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气五味理论作为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系统地概括了中药的功用特征,阐释了中药功效的作用机制,指导着中药的学习与应用。基于四气五味理论探析临床常用活血化瘀类中药的性味特点,结合各医家经典活血方剂阐释活血化瘀药之间不同的活血机理,以此作为活血药组方的重要依据。深入理解活血化瘀药的性味特点,为形成活血化瘀药的用药思维及药象思维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
刘松林 《河南中医》2010,30(12):1145-1147
《伤寒杂病论》中方剂药物性味配伍的运用非常全面。在四气配伍方面有寒热(温)并用法和寒温(热)互投法;在五味配伍方面有辛甘化阳、辛开苦降、辛散酸收、酸甘化阴、酸苦涌泄、甘淡利湿、甘补苦泻等方法;另外还有四气配伍五味的辛温成寒反佐法。临床应充分掌握药物的性味,根据疾病证候特点,按性味特点配伍组方,才能充分发挥中药性味配伍的特点和优势。  相似文献   

3.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中药性味与配伍初探博兴县第二人民医院(256505)范长青李俊生徐洪艳关键词四气五味配伍中药研究性味是中药性能的重要标志,只有将其与药物作用结合起来,才能确切的把握药物的功效和灵活的组方配伍。笔者根据实践经验,将中药性味与配伍关系分析如下。1性味与配...  相似文献   

4.
中药药性理论是指导临床使用中药和阐释中药作用机制的重要依据,药性在方剂配伍组方中扮演了重要角色,方证对应即方剂中药味的多种性能与所主病证病机的对应,但药性配伍具有相当的经验性。基于方证相关,从四气、五味、升降浮沉及归经等四个方面探讨了方剂组方中药性配伍的某些规律,并指出从方剂中众多药味的多种药性及其相互关系来认识其综合性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相似文献   

5.
齐放  徐大鹏  李明 《天津中医药》2015,32(9):567-570
四气五味理论是历代中医对中药基本性能认识的结晶,是临床辨证用药的依据之一,可以指导方剂的组方配伍。气味理论为认识中药、研究方剂配伍和临证组方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6.
运用现代药物研究结合传统中医药学理论,从中药物质基础、作用于人体的生物学效应等方面,结合中药配伍与复方整体性研究,分析中药四气五味的物质基础与中药功效的相关性,评价四气五味理论对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四气五味理论以临床证候为基础,通过探讨与药物成分、机体反应、生物代谢等因素的相关性,实现中医理论与现代临床医学的联合运用。中药药物成分对药性归属产生的影响尚不明确,且现代医学物质相关研究与传统五味界定存在差异,其主要成分与功效不完全相关,需进一步探索及完善。  相似文献   

7.
“法随证立,方从法出”,然方由药组成,药的作用与其药性密切相关,故方之功用与方中药物性能有关。药物的四气五味即药的性味占药物性能的主导作用,对所组方剂的功用也起决定作用。小柴胡汤治疗少阳病证效果显著,从性味配伍方面分析,小柴胡汤方的组方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一是寒温并用,寒而不凝,温而不燥;二是辛行苦泄,辛行气郁,苦泄郁火;三是甘补苦泄,补而不腻。小柴胡汤用药以苦寒为主,脾阳素虚、脾虚湿蕴之人不可妄投之。  相似文献   

8.
中医方剂性味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中药性味理论的特点以及《内经》针对风、热、湿、火、燥、寒的病证所制定的气味合和组方规则对方剂性味进行阐释和论述。认为性味是方剂的重要性质和作用基础。提出方剂性味的量化处理原则;四性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重要内容,是说明药物作用机理的理论依据之一;并通过麻黄汤和桂枝汤的性味分析进行了论证。  相似文献   

9.
气味理论是关于药物四气五味的学说,是药性理论的核心框架。气味配伍理论是以药物气味为基,通过气味间的配伍制方以纠偏调平。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突出方中主药的性味属性或效用来注解方剂特征、确立治法,进而随法用气味组方,继承发展了气味配伍理论,为后世气味配伍组方提供了典范。通过《温病条辨》中最具代表的苦辛法、芳香法、养阴法来详细论述《温病条辨》中所寓的性味治法及其基本治疗效用。将气味作为媒介来探求方中所寓之法是执气味之简驭方药之繁,以气味为单元,解构方剂挖掘方中之法,学法而舍方,守法而变方,随证用法,从而做到归纳类方、合方合法,为灵活变通应用古方治今病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性味配伍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四气五味不仅是反映中药药性的重要方面,更是临床配伍组方中不能忽视的关键环节。一般而言,在“君臣佐使”制方原则的指导下,强调被选用药物的功用特征,而对以药物性味为主进行的组方思路则未引起现代医家的足够重视。随着中药药性理论研究的深入开展,中药“性-效”高度相关的特性已被广泛认可。如何正确理解和运用药物的性味组方配伍,成为中医临床治疗中不可回避的问题。 1 理论溯源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其寒热温凉四气者生乎天;酸苦辛咸甘淡六味者成乎地,…是以一物之内,气味兼有;一药之中,理性具矣”(成无几《药方论序》)…  相似文献   

