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李芬 《中国医药导刊》2011,13(9):1556-1557
目的:对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进行现察。方法:随机抽取在2006年10月至2009年10月这三年时间里,在我院就诊的采用手术治疗的患儿病例140例,将其随机分为A、B两组,平均每组70例。A组患者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B组患者采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进行麻醉。对两组患儿的手术过程中相关指标和治疗前后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结果:研究结果显示,B组患者在手术过程中的躁动现象、氯胺酮用量、苏醒时间都明显低于A组患者,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该组患者在治疗前后的HR、MAP、SpO2值的改变幅度也都明显低于A组患儿,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方法对接受手术的患儿进行麻醉,其效果较传统方法比较要理想得多,不会引起患儿生理指标的较大波动,是一种安全有效,可信度高的麻醉方法,值得在今后的临床工作用予以使用和推广。  相似文献   

2.
杨青云 《吉林医学》2014,(25):5631-5632
目的:探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方法:将88例区域麻醉患儿分成对照组和试验组,对照组给予氯胺酮进行麻醉,试验组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对比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剂量及临床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试验组的麻醉剂使用量、手术唤醒时间以及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把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和芬太尼联合应用在小儿区域麻醉中,具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7月—2013年7月收治的54例行四肢手术、腹部手术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运用数字平均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7例。对照组患儿仅实施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的心率(HR)、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以及指脉氧饱和度(SpO2)等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患儿的手术时间对比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患儿的唤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和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小儿区域麻醉采取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能够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麻醉科急诊和择期进行腹部手术和四肢手术的90例患儿,年龄3~10岁,体重15~36kg,ASAI~II级,平均分为三组,90例患儿基础麻醉均用氯胺酮(2~6mg/kg)。A组:30例患儿进行上肢手术麻醉时,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而后辅助静脉缓慢追加小剂量芬太尼(辅助神经阻滞麻醉)。B组:30例患儿进行腹部和下肢手术时采用椎管内麻醉,麻醉药物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C组:30例患儿进行手术麻醉时,麻醉药物只是采用氯胺酮。注意记录A、B、C三组患儿的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氯胺酮的用量以及追加次数、芬太尼的用量、手术时间以及唤醒时间、肌肉松弛情况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三组麻醉后,A组、B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的水平都比C组患儿低(P<0.05),并且手术中,没有发生体动、呼吸困难情况,术后没有出现恶心、呕吐等胃肠道不良反应。同时A、B组的患儿比C组患儿苏醒的时间短、手术后的氯胺酮用量也很少,A、B两组追加的次数更少,并且肌肉松弛情况和止痛的效果都良好。A、B两组较C组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通过观察手术中、手术后A、B组和C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和脉搏氧饱和度可知: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与传统单纯氯胺酮麻醉的临床效果相比较,前者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在患儿区域麻醉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腹部手术治疗的患儿80例,按照麻醉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观察组患儿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麻醉,对照组患儿仅接受氯胺酮单一麻醉;比较两组患儿氯胺酮使用量、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使用量、麻醉苏醒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结论:在患儿区域麻醉中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麻醉效果优于单纯氯胺酮。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麻醉及术后镇痛效果。方法:随机选择2010-01至2012-01于我院进行腹部及四肢手术,年龄在5-15岁的患儿150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全部患儿均采用氯胺酮进行基础麻醉,A组50例患儿均为上肢手术,先采用肌肉注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2-6mg/kg),然后静脉缓慢小剂量芬太尼,B组患儿50例均为腹部和下肢手术,采用椎管内氯胺酮及芬太尼亚麻醉剂量麻醉。C组患儿50例整个手术过程中均采用氯胺酮连续麻醉。