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双源CT血管成像(DSCTA)在Willis环区动脉瘤的诊断、分型及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术前采用DSCTA检查筛选颅内动脉瘤患者26例(33个).采用Seldinger技术,在DSA引导下行全脑血管造影,了解动脉瘤位置、形态、大小,测量瘤颈及瘤体直径;再根据不同的解剖学形态选用不同的介入栓塞方法治疗.结果:术前DSCAT和DSA检查对颅内动脉瘤的大小、位置、形状显示一致.26例患者共33个动脉瘤均成功栓塞,完全栓塞18个,占54.54%;栓塞程度在95%以上12个,占36.36%;不完全栓塞3个,占9.09%.结论:DSCTA检查和DSA全脑血管检查可提供颅内动脉瘤的位置、形态、大小等影像解剖学资料,为动脉瘤的临床分类和治疗方法的选择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刘道军 《医学信息》2006,19(5):865-866
目的 探讨不典型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临床资料完整的6例不典型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CT表现。结果 6例单发的不典型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表现为不规则性明显分叶的软组织肿块,中、高度强化,可见洋葱皮样,螺旋样强化及网格状、索条状强化的血管影。影像表现与临床症状分离。结论 CT对不典型的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意义,与,临床表现结合必不可少。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CT静脉成像(CTV)在布加综合征(BCS)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研究。纳入2017年5月—2021年11月蚌埠市第一人民医院和蚌埠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BCS患者136例。其中男78例、女58例,年龄24~82岁。患者均经CTV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检查,对下腔静脉、肝静脉及侧支血管进行三维重建分析。观察项目:(1)观察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2)比较CTV与DSA在评估和诊断阻塞血管及BCS合并血栓、肝癌等的差异。结果 (1)BCS患者的CTV影像学表现:肝硬化,脾肿大,腹水,尾状叶明显增大,增强早期见尾状叶及肝左叶中央部分迅速强化,呈斑片状不均匀强化(中心扇样强化),延迟强化密度趋于均匀,并可见侧枝循环形成。(2)CTV与DSA在诊断肝静脉节段性阻塞、肝静脉膜性阻塞、肝静脉广泛性阻塞、下腔静脉节段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阻塞、下腔静脉膜性带孔阻塞及肝静脉和下腔静脉阻塞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13、0.00、0.00、0.44、0.13、0.25、0.80,P值均>0.05)。CTV诊断BCS合并肝癌(5例)优于DSA(0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0,P=0.046)。两者诊断BCS合并血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45,P=0.118)。结论 CTV可准确显示BCS患者的血管病变,具有与DSA相当的准确性,而且对合并肝癌的诊断优于DSA,可为BCS的术前诊断和临床治疗方案制定提供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16排螺旋CT一次扫描同时完成冠状动脉、主动脉和肺动脉CT血管成像(CTA)检查对鉴别高危胸痛的价值。方法2005年12月至2007年6月在笔者医院住院及急诊胸痛患者38例,其中男性21例,女性17例,年龄47~76岁。临床症状为胸痛、胸闷、憋气、心前区不适等。检查时,心率要求70次/分以下,心率快者给予含服倍他乐克,心率符合要求后扫描。应用TOSHIBA AQUILION 16排螺旋CT,先行胸部CT平扫,然后利用回顾性心电门控技术行胸部CT增强扫描。应用VR、CPR等方法观察冠状动脉情况,应用电影显示、VR、MIP等方式观察肺动脉情况,应用MPR、CPR、VR等方式重建并观察主动脉情况。结果38例患者一次检查均可清晰显示肺动脉段以上分支、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左右主干及主要分支。共发现冠状动脉狭窄34例,肺动脉栓塞4例,主动脉夹层2例。从冠状动脉各支显示情况来看,显示最清晰的是左主干、左前降支近段、左回旋支近端,其次为右冠状动脉,再次为各主干分支,38例患者冠状动脉共显示247支,其中发现狭窄47支。肺动脉4、5、6级分支应用MIP、VR及电影显示均可清晰观察,共发现肺动脉栓塞4例,2例为一侧肺动脉干栓塞,其余均为两下肺动脉4、5级分支多发栓塞。结论16排螺旋CT一次动脉期增强扫描显示肺动脉、胸主动脉及冠状动脉,对胸痛病因的诊断及鉴别诊断效果可靠。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从技术上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栓塞的诊断的价值.方法 对62例临床疑诊肺栓塞的患者行64排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采用最大密度投影(MIP)、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容积漫游(VR)及仿真内窥镜等后处理技术,分析所获得的相关CT资料.结果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可较准确、清晰、全面地显示24例累及肺动脉及其分支共152处栓子的位置、形态、范围和程度.结论 64排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是肺栓塞及时准确无创的诊断方法,是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查办法,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明显的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基于冠状动脉CT血管成像(CCTA)分析斑块定量指标在冠状动脉血流动力学异常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纳入2020年7—10月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行CCTA检查的冠状动脉单支或多支局限性狭窄患者104例(共检出病变血管200支)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其中男63例、女41例,年龄45~83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多期增强扫描在肾细胞癌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38例肾细胞癌患者,男27例,女11例,年龄25~72岁(平均48岁)。全部采用CT多期增强扫描。结果均为单肾单发病灶,形态上呈圆形或椭圆形35例,形态不规则3例;有明显假包膜26例(68%);密度呈较均匀稍低密度27例(71%);31例(82%)肿瘤呈重度强化,5例(13%)呈中度强化,2(5%)例呈轻度强化。35例(92%)强化不均匀。95%的病灶强化均呈"快进快出"型。CT分期准确率为95%。结论CT多期增强扫描是肾癌术前诊断与鉴别诊断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8.
人肠系膜动脉多层螺旋CT成像及其解剖对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利用多层螺旋CT人肠系膜动脉成像与尸体标本上观察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对照,测量评价肠系膜动脉。方法 选取正常人230例,腹部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将图像进行后处理、三维重建后观测肠系膜动脉,然后对正常肠系膜动脉的多层螺旋CT图像与尸体解剖标本的肠系膜动脉进行分析比较。结果 1. 活体扫描成像测量人肠系膜动脉,其管径明显大于尸体标本肠系膜动脉测量值(P<0.05); 2. 肠系膜上动脉和肠系膜下动脉起始位置、分支类型及走行与已有尸体标本的资料结果有较大的差异; 3. 不同的重建方法各有其优越性,其中,STS-MIP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分支的级别。结论 多层螺旋CT增强扫描,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能较好地显示肠系膜动脉,并对其进行科学评价,其数据可靠,并可以进行大样本的测量研究。  相似文献   

