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略论痰瘀股肿证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学颖 《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1):38-39
“股肿”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1994)中规范的病名,是指因瘀血阻于阴脉,痹着不通,营血运行受阻,水津外溢,导致以下肢肿胀、皮色发白、肢体增粗为特征的病证。现代医学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属此范畴。本病名在历代医籍中未见提及,某些症候散见于一些外、内、妇科疾病中。古文献中“瘀血流注”的早期症候和“脉痹”、“肢肿”的某些症候与之相似。 一般认为,股肿是血瘀证疾病,通常以活血化瘀为治疗大法。诸如清热活血法、利湿活血法、通下活血法、破血逐瘀法、补虚活血法等为常用之法。然而临床实际中,痰凝和瘀… 相似文献
2.
3.
4.
"痰瘀相关"与类风湿性关节炎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痰瘀相关"学说,源于中医"津血同源"理论,津血同源是指津液都来源于脾胃化生的水谷精微,痰浊、瘀血分别是津液和血液不归正化(运化失常)的病理产物,不仅痰浊、瘀血有相同的病因,而且二者之间又可相互转化、相互胶结,在临床治疗上亦常化痰祛瘀同用.因此痰瘀相关学说及痰瘀互结、痹阻经络在类风湿性关节炎发病中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下面就痰瘀相关及其与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关系做一探讨. 相似文献
5.
6.
7.
8.
痰瘀证于精神疾病临床上,甚多见于慢性及顽难性精神疾病,是重要的精神疾病临床证候,本依痰,瘀所生之先后及因病继生痰瘀为顺序,就各种常见精神疾病痰瘀证之形成机理,临床表现做了阐述,并提出了治则及列出了家传经验药;末就临床较为多见之精神分裂症偏执型痰瘀证治愈后之善后防复,作提出了行之有效地指导性治疗意见。 相似文献
9.
冠心病心胶痛从痰瘀论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精血同源,痰瘀相关的传统理论为据,论证了痰瘀互生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始终贯穿于冠心病的整个发展过程。作者同时列举了冠心病心绞痛的辨证治疗中,痰瘀相关的4个证型及治疗方药。 相似文献
10.
痰瘀互结在强直性脊柱炎(AS)发病与治疗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AS发病过程中,肾气亏虚是痰瘀互结的内在因素,六淫侵袭是痰瘀互结的外部条件,脏腑功能失调加重痰瘀交结,痰瘀互结是AS发生、发展、演变的重要病理机制。涤痰化瘀有利于止痛,改善关节功能,遏止病情,提高远期疗效。涤痰化瘀法可在AS各期辨证使用,虫类药有助于提高AS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1.
12.
积聚是指生长在体表或体内的肿块。对于当下常见的结节、囊肿、肿瘤等积聚病,一些医家认为积聚的本质是痰瘀,并且常以活血消瘀化痰之法治疗积聚。究其缘由,一方面与金元时期儒家主观唯心主义对医学理论的渗透有关,另一方面受这一时期中医外科的内科趋向化影响。活血化痰的治法仅适用于痰积或血积,对于气积、肉积、食积等并不适合。积聚的病机有3个层面:一是基础病机为失和及郁滞;二是核心病机为结;三是继发病机。活血化痰之法针对的是继发病机所产生的瘀血和痰浊等病理产物,而疾病的关键在于结病机,抓住核心病机,把握积聚病具体分类及整体发展规律,治疗时,气积行气除积、食积消食化积、肉积行外科治疗等,才能有效减轻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13.
缺血性中风痰瘀相关机制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人,笔者从中医对痰瘀相关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有关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形成基础及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4.
缺血性中风痰瘀相关机制的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对缺血性中风病因病机认识的不断深人,笔者从中医对痰瘀相关的认识出发,结合现代有关研究对缺血性中风痰瘀互结机制的形成基础及临床意义作进一步探讨如下: 相似文献
15.
肺心病是临床常见的难治之病。中医认为肺心病主要病位在于肺、心、脾、肾四脏。其病理与痰瘀互结有着密切关系 ,通过肺心病其四脏及舌、脉象与痰瘀关系的探讨 ,认为肺心病最基本和最主要的病机是“痰瘀”。在治疗上以活血化痰、豁痰为基础 ,或佐补虚、清热、利水等法则 ,方可见效。 相似文献
16.
17.
18.
胃痛病因中虽多,燃烧与痰瘀互结相关,本文分别从病因病机、治法、用药三方面简要探讨了胃痛与痰瘀互结的关系及其治疗意义,认为化痰活血法配伍在治疗胃痛的全过程中,有临床指导价值,值得深入研究和发掘。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痰瘀致毒与中风的关系。方法:根据临床经验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诸多脑病在发生发展过程中极易形成"痰瘀交结致毒"。痰可生瘀、瘀可生痰、痰瘀互结从而引起颅脑痰瘀交结;痰饮致毒、瘀血致毒、痰瘀互结致毒致使毒邪痹阻脑内;痰瘀毒邪引起中风。用以指导临床治疗,有很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冠心病属于中医学"胸痹"等病范畴,结合前人心脾相关的理论基础和今人生活习惯的变化,认为本病病机是由于外感内伤等病因,导致脾气亏虚,运化失调,从而使痰饮内生,日久则滞而为瘀,痰瘀痹阻,滞留胸中,发为胸痹。本病的病理因素为痰瘀,表现为本虚标实之证,脾气虚衰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临证时应根据"法随证立"的原则,将辨病与辨证相结合,可以从脾论心,以燥湿健脾、化痰祛瘀为大法。组方以二陈汤合瓜蒌薤白白酒汤化裁,组成了以半夏、陈皮、茯苓、全瓜蒌、薤白、川芎、郁金、三七为主的基础方,临床上取效满意。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