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 火虚发热证治,是从临床实践中拓出。目前对火邪为病的辨证,只分实火与虚火两型。而虚火是以阴虚发热为论据的。全国高等医药院校教材《中医学基础》:“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指出实火是阳有余,  相似文献   

2.
正在平时生活中,若孩子出现了口舌糜烂、目赤口苦、心烦急躁、失眠盗汗、口渴喜冷、小便黄赤甚至大便秘结等症状时,我们常说是孩子上火了,是"内火"重,清清火就会好。那么"内火"到底是怎样一种病呢?所谓"内火",实际上是对脏腑阴阳气血功能失调、生理功能紊乱或某些疾病所呈现出的"火热"现象的一种民间通俗叫法。上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内火有"虚火"与"实火"之分,阳盛者属实火,阴虚者属虚火。由于内火引起的脏腑病变不同,故表现出的症  相似文献   

3.
陈俊  张莞然  邱明义 《光明中医》2014,(10):2159-2160
作为病理之火的实火、虚火在中医古籍中被广泛论述,然则实火易辨,虚火难分。根据病机差异虚火又可以分为阴虚之火和阳虚之火,临床如何辨证施治关乎预后,切不可见火便苦寒直折,亦不可一概滋阴降火。当根据其病因病机之不同,对阴虚阳亢者滋阴潜阳,对虚阳浮越者温阳、引火归原。  相似文献   

4.
火是六淫病邪之一,为热之甚,是由疾病过程中所产生的。在祖国医学中,火的范围较广,如脏腑方面,有心火、肝火、肺火、胃火、肾火、大小肠及膀胱之火等;六淫方面,有风火、湿火、燥火、痰火、郁火、毒火等等。因此,中医对“火”的认识,极其重视。火在临床上,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因直接感受火热之邪或他邪化火而成;虚火,乃脏腑病理变化,反映于临床的一种证候,气血失调,精气亏耗而生,或由实火转虚。  相似文献   

5.
在病机十九条中,因火热为患者占十条之多,可见火热之邪犯人之众。但火有实火、虚火、阳火、阴火的不同,实火、阳火当泻,泻火法以苦寒泻热,属于最常见的直接针对性治疗,容易被众多医生掌握。而虚火、阴火却不仅不能通过直接的泻火法取得疗效,反而会使火邪更旺。犹如李时珍所说:“诸阳火,遇草而炽,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诸阴火,不焚草木而流金石,  相似文献   

6.
1 概述 清热泻火药又称“泻火药”或“降火药”。此类药物多属性质寒凉,适用于各种热证火证,笔者拟就清热降火药的临床应用加以讨论,不足之处,望同道指正。 火与热,均属热邪范畴,只是程度上的不同,“热为火之渐,火为热之极”。火属六淫之一,而外感诸邪(风、寒、暑、湿、燥、火)到体内后,均能化火;七情所伤及脏腑功能失调,日久亦能化火。临床上一般将其分为实火与虚火。实火多因外感诸邪入里化热所致,或因脏腑火热偏盛而引起;虚火则多由久病内伤,阴血亏耗而成,不属本文所讨论的范围。清热泻火药多用于治疗实火一类疾病。  相似文献   

7.
“壮火散气,少火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因其言简意深,对临床有重要指导价值,兹试析如下,以就教同道。一、原文含义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人体之火有壮火与少火之分。张介宾说:“火,天地之阳气也。”张志聪亦谓:“阳亢则火壮”、“阳和则火平”。可见,火即阳气,过亢的阳气称为壮火,正常的阳气为少火。在人体来说,少火指生理之火,包括君火、相火和命门真火等;壮火指病理之火,亦称邪火,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实火为阳热亢盛,虚火为阴虚或气虚所致虚阳亢盛。其二,在生理情况下,气与火相互滋生。从人体气与火的生成过程可以看到,正常情况下,气与火是相互滋生的。当饮食进入脾胃后,在阳气的作用下,水谷化生精微,上输入心肺,滋养君火。君  相似文献   

