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董会娟  周婷婷  张俊丽  李罗红  杨小莉   《四川医学》2017,38(10):1208-1211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患者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ESD治疗197例食管早癌患者(2014年1月至2016年8月)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26例患者并发术后食管狭窄(狭窄组)、171例患者术后未并发食管狭窄(非狭窄组),对比两组患者的各项基础资料、临床资料,并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法探讨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危险因素。结果狭窄组和非狭窄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灶位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73.08%、病灶纵向长径(44.8±13.0)mm、病变环周直径(38.0±11.0)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57.69%、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76.92%均显著的高于非狭窄组患者的鳞状细胞癌占比52.05%、病灶纵向长径(31.6±10.7)mm、病变环周直径(27.3±9.6)mm、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患者占比30.41%、组织浸润深度达到m3+sm1患者占比29.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m3+sm1)是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分别为1.982、1.715、1.552、2.281)。讨论食管早癌患者ESD术后并发食管狭窄的独立危险因素有病灶纵向长径过长、病变环周直径过大、术后创面>3/4食管周径、组织浸润深度过深。  相似文献   

2.
食管癌是全球癌症发病率的第七大常见原因, 也是癌症相关死亡的第六大常见原因。对于大量早期食管癌患者, 内镜下治疗的5年生存率可达95%以上, 与手术生存率相当。因此, 早期内镜下治疗是改善食管癌预后的关键。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是目前浅表食管癌切除术的首选方法。然而, 对于病变范围>3/4周长的食管病变, ESD术后狭窄率超过80%。食管全周病变患者ESD术后狭窄率为100%。食管射频消融(RFA)是最早应用于Barrett食管消融的技术之一, 具有简便、安全、食管狭窄率低等优点。因此, 研究者通过回顾性研究分析了105例经内镜治疗的早期大范围扁平型食管鳞状细胞癌(ESCNs)(延伸超过食管周3/4)的患者, 对比ESD与RFA的不良事件和肿瘤病变的局部控制情况, 进而评估哪种方法治疗全周或者近全周早期食管鳞癌更有效。其中60例患者接受ESD治疗, 45例患者接受RFA治疗。两组患者在平均年龄、体质指数(BMI)、性别分布、吸烟饮酒习惯、肿瘤侵袭深度预处理评价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尽管接受RFA治疗的患者肿瘤较大(14.27比5.70 cm, P<0.05), 但ESD组...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扁平隆起的胃食管病变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消化科2015年11月至2016年11月收治的50例胃食管病变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观察50例患者的病理类型、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创口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术后病理类型:食管鳞状上皮重度异性增生、早期食管鳞状细胞癌、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早期胃癌,手术时间(82.3±30.5)min,术中出血量(11.5±1.3)mL,一次性根治性切除率90%(45/50),创口愈合时间(10.5±2.8)d,术后出血2例、穿孔1例、继发狭窄2例。结论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胃食管病变的手术方法 ,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 对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探讨ESD在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以2011年8月至2016年12月在本院消化内镜中心接受ESD治疗的384例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研究对象,回顾性综合评价其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完成ESD治疗的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患者384例,中位随访时间26(6 ~68) 个月,平均切除面积12.0(7.4~20.0) cm2,平均手术时间40.0(30.0~63.8) min,整块切除率、完全切除率、治愈性切除率分别为: 98.96%(380/384) 、96.35%(370/384) 、92.45%(355/384);出血、穿孔、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56% (6/384) 、0.26% (1/384) 、13.80% (53/384);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 显示,病变环周比例≥2/3[OR = 63.370(14.579~275.448) ,P< 0.01]是食管狭窄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3年整体生存率、肿瘤特异性生存率分别为96.30%、100%,病变复发率2.86%(11/384) .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临床应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是否安全及其预后效果。方法:2008年8月到2011年8月期间共89例患者在安庆市第一人民医院消化内科就诊,均通过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收集患者的实验室检查和相关病史资料,分析本组患者ESD的治疗效果、术后并发症和远期疗效。结果:随访89例,随访成功率100%。89例患者包括食管早期癌16例,食管高级别内瘤变38例,食管低级别内瘤变35例。ESD一次性整块切除率93.3%(84/89),一次性完整切除率和治愈性切除率均为92.1%(82/89);术中穿孔2例,予以术中内镜下修补术;术后迟发性出血1例,均予保守治愈;3例发生食管狭窄。共对89例患者情况进行随访;ESD术后3年内病变再发1例,总复发率1.1%;随访时间10~58(36.3±21.2)个月,3年内死亡2例,3年生存率97.8%。结论: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可以选择ESD,该方法安全性较高并且术后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6.
