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观察乙型肝炎(乙肝,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接受核苷类药物治疗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水平的变化及意义.方法 应用ELISA法对52例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进行血清IL-6、TNF-α及TGF-β1的水平含量进行测定,并与28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对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患者与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以上细胞因子的变化进行比较.结果 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IL-6、TNF-α及TGF-β1的含量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接受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1年后,抗病毒治疗组的细胞因子水平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且优于未抗病毒治疗组(P〈0.05).结论 HBV相关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血清IL-6、TNF-α及TGF-β1的含量变化对了解核苷类药物抗病毒治疗临床疗效及明确机体免疫状态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张维 《中国实用医药》2009,4(24):174-175
目的探讨大黄浸液灌肠治疗慢性乙型性肝炎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实验分大黄浸液灌肠组、阳性对照组。观察患者肝功能状态机、血清内毒素及TNF-α水平。结果大黄浸液灌肠能明显降低慢性乙型性肝炎患者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明显降低血清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P〈0.01),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或P〈0.05)。结论大黄浸液灌肠能降低血清内毒素及肿瘤坏死因子仅水平,从而减轻肝损伤,保护肝功能。其机制可能与其抑制、清除或减少肠道细菌,减少内毒素生成、吸收和肿瘤坏死因子仪表达,以及抑制肝炎病毒有关。  相似文献   

3.
目的 研究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在慢性肝炎、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同时检测患者血清中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以了解其与MMP-13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芯酶联免疫吸附法对13例慢性肝炎(慢性肝炎组)、28例肝硬变失代偿(肝硬变组)及22例肝功能失代偿的原发性肝癌(原发性肝痛组)进行MMP-13、TNF-α检测,并分别与20例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肝硬变及原发性肝癌组的血清MMP-13与TNF-α比对照组及慢性肝炎组均显著增高(P〈0.01)。血清中TNF-α水平与MMP-13水平在原发性肝癌患者中呈显著相关性(P〈0.01),时慢性肝炎及肝硬变患者的TNF-α与MMP-13水平无明显相关性。结论MMP-13在肝纤维化形成过程及肝癌细胞的浸润和转移可能起着一定的作用。TNF-α对MMP-13表达在慢性肝炎与肝硬变患者中影响甚小,而在原发性肝癌,TNF-α可能对MMP-13的表达具有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水平变化对肝纤维化、肝硬化的形成、发展的影响。方法 经肝穿刺活检证实慢性乙肝肝纤维化患者60例、肝硬化患者75例。肝纤维化患者分S14例、S28例、S320例、S428例、G1 6例、G210例、G320例、G424例。肝硬化患者按Child-Pugh分级A级28例、B级39例、C级8例。对照组为20例健康人。所有患者肝穿刺活检的同时,取血清测一氧化氮(NO)、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内毒素(LPS)。结果 TNF-α随肝炎程度及肝纤维化程度加重而升高,具等级相关r分别为0.623(P〈0.05)、0.649(P〈0.01),NO等级相关性r=0.328(P〉0.05),LPS在肝纤维化阶段尚无明显增高,只是在肝功能Child-Pugh分级B、C级时才显著升高。结论 LPS早期未参与肝病的慢性损伤,在肝硬化时与肝功能损害互为因果;TNF-α在慢性肝炎发展至肝硬化过程中,始终起着重要作用;NO早期未参与肝硬化的形成与发展。  相似文献   

5.
《河北医药》2012,34(6)
目的 探讨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大鼠循环血和血管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 雄性SD大鼠,分组如下:(1)溶剂对照组;(2)LPS组;(3)LPS+MT组;(4)MT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在血管组织的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血管TNF-α mRNA水平均增高(P<0.01),TNF-α蛋白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增多;而给予LPS前后应用MT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血管TNF-α mRNA生成,与同时间点LPS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T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生成和表达.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肝硬化患者血清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sVCAM-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肝硬化患者54例.正常对照组21例。采用ELISA法测定其血清sVCAM-1及sICAM-1浓度、采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其血清TNF-α浓度。结果:与正常对照组相比,肝硬化组血清sVCAM-1、sICAM-1、TNF-α水平显著升高(P〈0.01),sVCAM-1、siCAM-1、TNF-α水平随肝功能不全的加重而明显升高。血清TNF-α与血清sVCAM-1呈正相关(P〈0.01);血清TNF-α与血清sICAM-1呈正相关(P〈0.01)。结论:肝硬化患者血清sVCAM-1、siCAM-1、TNF-α水平明显升高.并与肝硬化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我院128例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给予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改变情况,观察两组患者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情况和HBVDNA阴转率。结果观察组治疗后HbeAg/HbeAb血清转换率高于对照组,HBVDNA阴转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观察组治疗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总胆红素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在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中的临床效果显著,优于单用拉米夫定,值得借鉴。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慢性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和循环酶终点法检测90例慢性肝病与42例非肝病患者血清前白蛋白、总胆汁酸含量。结果:慢性乙型肝炎轻、中、重组、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较对照血清PAB、TBA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与重度、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比较血清PAB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慢性乙型肝炎轻、中度组与重度、肝硬化代偿期组、失代偿期组比较血清T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慢性乙型肝炎重度与轻、中度、肝硬化代偿期组比较血清TB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轻度组与中度组之间血清PAB及TBA水平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联合检测血清PAB、TBA有助于慢性肝病患者肝功能评估与预后判断。  相似文献   

