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刘跃  王海波  李莉 《中国康复》2014,29(6):450-451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2组各20例,2组均行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跪位平衡训练法,观察组采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法。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起立-行走测试(TUGT)评定患者平衡能力。结果:治疗4周后,2组BB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TUGT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跪位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条件的脑卒中偏瘫患者4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例,2组均采用常规康复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加入跪位躯干强化训练方法。2组患者每天训练1次,每次60 min,每周练习6 d,持续6周。治疗前后分别用Berg平衡量表(BBS),起立-行走测试(TUGT)、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平衡、步行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变化。结果6周治疗后,2组BBS、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TUGT较治疗前均缩短(P<0.05);观察组的BBS、TUGT、MBI值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跪位躯干强化训练能有效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步行功能,提高患者ADL。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躯干强化训练组(观察组)与常规康复治疗组(对照组),每组30例。2组均接受常规药物与康复治疗,观察组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训练配合蹲起训练。患者平衡功能的评定采用平衡障碍严重程度分级和Fugl-Meyer平衡功能评定量表,步行能力的评定采用Holden功能步行分级。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躯干强化训练配合蹲起训练可明显改善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强化躯干肌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90例偏瘫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5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方法进行治疗,治疗组患者同时给予强化躯干肌训练。分别于治疗前、后对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TCT)、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定。结果2组患者经治疗后其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改善(P〈0.01),并且治疗组患者各项指标的改善幅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进一步分析后还发现,患者躯干控制能力分别与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呈正相关。结论强化躯干肌训练对偏瘫患者平衡及步行功能均有积极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躯干强化训练对脑卒中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与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51例Pusher综合征患者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5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同时接受躯干强化训练.选用躯干控制试验、Fugl-Meyer量表中的平衡部分、Berg平衡量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进行评定;同时记录开始治疗后患者达到I级坐位平衡与I级站立平衡所需的天数.结果 2组患者的躯干控制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功能在治疗4周后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组间比较,治疗组各项功能改善更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治疗组达到I级坐位平衡与站立平衡所需的天数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躯干强化训练可有效改善Pusher综合征患者平衡及步行能力,并能加快其恢复的进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能力的疗效。 方法选取脑卒中后偏瘫患者46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患者采用运动再学习技术、Bobath技术等常规康复训练,每次训练60 min。治疗组采用与对照组相同的治疗方案,但每次训练40 min后再进行20 min的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2组患者均于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治疗后)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来评定患者的下肢运动能力、平衡能力和步行能力。 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各项指标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FMA评分、BBS评分、Holden步行能力分级和10 m步行时间分别为(23.18±3.77)分、(39.49±8.39)分、(2.97±0.63)级和(104.30±42.75)s,各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系列髋关节强化训练可显著改善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7.
朱勤贤  周湘明 《中国康复》2019,34(11):563-566
目的:探讨分析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对于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障碍的疗效。方法:将125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63例和对照组62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内科药物治疗和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头针治疗,2组患者训练前后评估Fugl-Meyer评定量表运动功能部分(FMA)、Barthel指数(BI)、Berg平衡量表(BBS)、Holden功能步行分级(FAC)、站立走计时测试(TUG)。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FMA、BI、BBS、FAC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1),并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1);2组TUG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较对照组的时间更少(P<0.01)。