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骨伤》2012,(4):27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骨伤》2012,(10):874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  相似文献   

3.
《中国骨伤》2012,(8):661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  相似文献   

4.
《中国骨伤》2012,(12):1044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  相似文献   

5.
《中国骨伤》2012,(3):20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  相似文献   

6.
《中国骨伤》2012,(5):41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  相似文献   

7.
《中国骨伤》2012,(1):46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上海举办脊柱评估与整复技术新进展与操作实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码:120208003)。  相似文献   

8.
《中国骨伤》2012,(7):545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上海举办脊柱评估与整复技术新进展与操作实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码:120208003)。1.招生对象:从事中医骨伤、推拿、康复、针灸、理疗、养生保健等医疗工作满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均可报名。参加研修班并经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统一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Ⅰ类学分10分或Ⅱ类学分5分。2.授课内容:石氏伤科诊治颈腰椎病临床思路及理论进展;颈、胸、腰段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评估技术;颈、胸、腰段脊  相似文献   

9.
《中国骨伤》2012,(11):92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上海举办脊柱评估与整复技术新进展与操作实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码:120208003)。1.招生对象:从事中医骨伤、推拿、康复、针灸、理疗、养生保健等医疗工作满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均可报名。参加研修  相似文献   

10.
《中国骨伤》2012,(9):787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上海举办脊柱评估与整复技术新进展与操作实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码:120208003)。1.招生对象:从事中医骨伤、推拿、康复、针灸、理疗、养生保健等医疗工作满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均可报名。参加研修班并经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  相似文献   

11.
《中国骨伤》2012,(6):508
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石氏伤科医学中心,在秉承具有130余年历史的"石氏伤科"治伤理论和技术,吸收国内外名家经验,在脊柱慢性病损等诊治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形成独具特色的系列诊治技术和方法;为了进一步弘扬"石氏伤科"特色诊治技术与经验,增进与同行的交流,特别组织了精干的讲师团队,石印玉教授、詹红生主任将于2012起陆续在上海举办脊柱评估与整复技术新进展与操作实训(继续医学教育项目编码:120208003)。1.招生对象:从事中医骨伤、推拿、康复、针灸、理疗、养生保健等医疗工作满5年以上的临床医师均可报名。参加研修班并经笔试和实际操作考核合格后,统一颁发结业证书,并授予Ⅰ类学分10分或Ⅱ类学分5分。2.授课内容:石氏伤科诊治颈腰椎病临床思路及理论进展;颈、胸、腰段脊柱"骨错缝筋出槽"评估技术;颈、胸、腰段脊  相似文献   

12.
<正>近年来,脊柱内镜技术得到了迅猛发展,成为脊柱外科发展最为迅速和引人注目的一个领域。目前脊柱内镜技术已经在包括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腰椎滑脱症、慢性腰腿痛、侧方型颈椎间盘突出症、颈椎椎间孔狭窄症等多种脊柱疾病治疗方面获得了等同于传统手术的疗效,且副作用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另一方面,在颈椎外科手术中运用显微外科技术具有天然的优势,它提高了手术的精细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微创脊柱外科发展迅速,脊柱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手术治疗中具有损伤小、恢复期短、疗效确切、保持脊柱的稳定性等优势,其应用越来越广泛。目前应用于腰椎间盘突出症LDH的脊柱内窥镜技术包括:后路椎间盘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MED)、经皮穿刺椎间孔镜下椎间盘摘除术(PELD)及完全内窥镜下腰椎间盘摘除术(FLD)等。正确认识脊柱内窥镜技术,严格适应证和熟练的操作技巧是取得良好疗效的关键。本文将总结各种脊柱内窥镜手术方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治疗中应用的现状与进展。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 探讨经皮脊柱内镜个性化靶向穿刺技术治疗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并总结经验.方法 选择2017年5月至2019年5月在我院行经皮脊柱内镜治疗的单节段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92例纳入研究,其中男105例,女87例;年龄15~87岁,平均(43.3±7.3)岁.根据术前、术后1d、术后3个月和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  相似文献   

