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五脏致郁论     
郁证治疗首先应调和五脏,从五脏相关进行辨证论治;然郁证多有气机不畅,情志不遂,治疗亦应重视理气药物和心理疏导的治疗作用。现代医学对郁证研究蓬勃发展,但仍存在一些问题,笔者认为,今后郁证可从以下三个方面加强研究,以进一步提高疗效:郁证的证候分布规律;中医药治疗郁证的机理方面;将传统情志郁理论与现代精神医学相关理论结合,完善郁的辨证治疗。  相似文献   

2.
正在中医学中,郁证是指由于精神情志异常变动而引起的以气机阻滞为核心病机的一类病证,有广义和狭义之分[1]。广义的郁证泛指六淫外感、七情内伤引起的脏腑功能失调,包括气、血、火、痰、湿等病邪壅塞气机所致病证;狭义则特指情志不舒、七情所伤而致气机郁滞的病证。关于治疗,《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强调"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并载有属郁证  相似文献   

3.
朱丹溪六郁学说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南宋永嘉医派和李杲脾胃升降观的影响,十分重视气机的升降。六郁学说的特色为:凡郁皆在中焦,中焦致郁多见;无郁不关乎气,六郁相因为病。六郁学说充实和发展了中医郁证理论,开郁证专题研究之先河。学习和研究朱丹溪的六郁学说对临床治疗郁证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与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郁证发病与七情相关,亦与体质有关,据五脏气血阴阳、五行属性,分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五郁;亦有根据气、血、痰、湿、食、火,分为六郁。年老之人多脏气弱,成为郁证重要内因,气血虚衰者如稍有情志刺激,极易引起气机郁滞,多表现为情绪压抑、沮丧、痛苦、悲观及失眠、早醒等,常有厌世、自责甚至自杀倾向。五脏非各自为政,一脏如一国,一国战乱,邻国亦动荡,"天地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脏之应。结聚而不行,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五郁同五脏相应,一脏失常,余脏亦随之而失常,亦可由子、母之脏受病传变,因所乘而为郁五脏以肝为主,六郁以气为首,主要涉及心、肝、脾,肾与肺之郁亦不可小觑,根据病机特点,从五脏辨证论治,联络脏腑间内在联系。肝-郁则不舒,皆肝木之病矣;肝气疏泄正常,气血则旺盛,反之肝气长期郁结而生热化火。心失其职,郁证之原总是由心。郁证与气虚密切相关,更应调理脾胃,鼓舞中州,促进气机升降,则机枢通利,气旺流畅,情绪正常,诸症皆除。清浊升降,皆出于肺,使太阴失治节之令,不惟生气不升,收气亦不降,上下不交,而郁成矣。郁证补肾,当以虚为纲领,特别是心、脾、肾三藏为主,兼含肝郁,肾虚为最常见,老年、更年期尤甚。三阳气衰,三阴脉绝,老年郁证因虚多见,当温肾阳,降相火,补中气,使水能封藏,木能生发,火能宣通,金能肃降,各司其职。然冰冻三尺,不能一朝奏效,当徐徐图之。风为百病之长,木郁则生风,或生热化火,或克土生湿,或侮金耗肾,……而成五脏之郁,既要了解各脏之特征,也要了解各脏之共性,如此方能用药游刃有余,事半功倍。  相似文献   

5.
论述戴思恭对痰证、郁证的用药特色.戴思恭认为,治痰应该首先审因论治,消除病源,以阻断痰化生之途,常根据病情、病性及病位的不同辨证施药.治疗郁证以疏理气机、开泄解郁、升降兼施为大法,用药尤为推崇苍术、香附、川芎三味;对于“六郁”分治施药,同时根据发病季节、病变部位而随经选用药物.  相似文献   

6.
郁证乃郁而不散,滞而不通之意。为临床各科常见的一类疾病。主要由于情志所伤,肝气郁结,渐致五脏气机不和所引起。临床表现为气机郁滞证,有气郁、血郁、痰郁、湿郁、食郁、热郁,谓之六郁。与现代医学神经官能症中的神经衰弱、焦虑症及更年期综合征等颇为  相似文献   

