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刘文华 《中国当代医药》2011,18(10):159+162-159,162
目的:探讨并分析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3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进行幽门螺杆菌(Hp)检测,对Hp阳性的患者在应用常规治疗方案基础上再加用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并监测血小板与血小板抗体的恢复情况。结果:本组36例患者全部经Hp检测,均为Hp阳性,全部患者血小板恢均有明显上升,其中阴转率为88.9%。结论:幽门螺杆菌感染是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的发病原因之一,抗Hp为治疗多数特发性血小板减少症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田玥  朱宝 《中国医药》2011,6(8):1021-1022
幽门螺杆菌(Hp)是人类最常见的慢性感染之一,平均感染率约50%.1982年Warrenh和Marshall对Hp的发现改写了胃炎、胃癌及消化性溃汤的诊断与治疗理论依据.资料表明Hp感染为慢性活动性胃炎的病原菌,为消化性溃疡与胃黏膜相关淋巴样组织(MALT)淋巴瘤的重要致病因子,还可能是胃癌的协同致病因子[1].  相似文献   

3.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病因复杂的疾病,然而最近对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研究表明IL-17可能作为一种重要的因素并与其他因子共同作用导致疾病的发生。IL-17可由多种免疫细胞分泌,是一种重要的免疫调节物质,具有很强的中性粒细胞募集作用,同时也具有信号转导作用,另外还具有促进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生的作用。本文就其产生、作用以及与类风湿性关节炎(RA)、多发性硬化病(MS)、系统性红斑狼疮(SLE)、哮喘4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4.
微RNA(micro RNA,miR)是一类内源性非编码小分子RNA,长度为20~23个核苷酸,是免疫应答的重要调节因子。MiR-326参与体内多种病理生理过程,调节包括免疫细胞在内的多种细胞稳态和分化,与多种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密切相关,有望成为新的治疗靶点。现综述miR-326与AID、免疫细胞的关系及研究进展,旨在为新药研究提供一定参考。  相似文献   

5.
刘海燕 《药品评价》2012,(36):47-48
自身免疫性疾病与恶性肿瘤为当今医学界研究和关注的两大热点和难点。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显示,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isease,AID)患者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明显升高,部分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SLE)、类风湿关节炎(RA),可能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潜在的危险因素。另外恶性肿瘤也可引起骨、关节、肌肉疼痛等风湿性病样表现[1,2]。  相似文献   

6.
本文就Hp菌苗与宿主免疫等相关总是作一简要综述,目的在于完善Hp菌羁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幽门螺杆菌(Hp)作为胃炎、胃十二指溃疡、胃癌、胃淋巴瘤等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已被广泛确认。作为非侵入性细菌,它引起炎症及免疫应答以及进一步的病理损害是重要的致病机理,而Hp菌苗也存在免疫保护和免疫损伤两方面的作用。本文就Hp菌苗与宿主免疫等相关问题作一简要综述,目的在于为完善Hp菌苗的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幽门螺杆菌免疫防治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编者按:博士是国家的栋梁之才、是科研领域中最活跃、最有影响力的群体.他/她们的学术见解或科研课题将会对现在或未来的科学领域产生深远的影响.本刊自此期开始增设"博士论坛"栏目,欢迎具有博士学位的临床医务工作者或在读医学博士们踊跃投稿,我们将对您的最新研宄成果、研究动态、学术见解给予及时而准确的报道.来稿时请附个人简历,文稿要求5000字左右.  相似文献   

9.
中西医治疗耐药幽门螺杆菌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已确认为慢性胃炎、消化性溃疡的重要病因,并且与胃癌、胃黏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的发生密切相关.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I类致癌原.  相似文献   

10.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通常采用的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等,虽然有一定疗效,但长期使用都会产生严重的不良反应,而且都只能减缓病情的发展,并不能根治疾病。近10余年来,单克隆抗体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研究热点。这些单克隆抗体通过不同的机制发挥作用,包括结合可溶性细胞因子和生长因子,调节受体和受体信号,以及通过抗体介导的细胞依赖的细胞毒作用、抗体介导的细胞吞噬作用、补体依赖的细胞毒作用耗竭异常的免疫细胞及介导细胞信号等。研制更高效、更安全、给药更方便的抗体药物是未来抗体药物的发展趋势。通过改造IgG的氨基酸序列或者对其蛋白质进行一些修饰,以及以多个不同的信号途径或者致病介质为靶标的双特异性抗体,是新型单克隆抗体药物研究的重要方向。本文就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单克隆抗体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1.
自身免疫是指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所发生的免疫应答的现象。当机体免疫系统对自身组织细胞发生免疫应答而造成细胞的破坏或组织的损伤并出现临床症状者,称为自身免疫性疾病。目前发现的自身免疫性疾病有30多种,大多数为原发性,少数为继发性。自身免疫性疾病发病机制十分复杂,其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主要与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树突状细胞、CD4+CD25+调节性T细胞、Th17细胞及相关细胞因子以及Fas/FasL诱导的细胞凋亡等众多因素相关。  相似文献   

