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刘明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为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源自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治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2.
孙丽平认为小儿"肺脾肾常不足",且"脏腑薄,肌肤嫩,易感外邪",导致小儿"内有痰、外感邪"的病理状态是小儿肺系疾病啰音产生的主要原因。临床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从啰音入手,重在"疗痰",并结合病情辨证加减。对于啰音难消、顽痰难除的患儿根据其体质佐以活血、温阳、固肾等法以提高疗效,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3.
介绍刘春华教授从肝、脾、肾三脏辨治桥本甲状腺炎甲减期经验。刘教授认为,本病基本病机为肝郁、脾虚、肾虚,且三者常相兼为病。初期以情志不畅,肝失疏泄,痰气交阻为主,治宜疏肝解郁,理气化痰;中期以肝郁脾虚,痰瘀互结为主,治宜疏肝健脾,化痰祛瘀;后期多属脾肾两虚,气血不足,治宜温补脾肾,益气养血。  相似文献   

4.
介绍汪受传教授以温阳法为主的八种方法治疗小儿慢性泄泻的经验。慢性泄泻治疗上应先辨识小儿体质,再辨别虚实、脏腑。针对小儿常脾肾不足、肝有余、饮食稍凉易伤中阳的特点,以温阳运脾为主,同时灵活运用温振脾阳、补益脾气、燥湿运脾、消食运脾、理气运脾、温补肾阳、益胃养阴、抑木补土八法治疗,使胃升脾降,水谷分运,则泄泻自愈。  相似文献   

5.
介绍杜怀棠教授从气、痰、瘀论治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ECOPD)的临床经验总结。分别从气虚和痰瘀论治其理论基础及临证用药,对于肺脾气虚和肺肾气虚患者,常以益气,调补肺脾肾等药同用;对痰瘀阻肺证患者,常以宣降肺气化痰,温肺理气化痰、破血行气化瘀药同用,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吴娇  李刘生  吴煜 《吉林中医药》2021,41(11):1401-1404
中医认为癌痛的发生与气滞、痰凝、血瘀、热毒、癌毒及正气亏虚关系密切,病变脏腑与肝脾肾等脏器密切相关.肝失疏泄可导致气滞血瘀,脾失运化可产生血阻痰凝,肾失温煦常导致寒凝血瘀.而脾肾作为先后天之本,正气不足与之关系密切,故治疗上应理气疏肝、健脾化痰、温肾活血等.  相似文献   

7.
王志英 《中医杂志》2007,48(2):107-108,115
痰是一种致病因子,在呼吸系统疾病中更为多见。周仲瑛教授对肺系痰病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认为治痰应以化痰、祛痰为大法,痰祛则病之原白绝。痰是津液留聚所成,津液赖气化以宣通,若气机失调,则津液停积而为痰,因此治痰必先理气;而脾湿是成痰的基础,故理脾化湿为治痰要着;痰浊蕴肺,肺气郁滞,不能正常推动血液的运行,可使肺部瘀血,表现痰瘀互结,因此治痰常兼治血。此外,对正气不足,输化无权所致之虚痰,治宜标本兼顾,风痰为患者又当祛风涤痰。  相似文献   

8.
高维琴 《河南中医》2013,33(8):1203-1206
风湿性肺间质病变证属本虚标实,以肺脾肾亏虚为本,痰浊瘀血为标,二者相互影响,互为因果.本病病位早期在肺,但已有脾肾不足,主要为气虚;中期更伤脾肾,气阴耗伤;晚期重伤肾之阴阳,并累及于心,通过分期辨证,有利于更好的把握疾病各期的病机特点,同时也提示在用药选择上当有的放矢.  相似文献   

9.
陈志斌认为肺结节病机为正气不足、气滞血瘀、痰毒内结;病性本虚标实,虚实夹杂;病位主要在肺,涉及肝脾。治疗上以扶正培本为基础,结合影像学表现,配合豁痰散结、活血散瘀、清热解毒及疏肝理气等治法,取得显著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肺常不足,卫表未固,易感外邪而发病,同时肝常有余,感邪之后易引动肝风,出现惊风诸症。临证治疗小儿此类疾病如小儿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征、癫痫时,除从脏腑辨证论治外,尤其注重从生克乘侮的关系着手,将佐金平木法灵活运用于治疗过程中,重视对肺气的调理,加强肺的宣降作用,使肺气肃降,肝风平息,火清痰化,经脉通畅,则病自缓解。  相似文献   