9.
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陆善荣  吕峰  饶建国 《安徽医药》2008,12(6):548-549
目的观察口服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乙型肝炎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36例失代偿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其中治疗组19例,对照组17例,两组病例均给予护肝、间断输注血浆或人血白蛋白、维生素应用,治疗组加用拉米夫定100mg,qd,〉1年。结果1年后两组患者HBV-DNA、血清总胆红素(TBIL)、谷丙转氨酶(ALT)均下降,血清白蛋白(ALB)升高,Child-Push评分降低,但组间差异显著,P〈0.01。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失代偿期肝炎肝硬化有一定的疗效,并可能减缓肝硬化进展,延长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10.
熊华刚  李勇富  张流  崔艳 《贵州医药》2008,32(7):623-624
内毒素血症在失代偿期肝硬化的发生、发展及转归中有重要作用.本文通过检测不同阶段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探讨血清内毒素(LPS)与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不同程度肝硬化患者临床血清学指标,评价和判断在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肝硬化代偿期和失代偿期患者各50例,对照组50例,对其相关血清学指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失代偿期肝硬化总胆红素(TBIL)和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分别为(69.5±7.0)μmol/L、(143.1±14.2)U/L,高于代偿期肝硬化[(44.6±5.8)Ixmol/L、(77.4±8.6)U/L,P〈0.05];两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血清白蛋白(Alb)和胆碱酯酶(ChE)分别为(28.2±3.7)e,/L和(2024.39±211.40)U/L,均低于对照组(36.1±3.7)g/L、(6169.36±607.42)U/L和代偿期肝硬化[(34.7±4.3)g/L(3571.27±310.01)U/L](P〈0.05);代偿期肝硬化组ChE低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前白蛋白(PA)和腺苷脱氨酶(ADA)分别为(0.14±0.04)mg/I。、(16.17±1.94)U/L和(0.21±0.05)mg,/L、(34.20±3.29)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和代偿期肝硬化A/G分别为(0.64±0.29)和(I.06±0.30),均低于对照组(1.51±0.21)(P〈0.05),且失代偿期肝硬化低于代偿期肝硬化(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Ⅳ型胶原(Ⅳ-c)和层黏连蛋白(LN)分别为(97.4±9.8)肛g/L和(205.7±20.1)斗g/I。,均高于代偿期肝硬化(68.7±7.5)斗g/L和(124.1±11.8)肛g/L和对照组[(52.3±6.1)U/L和(83.8±7.6)U/L],且代偿期肝硬化组高于对照组(P〈0.05);失代偿期肝硬化透明质酸(HA)、HI型前胶原(PCⅢ)分别为(211.3±16.4)肛g,/L和(168.1±16.2)U/L,均高于对照组(51.2±5.3)Ixg/L和(79.1±8.0)斗∥L(P〈0.05)。结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等几项血清学指标对于不同肝硬化程度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褪黑素对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褪黑素(MT)对脂多糖(LPS)诱导的内毒素血症大鼠循环血和血管组织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分组如下:(1)溶剂对照组;(2)LPS组;(3)LPS+MT组;(4)MT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TNF-α含量;应用RT-PCR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TNF-α在血管组织的表达。结果与对照组相比,LPS组大鼠血清TNF-α含量、血管TNF-α mRNA水平均增高(P<0.01),TNF-α蛋白在血管内皮和平滑肌细胞阳性表达增多;而给予LPS前后应用MT干预治疗,可显著降低血清TNF-α含量、血管TNF-α mRNA生成,与同时间点LPS组比较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MT降低内毒素血症大鼠TNF-α生成和表达。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通腑逐瘀辅治法对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炎性反应指标的影响。方法将60例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观察组联用通腑逐瘀法进行治疗,对照组联用常规治疗,4周为一疗程。应用偶氮显色法检测血浆内毒素,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2(IL-2)水平。结果治疗前2组内毒素、TNF-α和IL-2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IL-2水平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腑逐瘀辅治法可降低肝硬化患者血浆内毒素及TNF-α水平,升高IL-2水平,改善患者内毒素血症,减轻肝脏炎性反应及纤维化,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银杏叶片治疗失代偿期肝硬化临床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银杏叶制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的疗效。方法:56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为银杏叶片治疗组(A组,26例),在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银杏叶片,每次2片,每日3次口服;对照组(B组,30例)为常规保肝对症治疗,疗程4周,检测治疗前后血清生化指标:TB、ALT、AST、Alb等及血清肝纤维化指标HA、LN,并加以比较。结果:银杏叶治疗组治疗后血清肝功能指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也较对照组显著改善(P〈0.05);银杏叶治疗组肝纤维化指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银杏叶制剂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能有良好保护作用,且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思连康与杜秘克联用对肝硬化并发重度腹水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的影响。方法39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19例)和治疗组(20例),对照组应用左氧氟沙星治疗,治疗组联用思连康与杜秘克治疗。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内毒素水平。结果与治疗前比较,2组患者在治疗后15d、30d血清内毒素水平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组间比较,治疗后15d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的平均幅度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0d血清内毒素水平降低的平均幅度治疗组〉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思连康与杜秘克联用可降低肝硬化并发重度腹水患者的血清内毒素水平,且优于应用左氧氟沙星。  相似文献   

