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中国药物警戒》2005,2(1):F002-F002
由中国毒理学会临床毒理专业委员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临床药理专业委员会、中国药学会药物流行病学专业委员会共同举办的“全国药品不良反应与临床安全用药学术会议”2004年11月19-22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会议主题:加强药物警戒、促进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2.
加强药物警戒,促进合理用药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强化人们对药物警戒的认识。方法:介绍药物警戒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现状和面临的挑战,并提出对策。结果与结论:只有全面、系统地加强药物警戒工作,才能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其相关问题,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医疗机构在药物警戒中的地位与作用。方法:介绍药物警戒相关知识,分析我国医疗机构及其卫生专业人员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现状和应承担的责任。结果与结论:医疗机构应成为药物警戒工作的主体之一,通过对医师、药师和护理人员的培训,提高其对药物警戒工作重要意义的认识,进而建立健全上市后药品临床安全监测网络和药物警戒制度,减少药品不良反应及相关问题,提高全民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4.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与药物警戒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阐述了对于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药物警戒的理解和认识,并从本质属性、监测的对象范围、监测方法,监测目的分析二者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相似文献   

5.
目前,药品不良反应频频出现,快速、有效地报告、控制及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极为重要,应适时引入药物警戒的概念。本文介绍我院以药剂科为主体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现状,探讨医院药物警戒工作方法,介绍药物警戒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6.
目前,药品不良反应频频出现,快速、有效地报告、控制及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极为重要,应适时引入药物警戒的概念。本文介绍我院以药荆科为主体在药物警戒工作中的现状,探讨医院药物警戒工作方法,介绍药物警戒相关知识。  相似文献   

7.
诸多药害事件的发生促进了药物警戒体系的生成与发展。药物警戒是指人在正常用法用量情况下,服用药品所出现不期望的药品不良反应,同时也包括与药品质量事故、药品的合理使用以及差错事故所导致的药品不良事件。从概念上来讲,药物警戒比药品不良反应监测更为广泛,其目的是通过对药品安全性的监测,综合评价药物使用的风险效益,提升临床合理用药水平,以保障公众药品使用安全、有效。目前,药物警戒体系在我国范围内很多方面还不够完善,主要存在以下问题:药物警戒体系尚未健全、用药安全监测体系有待完善、药品风险管理计划尚未建立、药物警戒相关法律法规尚未健全等问题。借鉴国外开展"药物警戒"的措施和经验,结合我国的具体情况,为完善我国药物警戒体系,需进一步加强对药物警戒工作的重视,设置药物警戒相关机构;加强宣传教育与人员培训。同时利用各种药物警戒信息,加强信息沟通与利用。  相似文献   

8.
本文叙述了药物警戒的起源和演变的过程,综述不同时期,不同侧面对药物警戒概念和内涵的定义,试剖析其利弊,以期助益于读者理解药物警戒基本概念.  相似文献   

9.
本文通过叙述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的背景,阐述了药物警戒的概念和意义。对药物警戒的重视,有利于及时发现药品潜在的风险、有效实施风险控制措施,实现保障公共健康,维护社会稳定的目标,同时告诫人们,对药品安全监管的规范化和科学化势在必行。  相似文献   

10.
王丹  王涛  夏旭东  孙阳  胡增峣 《医药导报》2021,(10):1303-1306
该文以《药物警戒质量管理规范》(GVP)出台为背景,探究持有人实施药物警戒制度的重要意义,总结GVP对持有人提出的新制度要求,分析持有人实施药物警戒面临的挑战.实施药物警戒制度,最大限度地降低药品安全风险,保护和促进公众健康,是现代药企必须牢固树立的观念,也是其立业之根本.  相似文献   

11.
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在全球发展的新趋势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药品安全性问题一直是全球共同关注的焦点。1968年WHO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合作计划组织成立以来,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本文论述目前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工作在全球范围内的发展趋势,旨在探讨我国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发展的新方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该院药品不良反应(ADR)报告发生规律和特点。方法对184例ADR报告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84例ADR中,由抗微生物药物引起的ADR居首位137例(64.0%);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害最为常见183例(52.7%);严重的ADR16例(8.7%);由静脉滴注给药引起ADR最多[167例(78.0%)]。结论 ADR监测工作仍需努力改进,报告的例数和质量有待提高;加强合理用药以减少和避免ADR的发生,不断提高用药安全和ADR监测技术。  相似文献   