11.
支气管扩张是临床常见病、慢性病,也是难治症之一。其发病多因幼年外邪袭肺或久咳肺伤,痰瘀郁滞,伤及肺络,留有夙根,遇感引触,或嗜食辛辣厚味化热薰肺,或痰热内郁化火伤络,诱使本病反复发作加重;本病日久,迁延不愈,耗气伤阴,气阴不足。是故本病之因乃肺之气阴虚损为本,痰热瘀阻为标,临证以辨痰为要,虚实夹杂者,治从肺脾,火热伤络咯血者,治以清热泻火,滋阴润肺,凉血止血。  相似文献   

12.
哮喘病发作期多数学者认为以实证为多,多由风、痰、瘀等致病,还有学者从肝、胃、大肠等脏腑失和致气机逆乱的角度论述;缓解期以虚证多见,所涉脏器以肺、脾、肾为主,主要病机为肺气虚弱、脾常不足及肾虚失纳所致。  相似文献   

13.
支气管哮喘是小儿常见的呼吸系统疾病,基于小儿"脾常不足"、"肝常有余"的生理特点及五脏相关理论,治疗哮喘不能单纯针对体内宿有伏痰留饮,而单纯从肺、脾、肾三脏入手,文章从理论基础及临床实践两方面论证肝脾同治论治小儿支气管哮喘的有效性。通过阅读大量古代文献,分别从小儿肝脾生理、病理的特点,肝脾对小儿支气管哮喘宿根的形成的影响及肝脾与气机升降的关系进行论述,提出肝脾同治的理论依据及可行性;通过整理归纳相关文献,分析中医药治疗小儿支气管哮喘的疗效,发现肝脾同治在减轻患儿的临床症状,减少复发次数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小儿肺常不足,易感外邪,致邪犯肺卫;小儿脾常虚,脾失健运则痰浊内生,故咳嗽与肺脾二脏关系密切。黄俊玉结合小儿体质特点,善于扶正祛邪,肺脾同治,辨证应用宣肺解表祛邪、补脾益肺除痰、利咽等法,将活血化瘀法应用于咳嗽治疗的始终,提纲挈领,执简驭繁,疗效显著,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5.
慢性咳嗽在临床中病情易迁延难愈,多数医家从肺、肝、肾系论,较少从脾施治。肺与脾关系特殊,两者在气的生成与水液代谢两个方面相互影响;脾运不健,变生痰浊,储存于肺,滋生咳嗽,且病久难愈,当考虑从脾论治。  相似文献   

16.
咳嗽是小儿常见的肺系病症。因小儿脾常不足,易酿生痰浊而上贮于肺;肺脏娇嫩,失于输布津液,则化液生痰,肺失宣降则致咳嗽痰多。故痰湿蕴肺型咳嗽为儿科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为:咳声重浊,痰多壅盛,色白而稀,喉间痰声辘辘,胸闷纳呆,神乏困倦,舌淡红,苔白腻,脉滑。古今中医药治疗小儿痰湿咳嗽的文献甚多,有辨证论治治疗,也有中成药及外治法治疗,其中辨证治疗痰湿咳嗽最为多见。现将近10年来有关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7.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乃虚实夹杂之证,多因肺脾肾虚损、水停痰凝、气虚气满、痰瘀互结导致气机升降失调而发.急性发作期以痰凝水停邪实为主,治以理气化痰通腑,温阳化饮;缓解期多为肺脾肾虚损兼瘀,以虚为主,治以健脾补肺,补肾固本,活血化瘀.药理研究也证实,中医药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18.
痰浊阻肺为慢性咳嗽的基本病机,而痰浊的产生是因为脏腑功能失调,津液输布障碍或邪热伤津,炼液而成。临床可分为两类:痰湿蕴肺和痰热郁肺。脾湿生痰,上渍于肺,壅遏肺气者,宜燥湿化痰,理气止咳,方用二陈平胃散合三子养亲汤加减;痰热壅肺,肺失肃降者,宜清热肃肺,豁痰止咳,方用清金化痰汤加减。  相似文献   

19.
针对临床常见的小儿清涕日久不止的病症提出中医辨治的思路是: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为产生本症的生理、病理基础;病位在肺;病性为虚实挟杂之寒证;其治则以肺脾双补法、温肺散寒法、燥湿利湿法、理气法为主;方药以玉屏风散与参苓白术散或四君子汤或六君子汤合用加减。  相似文献   

20.
哮喘从肝肺论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关于哮喘的发作,多认为肺、脾、肾三脏功能不足,津液失布,凝聚成痰,伏藏于肺,感邪引触,痰随气升,气因痰阻,相互抟结,壅塞气道,肺宣降失常,引动积痰而致;治疗也多从肺、脾、肾三脏着手。但根据五脏相关理论,还有一脏不容忽视,那就是肝。《珍本医书集成·医经类》说:肝“然于其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