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利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叶天士治疗泄泻的用药配伍规律。方法:统计《临证指南医案·泄泻》中所使用的药物,利用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叶天士治疗泄泻的高频药物为茯苓、陈皮、人参、泽泻等,多属利水渗湿、化湿、温里、补阳、补气类药,对高频药物聚类分析后可以分为4类,主要针对泄泻湿滞化热证、湿聚气滞证、脾肾阳虚证、寒热错杂证;关联性较大的药物有厚朴—茯苓→陈皮,厚朴—泽泻→陈皮,厚朴—茯苓→泽泻,厚朴—陈皮—茯苓→泽泻,厚朴→陈皮。结论: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方法对叶天士治疗泄泻用药规律的总结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在临床实际中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肺胀方剂配伍的核心药物及其关联关系,揭示其配伍规律。方法 整理古今方剂文献资料,共搜集肺胀方剂194首,分别采用关联规则、层次聚类等方法进行分析。结果 关联分析结果见支持度在20%以上的药物为甘草、杏仁、麻黄、半夏、茯苓、陈皮、五味子,主要3味药组为杏仁-麻黄-甘草、麻黄-甘草-半夏、麻黄-五味子-细辛等;层次聚类发现麻黄、甘草、半夏、干姜、桂枝、五味子、细辛温肺化饮聚类;石膏、杏仁、麻黄、甘草宣泄肺热聚类;陈皮、枳壳、桔梗理气化痰聚类;当归、桃仁、川芎、竹沥活血祛瘀化痰聚类;附子、白术、茯苓温肾健脾聚类。结论 肺胀方剂具有宣肺化痰、温肺化饮、清热泻肺、活血祛瘀、温肾健脾等配伍特点。该结果对临床治疗肺胀相关疾病的辨证用药有所启示。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究温病学古方中苍术相关药对、药组及其配伍规律。方法:以明清时期及近代温病相关著作中收载的温病方剂为主要来源,整理含有苍术的方剂并建立数据库,运用频次分析和关联规则分析挖掘苍术在温病治疗组方中的核心药对、药组及其配伍规律。结果:收集温病方剂1547首,其中44首含有苍术,与苍术配伍频次较高的中药有甘草、藿香、陈皮、厚朴、茯苓、羌活、防风、滑石、生姜等;归类分析药性后发现苍术配伍药物以解表药频次最高,清热药次之;苍术+藿香、苍术+陈皮、苍术+厚朴为高支持度药对,苍术+藿香+陈皮、苍术+藿香+厚朴+陈皮为高支持度药组。结论:苍术在温病组方中具有重要配伍意义,可对温病过程中与寒、湿相关的肺、脾、胃、肠等证候发挥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基于中医传承辅助系统软件,分析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组方用药规律。方法:通过中国知识资源总库(CNKI)收集近10年来中医药治疗儿童肥胖症的方剂,应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逐一录入方剂信息,建立方剂数据库,利用软件数据挖掘方法,分析治疗儿童肥胖症方剂的组方规律。结果:共纳入137首相关方剂,涉及155味中药,使用频次前10位的药味为茯苓、白术、泽泻、陈皮、半夏、山楂、炙甘草、大黄、决明子、厚朴,常用药对为白术与茯苓、半夏与陈皮、陈皮与茯苓、茯苓与泽泻等,发现核心药物组合8对,挖掘出新处方共8个。结论:近年来治疗儿童肥胖症组方以健脾祛湿化痰为主;基于熵层次聚类算法的新方以补虚与泻实为主,新方的药物大多为药食同源之品,如茯苓、陈皮、山楂、荷叶、山药等。因儿童治病依从性差,今后食疗将成为治疗儿童肥胖症的一大趋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吐酸病的中医用药特点及规律。方法检索《中华医典》中关于吐酸病的证治文献,经过数据标准化处理并建立数据库,运用中医传承辅助系统挖掘其用药规律。结果文中纳入292首处方,涉及中药146味,用药频数最高的前10味药依次是为陈皮、甘草、茯苓、半夏、干姜、白术、人参、吴茱萸、厚朴、木香,得到了治疗吐酸病的核心药物为茯苓、甘草、人参、白术、陈皮、半夏、干姜、厚朴,核心组合12个,并推演出新处方6个。结论理气降逆、健脾益气、平调寒热是治疗吐酸病的重要治法;文章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对吐酸病用药规律进行探讨,对吐酸病的临床治疗能提供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对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治疗眩晕方剂用药规律的数据挖掘研究,以期对临床治疗眩晕提供参考,并为研发治疗眩晕的中药新药提供依据。