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了解新疆阿克苏不同民族、性别成人胃食管反流病及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及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以指导临床治疗。方法:阿克苏地区上消化道症状患者650例,进行胃镜、病理检查及快速尿素酶试验和13C呼气试验。结果:(1)阿克苏地区汉族和维族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分别为14.2%和26.1%,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分别为7.6%和1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阿克苏地区男女胃食管反流病检出率分别为12.9%和14.4%;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分别为9.7%和3.3%,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阿克苏地区汉族和维族胃食管反流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4.0%和23.1%,反流性食管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检出率分别为25.0%和25.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克苏地区不同民族的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的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维族为高;而胃食管反流病、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的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2.
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Barrett食管、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的相关性.方法:胃镜诊断Barrett食管109例,反流性食管炎125例,及对照组70例,分别在其胃窦部大、小弯各取2块活组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及病理活检检测幽门螺杆茵.结果:Barrett食管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32.31%,反流性食管炎为33.78%,对照组为54.29%.Barrett食管和反流性食管炎分别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幽门螺杆菌可能对Barrett食管及反流性食管炎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3.
梁红亮  杨曦  陈旭平  蒋志凌 《华西医学》2012,(10):1479-1482
目的探讨和分析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感染之间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1月-2011年11月间胃镜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334例,所有患者均行快速尿素酶试验;其中反流性食管炎合并消化性渍疡57例,慢性非萎缩性胃炎102例。结果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为21.6%,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消化性溃疡,而在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中最多见并发慢性非萎缩性胃炎,解剖结构和动力障碍性疾病绝大多数并发于幽门螺杆菌阴性患者。A和B级反流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患者多于幽门螺杆菌感染阳性的患者。在A级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28.0%,B级为8.4%,C+D级为0.O%。结论反流性食管炎中幽门螺杆菌感染率低,幽门螺杆菌阳性的反流性食管炎多并发于消化性溃疡,提示幽门螺旋杆菌对反流性食管炎发病有一定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4.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关系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与反流性食管炎的关系。方法 选取78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胃镜检查时取活检行快尿素酶检测幽门螺杆菌,病理检查证实慢性萎缩性胃炎及萎缩程度,住院患者同时行血清抗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对照组为78例无反流性食管炎的同期就诊患者。结果 78例反流性食管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24例(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阳性者为54例(68%),统计性食管炎的幽门螺杆菌的幽门螺杆菌的感染率及慢性萎缩性胃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胃镜下的特点、病理特征、幽门螺杆菌感染情况以及糖尿病病程、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的影响。方法选取行胃镜及病理检查的2型糖尿病患者131例,并与同时期非糖尿病患者进行比较,并对糖尿病患者行糖化血红蛋白检测,观察血糖对胃病的影响。结果糖尿病组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5),糖尿病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47.3%(62/131),对照组幽门螺杆菌感染率33.0%(37/112)(P<0.05),糖尿病Hp阴性组中胃炎合并反流性食管炎检出率高于对照组(P<0.05)。糖尿病病程及糖化血红蛋白对胃病无明显影响。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高,对胃炎合并十二指肠病变及糜烂性胃炎检出率高,存在癌前病变的组织学特征的患者应保存高度的临床警惕性,定期进行内镜随访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测。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反流性食管炎与幽门螺杆菌( 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关系.方法 70例经胃镜检查确诊为胃-食管反流病患者为观察组,同期90例胃镜检查诊断为轻度慢性胃炎者为对照组,2组均行1 4C呼气试验及快速尿素酶法检测Hp,比较其结果.结果观察组Hp感染率31.4%,对照组54.4%,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Hp感染率较低,Hp可能对反流性食管炎具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7.
胆汁反流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胃镜和病理组织学诊断明确的104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及148例慢性胃炎的患者行Hp检测,比较两组患者Hp检出阳性率。结果 胆汁反流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22.1%,慢性胃炎组Hp阳性率为43.9%。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患者,反流的胆汁可能有抑制和杀灭Hp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周生勇  刘军兰  董新锋 《临床荟萃》2010,25(21):1881-1882
目的 探讨嘉峪关地区海尔曼茵感染(H.heilmannii,Hh)与反流性食管炎(GERD)的关系.方法 将内镜检查确诊的112例GERD患者,以Warthin-Starry银染法检测Hh,将检测结果与幽门螺杆菌感染(H.pylori,HP)检测结果,进行临床及病理结果对比分析.结果 GERD Hh阳性57例(50.8%)、HP阳性17例(15.2%),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Hh和HP混合感染阳性8例(7.1%).结论 GERD患者Hh检出率明显高于HP,说明GERD患者发病可能与Hh感染有关.Hh的感染可能与本地区普遍饲养猪、狗、猫等有关.  相似文献   

9.
