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湿性粘滞,易阻遏气机,损伤阳气,易伤于下,困遏脾胃.湿邪病因在临床中十分常见,且致病广泛,与临床中多种系统疾病均有关联.《伤寒论》以辛开苦降之法论治湿热.后世医家也有所发挥,治湿时应注重病机的分期与转归、应给湿邪以出路等.从湿论治对于多种系统的常见病及疑难杂病的治疗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深入理解湿邪致病特点及治湿之法,...  相似文献   

2.
根据《黄帝内经》"伤于风者,上先受之??风者,百病之长也,至其变化乃生他病也"的论断,结合临床实践应用,发现从"风"论治老年性痴呆较常规治疗的疗效更为显著.临证时灵活地酌加风药,为中医药治疗痴呆提供新的方法与思路.  相似文献   

3.
慢性肾脏病发病率高,知晓率低,病情复杂,迁延难愈。西医治疗具有局限性,疗效欠佳,中医从风治肾病自古即有论述,历代医家将其承继并延伸,现对基于此理论所立病因病机、治法方药、临床研究等进行简要概述,以期为从风论治肾病理论的发展提供相关参考。  相似文献   

4.
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易袭阳位,眼位于人体高处,故眼科疾病多与风邪相关,许多眼科疾病在命名上体现了风邪致病的特点,如绿风内障、青风内障、暴风客热、风牵偏视、风热不制之病等,因此内服方剂中配伍风药是眼科的一大特色.风药具有引经报使、疏肝解郁、疏风解表、祛风养血等多种作用.在治法方面有祛风清热法与祛风散寒法,祛风清热法常用...  相似文献   

5.
6.
7.
"风咳"证治探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咳嗽是临床常见病症之一,国内外相继发布了《咳嗽的诊断与治疗指南》,咳嗽已成为独立病症。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人们的工作、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该病呈显著增多之势。对于X线胸片无明显异常的慢性咳嗽,由于其发病机制、病理特征及诊断标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数患者被误诊误治,不少患者病程长达数月甚至数年,严重干扰了患者的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因此,目前该病已引起医学界的高度关注。咳嗽病因复杂多端,西医强调明确病因,诊断程序较为复杂,治疗多对因对症处理,疗效并不令人满意。中医立论咳嗽,虽似笼统,却自成体系,辨证论治,灵活多变,疗效确凿,尤其对于不明原因的慢性咳嗽,极具个性化的对证治疗尤现特色和优势。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咳嗽是中医极具原创优势的病症之一。为了进一步总结和集成咳嗽证治规律,充分发挥中医辨治特色和优势,提高咳嗽中医临床辨治水平,交流推广各地独特治疗经验,我们邀请了国内部分呼吸科专家就咳嗽尤其是慢性咳嗽的中医治疗发表己见,颇多心得,其中不乏创新之处,故此结集,以飨读者。  相似文献   

8.
9.
孙海涛 《河南中医》2012,32(7):927-928
冠心病心绞痛的发病与风邪密切相关.冠心病心绞痛发病形式,证候特征大多表现为风性,且重要致病因素为风邪,重要病机为络滞风阻,祛风药是治疗冠心病心绞痛的理想药物.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重视风邪为患在冠心病心绞痛发病中的作用,往往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0.
风药在临床的拓展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慕化民 《四川中医》1995,13(2):12-13
  相似文献   

11.
荨麻疹作为临床上一种常见的皮肤病,病因病机复杂,但总的来说其发病与风邪关系密切。风邪无论是外感还是内伤,均可导致脏腑功能失调,发为本病。风药具有“升、散、透、窜、通、燥、动”等灵动风性,根据荨麻疹发病机制不同,其在治疗中的作用有所差异,如邪犯肺卫,风药可宣之发之;湿热困脾,风药可散之利之;风生于肝,风药可疏之潜之;肾风留玄,风药可通之行之;风因心生,风药可止之熄之。文章试通过分析风药的作用特点,结合荨麻疹发病机制,论述在遵循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风药在荨麻疹治疗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2.
糖尿病肾脏病是糖尿病主要的并发症之一.赵进喜教授临床擅长从风论治糖尿病肾脏病,疗效确切.赵进喜教授基于中医司外揣内的思维方式认识其临床表现,认为风邪是贯穿糖尿病肾脏病的重要病理环节.风邪包括了外风、内风、络脉伏风,从风论治实为针对风邪各个层次,以祛风扶正、行气活血为主,多种祛风方法的综合运用,可有效...  相似文献   