方法收集整理汉代以来15位著名医家对眩晕的论述及医案共128条(方剂),输入"中医传承辅助系统(V2.5)",采用改进的互信息法、关联规则、复杂系统熵聚类、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对眩晕数据库中的证候统计、药对、角药、药物关联规则、核心药物组合演变与提取、新方发现进行研究。结果眩晕证候最多的是肝阳上亢证(30次,23.4%);最常见单药是茯苓(49次,38.3%);其中最常用的对药是炙甘草-白术(29次,22.7%);最常用的角药是炙甘草-白术-茯苓(17次,占13.3%);关联度高的药物组合有白术+当归→炙甘草(置信度为0.937 5)。得到22组3味药的核心组合,核心药物为:人参、白术、炙甘草、陈皮、茯苓、当归;得到治疗眩晕的11个新候选处方。结论提示今后研发治疗眩晕中药新药时优先以肝阳上亢证为适应证;单药、对药、角药优先考虑:茯苓、炙甘草、白术;配伍规律优先考虑:白术、当归配伍炙甘草,陈皮、白术配伍人参等;核心方剂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桑叶-白术-菊花等;新候选方优先考虑:茯苓、茯神、炙甘草、陈皮,桑叶、菊花、白术、人参等。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处方的组方配伍规律。方法 收集国家及各省市卫生健康委、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关于疫情确立的中医药诊疗方案,以及中英文数据库中已公开发表的相关文献,整理其中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方药,运用关联规则、药物复杂网络关系和基于主成分分析(PCA)降维和K-Means算法进行药物聚类,分析组方核心药物和配伍规律。结果 纳入治疗方剂共639首,共涉及单味中药237味。频繁项集结果显示支持度较高的药物有甘草、杏仁、麻黄、石膏、黄芩、半夏、藿香、茯苓、陈皮、苍术、厚朴、连翘等,主要为宣降肺气药、清肺解毒药、芳香化湿药等,并形成支持度较高的药对、药组如麻黄、杏仁、石膏、黄芩配伍,茯苓、半夏、藿香、陈皮配伍等;频繁且相关结果显示,有些药对支持度不高但关联紧密,如附子、山茱萸、人参,草果、槟榔等组成的药对;复杂网络结果显示以麻黄、杏仁、石膏、甘草、黄芩为核心,与厚朴、苍术、草果、槟榔、茯苓、连翘、半夏、藿香、陈皮等形成紧密关系;聚类分析获得6类药物社团,具有清肺解毒、芳香化湿、辟秽化浊、通腑解毒祛瘀、回阳救逆、补气养阴等配伍特征。结论 结合不同的数据挖掘方法可以从不同层面反映COVID-19用药与配伍特点,为中医药治疗疫病提供资料及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历代52位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类病证的164则医案进行分析,初步得出古代医家治疗该类病证的证治规律:明代治疗胸痹心痛以补益、行气、化痰止咳药最为常用,清-民国时期则以化痰止咳、行气、补益药最为常用;半夏、瓜蒌、茯苓、薤白、陈皮、甘草、白芍、当归、郁金、桂枝、旋覆花、白术、干姜、香附、杏仁、生姜、橘红、枳壳、吴茱萸、厚朴、木香、延胡索、人参、川楝子、栀子、桃仁、白豆蔻是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药物和有效药物;古代医家治疗胸痹心痛用药以温热性质为多,辛、苦二味居多,多入脾、肺、胃经。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药对泽泻-白术入手,以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为研究对象,探索该类复方的配伍规律和病-证-方之间的关联。方法:以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中医古籍文献数据库为数据来源,构建历代含药对泽泻-白术的方剂数据库,运用数据挖掘技术和R软件平台,归纳分析含泽泻-白术的方剂配伍和方证规律。结果:本研究共纳入308首含泽泻-白术的方剂,涉及中药203种,临床症状240个,证型122个,疾病95种。