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不同Sap分泌型天冬氨酸蛋白酶(Sap)活性菌株对阴道局部免疫的影响。方法 收集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及复发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RVVC)患者阴道分泌物进行菌株鉴定,取白假丝酵母菌行药敏性分析、25S rDNA基因分型、Sap及磷酯酶(Plb)活性检测;用不同Sap活性的白假丝酵母菌与阴道上皮细胞共培养,用ELISA方法检测细胞上清液中白细胞介素(IL)-4、IL-8、IL-17的水平。结果 VVC白假丝酵母菌株的Sap活性强于RVVC菌株;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IL-4、IL-8、IL-17更多,且IL-8和IL-17出现的时间早、持续时间长;Sap强的白假丝酵母菌能刺激阴道上皮分泌更多的细胞因子。结论 除外Sap活性,VVC与RVVC菌株之间侵袭力无明显差异;白假丝酵母菌能在短时间内激活阴道宿主免疫反应,且Sap活性强的菌株诱发的宿主免疫也强;RVVC致病白假丝酵母菌Sap活性弱的原因可能与阴道上皮分泌的保护性因子有关。  相似文献   

2.
目的通过用人阴道上皮细胞为模型,分析与阴道上皮细胞先天免疫有关的细胞因子在假丝酵母菌感染中的变化,探讨外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的发病机制.方法用组织块法和含表皮生长因子的角化细胞无血清培养基体外培养人阴道上皮原代细胞,细胞传代后与白假丝酵母茵培养上清液共培养,设传代细胞加培养基培养为对照组,在0、3、6、12、24、48h收集各组的细胞上清液,用ELISA方法测定阴道上皮细胞分泌的人β防御素-1(human13defensin-1,HBD-1)、人β防御素-2(human13defensin-1,HBD-2)和白介素-10(IL-10)细胞因子的变化,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在人阴道上皮细胞模型组中,上清液的HBD-1、HBD-2、IL-10与同一时间对照组相比较表达均增加,至48h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人阴道上皮细胞有先天性抗白假丝酵母菌作用,在白假丝酵母菌感染人阴道上皮细胞时,上皮细胞能分泌HBD-1、HBD-2和IL-10.  相似文献   

3.
目的:了解本地区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的致病菌种及检出率.方法:随机对220例门诊妊娠期妇女阴道分泌物进行假丝酵母菌涂片、培养及菌种鉴定.结果: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为30.91%,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占79.59%,其次是光滑假丝酵母菌占18.37%,克柔假丝酵母菌占2.04%.结论:妊娠期妇女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的检出率较非孕妇女高,以白假丝酵母菌为主,光滑假丝酵母菌是非白假丝酵母菌的主要菌种,其发病机制涉及多方面的因素.  相似文献   

4.
目的以小鼠为模型,探讨雌激素诱发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观察阴道内应用消炎痛对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设雌激素化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模型组(EI)和模型用药(消炎痛)组(Indo),另设单一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I)、单一雌激素化组(E)和空白对照组(C)。在接种后4、7、14d动态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情况,并进行阴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TGF-β1、IL-2水平。结果Indo组小鼠未见菌丝,仅见孢子,EI组见大量菌丝生长。雌激素可上调小鼠阴道组织TGF-β1表达及下调IL-2水平(E组比C组,均P〈0.05),EI组和I组的TGF-β1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1),而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IL-2水平未见升高(均P〉0.05)。与EI组比较,Indo组在第4、7天阴道组织TGF-β1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IL-2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结论雌激素能降低小鼠阴道局部免疫能力,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小鼠阴道缺乏防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消炎痛具有既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又能调节阴道局部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新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5.
目的 以小鼠为模型,探讨雌激素诱发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免疫学发病机制,观察阴道内应用消炎痛对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治疗效果,并分析其作用机制.方法 设雌激素化小鼠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模型组(EI)和模型用药(消炎痛)组(Indo),另设单一白假丝酵母菌感染组(I)、单一雌激素化组(E)和空白对照组(C).在接种后4、7、14 d动态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中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情况,并进行阴道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别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及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小鼠阴道组织TGF-II、IL-2水平.结果 Indo组小鼠未见菌丝,仅见孢子,EI组见大量菌丝生长.雌激素可上调小鼠阴道组织TGF-βl表达及下调IL-2水平(E组比C组,均P<0.05),EI组和I组的TGF-βl水平显著高于C组(均P<0.01),而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后IL-2水平未见升高(均P>0.05).与EI组比较,Indo组在第4、7天阴道组织TGF-βl水平明显降低(均P<0.01),IL-2水平明显增高(分别为P<0.05,P<0.01).结论 雌激素能降低小鼠阴道局部免疫能力.白假丝酵母菌感染时小鼠阴道缺乏防护性的细胞免疫反应;消炎痛具有既能抑制白假丝酵母菌菌丝生长,又能调节阴道局部抗白假丝酵母菌感染免疫功能的双重作用,有望成为一种治疗白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新靶向药物.  相似文献   

6.
张燕 《实用医技杂志》2011,18(9):956-956
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由假丝酵母菌引起的常见外阴阴道炎症。80%-90%病原体为白假丝酵母菌,10%-20%为光滑假丝酵母菌、热带假丝酵母菌等,白假丝酵母菌为条件致病菌。目前,VVC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其原因与高糖饮食及广谱抗生素、  相似文献   

