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肱二头肌长头腱的不同处理策略对肩袖修复术后恢复的影响。方法 81例行关节镜下肩袖修复的患者,根据治疗策略分为三组:对照组(单纯肩袖修复)23例,切断组(肩袖修复并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术)30例,固定组(肩袖修复并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后缝合固定术)28例。比较三组术前及随访期间的美国肩肘外科协会(ASES)、视觉模拟疼痛量表(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结果术后6月和9月,切断组的各项评分高于其他两组(P005),术后1年及终末随访时,切断组和固定组的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关节镜下肩袖修复术中,采取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或切断后缝合固定可明显降低患者术后疼痛,促进功能恢复。前者的术后疼痛恢复时间更短,但两者的远期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PITT)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患者术后的康复护理方法。方法根据2007年3月至2009年3月收治的38例肩袖损伤合并肱二头肌腱长头腱损伤患者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PIrrr)治疗后(其中8例失访),制定了详细的康复计划,在理疗室配合下,术后第一天开始进行系统的功能锻炼至3个月左右。结果30例患者最终随访时均未出现Popeye畸形和二头肌痉挛症状。两组患者ASES评分,Constant—Murley评分与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分别为6.53,6.06,5.33;P〈0.01)。功能恢复良好,患者对手术后效果均表示满意。结论经皮关节内肌腱固定技术(PITT)是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损伤的有效方法,术后制定详细的康复计划,指导患者有效的康复锻炼,是患者功能恢复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冻结肩的可行性与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2020年3月至2021年3月于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确诊的65例冻结肩患者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治疗前超声检查测量肩袖间隙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的最短距离和喙肱韧带的厚度,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后1周、1个月及3个月行视觉模拟量表(VAS)疼痛评分以及Constant量表和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UCLA)量表肩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治疗前测量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至皮肤最短距离为(11.81±2.52)mm,喙肱韧带厚度平均为(2.69±0.42)mm。所有患者均成功进行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注药治疗。与治疗前评分比较,治疗后1周、1个月和3个月的VAS疼痛评分随时间延长而降低,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08)。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比较,治疗后3个月Constant量表和UCLA量表的肩关节功能评分改善不明显,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6)。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1个月、3个月Constant量表中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程度和肌力均得到改善,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6);与治疗后1个月相比,治疗后3个月的疼痛程度、日常生活能力、肩关节活动度和肌力均未见进一步改善,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16)。 结论超声引导经肩袖间隙注射可一次进针实现肩关节腔和三角肌下滑囊2个部位的注射,临床短期疗效满意,可作为冻结肩超声引导微创治疗的方案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经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滑囊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肩周炎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3月至2017年10月70例肩周炎患者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5例。研究组经超声引导下于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对照组采用传统解剖标志法于肩峰下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内注射消炎镇痛液,比较两组肩关节功能及VAS评分。结果研究组治疗后肩关节功能评分均高于对照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超声引导下于滑囊、肱二头肌长头腱鞘注射消炎镇痛液治疗肩周炎,可有效改善肩关节功能,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对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治疗冻结肩疗效的影响。 方法:81例临床诊断为冻结肩的患者,根据有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分为A组(合并腱鞘积液)、B组(无腱鞘积液),所有患者行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治疗,并在治疗前及治疗后2周行高频超声检查获得腋下关节囊(axillary recess capsule , ARC)厚度,同时行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 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相比,ARC厚度均明显减少,Constant-Murley评分均明显增高(P<0.05);A组与B组治疗后比较,A组Constant-Murley评分明显低于B组,A组ARC厚度明显高于B组(P<0.05)。 结论: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腱鞘积液能够影响冻结肩超声引导下关节腔注射治疗疗效。ARC厚度能够作为冻结肩超声引导下肩关节腔注射治疗效果评价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效果。方法筛选出本院康复科和骨科2018年5月到2019年5月收治的98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49例,分别行放射式冲击波治疗与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疼痛程度(VAS评分)、肩关节功能(CMS评分)、肩关节活动度(ROM评分)以及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的VAS、CMS、ROM评分均有随时间变化的趋势(P0.05),组间和时点间存在交互效应;观察组治疗后各时点的VAS、CMS、ROM评分均优于本组治疗前的评分以及对照组同时点的评分,P0.05。