13.
刘丽  李莉  张涛  丁长玲 《药学研究》2023,42(11):949-952
药物警戒是国际通行的对上市后药品安全性进行监管的手段。为评价药物警戒系统的效能,国际上研究并建立了对药物警戒系统能力进行评估的指标。本文系统分析了国际药物警戒系统评估指标研究进展,以及利用相关评估指标开展药物警戒系统评估的实例,以期为我国建立药物警戒系统评估指标体系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4.
梁丽娟  赵奎君 《中国药房》2011,(43):4033-4035
目的:对中药药物警戒理论进行初步探讨,为中药药物警戒工作的开展提供依据。方法:整理药物警戒理论的起源、定义和发展,与我国传统药物警戒理论进行对比,并进一步对中药药物警戒工作的主要内容进行探讨。结果:开展药物警戒工作除应对中药的种植、采集、加工炮制乃至生产、上市后进行监管外,还应对合理的临床应用的全过程进行监管,尤其应加强对有毒中药的监控。结论:重视中药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问题才能不断地完善中药药物警戒工作。  相似文献   

15.
摘 要 目的:梳理皮类药材相关的安全事件报道,深入分析其引发不良反应/事件(ADR/ADE)的原因,探讨临床皮类药材用药警戒。方法: 系统检索近30年国内外文献报道,搜集和整理28味皮类药材的不良反应/事件报道,采用回顾性研究和统计学方法分析该类中药引发不良反应的特点及原因。结果:共收集到皮类药材安全问题相关的文献报道43篇,病例44例,涉及ADR/ADE的皮类药材共12味,占皮类药材品种数的42.85%。皮类药材ADR/ADE的临床表现主要为A型、B型,其中由个体差异、误用滥用、超剂量用药引发的过敏反应和毒性反应较为常见。结论:皮类药材发生ADR/ADE的数量相对较少,但仍应对其可能发生安全问题的因素加以警戒,从而提高临床安全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我院2012年276例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特点,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方法:利用Excel 2003软件对ADR病例的年龄、性别,引发ADR的药品类别、给药途径、药物剂型,ADR累及器官或系统及临床表现,报告人员职业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76例ADR报告中,男125例(45.3%),女151例(54.7%);以静脉滴注方式给药的ADR比例较高,为193例(69.93%);以注射剂出现的ADR为多,167例(60.51%);所涉及的药品中抗菌药引起的ADR比例较高,65例(23.55%);引起ADR的药品前10位中有9个为抗菌药;严重的ADR共3例(1.09%);ADR临床表现以皮肤及其附件损害为主,55例(18.71%),其次为全身性损害,35例(11.90%);填报ADR报告的以药师为主(61.23%),其次为护士(32.61%),医生较少(6.16%)。结论:应加强ADR的监测并重视在ADR报告中发现的用药问题,并及时向临床反馈,促进临床合理用药。  相似文献   

17.
孙培红  刘晓  梁雁 《中国药房》2011,(34):3169-3171
目的:评价我院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模式与经验。方法:介绍我院开展药物警戒工作的流程与模式。结果:我院通过对"有效预警信号"的提取、分析和研究,采取充分发挥药事管理与治疗委员会的作用,加强药品不良反应(ADR)监测网络建设,完善并扩大ADR的监测范围,本着"可疑即报"的原则,对用药期间出现的医疗事件进行监测,定期进行ADR信息反馈,将药品说明书嵌入医师工作站,对医、护、药、患者加强药学教育等药物警戒措施,结果取得了一定成效。结论:我院通过开展药物警戒工作,重视早期发现新的、严重的ADR,提高了安全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18.
李银甲 《中国药师》2017,(12):2209-2213
摘 要 目的:评价临床使用替加环素的合理性,为加强替加环素使用的规范化管理,促进合理用药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抽取我院2014~2016年出院患者病历,收集使用替加环素的病历132份,对患者的性别、年龄、疾病类型、感染部位、病原学检查、替加环素用法用量、给药疗程、联合用药、临床疗效以及用药合理性、不良反应等方面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我院近3年来使用替加环素抗感染治疗的患者病原学送检率86.37%,临床有效率81.82%,替加环素合理使用率63.64%,基本合理使用率13.64%,不合理使用率为22.72%,药品不良反应发生例数较多,达20例(15.15%)。结论: 医疗机构对替加环素的使用必须严格管理,并对其适应证、给药方案、不良反应和处方权加以控制,减少经验性用药,提高合理用药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