分别记录各组患儿麻醉前5min、麻醉后10min、麻醉后30min呼吸频率(RR)、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氧饱和度(SpO2)及手术时间、唤醒时间、药物用量、麻醉效能参数、术后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三组患儿麻醉起效前HR、MAP、RR、SpO2四项生命体征,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麻醉起效后10min、30min时A、B两组HR、MAP、RR三项指标均优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意义(p0.05),但前两组SpO2值低于C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及芬太尼联合使用能够减少前者用量,降低其蓄积作用对患儿影响,同时增强麻醉及镇痛效能,减少麻醉起效及唤醒时间,但必须密切监测患儿呼吸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效果.方法 在我院2013年6月—2016年6月间收治的行手术治疗患儿中选出65例作为研究对象,将患儿随机分入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儿采用氯胺酮麻醉,观察组患儿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麻醉.对比分析2组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血氧饱和度、完全清醒时间、不良反应发生率等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儿手术结束时的心率、呼吸频率低于对照组,血氧饱和度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氯胺酮用量少于对照组,完全清醒时间、睁眼时间更短,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效果确切,安全性高,患儿术后生命体征稳定,清醒快,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潘海波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33):61-62,68
目的分析观察小儿手术中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2008年1月~2010年6月我院实施下肢和腹部手术的86例患儿中随机抽取20例患儿作为对照组采用单一氯胺酮麻醉,另66例作为观察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结果观察组患儿区域麻醉中的芬太尼用量、氯胺酮用量、氯胺酮追加次数、唤醒时间均远远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儿的心率、脉搏氧饱和度、呼吸频率均比对照组患儿显著降低(P〈0.05),平均动脉压也较对照组低;观察组未出现不良反应且肌松状况良好,对照组偶有不良反应,无肌松状况。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的区域麻醉在小儿手术中具有明显优势。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3月本院接诊的130例进行手术治疗的患儿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65例。对照组采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试验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对患儿进行麻醉。分别在术前、术后对两组患儿的苏醒时间、胺碘酮用量、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进行记录分析,并对两组患儿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患儿的苏醒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氯胺酮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试验组患儿呼吸不畅、躁动及精神异常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两组患儿手术前后的各项生理指标进行比较分析,发现试验组患儿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幅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辅助小儿区域麻醉临床效果良好,优于单独使用氯胺酮对患儿进行麻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儿童区域麻醉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实施短小手术的患儿5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25例,两组患儿均于术前常规禁饮食并肌肉注射阿托品,对照组患儿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手术过程中可再次追加氯胺酮首次麻醉剂量的1/2-1/3以维持麻醉;实验组患儿首先予以氯胺酮5mg/kg肌肉注射,术中静脉开放后先予以芬太尼1-2μg/kg进行诱导,随后予以0.1%氯胺酮2-4mg.kg-1.h-1、5-10mL/h微量泵输注,之后剂量维持在2-8mL/h。结果:实验组在体动或睁眼时间、离开手术室时间以及完全清醒时间三方面均显著少于对照组(P<0.05);在躁动评分方面,实验组AONO评分为(2±1.0)分,对照组为(3±1.4)分,两组比较差异明显(P<0.05)。结论:临床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要明显优于单一氯胺酮麻醉,患儿麻醉后苏醒较快,生理干扰较少,且不良反应较少,适用于小儿中小型手术的要求。  相似文献   

11.
白玉林 《大家健康》2014,(9):255-255
目的:探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的应用;方法:选取我院60例手术患儿,根据麻醉方式不同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两组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手术用时、唤醒时间、麻醉药物用量及追加次数;结果:观察组心率、平均动脉压、呼吸频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患者手术用时无统计学差异,唤醒时间、麻醉剂量及追加次数有统计学差异;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麻醉具有明显的优越性,值得临床借鉴。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效果进行分析,并加以总结。方法:随机选取进行手术治疗的66例患儿,将其分为试验组静脉滴注与参照组。前者给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麻醉,参照组给予氯胺酮麻醉。观察两组的麻醉效果。结果:术后,试验组静脉滴注的心率、平均脉动压及血氧饱和度变化幅度均要显著小于参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小儿区域麻醉中,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芬太尼的方案,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3.