目的:研究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及其与食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7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术后标本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并分析二者与食管鳞状细胞癌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的异常表达率为72%(52/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均<0.05).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E-cadherin的异常表达率为66.7%(48/72),其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深度、TNM分期、淋巴结转移和静脉侵犯有关(P均<0.05).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呈正相关(rs=0.735,P=0.001).结论: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Claudin-7和E-cadherin的表达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侵袭转移和预后密切相关,两指标的联合检测对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7.
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与微血管密度检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检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及微血管密度(MVD).方法:应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62例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31例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62例正常食管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表达与MVD.结果:食管鳞状细胞癌组织、癌旁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黏膜组织中RECK蛋白的阳性表达率依次增高,分别为59.7%(37/62)、71.0%(22/31)、85.5%(53/62),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ECK蛋白的表达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组织学分级、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MVD与食管鳞状细胞癌的浸润深度及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P<0.05).结论:RECK和MVD在食管鳞状细胞癌的黏膜上皮癌变及浸润、转移中起重要作用,2者联合检测可望成为食管鳞状细胞癌早期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8.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7,(4):349-351
目的:评价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46例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两组,23例接受ESD治疗的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患者为治疗组,另23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的病灶大小、平均手术时间、病灶切除情况、术后并发症。结果:治疗组病灶平均直径、平均手术时间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完整切除率及治愈性切除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SD治疗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安全有效,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9.
目的 分析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效果及并发症.方法 46例食管癌及癌前病变患者,统计评估ESD术后并发症的出现概率.结果 46例患者术后出血2例(4.3%),穿孔1例(2.2%),食管狭窄3例(6.5%).结论 ESD治疗食管早癌及癌前病变安全、创伤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与胃癌的临床、病理差异及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疗效分析,从而评价ESD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2019年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ESD治疗且术后病理证实为早癌的338例患者,根据病灶位置,将157例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为研究组与181例胃癌为对照组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多因素分析年龄≥62.5岁、男性、平坦型腺癌、分化型腺癌及黏膜下层浸润为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独立危险因素(OR=2.182、2.299、2.497、2.425、2.939,P < 0.05)。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手术时间[(104.14 ± 58.49)min vs. (73.39 ± 45.06)min,P<0.001]长于胃癌组,治愈性切除率低于胃癌组(70.7% vs. 80.7%,P=0.0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经Kaplan?Meier分析,两组总生存率(log?rank P=0.889)及治愈性切除患者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 P=0.712);单因素分析病灶直径≥2 cm(91.3% vs. 67.6%,P=0.002)、未分化腺癌(21.7% vs. 0.9%,P < 0.001)、黏膜下层浸润(60.9% vs. 13.5%,P < 0.001)、淋巴脉管浸润(4.3% vs. 0,P=0.027)、有溃疡(23.9% vs. 5.4%,P < 0.001)是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非治愈性切除的危险因素。结论:ESD是治疗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的安全有效方法,但病灶直径≥2 cm、病理类型分化差、黏膜下层浸润、淋巴脉管浸润、有溃疡的早期胃食管交界处癌ESD治疗治愈性切除率降低。  相似文献   

11.
近年新生儿、婴儿、成人麻疹患者逐年增加,临床表现一般仍较典型,成年人麻疹患者全身中毒症状较重。麻疹抗体检测结果阳性是主要的诊断依据。麻疹发病的双相移位的机理可能是,免疫保护力不足,婴儿出生时麻疹抗体力低。孕期母传胎的麻疹抗体减弱,母经乳汁传给婴儿的抗体减弱,成人麻疹抗体水平逐年下降。预防措施是怀孕前给予育龄妇女麻疹疫苗接种,鼓励母乳喂养,麻疹疫苗计划免疫适当提前,在成人追加麻疹疫苗的免疫,加强病毒变异的研究等。  相似文献   