12.
自身免疫与耐受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一种免疫应答紊乱致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攻击所产生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存在大量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AI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CD4 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主导作用,还有人认为自身免疫疾病是B细胞多克隆活化的结果[1]。最近的研究清楚地显示,大量产生的自身抗体导致的补体过度活化和补体介导的杀伤或炎症反应是自身组织损伤的直接首要原因[2.3]。此外,近年来补体分子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成分,对特异性免疫的指导作用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6],补体缺陷  相似文献   

13.
自身免疫与耐受是当前免疫学研究的中心课题之一.自身免疫性疾病(autoimmune disease,AID)是一种免疫应答紊乱致使免疫系统对自身抗原攻击所产生的疾病,其特点是体内存在大量的自身抗体和(或)自身反应性淋巴细胞.AID的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完全清楚,有人认为,CD4+T细胞在自身免疫反应中起主导作用,还有人认为自身免疫疾病是B细胞多克隆活化的结果[1].最近的研究清楚地显示,大量产生的自身抗体导致的补体过度活化和补体介导的杀伤或炎症反应是自身组织损伤的直接首要原因[2,3].此外,近年来补体分子作为非特异性免疫的主要成分,对特异性免疫的指导作用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4~6],补体缺陷常导致AID的事实提示,补体在维持免疫自稳中的重要作用[7,8].本文拟对近年来补体参与自身免疫损伤的机制、防治及其在维护免疫平衡中的作用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4.
自身免疫性疾病(AID)是一种可以对自身抗原发生免疫反应从而导致的疾病,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治疗AID的传统疗法多采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轻病症,但无法根治,并且长期用药会引起巨大的副作用。近年来,对单克隆抗体的广泛研究,使得单克隆抗体药物成为治疗AID的首要选择。单克隆抗体通过不同的作用机制,作用于不同的靶点,靶向性引起自身免疫应答治疗各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并且随着对单克隆抗体不断地深入研究,越来越多的全人源性单克隆抗体药物的上市应用,将单克隆抗体治疗AID推向新的起点。本研究就单克隆抗体药物治疗五种AID的研究进展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82年Warren和Marshall首次从胃黏膜活检组织中分离出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or pylori,Hp)以来,幽门螺杆菌与胃癌的关系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相似文献   

16.
自身免疫性疾病是一种由于机体免疫应答失控而引起的一类疾病。传统的免疫抑制剂治疗由于存在副反应多等缺点,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随着生命科学的发展,应用生物技术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当前治疗该类疾病的主流趋势,如针对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细胞因子的治疗方法,又如肿瘤坏死因子以及各类白细胞介素均可以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靶点。目前已经有3种肿瘤坏死因子的抗体作为治疗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药物上市。并取得了令人肯定的疗效。另外,随着基因以及疫苗技术的发展,采用基因以及疫苗治疗的方法应用于自身免疫性疾病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果。目前,应用生物技术质量自身免疫性疾病已成为当前质量该类疾病的主流趋势。文章就应用生物技术对自身免疫性疾病进行治疗作了简要综述。  相似文献   

17.
唐建  溥丹凤  汤永建  宋佳 《淮海医药》2003,21(6):516-516
198 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等[1] 发现了幽门螺杆菌(campylobacterpyloric ,CP) ,1989年下半年 ,Goodwin提出CP不同于弯曲菌属的细菌 ,并把它另归一新属 ,称Helicobacterpy lori(HP)。自发现HP与慢性活动性胃炎和消化性溃疡的关系后 ,对HP的研究迅速成为世界众多专家学者研究的  相似文献   

18.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幽门螺杆菌(HP)感染与胆囊结石的关系。方法测定胆囊结石(实验组)及非胆囊结石(对照组)患者胆囊内幽门螺杆菌感染率。HP的检测采用术前快速尿素酶试验及14C尿素呼气实验,术后胆囊粘膜组织活检。结果发现大多数HP阳性的胆囊结石患者可在胆囊粘膜活检中查到HP。结论提示HP感染可能为胆囊结石的形成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9.
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脑梗死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通过观察脑梗死病人血清幽门螺杆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A抗体IgG(CagA Hp IgG)的阳性率 ,探讨幽门螺杆菌 (Hp)感染与脑梗死的关系。 方法 应用酶联免疫法 (ELISA)检测 78例脑梗死病人和6 0例对照组血清CagA Hp IgG以及血清总胆固醇 (TC)、甘油三脂 (TG)、载脂蛋白A(Apo A)、载脂蛋白B(Apo B)、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HDL 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 (LDL C)浓度。 结果 脑梗死组血清CagA Hp IgG阳性率 (5 2 5 6 % )显著高于对照组 (35 % ) (P <0 0 5 )。CagA Hp IgG阳性与阴性者间血脂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意义 (P >0 0 5 )。结论 Hp感染与脑梗死的发病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20.
幽门螺杆菌(简称HP)在正常人群中的感染率为60%左右,是世界上感染率最高的细菌之一,HP不仅能引起多种胃病,近年来又发现HP也与心脑血管疾病、皮肤病、肾病、胆石症、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有关,而且与儿童贫血、发育迟缓、婴儿猝死有关.HP与许多疾病的关系日益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关注,它是导致人类疾病的大敌,已成为研究热点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