观察组的总有效率(95.9%)高于对照组(83.7%),P0.05。结论肌骨超声介入联合放射式冲击波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效果理想,可大大减轻患者的疼痛,增强肩关节功能,改善肩关节活动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治疗巨大肩袖撕裂的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单位2019年6月~2021年3月收治的50例因巨大肩袖撕裂伤入院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研究样本,基于手术方式差异进行分组:对照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缝线桥双排修补术;实验组25例,接受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比较两组Constant-Murley肩关节功能评分、短期疗效与再撕裂率差异。  结果  两组治疗后的疼痛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评分、关节活动度评分、肌力评分及Constant-Murley总分均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但实验组治疗后的Constant-Murley各维度评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 < 0.05)。实验组治疗总优良率(96.00%)高于对照组(64.00%)(P < 0.05);两组再撕裂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  结论  在巨大肩袖撕裂患者的外科治疗领域,选择肩关镜下肱二头肌长头腱切断联合缝线桥双排修补术行对症治疗,可在短期进一步改善患者的疼痛症状、关节活动度与肌力,提升生活质量,整体疗效确切,再撕裂风险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比观察应用肩关节腔注射加结节间沟阻滞与结节间沟阻滞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患者24例,随机分为两组:结节间沟+康复治疗组(A组,n=12),结节间沟阻滞+关节腔注射+康复治疗组(B组,n=12)。注射药物:(1)单纯结节间沟注射药物: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生理盐水至5 ml;(2)关节腔注射药物:0.5%利多卡因+甲强龙20 mg+生理盐水至5 ml+O_3(40%3 ml)。康复训练方法:被动内旋训练+肱二头肌拉伸练习。对比观察指标:肱骨内旋和后伸不同角度下,治疗前、后的VAS疼痛评分。结果 两组治疗前、后,不同肩关节活动角度(内旋和后伸)的VAS评分显示,B组的优良率明显高于A组,VAS疼痛评分值下降,关节活动度明显改善(P0.05)。结论 应用肩关节腔注射加结节间沟阻滞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炎方法可以更有效地控制疼痛,改善关节功能受限。  相似文献   

9.
背景:以往的研究中仅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肱二头肌腱沟入口偏离度进行定性描述,未进行定量测量.目的:通过分析健康志愿者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和内旋位MRI之轴位图像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及形态学改变,探讨肱二头肌长头肌腱MRI形态学特征以利临床评价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法:纳入35名无症状志愿者,在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内旋位进行MR扫描.2名评价者对MR图像进行评价,排除标准为具有肩袖、喙肱韧带、上盂肱韧带、滑车韧带病灶或退行性改变者.一名测量者在轴位3D WATSc序列的上、中、下3个测量层面上对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及形态进行测量.结果与结论:健康志愿者肩关节中立位、外旋位和内旋位MR轴位图像上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改变结果:①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中立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在内外方向的偏离度最大.②肱二头肌长头肌腱方向:肱二头肌长头肌腱的方向角度均为锐角,在中、下测量层面上,肩关节3个体位的肱二头肌长头肌腱角度之间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③形态:在下测量层面上,肩关节3个体位肱二头肌长头肌腱形态的改变具有显著性意义.结果显示健康志愿者肱二头肌长头肌腱位置、方向、形态与肩关节旋转体位具有潜在关联.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的疗效。 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3例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患者分为联合组、冲击波组及电针组。电针组给予电针治疗,冲击波组给予体外冲击波治疗,联合组则在电针治疗基础上辅以体外冲击波治疗,均连续治疗3周。于治疗前、治疗后1周、4周及8周时对3组患者进行疗效评定,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定患者疼痛改善情况,检测患者肩关节(前屈、后伸、外展、内旋)主动活动度(ROM),采用超声检测患者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 结果 治疗前3组患者疼痛VAS评分、肩关节主动ROM、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周时联合组疼痛VAS评分[(3.8±1.0)分]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降低(P<0.05),并且该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治疗后4周时联合组肩关节主动ROM[前屈(158.4±13.8)°,后伸(40.2±3.7)°,外展(110.3±20.3)°,内旋(40.3±5.7)°]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增加(P<0.05),结节间沟处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2.0±0.2)mm]均较冲击波组及电针组明显减小(P<0.05),且上述差异持续至观察结束时(治疗后8周时)。 