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泄泻病,辨治法颇多,然论述较详者,首推李中梓的治泻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虽说治泻九法,仔细研读后却感到所治病证不仅限于泄泻一证。其"师古而不泥",博采众长,实学医之人的楷模。我于无意中研读其治泻九法,稍有感慨,现将李氏之治泻九法的病机和临床运用特点简述如下,以供学者参考。  相似文献   

2.
笔者宗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篇:“治泻有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之意,结合泄泻的病因病机与发病缓急,在治疗泄泻过程中,将九法(合酸收固涩,增加消导法)贯穿于外感致泻,内伤致泻,慢性久泻三大类型中,屡获效验,特报导如下:1外感致泻应  相似文献   

3.
介绍朱莹教授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经验。朱莹教授在李中梓治泻九法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临床经验,病证结合,审因论治,将暴泻辨证分为寒湿证,治以燥脾、淡渗为法;湿热证,治以清凉为法;食滞证,治以疏利为法。将久泻辨证分为脾胃虚弱证,以甘缓、燥脾为法;肝气乘脾证,以疏利、甘缓为法;肾阳虚衰证,以温肾、固涩为法。临床疗效显著,并附验案1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4.
目的:分析总结李中梓《医宗必读》治泻九法,为临床治疗泄泻提供参考.方法:查阅《医宗必读》相关文献,结合《内经》相关理论,收集临床运用治泻九法治疗泄泻的相关病例,进行阐述.结果:淡渗法、升提法、清凉法、疏利法、甘温法、酸收法、燥脾法、温肾法、固涩法均以相应的《内经》理论为指导,运用此九法辨证治疗泄泻病疗效肯定.结论:《医宗必读》治泻九法及《内经》相关理论,对辨治泄泻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杨其仁 《四川中医》1998,16(3):18-18
腹泻是消化道的一种疾病,小儿腹泻临床尤为常见。外感湿热、寒湿、脾胃虚弱均可致泄,然与饮食不慎的关系最为密切。另外亦有因牌虚伴惊吓而泻者,以及“府积”腹泻等。对于泄泻的治疗法则,历代医家多有论述,(医宗必读》载有九个大法,曰:“泄泻治法有九:升提、谈渗、清凉、疏泄、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1]但在具体应用上,首先应当分清寒热虚实:治寒泻着重于温中;治热泻着重于清热;治伤食泻着重于导滞;治牌虚泻着重于补牌;脾肾阳虚当以温补脾肾。原则上是寒者宜温;热者直清;滞者宜消;虚者宜补。如虚中挟实,则补…  相似文献   

6.
李中梓是明代的著名医家,其在代表作《医宗必读》卷之七中提出了著名的治泄九法,即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基本概括了治疗泄泻的各种治法,可谓是泄泻治法之集大成者,对临床实践有很大的指导价值。李振华教授长期从事脾胃病的研究与临床诊疗工作,在泄泻病的治疗上善于灵活运用李中梓治泻九法,师古而不泥古,积累了丰富的辨治经验。本文旨在举临床验案以总结导师在临床实践中运用治泻九法的经验,并参以自己的心得体会,以期同道能有所借鉴。  相似文献   

7.
泄者大便溏薄、势犹舒缓、时作时止;泻者势以直下,水去如注,合则称为泄泻,是一种以大便次数增多,便下稀薄或如水样为特征的消化道疾病。泄泻发病原因甚多,多因感受外邪、饮食所伤、惊恐等均可为罹患。脾胃虚弱及它脏累及脾胃致泻者亦属常见。其病机多以脾胃损伤、湿邪困阻、气机升降失常所致。针对脾损湿盛的病机关键,其治疗则以理中除湿为宜,以调整脾胃功能,恢复气机正常运行。临证若见小便短少者尤宜利水,若小便正常则应以燥湿健脾为主,有热者则宜清热燥湿或利湿。明代李中梓提出治泻九法,后世名医赵锡武亦有新论述。随着历代医家不断地充实,芳香化湿药用于治疗泄泻亦是古今医家所喜爱,记载虽多,均较零散,本着整理提高的想法,对于芳香化湿药用于泄泻病证的治疗,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1芳香化湿药的功效特点凡是气味芳香,具有化湿运脾作用的药物称为芳香化湿药。本类药物气味多辛散芳香,性质偏于温燥,专入脾经。由于脾恶湿而喜燥,土爱暖而喜芳香,湿浊内阻中焦,则脾胃运化失常。泄泻一病,属于脾损湿盛的疾患,所以对于湿浊阻滞、脾阳受困、运化失调而引起的泄泻,投入辛香温燥、疏利气机、宣化湿浊、健脾醒胃的芳香化湿药,可起到化脾经湿浊之邪,使被困扰的脾胃恢复健运功能的...  相似文献   