结论:头针结合康复训练可以明显改善脑卒中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能力、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与稳定支撑面训练相比对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的改善情况。方法:将50例发病时间在3周内的脑卒中偏瘫病例随机分为试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试验组接受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对照组则接受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每次30min,每周5次,共8周。在治疗前后,采用Brunel平衡量表和10m步行测试分别对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进行评估。结果:治疗8周后,试验组的Brunel平衡量表总分和迈步部分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2),试验组的10m步行测试速度显著快于对照组(P=0.01)。结论:对于单侧脑卒中偏瘫早期患者,不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相比稳定支撑面躯干稳定性训练能更加有效地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速度。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太极拳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功能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Brunnstrom肢体功能恢复分期Ⅳ期、平衡功能障碍Berg评分21—40分、步行功能障碍(FAC)Ⅲ级的60例无严重认知和言语障碍的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和观察组(3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物理因子疗法,观察组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施加太极拳训练,两组均为1次/d,40min/次,6d/周,8周后观察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分别采用躯干功能量表(TIS)、平衡功能量表(BBS)、步行功能(FAC)和10m最大步行速度(MWS)进行指标测评。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前TIS值、BBB值、FAC以及10m MWS评定无显著差异性(P0.05)。经8周康复训练治疗后,对照组各测评指标较治疗前有非常显著性改善(P0.01);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基础上辅以太极拳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改善平衡功能、提高步行能力均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强化训练时间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步行功能恢复的影响。 方法选取符合入组标准的脑卒中偏瘫住院患者36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按每日训练时间的不同分为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每组12例,因失访3例,3组最终完成本研究样本数分别为12、11和10例。各组均在常规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下肢功能训练,训练时间分别为每日40、80和120 min,每周5 d,共训练4周。在治疗前及治疗2周和4周后,分别采用Holden步行功能分级(FAC)和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法(FMA)进行功能评定,并分别分析和比较强化训练前后3组患者FAC分级、FMA评分及独立步行情况。 结果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AC分别为(1.83±0.94)、(1.73±1.01)和(1.80±1.03)级,FMA分别为(19.17±5.52)、(23.00±4.71)和(19.40±7.90)分;治疗2周后,120 min训练组患者的FAC为(3.30±0.48)级较40 min训练组[(2.17±0.94)级]明显提高(P<0.05)。治疗4周后, 120 min训练组的FAC为(3.80±0.42)级,与80 min训练组[(3.18±0.60)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80 min训练组的FAC与40 min训练组[(2.67±0.65)级]同时间点比较,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的FMA分别为(25.08±4.46)、(28.64±3.56)和(25.90±5.19)分,分别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强化训练2周和4周后,3组之间FMA两两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强化训练前,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16.67%、18.18%和20.00%;治疗2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3.33%、36.36%和100%,120 min训练组分别较40 min训练组和80 min训练组均有明显提高(P<0.05),但40 min训练组与80 min训练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治疗4周后,40 min训练组、8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三组患者中达到独立步行患者所占比例分别为58.33%、90.91%和100.00%,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120 min训练组独立步行功能改善的效果较40 min训练组更为明显(P<0.05),但40 min训练组和120 min训练组分别与80 min训练组比较,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rt;0.05)。 结论强化训练可促进脑卒中患者步行功能的恢复,且训练时间越长,治疗效果越明显。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头针联合助行功能性电刺激(FES)对脑卒中患者步行及平衡功能的影响。方法:采取平行随机对照研究,纳入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步行功能障碍患者36例,随机分为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和助行FES组,每组各18例。两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助行FES组加助行FES,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增加头针干预。训练及头针每次30min,两组干预均为1次/d,持续1周。分别在干预前、干预1周后行功能性步行能力量表(FAC)、起立-行走计时测试(TUG)、10m步行计时测试(10MWT)6min步行试验(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及长度)的评定并分析干预周期中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①36例研究对象均完成了整个试验,两组干预基线情况一致(P>0.05);②干预前后组内对比,步行功能(TUG、10MWT、6MWT)和平衡功能(睁、闭眼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均较干预前提高(P<0.05);③干预前后组间对比:头针联合助行FES组对平衡功能闭眼时运动轨迹面积和长度的改善优于单纯助行FES组(P<0.05),步行功能和平衡功能(睁眼状态下),两组干预前后差值对比无显著性意义(P>0.05);④研究中无不良事件,无脱落。结论:头针联合助行FES可以有效改善脑卒中后步行功能及平衡功能,其改善平衡功能的效果优于单纯助行FES。  相似文献   

12.