13.
“风为百病之长”,中风病也不例外。王敬卿认为外风引动内风诱发中风,内风又贯穿于中风病各期。“风药”为治中风之将药,以“平肝、养肝”息内风,“疏肝、清肝”达肝气,“搜风、通络”畅气血,根据中风急性期、恢复期、后遗症期的病机特点,灵活合理地使用,促进中风后的恢复。  相似文献   

14.
正1病例介绍患者,男,47岁,主因间断腹痛腹泻脓血便6年入院。患者6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腹痛腹泻脓血便,每日排便7~8次,最多可达20余次,伴有腹胀、里急后重、肛门及下腹部坠胀不适,于当地医院就诊,诊断为溃疡性结肠炎,此后不规律以柳氮磺胺吡啶、美沙拉嗪等药物治疗,病情反复发作。就诊前曾以甲强龙40mg灌肠治疗,症状有  相似文献   

15.
疏散外风药,简称疏风药或祛风药,即泛指具有辛散祛风作用,用于治疗风寒、风热、风湿、风疹等外风证的一类药物.如能掌握这类药物的一般性能、特殊效用、配伍规律及应用时的注意事项,便可以为临床正确运用本类药物打下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冯俊志 《四川中医》2003,21(1):27-27
慢性泄泻是临床常见病,本文结合临床病例,论述了风药在慢性泄泻治疗中具有健脾升阳、祛风胜湿、发散郁热而止泻的功用。  相似文献   

17.
黄甡认为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脏腑娇嫩、易虚易实为其主要体质特点.因小儿脏气清灵,不耐大寒大热之品,故临床小儿用药应以轻、灵为要.风药禀少阳升发之气,其性轻清灵动,与小儿同气相感,正合其特禀体质.黄甡结合小儿肝常有余、肺脾常不足的病理特点,将风药广泛运用于小儿肺、脾、肝系统常见疾病的治疗,概括其具体作用为宣肺护卫...  相似文献   

18.
血管痉挛性心绞痛(vasospastic angina,VSA)发作时疼痛部位不固定,或者表现为牙痛、头痛、腹痛等,疼痛时发时止,病位不固定,与风邪"善行"特点相符;VSA发病急骤,轻重不一,变化无常,与风邪"数变"特点相符。善行数变是风邪致病的特点,风邪外侵是VSA重要的病因。风邪包括外风、内风,VSA的发病病机为正虚邪中,由脏腑虚弱,风邪内侵而致,常因感受风寒邪气或在季节更替时诱发或加重,可见,外风是VSA的重要致病因素。内风与VSA也密切相关,肝为风木之脏,肝病则风从内生,肝风内动,风邪乘于心,心脉痉挛,卒发VSA。基于治病必求于本,中医治疗本病应重视运用风药,风药是指具有发散风邪、祛风、解痉功能的一类药物。现代药理研究表明,绝大多数祛风药均具有解除血管痉挛、扩张血管、改善血液循环、抗血小板聚集、抗凝、改善末梢循环、止痛等多方面的作用,是治疗VSA的有效中药。  相似文献   

19.
\"风升生\"是最早关于风药的概括,亦是后世研究风药的开端。慢性肾小球疾病是一类以慢性进展、易于反复为特点的疾病,中医学认为,其发生发展与风邪及气、血、水关系密切。风药不但能疏散风邪,而且在调节脏腑气机、祛风除湿、祛瘀通络等方面独具优势,因而在慢性肾小球疾病的治疗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东垣用风药机理初探吉林市中西医结合医院(132012)蔡胜彬,王敬琪【关键词】李东垣,《脾胃论》,风药李东垣著《脾胃论》,开脾胃学说之先河,以“内伤脾胃”立论,倡“升阳益气”之法。临床用药,自是以补益脾胃为重。然于补脾之中又善用风药,笔者不揣愚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