8.
恶性胸腔积液是肺癌患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花宝金教授认为,其属中医学“悬饮”“支饮”范畴;病机特点是本虚标实,本虚即为肺脾肾三脏虚弱、气化失司,标实为水饮内停;治疗当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花教授根据辨证,以四君子汤、沙参麦冬汤益气养阴,以防已黄芪汤、己椒苈黄丸、葶苈大枣泻肺汤等经方为主祛除胸水,并灵活加减,以期缓解病人症状,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9.
严夏用升清降浊法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经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洁真  严夏  李俊 《中医研究》2006,19(1):60-61
严夏副教授在多年的临床工作中,认为慢性心力衰竭的病机与气机升降失常,清浊逆乱密切相关,临床治疗以“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为则,以调节气机升降为法,予升补中气、宗气、元气,配合利水通腑降浊,以期恢复机体清升浊降,气机条达通畅的生理,并有效地缓解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症状。  相似文献   

10.
浅谈脾虚泄泻的辨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泄泻是临床常见病 ,泄指大便稀薄 ,时作时止 ,其势缓者 ;泻指大便直下 ,如水倾注 ,其势急者。二者合称为泄泻。泄泻致病原因很多 ,有寒泻、热泻、湿泻、食泻、虚泻、暑泻等 ,而虚泻又有脾虚泻、肾虚泻。本文仅就脾虚泄泻予以讨论。泄泻之本 ,无不由于脾胃 ,临床上以脾虚泄泻最为多见。脾虚泄泻乃因脾虚湿胜 ,湿邪为患 ,困扼脾胃 ,致运化失常 ,则成濡泄。脾失健运 ,水谷不化精微 ,湿浊内生 ,混杂而下 ,发生泄泻。脾虚泄泻 ,临床常有误诊者。不少人在论述脾虚泄泻时 ,均以“大便稀溏”作为其主要症状 ,但验之临床 ,并非尽然。1 大便先干后溏…  相似文献   

11.
中医学治疗泄泻方法颇多,散见各种书籍,尤以李中梓《医宗必读·泄泻》记载最为详尽,分为:淡渗、升提、清凉、疏利、甘缓、酸收、燥脾、温肾、固涩九法。本文试以《伤寒论》之治泻方法与之比较,见《伤寒论》中后世所谓治泻九法已悉数齐备,并且灸药并用,寓于各种方证之间,而李中梓的见解其实可看作是结合自己经验对其的概括总结。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肾阳虚泻的治疗案例,探讨李中梓所创立的治泻九法在小儿泄泻病中的应用方法.认为灵活应用该法能够有效地指导小儿泄泻病的治疗,起到执简驭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晚期前列腺癌病性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肾亏虚为主,标实以“湿”“毒”“瘀”结聚下焦为主。黄元御中气理论可概括为“土枢四象,一气周流”,该理论以“左路木火升发,中焦土气斡旋,右路金水敛降”为主要内容,是指脾胃中气轮转,四维气机畅达,则全身气机流转,清浊复位。“黄芽汤”出自《四圣心源》,其立方以“肾寒土湿失运”为关键,通过崇阳补火、培土泻水以促进全身气机的流转,则“瘀”“湿”“毒”渐消缓散,为晚期前列腺癌的中医临床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思路。  相似文献   