观察应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和芬太尼进行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与安全性。方法:将在某院进行手术治疗的105例急诊患儿随机分为A、B、C三组,为A组患儿肌注氯胺酮进行区域麻醉,为B组患儿使用肌注利多卡因+肌注氯胺酮+静注芬太尼的方案进行区域麻醉,为C组患儿使用椎管注射利多卡因+肌注氯胺酮+静注芬太尼的方案进行区域麻醉,监测记录三组患儿的相关指标。结果:B组患儿和C组患儿RR、SpO2、MAP、HR的水平均低于A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儿RR的水平明显高于C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B组患儿和C组患儿发生术中体动的几率明显低于A组患儿,差异显著(P<0.05),有统计学意义。三组患儿均未出现相关的不良反应。结论:在为患儿进行区域麻醉时应用肌注氯胺酮+静脉注射或椎管内注射利多卡因+静脉注射芬太尼的方案可显著提高麻醉效果,且安全性较高,此法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辅助治疗小儿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2013年8月-2014年12月来我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4例小儿患者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2例患者。对照组采用氯胺酮进行麻醉,观察组采用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进行治疗,对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在本次研究中,观察组患儿的麻醉起效时间、手术时间及麻醉唤醒时间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社会活动、心理情绪及躯体生理状态评分均高于对照组,比较结果有明显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的氯胺酮联合芬太尼在辅助小儿麻醉区域的麻醉效果明显,术后唤醒时间少,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脊柱手术患者麻醉恢复期躁动的影响.方法 该研究将择期接受脊柱手术治疗的患者采用右美托咪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麻醉,并与单独采用右美托咪定和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的右美托咪定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进行临床对比研究.结果 联合组患者的躁动发生率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X2=3.98、5.45,P<0.05).联合组患者的心血管事件及低氧血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右美托咪定组、亚麻醉剂量氯胺酮组(X2=4.21、4.02、3.98、3.98,P<0.05).结论 右美托咪定复合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可以有效降低脊柱手术患者在麻醉恢复期的躁动发生率,且术后不良反应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该院2013年4月至2015年1月接诊的需要进行四肢、腹部手术的3~ 14岁患儿86例按照抽签法随机分为观察组(n=43)和对照组(n=43),观察组患者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区域阻滞麻醉,对照组患者则采用氯胺酮来进行麻醉,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在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的观察中,两组患者的术中心率、呼吸频率、脉搏氧饱和度、术毕唤醒时间、术后烦躁、呼吸抑制、术后恶心呕吐等的比较上,观察组患者明显低于对照组,组件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的观察中,观察组患者的整体治疗状况良好,无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中有4例患者出现不良反应,组间差异比较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x2 =4.144 6;P >0.05).结论:使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辅助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效果较好,患者在治疗中所需的唤醒时间较少,并且患者的整体麻醉效果较好,无不良反应出现,有效缓解患者的病痛,具有较高的临床意义,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对于小儿区域麻醉的临床辅助作用。方法选择我院2014年8月至2015年7月之间收治的98例外科手术治疗的儿童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病历号尾数将其分为研究组55例以及参比组43例。参比组患者应用氯胺酮麻醉;研究组则联合应用氯胺酮与芬太尼进行。对两组的麻醉指征以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对比。结果研究组麻醉后的HR、MAP以及SPO2指标优于参比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研究组患儿的术后苏醒时间与氯胺酮用量少于参比组,躁动等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比组,差异同样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芬太尼联合应用的方式对于小儿区域麻醉产生效果好,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王中 《基层医学论坛》2016,(23):3214-3215
目的:对亚麻醉剂量氯胺酮与七氟醚的临床麻醉效果进行分析,选出不良反应少、起效快的麻醉药。方法选取2013年7月—2014年5月我院90例需进行麻醉手术患者,分为氯胺酮组和七氟醚组,按入院时间进行分组,每组45例。氯胺酮组采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进行麻醉,七氟醚组采用常规剂量七氟醚进行麻醉。观察分析2组麻醉效果以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结果七氟醚组较氯胺酮组用药量多(P<0.05);七氟醚组较氯胺酮组清醒时间、完全阻滞时间、起效时间用时长(P<0.05);2组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氯胺酮组为17.8%,七氟醚组发生率高达28.9%,七氟醚组较氯胺酮组不良反应多(P<0.05)。结论亚麻醉剂量氯胺酮麻醉效果比七氟醚好,不良反应少,可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术中应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对发育性髋关节脱位Salter骨盆截骨矫形手术患儿的超前镇痛效果.方法:选择发育性髋关节脱位拟行Salter骨盆截骨矫形术患儿60例,年龄3~5岁,随机分为两组,氯胺酮超前镇痛麻醉手术组(K组),常规麻醉手术对照组(C组).K组在全身麻醉后静脉持续微量泵输注亚麻醉剂量氯胺酮0.3 mg...  相似文献   

20.
陈匡东  陈小云 《当代医学》2012,18(23):146-147
目的 观察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泵注给药方法对接受短小手术的患儿进行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 抽取68例患儿,将其分为A、B两组,每组34例.分别采用泵注氯胺酮和氯胺酮联合丙泊酚的方法进行麻醉.观察两组麻醉效果.结果 B组患儿在麻醉后出现躁动、呼吸不畅的患者比例明显少于A组患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5.9%(2/34)比38.2%(13/34),8.8%(3/34)比23.5%(8/34),均P<0.05];B组患儿麻醉有效率(94.1%)明显高于A组(84.2%).结论 采用氯胺酮与丙泊酚联合泵注给药方法对接受短小手术的患儿进行麻醉的临床效果优于单独氯胺酮麻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