7.
探讨致病假丝酵母菌菌群分布以及白假丝酵母菌基因型与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症状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我们对2009年9月~2010年10月在我院就诊的,以及生活习惯、饮食、既往用药及工作环境相似的急性VVC患者,利用聚合酶链反应-单链构象多态性分析技术(PCR-SSCP)对其阴道来源的假丝酵母菌进行分子水平的菌种鉴定,结合SSCP和基因扫描(GeneScan)对白假丝酵母菌CAI区进行多态性分析确定其基因型,对VVC的严重程度进行临床症状体征的评分。结果从获得的198份标本中分离白假丝酵母菌140株(70.7%);58株非白假丝酵母菌(29.3%)。198名患者中重度VVC 95人,轻中度VVC 103人。白假丝酵母菌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所占比列分别为62.1%和76.6%(P=0.011)。140株C.albican共检出38种CAI基因型且集中分布于少数几种,其中基因型30-45(44株,31.43%)和32-46(23株,16.43%)最常见,其次为基因型30-46(4株,2.86%)和32-47(9株,6.42%)。以上4种优势基因型菌株在重度VVC和轻中度VVC患者中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7.9%vs 42.0%,P<0.001)。结论白假丝酵母菌仍然是VVC的主要致病菌,但非白假丝酵母菌与白假丝酵母菌相比更容易引起重度VVC,白假丝酵母菌的基因型与VVC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NF-κB、IL-1β和COX-2 mRNA在雌激素依赖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小鼠模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雌激素诱发VVC的可能机制。方法采用雌性昆明种小鼠,预先皮下注射雌激素使其处于假发情状态,然后接种5×106假丝酵母菌孢子构建VVC模型(EI组),并设置雌激素处理未感染组(E组)、未用雌激素处理感染组(I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动态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计数(CFU),于接种后的不同时间点摘取小鼠阴道组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其COX-2 mRNA、NF-κB的表达及IL-1β水平。结果COX-2 mRNA在E组阴道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1),EI组表达水平高于其它3组;接种后第4、7、14天EI组及I组IL-1β水平均高于C组(P<0.01),EI组在第4、7天高于I组(P<0.01);E组NF-κB的阳性表达率从第4天开始就明显高于C组(P<0.01),而EI组显著高于I组(P<0.01)。结论在雌激素依赖的VVC小鼠模型中,雌激素激活阴道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上调COX-2的表达,与感染形成有关;而形成感染后,IL-1β和NF-κB相互作用使COX-2强表达则与感染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检测门诊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致病菌群的分布情况以及对抗真菌药物的敏感情况,指导临床用药。方法选择2016年6月至2017年1月昆明一家三甲医院妇科门诊的206例VVC患者的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 (1) 206例VVC患者阴道分泌物中培养出209株假丝酵母菌,共包括5种类型的假丝酵母菌,其中:白色假丝酵母菌检出178株(占85.2%),非白假丝酵母菌共检出31株(占14.8%);(2)体外药敏显示:在5种抗真菌药物中,白假丝酵母菌和非白假丝酵母菌对5-氟胞嘧啶、两性霉素B的敏感性较高;但对于氟康唑、伊曲康唑、伏立康唑而言不同假丝酵母菌对其敏感性各不相同。结论 (1)白假丝酵母菌是导致VVC的主要条件致病菌,其次是非白假丝酵母菌,对于其他非白假丝酵母菌引起的VVC发病率的增高以及非白假丝酵母菌菌种的变迁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2)不同假丝酵母菌菌种对不同抗真菌药物敏感性和耐药性存在很大差异,临床上应重视对假丝酵母菌属的培养、鉴定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以指导临床工作者在诊疗过程中合理选用抗真菌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NF-κB、IL-1β和COX-2 mRNA在雌激素依赖的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VVC)小鼠模型中的动态变化,探讨雌激素诱发VVC的可能机制.方法 采用雌性昆明种小鼠,预先皮下注射雌激素使其处于假发情状态,然后接种5×10(6)假丝酵母菌孢子构建VVC模型(EI组),并设置雌激素处理未感染组(E组)、未用雌激素处理感染组(I组)和空白对照组(C组).动态观察小鼠阴道灌洗液真菌载量计数(CFU),于接种后的不同时间点摘取小鼠阴道组织.分别采用原位杂交、免疫组化和ELISA检测其COX-2 mRNA、NF-κB的表达及IL-1β水平.结果 COX-2 mRNA在E组阴道组织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C组(P<0.01),EI组表达水平高于其它3组;接种后第4、7、14天EI组及I组IL-1β水平均高于C组(P<0.01),EI组在第4、7天高于I组(P<0.01);E组NF-κB的阳性表达率从第4天开始就明显高于C组(P<0.01),而EI组显著高于I组(P<0.01).结论 在雌激素依赖的VVC小鼠模型中,雌激素激活阴道组织中NF-κB信号通路,上调COX-2的表达,与感染形成有关;而形成感染后,IL-1β和NF-κB相互作用使COX-2强表达则与感染持续有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