14.
中药治疗肾输尿管结石3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马丁 《四川中医》2001,19(12):41-41
本文报道中药治疗肾输尿管结石32例,取得较好疗效,提出治疗泌尿系结石,分缓急二法,急则治其标,以理气行滞、活血化瘀、利尿通淋为主,缓则治其本,以补虚溶石、利尿通淋为主。  相似文献   

15.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和功能性腹泻均属中医学"泄泻"范畴,但泄泻在临床上有必要细分成不同的亚型进行论治。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与泄泻中"气泻"相对应,其关键病机为肝郁脾虚,治疗上以疏肝补脾为主;功能性腹泻则属于"濡泄"范畴,脾虚湿盛是其基本病机,以脾虚为本,湿盛为标,治疗初期以燥湿、利小便为主,病程较长者应酌以升提脾气、温肾固肠等法治疗。  相似文献   

16.
随着放射性治疗在恶性肿瘤中的普遍应用,放射性肠炎发病率逐年上升。陈玉超教授认为放射性肠炎的根本在于"正虚毒蕴",治疗当遵循"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六腑"以通为用,以降为顺",急性期当因势利导,使湿热毒邪从肠道而去,临证使用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加减。慢性期当"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恢复气血阴阳的平衡,辨证使用生脉散、参苓白术散、理中丸。同时针对兼症不同,加减应用止血药、祛风药、消导药等。陈师治疗之时,谨守病机,守法选方,灵活用药,为放射性肠炎临床治疗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7.
痛泻要方原名白术芍药散,因张景岳称其为“治痛泻要方”而有今名。该方由白术、白芍、陈皮、防风组成,功具泻肝补脾、调和气机。前人运用此方,强调必以“腹痛泄泻,泻后痛不止”为据,但笔者在临床中谨守病机,  相似文献   

18.
总结曾升海教授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经验。曾教授认为,脾虚是该病病理关键,其缓解期与发作期反映着疾病本虚与标实矛盾的主次变化特征。主张以补虚泻实,急则治标、缓则治本为法。发作期以清热解毒化湿为主,兼健脾益气;缓解期以补虚温中为主,兼以清肠,收涩固脱。  相似文献   

19.
<正> 一般认为复发性口疮的病因病理多由阴虚内热或脾胃郁火所致,治疗多以养阴清热泻火为主。笔者所见复发性口疮属肝经郁热或肝火炽盛者,亦屡见不鲜。根据《内经》“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治疗原则,以清肝泄热,泻火解毒以治其标,再以养肝、滋肾以固其本,亦能收到满意的效果。现择两例典型病案报导如下。  相似文献   

20.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的疾病,往往病程迁绵,反复发作,疗效难以巩固。吾师著名老中医朱良春先生素对久泻悉心研治,辨证用药有独到之处,爰作简要介绍如下。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泄泻论治,一般以暴泻、久泻为纲。朱师认为,暴泻责之湿盛,久泻咎于脾虚,因此久泻必须从脾论治。不仅要明确“脾虚则健运无权,湿浊内生,泄泻以成”。而且还要掌握脾病及肾,或他脏之病及脾,相互影响,相互兼夹转化的特点。如“久泻脾虚,累及肾阳,命火式微。釜底无薪,火不暖土。脾病及肾,肾病及脾,如此互为因果,恶性循环,泄泻焉能瘥耶?”久泻虽有轻重程度的不同,脾肾病变的区别。但若久治缠绵不愈者,往往脾肾同病,临床上难以截然区分,恒以久泻不止,水谷不化,肠鸣腹胀,腹部隐痛,甚则五更泄泻,舌淡苔薄,脉象沉细作为辨证的依据。朱师指出,“脾旺不受邪”,“脾虚为本,重在益火补土”,故治疗上多从健脾运中为主,佐以温肾益火。用药时参、术、苓、蓣量宜加大,旨在脾旺方能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