摘要 目的:探讨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慢性期脑卒中患者的步行与平衡功能的影响。 方法:将21例符合纳入标准的慢性期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10例)和对照组(11例)。试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的基础上进行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两组患者的训练均为40min/次,2次/d,5d/周,共治疗8周。在治疗前及治疗进行的第4周和第8周采用10m步行测试、Berg平衡量表测试、6min步行测试和功能性移动分级对患者进行评估。 结果:在第4周及第8周的评估中,除对照组患者在第4周的功能性移动分级外,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显著提高(P<0.05)。在第4周的评分中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17);在第8周的评估中试验组患者的除功能性移动分级评分外其余3项评估的分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7)。 结论:对于慢性期脑卒中患者,基于现实环境的功能性训练比常规治疗区内的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更有效的改善其步速、平衡和行走距离,促进患者回归家庭,融入社区。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平衡垫训练对偏瘫儿童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北京博爱医院偏瘫儿童3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5例。对照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60min,观察组每天进行常规康复训练40min及平衡垫训练20min,共4周。训练前后分别对2组儿童采用10m步行测试(10MWT)、“起立-行走”计时测定(TUGT)、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患侧步长、步宽、动态及静态压力中心(COP)椭圆面积进行评定。结果:训练4周后,2组10MWT及动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提高(均P<0.01),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TUGT及静态COP椭圆面积均显著降低(均P<0.01),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训练后,2组步宽均显著减小(均P<0.01),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侧步长训练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训练后观察组患侧站立阶段百分比较治疗前及对照组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平衡垫训练结合常规康复训练能有效改善偏瘫儿童的平衡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用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躯干、骨盆及下肢,对其改善运动功能、平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48例偏瘫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4例,2组均进行常规康复治疗,而观察组则在常规训练基础上增加Bobath球训练患者的躯干、骨盆及下肢。治疗前后分别采用简化Fugle mayer评定法(FMA)、Berg平衡量表(BBS)、10m步行时间(10MWT)、6min内步行距离测定(6MWT)、Holden步行功能评定(FAC),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MBI)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者FMA、BBS、MBI、FAC与6MWT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观察组更高于对照组(P<0.05),2组10MWT较治疗前明显减少(P<0.01),且观察组更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的基础上进行Bobath球训练偏瘫患者,可以改善其运动功能、平衡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提高其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电子助行仪对脑卒中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将6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患者均进行常规运动治疗,对照组和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分别佩戴动态踝足矫形器和电子助行仪进行训练。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BBS)和10m 最大步行速度(10m MWS)对患者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前,佩戴装备后,2组患者组内比较,10m MWS较未佩戴装备时均明显提高(均P<0.05)。治疗2周后,无论是否佩戴装备,2组患者BBS评分及10m MWS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5);未佩戴装备时,观察组10m MWS较对照组明显提高(P<0.01)。结论:佩戴踝足矫形器或电子助行仪均能改脑卒中患者的平衡功能,但电子助行仪在提高患者步行速度方面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反重力跑台训练系统在老年脑卒中患者平衡及步行训练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60例老年卒中住院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均予常规康复训练及步行训练,研究组加用反重力跑台步行训练,连续治疗12周,并在治疗前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Tinetti步态评估量表、10m最大步行速度测试评估患者平衡及步...  相似文献   

17.
目的:为了探索双重任务(DT)训练对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的平衡及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40例脑卒中后共济失调患者随机分为DT组和单一任务(ST)组各20例,ST组接受常规运动训练,DT组在常规训练里的步行训练时接受DT训练.治疗前及治疗4周后对2组患者进行以下评定:单一任务模式的计时起立-走测试(TUG-S)、运动双重...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患侧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的影响。方法:将脑卒中后偏瘫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增加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等速肌力训练,治疗前及治疗6周后采用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评定患者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的峰力矩(PT)、屈伸肌的总功(TW),运用意大利Walkerview数字化跑台步态分析系统评定患侧下肢髋、膝和踝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OM)及步长、触地时长。结果:治疗6周后,2组髋关节及躯干的屈伸肌PT和TW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均P<0.05);2组髋、膝和踝关节的屈曲、伸展角度较治疗前均扩大(均P<0.05),步长和触地时长均增加(均P<0.05),且观察组的各项数值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均P<0.05)。结论:患侧下肢髋关节及躯干的屈肌和伸肌等速肌力训练对提高脑卒中后偏瘫患者步行功能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值得临床参考应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平衡和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选择符合治疗条件的56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和B组各28例,A组采用常规康复训练,包括平衡训练、PNF技术、Bobath技术、姿势控制训练等,按照预先设计好的动作进行训练,每天50min。B组按照A组相同训练计划每天训练30min,加用悬吊运动疗法进行训练20min,持续治疗30个工作日。分别对2组患者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易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FMA)、Berg平衡功能评分(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进行评估。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下肢FMA、BBS、Lindmark平衡反应测试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并且B组下肢FMA、BBS评分、10m最大步行速度的改善幅度较A组显著(均P0.05)。结论:悬吊核心稳定训练可以改善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平衡功能和步行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