16.
脊柱内窥镜下腰椎间盘切除术的技术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微创脊柱外科技术的迅速发展,脊柱内窥镜技术在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的治疗上已经日渐完善,手术效果亦得到越来越广泛的认可。国内外报道有效率均在80%以上,但内窥镜下手术技巧掌握较困难,加上脊柱解剖结构的相对复杂性,使该手术技术的发展普及受到一定的限制。本文就脊柱内窥镜在LDH的相关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5年1月连续接受手术治疗的153例单节段伴有单侧神经根性症状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其中68例行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内镜组),85例行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开放组)。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Mac Nab评分评定疗效。[结果]所有患者均完成手术,内镜组有1例出现神经根损伤。其他患者未发生神经、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内镜组手术时间大于开放组,术中出血量、切口长度小于开放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内镜组显著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 d腿痛VAS评分内镜组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两组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末次随访时ODI指数小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疗效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腰痛、腿痛VAS评分显著小于术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内镜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腿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开放组术后3 d和末次随访时腰痛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末次随访时腿痛VAS评分小于术后3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全脊柱内镜下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安全有效,创伤小,恢复快,是开放腰椎间盘髓核摘除术很好的替代技术。  相似文献   

18.
屈孝东  刘宝成  宋恒涛  齐睿  高正超 《骨科》2023,14(3):291-296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是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新兴微创技术,其双通道分离、可移动化操作、无专用器械限制、单侧入路双侧直接减压的特点弥补了单通道内镜视野及操作空间狭小、受专用器械直径限制以及间接减压导致突出物残留的缺点,使UBE在治疗腰椎管狭窄症方面具有天然优势。近年来,UBE在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lumbar disc herniation,LDH)中亦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能达到其他术式如椎间盘镜、椎间孔镜治疗LDH的相同效果,对于椎间孔镜操作困难的病例,如椎间盘重度脱垂游离的病人以及复发性LDH,具有更大的优势,但是UBE的硬脊膜撕裂、硬膜外血肿、LDH复发/减压不彻底等并发症也不容小觑。  相似文献   

19.
目的 :系统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相关的并发症发生率及其特点。方法:两位作者独立对MEDLINE、Cochrane library、Pubmed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和Embase数据库进行关于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和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相关的并发症的随机对照试验(RCT)及队列研究进行搜索。语种不限。两位作者独立评估各研究的质量,且将各研究中的术中和术后各种并发症(术后感觉异常、神经根直接损伤、硬脊膜损伤、术区伤口并发症、椎间盘复发、髓核部分残留、相关并发症的额外手术及其他并发症)等提取整理为电子基线表,并将这些研究的数据通过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与综合,以评估两种手术技术在各种并发症方面的统计学意义。结果:共有24篇研究最终被纳入,共计2797例患者被纳入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与传统开放手术比较:两者的术后感觉异常[OR=0.84,95%CI(0.57,1.24)]的发生率相等。前者相关并发症的额外手术[OR=1.15,95%CI(0.79,1.66)]的发生率略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后者椎间盘复发[OR=1.03,95%CI(0.67,1.61)]、其他并发症[OR=0.88,95%CI(0.53,1.46)]的发生率高于前者,但亦无统计学差异(P0.05);前者髓核部分残留[OR=2.82,95%CI(1.36,5.85)]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者神经根直接损伤[OR=0.28,95%CI(0.09,0.80)]、硬脊膜损伤[OR=0.34,95%CI(0.17,0.70)]、术区伤口并发症[OR=0.31,95%CI(0.14,0.70)]的发生率较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传统开放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经皮脊柱内镜技术在减少神经根损伤、硬脊膜损伤及术区伤口并发症方面占有明显优势,但在防止手术部位髓核残留方面受限于经皮内镜技术特点,差于开放手术。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分析经皮脊柱内镜技术(Percutaneous endoscopic lumbar discectomy,PELD)与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nilateral biportal endoscopy,UBE)治疗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临床疗效。方法 纳入自2021-01—2023-02采用经皮脊柱内镜手术治疗的29例微小腰椎间盘突出症(突出髓核最大直径≤6 mm),其中PELD组18例,UBE组11例。比较PELD组与UBE组手术时间、切口长度,以及术后第1天与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末次随访时采用改良MacNab标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 29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无神经损伤、硬膜撕裂、切口感染等并发症发生。术后第1天所有患者腰围保护下床活动自如,未诉不适症状。29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2~24个月,平均12.2个月。PELD组手术时间较UBE组短,切口长度较UBE组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ELD组与UBE组术后疼痛VAS评分、ODI指数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第1天、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差异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