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对22例无须椎管减压的胸腰椎骨折患者行内固定治疗,其中经椎旁肌入路12例(经椎旁肌入路组),传统正中后入路10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比较2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前后相关影像指标(Cobb角改变、椎体前缘高度恢复情况)及患者疼痛程度。结果手术均顺利,所有患者均随访12~18个月,X线片显示骨折复位及内固定良好,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融合。椎旁肌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引流量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2组患者术前、术后及术后1年椎体前缘高度、Cobb角变化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3d椎旁肌入路组疼痛程度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均P﹤0.05),术后1w2组疼痛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经椎旁肌入路具有入路简单、术中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手术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的临床治疗效果,并进行比较。方法选骨外科收治并实施手术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47例,入院后随机分为两组进行手术治疗。Wiltse入路组25例,传统后正中入路组22例,均在入院1周内应用椎弓根钉棒系统行椎体骨折复位内固定手术。记录并分析、比较两组不同入路的手术效果、伤椎Cobb角纠正率、VAS评分法评估切口区域腰背痛的疼痛程度、血清中骨骼肌损伤的标志物肌酸激酶(CK)含量、术后复查MRI显示的多裂肌副损伤程度的情况指标。结果两组在伤椎Cobb角纠正率比较中无显著差异(P0.05);Wiltse入路组手术时间、术中患者创面渗血量、术后引流管引流计量、腰背痛VAS评分均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iltse入路组CK值及术后1年MRI评分亦明显低于传统后正中入路组,差异有临床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胸腰段椎体骨折经Wiltse入路置入椎弓根螺钉棒系统可减少椎旁肌的副损伤,有效避免多裂肌的瘢痕变性,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手术出血量,明显减轻术后慢性腰背痛,且操作简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蒋正文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2015,19(5)
目的比较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在无神经症状的胸腰椎骨折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74例无神经症状胸腰椎骨折患者随机分为Wiltse组(n=37)与经皮微创组(n=37),分别给予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比较2组患者临床效果。结果 Wiltse组手术费用显著低于经皮微创组(P0.01);2组术后VAS评分及ODI均显著降低(P0.01);2组患者术后椎体高度比均显著高于术前(P0.01),矢状位Cobb角以及受伤椎体楔形变角均显著小于术前(P0.01)。结论 Wiltse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对无症状性胸腰椎骨折的治疗效果相当,但Wiltse入路手术费用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和比较传统后正中入路与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经验和疗效。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安庆医院收治的无神经损伤胸腰椎压缩性骨折患者36例,其中20例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16例采用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出血量、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进行比较。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改良组与传统组比较,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等指标上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恢复、Cobb角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改良后椎旁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创伤小、失血少、手术时间短、功能恢复快,是一种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李保栾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29-30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疗效。方法:选取2016年12月~2018年2月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106例,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参照组,各53例。研究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参照组采用传统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前后伤椎前缘高度比、疼痛程度及Cobb's角。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短于参照组,术中出血量低于参照组(P<0.05);术后12个月两组患者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术前,疼痛评分低于术前,Cobb's角小于术前,且研究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比大于参照组,疼痛评分低于参照组,Cobb's角小于参照组(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钉固定联合椎体内植骨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可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量,有效修复伤椎,降低患者疼痛程度。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3月至2017年6月76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两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取后正中入路,观察组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比较两组手术指标、手术效果及术后疼痛度与功能障碍评分。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生理氯化钠溶液灌注量及术后引流量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两组术后6个月椎弓根钉置入准确率、椎体高度改善率、Cobb角纠正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术后不同时间段VAS评分与Oswestry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与后正中入路手术相比,经椎旁肌间隙入路可缩短手术时间、清晰暴露术野、减少创伤与出血,减轻患者痛苦,促进疾病康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自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常规入路两种显露方式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方法分析收治的98例胸腰椎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其中椎旁肌间隙入路62例,常规入路36例,测量并比较两组患者手术过程中所需时间、出血量,手术后视觉模拟(VAS)疼痛评分、引流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和腰椎功能日本矫形科学学会(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结果两组患者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VAS疼痛评分、引流量、JOA评分和Cobb角矫正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椎旁肌间隙入路组手术所需时间、出血量、VAS疼痛评分及引流量低于常规入路组,而JOA评分、Cobb角矫正率高于常规入路组(P<0.05)。肌间隙入路组术后伤口感染和开裂的发生率也低于常规入路组(P<0.05)。结论自椎旁肌间隙入路在胸腰椎骨折患者中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相对于常规入路方式,具有手术损伤小、术后恢复好的优点。 相似文献
8.