胃粘膜病理及幽门螺杆菌检查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价值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邝小枫1崔毅朱定金幽门螺杆菌(HP)感染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文献报道胆盐能抑制HP生长,HP在胆汁反流性胃炎中检出率低,但也有人认为HP的检出与否胃胆汁反流无关。Dixon...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反流性食管炎(RE)与幽门螺杆菌(HP)的相关性。方法:收集经过胃镜确诊的RE患者203例及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216例,并在内镜下取两块黏膜组织采用快速尿素酶试验结合病理学检查(Giemsa染色)比较两组HP感染率,并将反流性食管炎按洛杉矶分类法分级,比较各级反流性食管炎的HP感染率。结果:203例反流性食管炎患者中HP感染率为37.93%,对照组为60.6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反流性食管炎A、B、C、D级HP感染率分别为40.45%、37.33%、34.62%、30.7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呈现反流性食管炎等级越轻,HP感染率越高的趋势。结论:HP感染有可能是反流性食管炎的保护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与反流性食管炎(RE)的关系。方法选择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RE)的80例患者(研究组)与同期就诊为慢性胃炎患者80例(对照组),均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再将80例RE患者中Hp感染阳性者29例随机分为两组,A组15例常规三联抗Hp+PPI治疗,B组14例仅PPI治疗。随访半年。结果 80例RE患者Hp感染率为36.3%,对照组80例慢性胃炎患者Hp感染率为86.3%,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患者各级之间Hp感染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A组15例根除Hp患者复发率(60%)高于B组(28.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根除Hp治疗后RE的发病率为14.5%。结论 Hp在RE的发病过程中可能起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2.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三种常见慢性胃炎关系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3种常见慢性胃炎(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方法:273例通过胃镜检查确诊为慢性浅表性胃炎、慢性糜烂性胃炎以及反流胃炎的患者,并用胃活检组织尿素酶试验检测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124例,HP阳性67例,阳性率为54.0%;慢性糜烂性胃炎96例,HP阳性89例,阳性率92.7%,胆汁反流性胃炎53例,HP阳性15例,阳性率34.0%。3组间HP阳性率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这3种常见慢性胃炎与HP感染存在着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儿童胃镜对小儿上消化道疾病的检出率及儿童胃病的幽门螺杆菌(HP)感染率.方法 对临床疑似上消化道疾病738例小儿进行胃镜检查,同时取胃黏膜做HP感染检测.结果 浅表性胃炎372例,占50.4%;浅表性胃窦炎285例,占38.6%,其中伴局部糜烂117例,局部萎缩42例,伴胆汁反流50例;糜烂性胃炎67例,占9.1%;反流性食管炎105例,占14.2%;十二指肠球炎151例,占20.5%;十二指肠球部溃疡91例,占12.3%;球后溃疡4例;幽门管口溃疡3例;胃溃疡5例.结论 儿童胃病中浅表性胃炎检出率最高,HP感染是小儿慢性胃炎及消化性溃疡的主要病因之一.儿童胃镜检查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病理组织学检查和快速尿素酶试验对76例胆汁反流性胃炎及22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患者行幽门螺杆菌检测,并与29例消化性溃疡患者作对照。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31.6%(24/76例),兼有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59.0%(13/22例),消化性溃疡组幽门螺杆菌阳性率为72.4%(21/29例),前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后二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胆汁反流在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幽门螺杆菌感染在消化性溃疡的发病中起主要作用。胆汁反流和幽门螺杆菌感染在胆汁反流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共同发病中互不明显影响,幽门螺杆菌感染所起的作用可能更大一些。  相似文献   

15.