通过关联分析得出常用药对泽泻-白术配伍的高频中药有9味,与相关高频症状、证候、疾病密切相关的药组有16个;与药物配伍关联度较高的临床症状有腹泻、大便溏、小便短黄、小便不利等;证型有湿热内蕴证、膀胱湿热证和膀胱蓄水证,疾病有淋证、水肿和伤暑。结论:含泽泻-白术的方剂核心适应证为水液病,病机以脾虚水湿痰饮内生为主,治则治法与温化法有共通之处,在一定程度上诠释了方剂配伍理论和病-证-方的科学内涵,并为其相关复方研发、配伍用药及临床运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 通过挖掘中药复方专利治疗肾病综合征的用药及配伍规律,为临床遣方用药及新药研发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检索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库建库至2022年8月20日期间治疗肾病综合征的中药复方专利数据,应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构建方剂数据库,基于关联规则分析及聚类分析等数据挖掘方法,分析肾病综合征中药专利组方用药规律。结果 纳入中药复方专利126条,涉及中药430味,中药药性以温、寒为主,药味以甘、苦、辛多见,归经以脾、肝、肾、肺经居多。高频药物有黄芪、泽泻、茯苓、白术等。最常用对药为“黄芪-茯苓”,最常用角药为“黄芪-茯苓-泽泻”,重要关联规则有“白术,茯苓-黄芪”等,新方有“党参-茯苓-白术-淫羊藿-五加皮”等。结论 肾病综合征临床治疗及新药研发可以补虚泻实为法立方,重视培补脾肾,兼以活血、清热、利水,标本兼治。  相似文献   

11.
增强原代培养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力的中药筛选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探讨单味中药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力的影响。【方法】以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实验模型,实验组分别加入单味中药提取物,用MTT法观察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葛根、当归、白术、黄芪、山药、红花、牛膝、天门冬、知母、香附、枳实、陈皮、厚朴均可增强培养鼠胚脊运动神经元活力。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上述中药提取物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单味中药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活力的影响.[方法]以鼠胚脊髓运动神经元原代培养的实验模型,实验组分别加入单味中药提取物,用MTT法观察其对细胞活力的影响.[结果]葛根、当归、白术、黄芪、山药、红花、牛膝、天门冬、知母、香附、枳实、陈皮、厚朴均可增强培养鼠胚脊运动神经元活力.对脊髓运动神经元有保护作用.[结论]上述中药提取物对周围神经损伤的修复可能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与薛生白是清康熙、乾隆年间苏州著名的温病学家。他们对中医温病学的创立与发展作出了贡献,在祖国医学发展史上占有一席地位。就叶、薛二氏的生平事迹、社会地位、个人风格、学术观点,逐一加以评价,并就一些历史上的传闻轶事,进行客观的剖析。  相似文献   

14.
泽泻汤加味方治疗高血压最佳组方配伍的正交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泽泻汤加昧方降压效果的最佳组方配伍规律。方法取造模成功的高血压模型大鼠54只,随机分为9组。根据泽泻汤原方宗旨,确定泽泻(因素A)为君药;并以原方的用量比例泽泻:白术:5:2为基础,确定白术(因素B)的相应剂量;考虑到加用石菖蒲、泽兰(因素c)后的影响,确定石菖蒲、泽兰2味用量相等,2味用量之和不超过泽泻汤原方用量,设计为3因素3水平正交试验。各组按正交表中相对应的剂量配伍而成的水煎剂进行灌胃给药,连续4周。测定实验前后大鼠尾动脉血压及尿量变化。结果泽泻汤加味方降压效果最佳组合为:A1B1c3,即泽泻21g,白术9g,泽兰、石菖蒲各15g。结论泽泻汤加味方在泽泻:白术:5:2,且泽泻+白术=泽兰+石昌蒲的药用剂量时,降压效果最佳;其降压作用初期与利尿有关,长期降压作用与利水活血祛痰的综合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15.