结论 体外冲击波联合电针治疗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具有协同作用,能显著减轻患者疼痛,增加肩关节ROM,减小腱鞘厚度,该联合疗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identify the results of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of corticosteroid for biceps brachii tendinitis. In this randomized and prospective study, we evaluated 45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free-hand injection without ultrasound guidance (group A) and 53 patients who were treated by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group B). The mean age was 47 y (range, 28 to 72). The average follow-up was 33 weeks (range, 24 to 56). The visual analog scale score decreased from 7.1 ± 2.3 before injection to 4.2 ± 3.1 at follow-up in group A and from 6.9 ± 2.6 to 2.1 ± 1.9 in group B (p < 0.05). The Constant-Murley score improved from 31.4 ± 11.6 before injection to 73.5 ± 19.2 at follow-up in group A and from 32.5 ± 14.7 to 85.5 ± 10.3 (p < 0.01). The ultrasound-guided injection therefore demonstrated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ly greater degree of pain relief. However, the outcome of injection was not satisfactory for the patients who demonstrated severely frayed tendons at arthroscopy. There were no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the injection in both groups.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 under ultrasound guidance is a safe and well-tolerated procedure with a satisfactory rate of symptom relief in patients with biceps brachii tendinitis. (E-mail:awei3@sohu.com)  相似文献   

12.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肌肉能量技术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治疗产后女性骶髂关节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探索骶髂关节功能障碍对产后女性的特殊发病机理及物理治疗策略。方法:选取产后骶髂关节功能障碍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对照组采用干扰电疗法及抗阻训练等常规治疗;观察A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肌肉能量技术(MET)治疗和观察B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MET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CSE)治疗。比较3组治疗前、治疗3周及6周的视觉模拟评分(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及竖脊肌、臀大肌和股二头肌表面肌电均方根值(RMS)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各项指标治疗前后各时间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3周后,观察A组和观察B组竖脊肌RMS评分高于治疗前及对照组(P<0.05),且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组臀大肌和股二头肌RMS评分较治疗前及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VAS评分和ODI评分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均P<0.05)。治疗6周后,观察A组竖脊肌RMS评分较治疗3周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和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B组竖脊肌、臀大肌、股二头肌RMS...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穴位注射对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的治疗效果。方法将96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恢复期肌张力低下患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6例,对照组50例,均予以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穴位注射,对照组加用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注射液20 m g静脉滴注,观察3个月。治疗后采用徒手肌力法评定肌力,表面肌电评估系统评估肱二头肌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后两组患儿肱二头肌徒手肌力检查结果显著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肌电信号的肌电积分值及均方根值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且治疗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综合康复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局部穴位注射,有助于进一步改善患儿的肌力及肱二头肌的恢复状况。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部分或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患者12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42例、痛点注射组 43例和超声注射组43例(最终脱失7例)。3组患者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痛点注射组加行肩关节局部痛点注射,超声注射组加行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治疗前和治疗3周后对患者进行肩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nstant-Murley肩关节评分系统(CMS)各分项评分及功能独立性测量量表(FIM)中的自理能力评定,并比较3组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VAS评分较治疗前比较均明显降低(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评分均更低(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低于痛点注射组(P<0.05);3组患者CMS各项评分和FIM的自理能力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较对照组上述评分均更高(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痛点注射组和超声注射组临床疗效的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且超声注射组总有效率更高于痛点注射组(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肩袖三角间隙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较痛点注射结合常规康复技术治疗部分及全层小撕裂型肩袖损伤能更好地减轻患者临床症状,改善肩关节功能,提高日常生活自理能力,疗效更好。  相似文献   

15.