9.
螺旋CT血管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评价螺旋CT血管造影(SCT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疑诊PE的20例患者进行螺旋CT血管造影成像(SCTA).结果 20例患者中确诊PE7例。7例PESCTA直接征象:肺动脉主干或分支内混合性、附壁性、中心性充盈缺损。间接征象:局限性肺纹理稀疏,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胸腔积液等。结论 螺旋CT血管造影具有准确、快速、无创性的优点,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具有广泛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99Tcm-MDP SPECT/CT在骨显像中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3年2月在我院行全身骨显像检查并同时行SPECT/CT检查的35例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患者的临床资料,以病理、影像或临床随访为依据,分析99Tcm-MDP平面显像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的定位、定性诊断能力。结果 本文35例患者共41处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病灶,其中全身平面骨显像定位准确14处(34.1%,14/41),SPECT/CT定位准确41处(100%,41/41),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26,P<0.05);SPECT/CT确定诊断35处(85.4%,35/41),全身平面骨显像确定诊断仅8处(19.5%,8/41),两者诊断准确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5.65,P<0.05)。结论 与全身平面骨显像比较,SPECT/CT显像在骨显像骨外放射性分布异常诊断中能够...  相似文献   

11.
亚秒级螺旋CT在肺动脉栓塞检查中的成像方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亚秒级螺旋CT对诊断急性肺动脉栓塞成像方法、技巧.方法 对20例临床上疑肺动脉栓塞的病例先行常规平扫,后经肘静脉注入对比剂.运用螺旋CT快速薄层扫描,并通过工作站三维重建技术对肺动脉主干及分支进行CTPA成像,研究肺动脉成像的最佳参数及操作技术,探索该成像技术在肺动脉栓塞疾病检查中的诊断价值。结果 20例患者检出7例肺动脉栓塞病人,栓塞表现肺动脉主干或分支腔内充盈缺损。结论 亚秒级螺旋CT肺动脉造影技术(CTPA)是急性肺动脉栓塞新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在成像技术完全可行,且安全、迅速、有效、无创.  相似文献   