8.
苏霞  孙海东  王翠 《河南中医》2012,32(4):498-499
吾师向诗余教授乃武汉市名医,行医30余年,治病无数,阅历颇丰,医术精湛,擅长针药并行治疗脑病及神经系统疑难杂症,吾跟师近两载,受益良多.“以火论治”疗面痛:三叉神经痛属中医“面痛”“头痛”之症,其疼痛时发时止,亦可称为“头风”,病情反复发作,迁延难愈,外感或内因均可引起.向师认为本病致病因素以火热居多,火热又有实火与虚火之分,病症早期实火居多,后期多为虚火,亦有因虚致实,因实致虚,或实火去,虚火现,其治法多应从火论治,应明辨病症之虚实,实者清热以泻火,虚者滋阴以熄火.《黄帝内经》云:“诸热瞀瘛,皆属于火”“诸风掉眩,皆属于肝”,故本病病因为肝火内动,病久可致肝肾阴血不足.  相似文献   

9.
祖医学中致病之“火邪”可有外感六淫之火和内伤七情之火。火性炎热,蒸腾向上,故处人体高位的五官铁受火侵袭;又火腐蚀肌肉,耗伤气阴,在临证五官组织的疮痒肿瘤诸疾患,“火”在病理上又可有实火和虚火之分,在治疗上按照“实火可泻”、“虚火可补”的原则,并指导人们在生活中注意摄生,以预防外感之火和内伤七情之火,则对五官疾病思过半矣。  相似文献   

10.
医者勘病,动曰实火虚火,泾渭分明,见真识确者固多;岐路亡手,马鹿其“间者亦”复不少。《内经》虽屡申“谨守病机”之训,而针药治火,实实虚虚者多矣。故景岳云“诸”病之杀人,而性火为最者,正以凡火未必杀人,而以虚为实,则无不杀之矣”。此虚实二火之所以不可不论也。何谓实火虚火?实火者,邪郁经络,热积脏腑也;虚火者,脏真不守,正气外扬也。来(?)既异,火生自殊,虽同火证而别若天渊。析而论之,盖有五方面的不同  相似文献   

11.
复发性口腔溃疡的治疗可根据发病情况分三步走。先予青黛散外用 ,若不愈加服清热解毒药物 ,仍不愈者再给以补中益气丸治疗。笔者随着认识的深入 ,将补充几点 ,报道如下。1 口腔溃疡的火热病机对于口疮复发机理的认识 ,大多数学者倾向于阴虚火热说。也就是说 ,其病理基础是阴虚 ,当然可有心肾肝肺阴虚之不同。结合临床 ,“真正属阴虚者 ,十无二三 ;出于脾虚者 ,十居八九。”于是我们提出气虚火热说 ,以弥补前者认识上的不足。如果说“气有余便是火”指的是阳火 (壮火或相火 ) ,那么气 (阳 )虚火热就相当于“阴火”。即阴寒 (或阳、气、血虚…  相似文献   

12.
阴火与阳火的证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火的病证,为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治疗方法与理论的阐述,在祖国医学文献中有极为丰富的记载。火病的种类虽多,简言之,不外虚实两类。实火属于邪实,一般用清解之法治之;虚火属于正气的不足,一般用温补和滋补之法治之。然实火又名“阳火”,虚火又名“阴火”,故汪寅谷又  相似文献   

13.
相火之内涵首先应从生理与病理均兼的生理层面走出来,其生理属性可由以命门之火为主的少火来承担,走向邪热偏亢或者壮火食气的病理层面;接下来应从虚实不分的虚证层面走出来,其虚证由虚火来承担,走向实火层面;对于实火而言,其与外来火热(风热、暑热和温邪)和偏于中上焦的燥热不同,它仅限于内生之火和外邪已湿化、热化,如湿热、郁热之类;其次相火病变范围始于下焦,实热(湿热、郁热)从下焦离位僭越向上、向外而妄行蔓延,病情加重兼虚象将出现上热下寒甚至三格;最后相火治疗之法重镇潜阳、清热降气、引火归原诸法并举。  相似文献   

