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郭喜军  张颜伟  鄂辉  孟丹 《河南中医》2010,30(4):315-316
痞证是临床常见痛证,其辨治方法在《伤寒论》中已有详述,其“辛开苦降”之三泻心汤、苦寒泻热之大黄黄连泻心汤仍为临床行之有效之方。通过对张仲景辨治痞证学术思想的探究,系统阐述其病因痛机、治法方药,反映医圣张伸景治疗痞证的辨证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
半夏泻心汤加减治疗反流性食管炎7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王策  王继合 《河北中医》2008,30(5):493-494
半夏泻心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原治疗小柴胡汤证误下伤中而致的痞证,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脉证并治》:“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半夏泻心汤主之。”半夏泻心汤用药辛开苦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能调和脾胃气机,治疗上寒下热,寒热互结于中焦之痞塞。临床上只要辨证准确,  相似文献   

3.
半夏泻心方方证及其机理研究述评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为仲景治疗“痞证”的名方,全方寒热并用,辛开苦降,调补中焦。被历代医家广泛用于脾胃或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疗效卓著。近年来,国内外对其进行了多层次、全方位的研究。兹就本方方证及其机制的研究,结合个人体会述评如下。 1 方证研究 1.1 仲景原意 本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154条,原为小柴胡汤误下三种变证之一而设,即“……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柴胡不可与之,宜半夏泻心汤”。此外,亦见于《金匮要略·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第十七》“呕而肠鸣,心下痞者,宜半夏泻心汤”。可见,仲景半夏泻心…  相似文献   

4.
总结陈天然教授辨治痞证的经验,陈教授衷古参今,结合《伤寒论》,将痞证分为肝胃不和、肝胆湿热、脾胃虚寒、寒热错杂4证,分别采用柴胡疏肝散、黄连温胆汤、黄芪建中汤、半夏泻心汤等方加减治之,疗效显著。并附验案4则,以资佐证。  相似文献   

5.
《伤寒论》痞证以心下痞为主症。临床上痞证可以分为热痞证、寒热错杂痞证和虚痞证3种,其病机均与心相关。热痞证与寒热错杂痞证皆由心中有热所致,治疗采用泻心汤类方,清泻心中热邪以消痞。热痞证如大黄黄连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亢盛,附子泻心汤证则兼有肾阳虚衰;寒热错杂痞证如半夏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火上炎、脾胃虚弱,生姜泻心汤证的病机为心热脾虚、水气内停,甘草泻心汤证的病机为脾胃虚弱、心中有热。虚痞证的基本病机为心脾不足,治以温补心脾为主,旋覆代赭汤证属于心阳不足、脾虚有痰,桂枝人参汤证属于心脾两虚兼有表证。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病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黄黄连泻心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7.
1 泻心汤所治痞证与其他“痞证”的区别《伤寒论》指出痞症的形成乃因 :“病发于阴 ,而反下之 ,因作痞” ,“脉浮而紧 ,而复下之 ,紧反入里 ,则作痞”。说明本无实邪而反下或本属太阳表证却误下 ,均可导致里虚邪陷而成痞。胃之上脘 ,是气机升降之要道。气机升降失常 ,痞塞于中 ,必致心下痞。另外 ,饮食所伤、气郁不舒 ,以致脾胃不和 ,也是形成心下痞的原因之一。总之 ,泻心汤所治痞证的病机是以气机升降失常为主 ,此与其他病症兼痞不同 ,必须加以区别。《伤寒论》16 1条五苓散证、15 7条十枣汤证、171条瓜蒂散证、16 6条旋覆代赭汤证、16 8…  相似文献   

8.
《伤寒论》诸痞证治浅析张继算安徽繁昌县峨桥镇梅山村(241205)关键词:伤寒论/痞证/治疗1痞证的含义《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第151条“脉浮而紧,而复下之,紧反入里,则作痞·按之自濡,但气痞耳。”本条说明气痞一证,其按之软可与结胸证鉴别,因...  相似文献   

9.
辛开苦降法最早见于《伤寒论》的泻心汤证,在君佐相配上又经历代医家的改革与完善,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治疗方法。本法是以能泄能降的苦寒药为主,少佐能开能通的辛温药,使泄中有开,通而能降,建解郁热之功,奏清热和中、顺气降逆、开痞止痛之效。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0.
试谈胃窦炎按痞证论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胡道涨 《江苏中医》1996,17(2):38-39
通过对38例胃窦炎患者的临床观察,认为胃窦炎具有痞痛俱见,以痞为主,痞痛与嗳气同时出现,上腹部按之自濡的临床特征。本病与《伤寒论》之痞证有相一致的病证、病位与病机。提出了痞证可有微痛的见解。胃窦炎按痞证治疗,可选用大量黄连泻汤和半夏泻心汤,并注意予药宜温寒并用,治须攻补兼施,大黄不可不用等要点。  相似文献   