目的:关节腔内注射糖皮质激素是治疗冻结肩的有效方法,但在糖尿病合并冻结肩患者中报道较少,本研究探讨关节腔注射曲安奈德对糖尿病合并冻结肩保守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7月期间,在嘉兴学院附属第二医院门诊就诊的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88例,根据患者肩关节腔是否注射曲安奈德,分为激素组(CI组,42例)和非激素组(NCI组,46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治疗1个月、3个月和6个月后的肩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范围(ROM)、肩关节Constant评分和治疗6个月后两组Constant评分优良率。结果:CI组治疗1个月和3个月后的VAS疼痛评分分别为2.74±0.45和2.24±0.43,Constant评分分别为69.10±1.76和75.81±1.25,均优于NCI组(P<0.05);治疗后1个月内NCI组塞来昔布胶囊用量明显多于CI组(P<0.05);治疗6个月后,两组VAS疼痛评分、ROM、Constant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Constant评分优良率为76.2%,NCI组为6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肩关节腔曲安奈德注射治疗可以减轻糖尿病合并冻结肩患者早期疼痛,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是糖尿病合并冻结肩的有效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肉毒毒素注射结合针灸疗法对脑梗死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疗效以及治疗前后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并分析其机制。方法: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患者60例,随机分为3组各20例,A组采用A型肉毒毒素注射配合针灸以及康复训练,B组采用肉毒毒素注射及常规康复训练,C组则仅予以常规康复训练。治疗前后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Wolf运动功能评定、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并结合超声观察引起上肢屈肌痉挛肌肉的长度、厚度的变化,以及上肢运动的fMRI变化。结果:治疗3周后,3组患者Fugl-Meyer上肢功能评分及Wolf运动功能评定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5),且A组更高于B、C组(P<0.05)、B组更高于C组(P<0.05);3组改良Ashworth分级和Wolf评定时间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且A组更低于B、C组(P<0.05)、B组更低于C组(P<0.05)。A、B组患者在静息时肱二头肌长度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并接近正常人的肌长度;C组治疗前后肱二头肌长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组患者在静息时的肌纤维厚度、最大等长收缩的肌纤维长度和厚度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肱二头肌屈伸肌力均较治疗前及C组明显增加(P<0.05),C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A、B组患者SM1区激活面积及激活强度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2组SMA区和小脑激活区域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A型肉毒毒素联合针灸疗法可以较好的缓解脑梗死后上肢局部肌痉挛,增加上肢活动的灵活性,以及患者的日常生活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评价超声评价局部注射治疗肩峰下滑囊炎(SAB)和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TLHBB)疗效的价值。方法 对42例SAB和/或TLHBB患者(100个病灶)行超声引导下穿刺药物注射;4周后复查超声,对比治疗前后滑囊厚度和积液、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和腱鞘积液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病灶滑囊厚度和积液、肱二头肌长头腱鞘厚度和腱鞘积液均较治疗前改善(P均<0.05)。结论 超声可用于评价局部注射药物治疗SAB和TLHBB疗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76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8例,2组均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对照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后进行运动想象训练,观察组在常规康复治疗基础上予以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治疗前后用表面肌电信号(sEMG)测定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的均方根(RMS)和中位频率(MF),采用Fugl-Meyer上肢评定量表(FMA-UE)、布朗茨手部测试量表(BzH)、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者进行评定。结果:治疗4周后,2组患侧上肢三角肌、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腕伸肌RMS和MF值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加(均P<0.01),且观察组以上指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2组患肢FMA、BzH及MBI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提高(均P<0.01),观察组以上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结论:运动想象联合优化运动技能训练可改善上肢肌肉sEMG指标,提高上肢和手功能,改善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干预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肩袖钙化性肌腱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56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8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康复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另行中能量(0.12~0.25mJ/mm2)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每周1次,共治疗4次。分别于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进行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肩关节功能评分(UCLA)评定;于治疗4周及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行钙化灶消失有效率比较。结果:治疗2周时,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均P<0.05),但VAS及ULCA评分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4周后,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结束后8周随访,2组患者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下降(均P<0.05),ULCA评分均较治疗前、治疗2周及治疗4周时明显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VAS评分更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ULCA评分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4周时,观察组肩袖相关钙化灶吸收情况较对照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8周随访时发现,2组患者有效率较治疗4周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均P<0.05),且观察组有效率更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能量聚焦式体外冲击波治疗可有效减轻肩袖钙化性肌腱炎患者疼痛、改善肩关节活动功能、促进钙化灶的消失。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水平位多关节上肢持续被动运动(CPM)训练对脑卒中患者肱二头肌的肌张力、肌力的疗效。方法60 例脑卒中患者分为治疗组(n=30)和对照组(n=30),均接受基础药物治疗和康复治疗;对照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治疗组接受常规作业治疗结合水平位多关节上肢CPM训练。均治疗1 个月。治疗前后分别用表面肌电分析系统进行肌张力、肌力的肌电分析。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肌力、肌张力均较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的肌力、肌张力较对照组改善更多(P<0.05)。结论水平位上肢多关节CPM训练能缓解脑卒中偏瘫患者肱二头肌肌张力,增强其肌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