李桓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16,16(2):14-16
目的:探讨Wiltse入路与传统后正中入路治疗无神经表现的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3年8月~2015年8月符合标准的腰椎骨折患者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4例,观察组采用Wiltse入路,对照组采用传统后正中入路,行钉棒撑开复位内固定,观察手术效果。68例患者均获得随访,平均随访18个月。结果: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术后(1周)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椎体高度矫正率及Cobb’s角矫正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腰椎手术中,相比传统后正中入路,Wiltse入路治疗无神经表现的腰椎骨折更安全有效,有创伤小、出血少及术后恢复快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刘震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3):21-22
目的:探讨不同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腰椎骨折患者的影响。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1月收治的94例腰椎骨折患者按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研究组49例和对照组45例。对照组行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研究组行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腰椎疼痛程度评分、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结果:研究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7 d、30 d腰椎疼痛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术后30 d的脊柱功能评分低于对照组,髋关节功能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路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腰椎骨折的操作时间短,术中出血量少,能减轻腰椎疼痛,改善患者脊柱功能及髋关节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Wiltse入路切开复位内固定术(ORIF)治疗胸腰椎压缩骨折(TLVCF)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04例TLVCF患者按治疗方案不同分为2组:A组52例给予Wiltse入路ORIF治疗,B组52例给予后正中入路ORIF治疗。比较2组围术期指标,术前及术后3、7 d疼痛程度[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术前及术后1个月伤椎前缘高度及伤椎Cobb角,术前及术后6 h创伤应激因子[包括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醛固酮(ALD)、皮质醇(Cor)]水平。结果 A组围术期指标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长、切口长度、术后引流量、住院时长、透视次数等均较B组显著减少(P<0.001);术后3、7 d 2组VAS评分均较术前显著减少,且A组较B组显著降低(P<0.001);2组术后伤椎前缘高度和伤椎Cobb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但2组术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血清ACTH、ALD、Cor水平均较术前显著增加(P<0.05),但A组增加幅度显著低于B组(P<0.001)。结论 Wiltse入路或后正中入路ORIF治...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和后正中入路治疗胸腰椎爆裂性骨折(TLBF)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2012年6月至2017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152例创伤性单节段TLBF(T11~L4)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单双数随机法将其分为两组,剔除失访患者后,A组62例,B组70例.A组行Wiltse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3.
14.
高振甫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1):27-28
目的:对比胸腰椎骨折经皮入路与经肌间隙入路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需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的7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按照手术入路不同分为经皮组和经肌间隙组,各35例。经皮组采用微创经皮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经肌间隙组采用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治疗。对比两组手术及术后情况,手术前后腰背部疼痛评分、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及后凸Cobb's角。结果:经肌间隙组手术时间短于经皮组,术中透视次数少于经皮组(P<0.05);经皮组切口长度短于经肌间隙组,术中失血量少于经肌间隙组(P<0.05);两组住院时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术后2周及术后1年伤椎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显著升高,后凸Cobb's角较术前减小,腰背部疼痛评分较术前显著降低(P<0.05),但两组术后伤椎椎体前缘高度、后凸Cobb's角及腰背部疼痛评分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微创经皮入路及经肌间隙入路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各有优势,在具体临床实践中应综合考虑术者习惯与经验以及患者意愿,选择合理的手术入路。 相似文献
15.
目的比较胸腰椎骨折患者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的效果及关节功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4月-2015年10月在该院接受内固定手术治疗的胸腰椎骨折患者,根据手术入路不同分为椎旁入路组和经皮微创组,分别接受经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围手术期血清创伤分子含量以及远期功能恢复情况和矫正畸形效果。结果椎旁入路组的手术时间明显短于经皮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总时间与经皮微创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后当天的血清肌酸激酶(CK)、肌红蛋白(Myo)和乳酸脱氢酶(LDH)含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6和12个月时的伤椎前后缘高度比、Cobb角、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椎旁肌间隙入路与微创经皮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和创伤程度相当,椎旁肌间隙入路的手术操作更为简单、手术时间更短。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究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效果及对患者疼痛缓解的作用。方法 选取2018年12月至2021年12月福建省寿宁县医院骨科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共88例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手术入路的不同分为两组,其中行常规后正中入路手术的44例患者作为对照组,同期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的44例患者作为观察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即临床症状及腰椎功能恢复情况等)、手术指标(包括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手术时间和术后Cobb角等)和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分的改善程度。结果 与对照组比,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显著提高(93.2%比72.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中出血量少[(58.0±5.0)ml]、术后引流量少[(68.4±6.1)ml]、手术时间短[(81.1±10.3)min]和术后Cobb角大[(3.5±0.2)o],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观察组的术后1个月VAS评分[(2.2±0.7)分]更低(P<0.05)。结论 椎旁肌间隙入路在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手术治疗中...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2018年1月~2020年7月我院收治的胸腰椎骨折患者5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5例.对照组行传统开放入路固定,观察组行后路经肌间隙入路固定,对比两组患者围术期指标和VAS、ODI评分.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相似文献
18.
张炎 《实用中西医结合临床》2020,20(9):33-34,36
目的:分析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4月~2019年3月收治的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74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试验组与参照组,各37例。参照组行经后入路切开复位椎弓根钉内固定术,试验组行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术治疗。对比两组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前、术后3 d疼痛评分、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较参照组少(P0.05);术后3 d,试验组疼痛评分较参照组低(P0.05);术后3 d,两组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5.41%(2/37)与参照组的8.11%(3/37)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椎旁肌间隙入路有限减压椎弓根钉内固定治疗脊髓损伤型胸腰椎骨折患者,能减少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减轻患者术后疼痛,促进伤椎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恢复,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治疗腰椎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4月~2020年4月我院行腰椎骨折手术治疗的180例腰椎骨折患者.将2019年4~10月行经微创经皮入路手术的91例患者纳入对照组,将2019年11月~2020年4月行经椎旁肌间隙入路手术的89例患者纳入观察组.比较两组手术相关指标:手术时间、术中...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观察使用经椎旁肌入路手术对于治疗胸腰段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2年4月至2013年4月该院诊治的胸腰段骨折患者68例,将其作为观察组,实施椎旁肌入路术式。另选择2012年4月前68例采用传统入路术式患者作为对照组。对比两组不同治疗方式术后情况以及恢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术后患者卧床时间(10.0±2.5)d和术中出血量(90.5±30.1)mL明显低于对照组(26.0±3.5)d、(280.1±34.3)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在手术时间和引流管置放时间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JOA评分(24.2±0.7)分,而对照组为(18.6±0.8)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Cobb角的矫正率和椎体塌陷的矫正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于胸腰段骨折患者实施椎旁肌入路术式,优点多、疗效满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