11.
论运用辛开苦降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归纳总结中医辛开苦降理论在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过程中的运用及"半夏泻心汤"及其类方的体会和理解。以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三方,其均有辛热之干姜和苦寒之芩连。仲景用干姜温中补脾阳,以芩连清胃热。半夏泻心汤类的寒热错杂证是脾寒和胃热两个方面的错杂。脾寒则清阳不升而腹泻下利,胃热不降则呕,脾胃升降之机痞塞于中,心下痞乃成。而见呕、利、痞之证。根据其症状的不同,三方可以变化使用。溃疡性结肠炎病程缠绵,虚实夹杂,攻则伤正气,补则益邪,故必须用"和"剂以治之;本病或虚或实,"湿"的存在往往贯彻始终,或为寒湿,或为湿热。所以,祛湿亦为治疗大法。但李东垣在《脾胃论》中坚决反对治"湿",用"淡渗之剂治之",是因为"病虽即已,是降之又降,是复益其阴而重竭其阳气矣","故必用升阳风药即差"(调理脾胃经验)。在临床实践中,接受《脾胃论》的指导,也收到较好的效果;"瘀血"是病理产物,亦是使病程缠绵的致病物质。治疗上必须阻断产生"瘀血"的原因,清除"瘀血",使病情转入良性的轨道。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分析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痞证的治疗,为临床治疗痞证提供参考.方法:以赵开美本《伤寒论》和邓珍本《金匮要略》为底本,汇总痞证相关条文,从张仲景早期和同期本草学文献角度分析其组方用药.结果:痞之病机在于气结,由中阳不足,水饮热邪干之导致.《伤寒论》列泻心汤清热逐水治痞,黄芩、黄连为主要药物;《金匮要略》温中化饮...  相似文献   

13.
痞证是《伤寒论》中的一个大证,以"心下痞,按之濡"为其主证,其证错综复杂,用药亦多为寒热并行。因此,总是令后学者难以掌握。但如果以字义及《易》理为切入点进行研究,便可以化繁为简。本文即是依此方法对痞证进行的探讨和研究。痞证取《易经》"否"卦之象,"否"卦乃"天地不交,万物不通也","否"即为闭塞之义。仲景论述痞证最详,立五泻心汤等方剂,为后学治痞之典范。  相似文献   

14.
再论半夏泻心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半夏泻心汤是《伤寒论》辛开苦降法的代表方,见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金匮要略》也有该方剂相关论述.该方是治痞证之名方,由半夏、黄芩、黄连、炙甘草、干姜、人参、大枣7味药组成.由于各医家对半夏泻心汤证的病因病机认识以及施治原则不尽相同,因而对各药在方中功效的解说也有所差异,其中以半夏、干姜较为突出.半夏味辛性平,能行能散,从该方证由寒热互结,中焦升降失常导致痞满的角度来看,可以认为该方主要取半夏辛温消痞开结之功效[1].而以痰饮内生,结于中焦而致气机痞塞为病机关键的医家则强调重治痰涎,取半夏除湿化痰之功[2].  相似文献   

15.
李宝丽 《陕西中医》2005,26(3):278-279
痞证,又称“心下痞”,乃心下胃脘部位堵闷痞塞不舒之证。《伤寒论》论述心下痞之病因证治十余条,载泻心汤方5首,关于痞证的成因辨证论治形成了较完整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16.
<正>痞证是以自觉心下痞塞,胸膈胀满,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为主要症状的病证。早在《素问·五常政大论》对痞证就有论述:"备化之纪…其病否;…卑监之纪…其病留满否塞。"汉·张仲景则称之为"心下痞"。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提出"八痞"、"诸痞"之名。说明历代医家对本病在认识与治疗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仅就中医历代医家对本病的治疗思路略作梳理。1张仲景"和中"之法与泻心汤类方张仲景在治疗痞证以调和脾胃升降为基本法则,  相似文献   

17.
正泻心汤类方出自《伤寒论》,用于治疗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湿热内停之"痞满"证的一组方剂。包括半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及黄连汤等,具有辛开苦降、调和脾胃阴阳的作用。千百年来被历代医家所推崇,在临床上久用不衰。笔者在临床中研习《伤寒论》,认真学习历代医家对泻心汤类方的应用经验,临证揣摩,学有所悟,并将泻心汤类方辨证治疗胃癌并发症,常常效如桴鼓。现略举数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8.
正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149条:"伤寒五六日,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宜半夏泻心汤",组成为半夏、黄芩﹑人参﹑干姜、黄连、甘草、大枣,功能寒热并用、辛开苦降、攻补兼施。其本方虽是治疗痞证的代表方剂,但在现代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治疗其他疾病。笔者查阅近年发表的半夏泻心汤临床应用的相关文献,分析并总结  相似文献   

19.
半夏泻心汤出自《伤寒论》,是张仲景用以治疗柴胡汤证误下,痰气互结,升降失常,心下痞满不疼,呕吐不利等.其方为小柴胡汤去柴胡、生姜,加黄连、干姜.本方以半夏为君,配干姜辛开温散,降逆止呕,芩、连苦寒降泻,人参、大枣、甘草健脾和胃,辛开苦降,共起降逆开结、和中泻热消痞的作用.在《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用以治疗寒热夹杂之呕吐痞证.笔者近年临床用于多种病证,每每取效,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20.
罗世杰 《四川中医》1993,11(8):47-48
半夏泻心汤在《伤寒论》原治柴胡证误下伤中所致的痞证,《金匮要略》则用于饮停心下“呕而肠鸣,心下痞者”。该方温清并用,兼顾阴阳,辛开苦降,补泻兼施,适应范围广泛。余在儿科临床应用本方治中焦气机紊乱诸症,常获良效,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