11.
林艺娟  谢玉玲 《光明中医》2022,(16):2887-2890
目的 探讨《中药成方制剂》中含白芷方剂的药物组成规律。方法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 2.5)软件,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处方中含白芷方剂的主治疾病、证候、四气五味归经、组方配伍等进行分析,并选取使用频次较高的药对及出现频次较高的疾病、证候进行用药规律的分析。结果 对353首含有白芷的方剂进行分析,总结出常用主治疾病22种,常用药物组合19种,常用证候类型11种。白芷与不同药物配伍组成不同方剂,发挥不同的功效,从而治疗不同的疾病。结论 含白芷方剂的药物组合较多,它的临床应用较为广泛,但主要还是与当归、川芎、防风等活血祛风、散寒止痛类中药同用,通过对含白芷方剂的组合规律分析,为药物临床配伍的研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2.
论《金匮要略》中的相反用药山东250014山东中医学院93级研究生王占奎,孙晋营主题词《金匮要略方论》,中药配伍相反用药是指两味或两味以上,四气五味,升降浮沉作用完全相反的药物在方剂中的配伍应用。经方中的用药配伍,多以相须为用,但相反用药亦不少见。今...  相似文献   

13.
方剂配伍中药物功效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用药的剂量、药性、药物间相互关系等多种相关条件。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试验及结果讨论得出:组方药物剂量、药物功效间作用、药物的寒热属性及甘草等特殊药物都是影响药物功效在方剂配伍中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中药药性与功效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索中药药性与功效之间的相关性,揭示其内在规律。方法在整理2005年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一部)收载中药药性与功效数据的基础上,采用数据挖掘方法对药性与功效的内在规律进行分析。结果单性能的研究难以完全表征药物的作用,需将四气、五味、归经等性能视为整体进行研究,方能突显药性与功效之间的内在联系。结论通过对药典中药性与功效数据的整理与关联规则分析,明确了每种性能所对应的主要功效,为组方用药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方剂配伍中药物功效的发挥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用药的剂量、药性、药物间相互关系等多种相关条件。通过对各因素的分析、试验及结果讨论得出:组方药物剂量、药物功效间作用、药物的寒热属性及甘草等特殊药物都是影响药物功效在方剂配伍中发挥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6.
乳腺癌因其高发病率和广患病人群,一直备受业界关注,合理使用中药进行临床辅助治疗,已成为共识。而在方剂和药品的使用中,如何选用、炮制和合理配伍,关系着临床治疗的最终疗效和患者的切身利益,是乳腺癌治疗中极为重要的一环。四气五味是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自古以来,各种中药书籍都在每论述一药物时首先标明其性味,这对于认识各种药物的共性和个性,以及临床用药都有实际意义。文章从药性炮制、配伍及升降理论等多个方面探讨了中药性味及其搭配对乳腺癌诊疗和组方的意义和应用。药性是根据实际疗效反复验证然后归纳起来的,是从性质上对药物多种医疗作用的高度概括。至于药味的确定,是由口尝而得,从而发现各种药物所具不同滋味与医疗作用之间的若干规律性的联系。因此,味的概念不仅表示味觉感知的真实滋味,同时也反映药物的实际性能。运用得当,不仅可以缓解病痛,更能改善患者预后,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7.
中药的性能包括性味(四气五味)、作用部位(归经)、作用趋向(升降浮沉)、补泻及有毒与无毒。而中药的“走”与“守”则是从处方的整体观点出发,用以说明处方的性能特点。方剂是由药物组成的,因此,它也反映了药物在方剂功用中的“走”与“守”的关  相似文献   

18.
试论中药复方的性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方剂按组成的药味数不同分为单方和复方。单方是由一味药构成 ,复方是由两味以上药物组成。中药性 (四性 )味 (五味 )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说明药物作用的主要理论依据。由单味药所构成的单方具有中药性味的性能特点 ,这一点不难理解。但复方是否也有一个性味问题  相似文献   

19.
<正>四气五味为中药药性理论的基本内容之一,最早载于《神农本草经》:"药有酸咸甘苦辛五味,又有寒热温凉四气。"书中以四气配合五味,共同标明每味药的药性特征,开创了先标明药性,后论述药物功效及主治病证的本草编写体例,奠定了以四气五味理论指导临床用药的基础。五味之中,甘为补益象征,甘能补能和能缓,有滋补和中、调和药  相似文献   

20.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分析和总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中通过中医药外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组方用药规律。搜索相关文献,建立中医药外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方剂数据库,对数据库进行四气、五味、归经、频次统计、组方规律和新方分析。整理出163首方剂,涉及156味药物,通过分析,发现念珠菌性阴道炎外用处方中的药物药性偏寒,药味偏苦,出现频次较高的前3味中药依次是苦参、黄柏、蛇床子,挖掘出核心组合28个,演化得到新处方14首。研究表明,中医药外用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的方剂以清热燥湿,止痒杀虫为主。客观呈现了念珠菌性阴道炎外用药的处方规律,为指导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