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医院自行设计调查表,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后填写,科室审核后上报到医院感染管理科。结果 2010年该院有227名工作人员发生职业暴露,共230例次。其中193人发生锐器伤196例次,34人发生血液/体液暴露34例次;分布于48个科室,前5位分别为:手术室34例次,骨科、肝血管外科各18例次,肾内科11例次,麻醉科10例次。职业分布中,护士和医生占总数的85.46%;本院职工占63.48%,实习进修生占36.52%。工龄以5年以下者居多,占73.57%。缝合/剪断和各种注射为刺伤的主要环节,操作中和操作后处理废物为刺伤主要时机;70.59%的血液/体液暴露者未佩戴防护用品,26.53%被刺伤者未戴手套。结论职业暴露分析利于确定重点科室、目标人群和高危因素,便于进行相应干预。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与职业防护情况。方法调查2015年10月至2017年12月间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258例,收集其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的个人信息、暴露方式、暴露发生过程、暴露后处理方式、血源性职业暴露源病原体构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认知情况;分析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相关影响因素。结果调查的258例手术相关医务人员中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为20.16%(52/258)。不同性别、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针刺伤次数、学历的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血源性职业暴露认知情况、学历是血源性职业暴露的独立影响因素(均P0.05)。52例血源性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中,乙型肝炎病毒暴露比例明显高于丙型肝炎病毒、苍白密螺旋体、艾滋病病毒(HIV)暴露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手术缝合操作刺伤、输液拔管刺伤比例明显高于其他血源性职业暴露环节,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发生血源性职业暴露者进行为期6个月的血液检测,均未受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结论本院手术相关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发生率偏高,但暴露后的处理方式科学合理,未出现暴露源病原菌感染。应加强对高危年龄段、认知情况、学历的医务人员进行职业防护培训,降低血源性职业暴露风险。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医院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特点和危险因素,制定相应防范措施,预防和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发生。方法记录医院2009-2012年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246名医务人员基本资料及暴露相关资料,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数据采用Stata11.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医院职业暴露人群以护士及1年以内工作人员居多,2009-2012年共有128名护士发生职业暴露,占52.03%;工龄<1年者发生职业暴露89名,占36.18%;共97名医务人员在病房发生职业暴露,占39.43%;乙型肝炎病毒是医院职业暴露的主要病原体,共有138名,占56.10%。结论规范操作、加强对医务人员职业防护培训、增强医务人员的个人防护意识,是减少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关键。  相似文献   

20.
某三级传染病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调查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某三级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常见危险因素,并提出有效的防护对策。方法对该院2007年1月-2010年12月发生且上报登记的81例职业暴露者的职业分布、暴露源、途径和程度、暴露后处理及随访等相关情况进行调查分析。结果81例职业暴露者以护士(62.96%)和医生(30.86%)为主;暴露源以乙型肝炎病毒(HBV)为主,占暴露总人数的79.01%;暴露途径以输液过程针刺伤(45.68%)和手术过程锐器伤(29.63%)为主;暴露后均及时进行检测和预防用药,未发生因职业暴露而导致医务人员感染。结论加强对传染病医院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知识培训,增强医务人员职业防护意识,规范操作流程,完善预防体系,可有效降低职业暴露危害及暴露后感染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