12.
重度妊高征表现为高血压、蛋白尿、浮肿等症状 ,严重可以导致母婴死亡。对妊娠足月的重度妊高征 ,可以根据其临产与否及宫颈条件 ,立即决定其为阴道分娩或是剖宫产术。对于妊娠晚期的重度妊高征 ,因其胎龄不足月 ,胎儿生长发育及胎肺成熟度情况需通过一定时间的治疗 ,根据其病情变化来决定其治疗方案或终止妊娠的时机[1,2 ] 。这就需要我们对这一阶段的治疗进行监测 ,防止母儿并发症的发生。现将 2 0 0 0年至今我院收治妊娠晚期重度妊高征 30例的监测结果回顾分析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 研究对象 选择孕 31~ 36周重度妊高征 30例 ,其中 …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80例局限于小腿或手或足的银屑病。均经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因部位比较特殊。受多种理化因素影响,使皮疹形态发生轻重程度不同的变化,常看不到典型损害,因而误诊为神经性皮炎,湿疹,慢性皮炎及癣等。作者对误诊原因进行了分析后,提出了鉴别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解决腰椎间盘突出症手术中神经压迫。方法对1980~1998年再手术资料进行统计分析,讨论分析再手术原因,再次手术前影像学检查,观察病理变化以确定再手术方法。结果对11例随访6个月~1年,优7例(68.4%),良3例(36.8%),差1例(2.8%)。结论初次手术前详细查体和分析X线片,术中用导尿管和神经剥离探查,尽量避免髓核遗留,手术范围不宜太大,尽量减少对软组织和脊柱结构的破坏,避免形成硬膜囊与神经根粘连而致单纯形疤痕。  相似文献   

15.
尿液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通过尿液 pH值对红细胞检验影响的观察 ,更加科学、准确地诊断血尿和血红蛋白尿。[方法 ]采用干化学分析仪检测和尿液显微镜红细胞计数 ,观察 180例正常人尿标本加入正常人血标本后 ,不同 pH值 ,不同时间内 ,观察红细胞溶解情况。 [结果 ]pH <5 .5以下时 ,随着时间的延长 ,红细胞溶解现象明显。 1h后观察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 ) ;2h后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结论 ]pH <5 .5时对红细胞计数影响较大 ,易致红细胞发生溶解现象 ,出现假性血红蛋白尿 ,对血尿和血红蛋白尿很难区分 ,给临床诊断造成不便 ,更易引起漏诊和误诊。  相似文献   

16.
刘复平 《中外医疗》2012,31(23):1-2
目的探讨研究喉癌主癌灶手术的安全切缘在临床上的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2011年3月已经确诊喉癌的患者100例,随机分成A、B两组,A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镜下观察分析;B组为观察组50例,主要采取手术切缘后,然后采取肉眼观察分析,将结果进行临床特点分析比较。结果早期的喉癌患者和晚期的喉癌患者的阳性切缘例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晚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高于早期的阳性切缘发生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声门上区[SG]2、3和5、10mm;跨声门型[TG]2、3mm和5、10mm的切缘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G、G、TG、IG的2mm和3mm,5mm和10mm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肉眼阳性切缘观察39个,镜下阳性切缘观察43,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依据原发不同部位、不同分期和不同范围选取适合的切线,就可以有效地减少阳性切缘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根据儿童急性腹痛的特点,诊断儿童腹痛应综合临床及相关检查提供的依据,做出准确诊断,给予适当治疗。方法:对临床328例腹痛患儿进行选择性辅助检查和分析。结果:小儿腹痛病因复杂,腹腔内疾病占64.63%,共17种病因;腹腔外疾病占35.37%,共6种病因。结论:仔细询问病史、认真体格检查、密切观察病情、针对性地选择辅助检查,在儿童腹痛的诊断上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变化率的测定对细菌性肺炎的评估价值.方法 选取住院治疗的细菌性肺炎患者72例,根据治疗效果分为治疗有效组(有效组)47例和治疗无效组(无效组)25例,对治疗有效组和无效组中的降钙素酶原变化及影响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有效组治疗后3天及治疗后7天的降钙素酶原显著低于无效组的患者(P<0.05);年龄>65岁、心功能≥3级、COPD、糖尿病、肺部双侧受累(X线示)、菌血症、感染性休克和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危险因素;感染性休克、肺部双侧受累、3天内降钙素酶原变化率<30%及心功能≥3级是影响细菌性肺炎治疗效果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测定降钙素原变化率对细菌性肺炎的疗效评估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可在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9.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介绍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配合做法;方法:主要在手术配合的六个方面,解决防感染、防栓塞等问题。结果:30例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均获成功,结论:手术配合是护士责任心和基本功的全面体现,对提高手术效果有至关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