7.
蒋燕 《中医杂志》1995,36(4):203-204
“火郁发之”,出自《内经》。是《素问·六元正纪大论》在论述五郁时,针对火郁所致诸多病证制定的治则。《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言五郁之发,是因五运之气,有太过不及,胜复之变而致天地之郁,人与天地相应,亦能因郁致病。《内经》的五郁,即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虽以五行立名,实指六淫之邪导致五脏郁证,故其治法,是以五脏的特性及其病理特点为主要依据。经言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火郁发之,属治则范畴。  相似文献   

8.
咽炎属郁证,也称梅核气,多见于中年女性,因情志抑郁而起病。证型上气郁与痰郁较常见,临证应辨清六郁与虚实,以理气开郁,调畅气机,怡情易性为治疗原则。越鞠丸是治疗气血痰火湿食"六郁"的代表方,以"胸膈满闷,脘腹胀痛,饮食不消"为辨证要点。香附行气解郁,为君药;川芎为血中之气药,气行血亦行,既祛瘀消肿,又治血郁,助香附行气解郁;炒栀子清热泻火,又不伤胃气;苍术燥湿健脾,以袪痰湿;神曲消食导滞,以治食郁;以上诸药合用,辨证施治,无论急性或者慢性咽炎均能收到满意的疗效。附肝气郁结、脾虚痰瘀、气郁血虚梅核气验案3则。  相似文献   

9.
自古以来中医药论治郁证从“六郁”“肝郁”等方面论述者较多,而论五脏之郁者较少.郁证与五脏有密切的关系,五脏气血阴阳失调分别可致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五脏郁证的临床表现虽各有特点,治法也各有所别,但总不离“宣郁疏通”之法,再根据五脏特点遣方用药.  相似文献   

10.
杨晓婷  刘文生  张稳 《河南中医》2020,40(3):351-353
胆结石的发病多与情志不疏有关,情志不疏,气机运行失畅,遂生郁滞,进而产生六郁之邪及其他变证。郁证贯穿胆结石的整个发病过程。七情作为外因而致郁,又可因郁而致内在因素如气血阴阳等物质的改变,进而产生六郁,即气郁、湿郁、痰郁、热郁、血郁及食郁,六郁证候各有不同,又相互影响,相互为病,故临床立法当以疏理气机为先,进而根据气郁所致之痰郁、血郁、热郁等不同辨证治疗,用药当以理气药为主,配合活血药、清热药、祛痰祛湿药等共奏标本兼治之效。笔者在辨证选方的基础上,灵活运用对药,如茵陈配金钱草,石菖蒲配远志,瓜蒌仁配瓜蒌皮,白茅根配芦根,柴胡配白芍,桔梗配枳壳,百合配生地黄、天花粉、煅牡蛎等,发挥药物相使或相须的配伍之效,增强了疗效。另外,应嘱患者注意调节情绪,在配合治疗同时放松心情,才有助于减少胆结石的复发。  相似文献   

11.
褚蔚 《浙江中医杂志》2003,38(8):354-355
郁者 ,郁而不散 ,滞而不通之义。郁证是由于七情所伤致五脏气机失和 ,渐致脏腑气血阴阳失调而形成的一类病症。主要表现为心情抑郁 ,情绪不安 ,胸胁胀痛 ,或易怒善哭 ,或太息嗳气 ,腹满纳呆等症状。笔者认为郁证的辨证应当全面 ,首先辨心、肝、脾、肺、肾五脏病位 ,然后辨气、血、痰、火、瘀及虚、实病性 ,两者相结合。1 辨病位《内经》把人体内出现的一切积聚、失畅现象概谓之“郁”。肝主升发 ,肺主宣发肃降 ,脾气主升 ,心火下降 ,肾精上承 ,五脏气机运行通畅调达 ,则不会有郁证的生成。若情志内伤 ,五脏气机紊乱 ,功能失和 ,则郁证随之…  相似文献   

12.
六郁证治验     
<正>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病证。所谓郁者,滞而不通之义。人体气机贵乎调达,血脉贵乎流畅。“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丹溪说“人身诸病,多生于郁。”戴思恭在丹溪的理论基础上,结合临证经验,对郁证的理论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进一步指出了气郁、血郁、痰郁、火郁、湿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证候与治疗,对后世具有一定影响。笔者禀前贤之说,对乳房囊性增生等几种疾病,按郁证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3.
郑树王圭先生系吴中名医,所著《七松岩集》共58篇。书中采用问答形式阐述了各种疾病的病因病理及治疗大法,其理论上究《内》、《难》诸经,下及历代各家精华,且立论渊博而又平实切用。其中尤以对郁证的论述,更为完备。本文仅对郑氏对郁证的辨证及治疗特色,简析于后。1.强调七情为本,六郁为标郁证是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所引起的一类病证。故郑氏云:“郁者,气郁也”。并指出“抑郁而不能通达宣阳……遏其启发之新机”是本病最基本的病理变化。郁证之因,多由于郁怒、思虑、悲哀、忧愁七情之所伤,致营卫不调,三焦不通,气机失常所引起。这是造成…  相似文献   