12.
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诊断急性肺栓塞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均干  姜建威  周红英  常军  侯海燕 《中国微循环》2005,9(5):342-344,F0003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 lti-slice Helical CTMSCT)肺动脉造影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12名临床拟诊急性肺栓塞患者行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并行轴面及多平面重建(MPR)。结果CT诊断肺动脉栓塞8例,共发现肺动脉栓子38处,其中段及段以上栓子28处,亚段及以下5~6级分支10处。发现血栓栓塞血管直径最小者1 mm。腔内充盈缺损显示满意。结论MS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亚段及以下5~6级肺栓塞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在CT肺动脉血管成像(CTP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90例疑似肺栓塞(PE)患者随机分为常规组(n=45)和小剂量组(n=45),常规组行常规模式(120 kV,50 mL对比剂)的CTPA扫描,小剂量组行低管电压小剂量对比剂(80 kV或100 kV,30 mL对比剂)的CTPA扫描。比较两组图像质量及辐射剂量。结果:CT值和SNR在两组肺动脉主干和右肺S10段肺动脉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NR在两组肺动脉主干和右肺S10段肺动脉中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右肺S1段肺动脉中,常规组的CNR则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位观察者对图像质量分析有着极好的一致性(Kappa=0.865, P<0.001)。常规组CTDIvol、DLP、ED值分别为(8.89±1.96) mGy、(296.5±78.4) mGy[?cm、(4.45±1.76) mSv,均明显高于小剂量组的(3.12±0.68) mGy、(99.6±17.3) mGy[?cm、(1.09±0.27) mSv(P<0.05),小剂量组的ED值相比常规组降低约76%。结论:小剂量低辐射手动触发技术应用于CTPA中是可行的,在获取满足诊断需求图像质量的同时,能够有效减少辐射剂量及对比剂用量,提高检查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 CTA 显示椎动脉第一段(V1) 血管硬化等病变及血管走行的准确性.方法 我们对临床诊断为椎基动脉供血不足的病人的64根椎动脉流入口及V1段进行CTA检查,其中26根椎动脉进行了DSA检查,记录其钙化、狭窄及解剖变异等表现,并对CTA和DSA的检查结果 进行比较.结果 CTA能显示所有病例椎动脉的流入口,DSA检查显示了26 根血管中的21根椎动脉流入口,另5根椎动脉开口显示不清.CTA显示有22根血管开13狭窄,36根椎动脉V1段延长迂曲.DSA 诊断的开口狭窄在CTA检查中都能清晰显示,但有3根椎动脉CTA显示了狭窄,而DSA未能充分暴露椎动脉狭窄段.结论 椎动脉CTA检查对椎动脉开口及起始段的显示明显优于椎动脉DSA,又有安全、便宜、方便的特点,可以大范围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解决传统模糊连接度难以较好分割CT图像肝血管、需要多个种子点和较耗时等问题。改进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对最新的Jerman血管增强算法进行改进;将改进的血管增强响应引入模糊亲和度函数;使用Otsu多阈值算法代替置信连接度,进行模糊连接度算法的初始化。预处理包括自适应S型非线性灰度映射和各向同性插值采样;随后,执行改进的Jerman血管增强算法;再将其增强响应引入模糊亲和度函数,同时利用Otsu多阈值算法统计前景目标信息,对模糊连接度进行初始化;最终,结合单一种子点实现三维肝脏血管的自动分割。选用内含20例CT的公开数据集,定量评估改进的血管增强算法和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评价标准主要包括对比度噪声比、准确性、敏感性和特异性。该血管增强算法的平均对比度噪声比为8.43 dB,优于传统血管增强算法。该血管分割算法的准确性达98.11%,优于基于置信连接度的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算法、区域生长算法和水平集分割算法。此外,在分割算法的耗时方面,该算法也具有明显优势。提出的三维分割方法能有效解决传统模糊连接度分割CT影像中肝血管结构的不足,可提升分割精度和效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排螺旋CT探讨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诊断结直肠癌的研究价值及临床应用。方法从2012年10月~2013年10月来我院接受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的疑似结直肠癌患者中随机选取60例进行临床研究。结果疑似患者中有结直肠癌患者中31例(男18例,女13例),螺旋CT诊断结直肠癌的主要征象是平扫为肠腔内实质性肿块,肠壁局限性不规则增厚及肠腔非对称性狭窄等,增强为均匀或不均匀强化。分期的总符合率为67.6%。结论在临床应用中利用双排螺旋CT水造影检查技术诊断结直肠癌患者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使用。  相似文献   

17.
蒋威  徐爽 《医学信息》2019,(7):170-171,174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泌尿系结石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1例泌尿系结石患者中,7例直接行泌尿系CT平扫后+三维重建,4例先行CT平扫,后进行尿路造影检查(CTU),两种方法扫描后应用容积重建(VR)、多层面重建(MPR)及曲面重建(CPR)等技术来分析观察结石的形态、大小、密度、数目以及发病部位。结果 11例结石患者中,阳性结石10例(CT值约500 Hu~1100 Hu),阴性结石1例(CT值约40 Hu),共35枚结石,鹿角状9枚,结节状26枚。单纯肾结石3例,单纯输尿管结石1例,肾结石合并输尿管结石6例。合并不同程度肾积水7例,合并肾周筋膜炎和输尿管周围炎1例。结论 多层螺旋CT后处理技术在治疗前可准确评估泌尿系结石的状态,有助于临床泌尿系结石的诊断。  相似文献   

18.
肺栓塞为一种常见病,其临床死亡率及误诊率较高.影像检查是肺栓塞诊断的重要手段.特别是多层螺旋CT(MSCT)的应用使得肺栓塞的影像诊断研究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使肺栓塞的早期诊断及准确率明显提高.本文对近年来CT在肺栓塞诊断技术、时展及价值进行相关文献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