幽门螺杆菌与胆汁反流性胃炎的关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王其山  苏若瑟 《中国内镜杂志》2005,11(11):1134-1135
目的研究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汁反流性胃炎关系。方法采用珠海珠信生物工程有限公司生产的幽门螺杆菌诊断试纸检测Hp。结果胆汁反流性胃炎Hp阳性率45.46%,病理均符合慢性胃炎的诊断。结论胆汁反流性胃炎Hp检出率低,是因为胆汁反流造成不适宜Hp生长的微环境,也有人认为一定量胆汁可杀灭Hp,Hp检测对胆汁反流性胃炎的诊断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反流性食管炎及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韦红  王裕宣 《临床医学》2007,27(12):14-15
目的分析反流性食管炎的病因及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自2005年8月至2006年8月7228例胃镜检出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相关信息。结果共检出反流性食管炎患者218例,检出率3.02%,其中男146例,女72例,男女之比为2.03∶1,年龄18-78岁,反流性食管炎的严重程度与患者年龄的增加有关经统计学分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检出食管裂孔疝患者161例,检出率为2.23%,其中男110例,女51例,男女之比为2.16∶1,年龄19-81岁,食管裂孔疝病人的平均年龄明显大于无食管裂孔疝的反流性食管炎病人(P〈0.01)。反流性食管炎合并食管裂孔疝患者75例,占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34.4%,占食管裂孔疝病人的46.58%。结论食管裂孔疝是反流性食管炎的重要病因,反流性食管炎与食管裂孔疝是互为因果和互相促进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检测胃癌、慢性胃炎患者血清中白细胞介素-34(IL-34)水平,探讨IL-34在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疾病中的表达情况,以确定IL-34能否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相关性胃疾病的血清学标志物。方法从270例患有胃部疾病的住院患者中筛选出39例胃癌患者和21例慢性胃炎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患者血清中IL-34水平,比较胃癌组、慢性胃炎组与40例体检健康者IL-34水平的表达差异。应用幽门螺杆菌抗体检测试剂盒检测上述患者和健康对照者幽门螺杆菌的感染情况。分析胃癌组和慢性胃炎组中IL-34与甲胎蛋白(AFP)、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CA19-9)的相关性。结果胃癌组IL-34的表达水平为6.57(3.86~9.71)pg/mL,慢性胃炎组IL-34的表达水平为12.71(2.89~19.42)p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血清IL-34水平均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465,P0.01;U=203,P0.01)。39例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阳性12例(30.77%),21例慢性胃炎组中,幽门螺杆菌阳性5例(20.81%)。在胃癌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阴性组IL-34的表达水平为7.29(5.07~9.71)p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294,P0.01)。在慢性胃炎患者中,幽门螺杆菌阴性组IL-34的表达水平为13.60(2.80~19.41)pg/m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有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U=157,P0.05)。结论血清IL-34水平在胃癌、慢性胃炎中表达增高,可以作为幽门螺杆菌感染阴性的胃癌、慢性胃炎的血清学标志物。  相似文献   

18.
<正>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与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以及胃癌的相关性已经得到证实[1~2],而HP感染与反流性食管炎(refluxesophagitis,RE)的关系目前尚无定论[3]。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热休克蛋白60(Hsp60)抗体与慢性胃炎的关系.方法 选择慢性浅表性胃炎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14C尿素呼气试验(14C-UBT)及活检组织病理染色检测Hp感染,采用间接固相免疫分析技术测定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表达情况,并对胃镜活检标本行病理检查了解胃黏膜炎症情况.结果 ①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表达阳性率为27.2%,慢性萎缩性胃炎为59.2%.Hp感染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率明显高于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P《0.01).②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Hp密度及14C-UBT测定尿素酶活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③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阳性的慢性胃炎患者胃黏膜慢性炎症严重程度和活动性均明显高于Hsp60抗体阴性者.结论 血清抗幽门螺杆菌Hsp60抗体可能在幽门螺杆菌感染慢性胃炎的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北京地区2131例胃镜活检人群幽门螺杆菌感染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在不同年龄、性别、取材部位的阳性检出率。方法:采用EnVision法对北京地区2131例门诊患者的胃镜活检标本进行免疫组化染色,按性别、年龄、取材部位不同分别计算阳性检出率。结果:采用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胃镜活检组织Hp感染,其染色背景清晰、质量稳定、流程标准化。北京地区2131例胃镜活检人群Hp感染阳性检出率为35.6%,男性患者Hp感染阳性检出率为40.9%,女性患者为30.5%。男性患者各年龄组Hp阳性检出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以30岁以下男性感染率最高(60.86%,P0.05);女性各年龄组阳性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各年龄组内,男性患者阳性检出率均高于女性(P0.05)。胃小弯中部Hp感染阳性检出率最高(36.0%),胃窦大弯侧最低(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北京地区胃镜活检人群中男性Hp感染患者多于女性,以30岁以下男性感染率最高;且Hp感染好发于胃小弯中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