16.
乙型肝炎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和肿瘤坏死因子α含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白细胞介素15、18(IL-15、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TNF—α)在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140例乙型肝炎患者作为观察组,30例健康成人作为对照组,检测血清中IL-15、IL-18和TNF—α的含量。结果观察组IL-15、IL-18和TNF—α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慢性乙型肝炎、乙型肝炎肝硬化、重型肝炎患者血清中IL-15、IL-18和TNF—α的表达依次增高(P〈0.01)。观察组患者血清中IL—15和IL-18的表达呈正相关(P〈0.05)。结论IL-15、IL-18和TNF—α在乙型肝炎患者中高表达,三者可能在乙型肝炎发生发展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IL-15、IL-18和TNF-α有助于病变程度的判断。  相似文献   

17.
摘要目的:探讨重组人Ⅱ型肿瘤坏死因子受体.抗体融合蛋白(rhTNFR:Fc)对脂多糖(LPS)致大鼠急性肺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大鼠急性肺损伤模型,随机分为对照组、rhTNFR:Fc组、LPS组和rhTNFR:Fc+LPS组。给药后记录各组大鼠死亡情况,测定肺组织湿重/干重比,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学改变,检测血清TNF-α含量及其生物活性。结果:LPS注射后大鼠死亡率及肺湿重/干重比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HE染色可见大鼠肺间质充血、水肿,大量炎性细胞浸润,血清TNF-α含量及生物活性增高;rhTNFR:Fc+LPS组大鼠死亡率降低,肺组织病理损伤明显减轻,血清TNF-α生物活性显著低于LPS组(P〈0.05)。结论:rhTNFR:Fc通过中和TNF-α,降低TNF-α生物活性,有效减轻LPS引起的大鼠急性肺损伤。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代偿期与失代偿期患者血清NO、IL-8及TNF-α的意义及其相互关系。方法用比色法及ELSA法检测52例乙肝后肝硬化患者血清NO、IL-8、TNF-α的浓度,其中代偿期患者20例,失代偿期32例。结果 肝硬化患者血清NO、IL-8、TNF-α水平明显升高,失代偿期患者升高尤为显著。结论 检测肝硬化患者血清NO水平可作为判断乙肝后肝硬化病情严重程度的指标。炎性因子IL-8及TNF-α升高是肝硬化病情发展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本院2010年2月~2012年6月收治的50例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根据治疗方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2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补充白蛋白、利胆、抗感染以及保肝等一般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拉米夫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总胆红素(TBiL)、血清白蛋白(Alb)、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HBV—DNA转阴率。结果观察组HBV-DNA转阴率为72.0%,对照组为8.O%,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TBiL、Alb、AST及ALT均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O.05)。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可改善乙型肝炎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肝脏储备功能.安伞有效.  相似文献   

20.
己酮可可碱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己酮可可碱(PTX)对内毒素血症大鼠胃黏膜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Wistar大鼠30只随机分为三组:假手术对照组、内毒素组和PTX治疗组,每组10只。检测胃黏膜细胞间黏附分子-1(ICAM-1)表达,并测定各组动物血清TNF—α、IL-1β水平。结果内毒素组ICAM.1表达与假手术组比较明显增高(P〈0.01),其血清TNF-α和IL-1β水平与假手术组比较也明显增高(P〈0.01)。PTX治疗后,该组血清TNF-α、IL-1β水平和胃黏膜组织ICAM-1蛋白表达与内毒素组比较明显减弱(P〈0.01)。结论ICAM-1和TNF-α、IL-1β在内毒素急性胃黏膜损伤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PTX可以降低血循环TNF-α、IL-1β水平和下调胃黏膜组织中ICAM-1表达,减轻内毒素对胃黏膜上皮组织的损伤,保护胃黏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