14.
火是中医基础理论中的概念。火有两个含义,即生理之火与病理之火。生理性的火为阳气所化,是生命的动力;病理性的火,是机能亢进的表现。临床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多因病邪亢盛,常见于急性热病,表现为高热、多汗、躁狂、面红目赤、尿少、便秘等;虚火多因阴液亏损,常见于慢性内伤杂病,以五心烦热、午后升火、烦躁失眠、腰膝酸软等为主症。  相似文献   

15.
《山东中医杂志》2012,(12):892+904-892,904
<正>引火归原法为治疗上实下虚、肾阴下亏、龙雷之火上燔的一种方法。其火为失于"本位"之虚火,故不宜清而宜引其归于本位,即引火归原。皮肤病的发生与火邪关系密切,其火有虚实之分,实火占较大比例,然虚火亦不在少数。兹就临床中应用引火归原之引火汤治疗皮肤病验案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6.
齿痛辨治     
王顺治  王缄 《河南中医》2004,24(2):59-60
治齿多从肾胃二经入手。治齿痛之要,首分虚实,大法虚多责肾,实多责胃。再者,胃与大肠同属阳明,胃之经络交上龈,大肠经络走下龈,故治齿痛实证者又离不开大肠。齿痛之因固然较多,但以阳明热盛,阴虚火旺以及风火、湿热之邪所致者为多。大凡初得骤痛者为实火,日久隐痛者为虚火。兼上下牙龈红肿者为实火,牙龈不红不肿者为虚火。另  相似文献   

17.
复发性口腔溃疡,在中医文献中概称为“口疮”或“口疳”,是常见的一种口腔疾患。一般认为口疮多属火热为患,而火有虚火、实火之分.实火多为脾胃积热,治宜清泻;虚火多为真阴亏损,虚火上炎,治宜滋阴降火。笔者临床体会,本病以虚证为  相似文献   

18.
王新志教授认为气虚不仅是中风病发生的重要基础,并且受情志、病程等因素影响气虚更甚,影响病情进展及患者预后,故提倡不论有无明显气虚之象,对中风病的治疗补气均应贯穿始终。即见气虚者补气峻剂速补;无气虚者,补气兼以防邪、防变,再察他虚而治之;火热重者或因补气药物辛温之性导致热象明显者,兼以清热,轻者直须补气。  相似文献   

19.
<正> 曹仁人是重庆市名老中医,平生精研中医经典著作,执业内、妇、儿科五十余年,临床经验非常丰富。下面仅从曹老近年治验录中整理三则,以供研讨。引导止血法朱丹溪曰:“血随火而升降,凡治血证,治火为先”。然火有实火、虚火之分,实火治宜苦寒直折,虚火则须辨别阳虚、阴虚,或治以温散,或投以滋补,切不可拘泥于诸血属火而概施凉血止血之套法。《医学三字经》提出“引导法,草姜调”的止血法,即以仲景所制甘草干姜汤治疗阳虚吐血证。甘草干姜汤,辛甘从阳之剂,以热治热,同气相求,而日“引导法”者,从治之谓也。曹老在临床上自拟加味甘草干姜汤一方,治疗脾胃阳气虚寒导致之吐血证,每收  相似文献   

20.
<正> “壮火食气”,语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经文古奥,涵义精深。前辈先哲对此曾有注释,如马莳、李念莪及近贤秦伯未等人,多以“亢烈之火则害物,火太过则气反衰”或“壮火是过甚之火,能使气分耗”为注脚。大凡火热之甚,均可害物耗气,此为常理。然致病之火,应有外感内伤之分,实火虚火之别,不得相混。临床所见,邪热实火最易伤津涸血,而内伤虚火食气耗气为烈。所谓“亢烈过甚”之火,究属实火,抑或虚火?释文多随文敷义,未作深究。若以经文“食气”二字而论,所指“壮火”似应属内伤虚火为妥。若属虚火,它又是怎样产生的呢?这些需要弄清的问题,释文未能深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