14.
郁证又有郁结之称。郁是郁滞不通,结是结聚而不得发越之意。此证临床较为常见,现综合古代文献及近年教科书,参以己见,概述如下,供青年同道临证时参考。《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载有木郁、火郁、土郁、金郁、水郁等,属五气之郁,后世合称五郁。《丹溪心法》载有气郁、血郁、湿郁、热郁、痰郁、食郁等,合称六郁。《景岳全书》提出情志之郁,遂有怒郁、思郁、忧郁、悲郁、惊郁、恐郁等名称。《赤水玄珠·郁证门》提出五脏本气自郁,载有心郁、肝郁、脾郁、肺郁、肾郁、胆郁等名称,其中以肝气郁结最为常见。郁证是因情志不舒,气机郁结,而致血滞、痰结、食积、火郁,乃至脏腑不和,心脾两虚,阴虚和血虚等多种病证。所以,它的范围比较广泛,即所谓“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如《景岳全书·  相似文献   

15.
"郁病"从中焦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病是以心情抑郁、情绪不宁、易怒易哭等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证,包括现代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郁”在中医学中的概念经历了五气之郁、五脏之郁、气血痰火湿食六郁、情志之郁的演变过程。“郁证”在现代中医学中的涵义主要指情志郁结,亦可称之为“郁病”。  相似文献   

16.
现在生活节奏的加快 紧张焦虑迷茫等心理现象日益增多 在男科的临床实践中 因情志"气机"紊乱导致的各种疾患 屡见不鲜 而在中医学理论中与郁症密切相关的。 郁症是指因心不畅 忧思郁结为主所产生的一系列病症 常以气郁为主 包括血 痰 食 火 湿诸郁 亦称为六郁证.男科郁证 则是指上述诸郁在男科疾病中的特定表现。  相似文献   

17.
柴丽  徐航 《国医论坛》2010,25(5):5-5
<正>郁证,古谓之"郁",是指由于情志不舒、气机郁滞而引起的疾病的总称。郁证范围甚广,正如古人郑守谦所说:"郁非一病之专名,乃百病之所由起也。"郁证在概念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内经》所论五郁之治和朱丹溪倡言六郁之说均属广义之郁证,正如  相似文献   

18.
郁证是临床常见的病证。其病情常复杂多变,既不是一个独立的病,并非是一个单独症状,现将其辨证分型介绍如下: 《丹溪心法·六郁》曰:“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佛郁,诸病生焉,故人身诸病,多生于郁。”它的症状机理就是郁滞于内,滞留不发,诸郁相因,互为兼夹,寒热并见,虚实错杂,在疾病过程中反映出脏腑气机阻滞,气血津液运行紊乱,失其通畅条达。临床上客观指标有时不是显而易见,而患者则自觉痛苦明显。《内经》曰:“郁极乃发,迂时而作。”可以理解为一般郁证未到一定程度,蕴郁于内,尚未显现于外。如果将郁证仅局限于情…  相似文献   

19.
中医郁证分为广义郁证和狭义郁证,广义郁证是由于七情不遂、气机郁滞所导致的一类病证,狭义郁证包括西医学的抑郁症、焦虑症等疾病,其患病率、致残率均高,对患者身心和社会均造成影响,故探索狭义郁证的治法非常重要。从病因病机、辨治思路、临证分型等方面系统阐述张杰教授治疗郁证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张杰教授认为郁证以情志失调为主,六郁互杂为辅,肝脾失调为本;治疗上理气开郁,虚实分治,肝脾建中。  相似文献   

20.
栗锦迁教授认为郁证的发生主要与个人的体质因素、情志因素有关,外加外界环境的影响使得人体气机郁滞,而生郁证。栗师强调对于郁证应当中医辨证为主,再辅助结合西医辨病,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对郁证的中医证治,有独道的见解,主张根据病情分清郁证气血痰火食湿郁何郁为主,多用越鞠丸加减,对郁证的治疗有显著的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