《湿热论》是清代温病学派医家薛雪的代表性著作。该书以正局、变局作为纲领,对外感湿热证(症)辨治规律进行了较为详细地阐述。正局是湿热病病机变化之常,变局是病机变化之变。三焦辨治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常的治法,卫气营血辨治则是针对病机变化之变的治法。三焦传变的不同阶段中又常中有变,遂治法各异。常变思维贯穿于薛雪湿热病辨治的全过程。  相似文献   

16.
整理并分析《临证指南医案》中调治脾胃病证的方药,归纳叶天士调治脾胃病证遣方用药有如下特色:扶正为先;通补为用;药食同源;喜用药汁。  相似文献   

17.
目的 通过数据挖掘分析中医药治疗肺结节的用药规律,为新药研发提供参考。方法 通过采集临床医案数据,采用关联规则分析法、聚类分析法、改进的互信息法等数据挖掘方法,统计分析用药组成特点,对用药频次、四气五味、归经、药物分类及组方规律、用药组合进行分析。结果 研究共纳入165个病例,涉及药物221味。其中麦冬、陈皮、白花蛇舌草等13味药物应用频次超过50%,陈皮-麦冬等为常用药对;苦、甘、辛为高频性味,肺经、胃经、脾经为高频归经,补虚药、清热药为高频药物类别;中药药对关联规则分析显示白花蛇舌草-石见穿关联度最高;基于聚类分析得到5首新处方和白花蛇舌草、苍术、石见穿等10种药物核心组合。结论 治疗肺结节主张在扶正的基础上散浊气,清毒结,化痰积,为进一步的科学研究及临床应用提供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18.
厚朴是我国重要的常用传统中药,通过对历代医家应用厚朴的考证,以及结合临床使用厚朴的实践经验,概括出临床应用指征,并考证了古今使用厚朴的剂量变化趋势,系统论述了厚朴的现代药理研究及历代炮制方法。临床应用之时,若能明确厚朴之临床使用指征,使用剂量合理、炮制得法,再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必将充分发挥其行气降气,宽中除胀,燥湿涤痰之效,在临床必大有所用。  相似文献   

19.
乌梅、生姜对二陈汤功效影响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二陈汤有明显的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六味二陈汤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 ,作用强度为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 >四味二陈汤高剂量 >四味二陈汤低剂量。二陈汤有明显促进胃肠蠕动的作用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和四味二陈汤高剂量作用强度均与橘皮竹茹汤和厚朴温中汤相当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作用明显优于四味二陈汤低剂量 ,作用强度为 :六味二陈汤高剂量 =四味二陈汤高剂量 >六味二陈汤低剂量 >四味二陈汤低剂量。提示乌梅、生姜对二陈汤燥湿化痰 (有形之痰 )的影响较大 ,对二陈汤理气和中作用也有影响 ,但可被半夏、陈皮、茯苓、甘草剂量的加大所掩盖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方法应用计算机检索CNKI等医学数据库中以补肾法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临床研究报道,以EXCEL 2003软件建立数据库,收录数据进行药的频率,归经和功效的统计分析;并分析方剂中药对的应用规律。结果在62首方剂中,出现了104味中药,出现频次共为622次,在药物核心系数的统计中,黄芪、地龙、水蛭、川芎、当归、牛膝等药物的核心系数较高;在归经的统计中,归肝经、肾经、心经、脾经的药味和积分比较高;在功效的统计中,补益、活血化瘀和平肝熄风类药物的使用次数较高;在药对的统计分析中,黄芪、地龙、川芎、水蛭等药对的使用频率较高。结论利用Internet和计算机技术对中药在组方中的核心系数、归经、功效和药配对的频率进行统计,能发现补肾法为主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用药规律,这能为临床提供有力的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