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忠德平调五脏法治疗虚劳病经验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忠德教授对虚劳病的中医认识,着重从五脏虚损入手,认为虚劳病核心病机为五脏虚损,尤其与肺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在治疗上以五脏辨证调治为总则,立平调五脏之法,有"健脾调营、醒脾疏肝、补脾宁心、补脾通络"的治脾法,调肾法及调肺法。  相似文献   

2.
在《金匮要略》虚劳病篇的理论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临床体会,提出虚劳病作为一个病不能等同于虚证,虚证是一种病理变化,多数疾病发展到后期都可出现虚证,虚证是多因多证的,而虚劳病则是一种由于思欲过度,导致失精而引起的以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为主要病理变化的疾病,七情是病因,失精是关键,嫡变由心到肾,由肾及肝,由肝及脾,由脾及肺,在治疗上,应结合各脏腑的特性,阴阳并补,气血并调。  相似文献   

3.
历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涛  陈金亮 《中医杂志》2012,53(10):893-895
《黄帝内经》建立了中医防治情志病证的理论框架;《金匮要略》中许多条文涉及到情志异常;隋唐时期是情志学说的初步形成阶段;宋代陈无择明确提出“七情”的概念;金元时期是情志病学术思想的繁荣时期.明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表现出一定的广度;清代医家对情志病的认识内容非常丰富,涉猎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一气周流”“阴阳和”“左病右治”刺法知识梳理及临床应用的观察,认为阴阳理论是中医学的代表理论,“阴阳和”是人体最佳状态,气机流转正常则阴阳合和。“左病右治”刺法是针灸治疗的原则之一,应用“左病右治”刺法可使疾病状态下的机体阴阳之气恢复周流,达到人体阴阳合和的状态。  相似文献   

5.
浅谈历代医家对温病病因和发病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作者对自《内经》到《温热论》时期温热病的病因和发病的认识进行了总结。此由最初的以“伤寒”总称各种热病,逐步发展至“外感六淫化火说”、“非时之气,戾气说”、“伏邪之说”、“新感学说”,至清代产生了“温热毒邪学说”,从病因和发病上根本区别了温病与伤寒,同时创立了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等理论,形成了《温热论》。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对消渴病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杨志宏  路亚娥  雷跟平  孙燕 《陕西中医》2000,21(11):522-522
<正> 1 肾虚论 此论最早见于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云:“消渴,小便反多,饮一斗溲一斗,肾气丸主之”。虽未明确指出由肾虚而致,但从其所治之方药来看皆治肾之品,至今仍有很大的临床意义。此后持此观点的著名医家有隋·巢元方、宋·陈无择、明·孙文胤、赵献可、张景岳,清·喻嘉言、张璐、陈士铎。如清代陈士铎云:“消渴之症,虽分上、中、下,而肾虚以致渴则无不同也”。并言:“肾虚,实皆肾水之不足也”。强调肾阴之不足。宋·陈无择云:“消渴属肾,盛壮之时,不自谨慎,快情纵欲,极意房  相似文献   

7.
浅谈历代医家论治痰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认为痰可以停留在机体内外各个部位,有"五脏六腑俱有""内外上下皆到"之说,生成各式各样的疑难奇异病症,因此又提出痰为诸病之源,有"百病多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说,而历代医家对痰的学术观众说纷纭,在治痰上也各有心得.文章认为诸家之论,各有其发挥,通过对诸家痰病观作一总括分析,综合观之始全.  相似文献   

8.
以运用补法治疗虚劳病过程中的问题为导向,借助生活中“烧水”“生火”的现象构建隐喻模型,并将其作为始源域,将虚劳病使用补法的过程作为目标域,通过隐喻认知探讨虚劳病使用补法时需要避免的误区。具体来说,首先在煤炉生火过程中,通过拉风箱和掏炉灰的作用,隐喻虚劳病使用补法时应当补中有通,防止呆补形成壅滞的误区;其次借助在添柴生火的过程中,纸、木柴和煤3种材料点燃顺序的隐喻,指出在以“虚”为主要矛盾的前提下,补药需要循序渐进地增加,避免过于峻补的误区;最后借助水壶在水少的情况下烧水的隐喻,指出人体在阴阳两虚的状态下应采用阴阳互助、五脏均衡的补法,避免偏补所伤的误区。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卒中的中医病因病机再认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缺血性脑卒中归属于"中风"的范畴.目前多以内伤立论,五脏虚损、阴阳偏胜、心火暴亢、肝阳化风致气血逆乱,挟痰挟瘀横窜经络、上蒙清窍.通过临床实践以及对中医文献的研究分析,我们发现,指导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的中风理论存在一些问题,在此我们予以再分析.  相似文献   

10.
赵力  张建荣 《光明中医》2016,(10):1375-1376
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中对虚劳的辨治做了相当精辟的论述,治病求本,辨证施治,创制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为指导实际临床做出了重要的贡献。本文首先对虚劳病病因病机进行论述,再对张仲景重视脾胃肾,甘温扶阳的治法及用药特色加以简要分析,以便遣方用药,指导临床。  相似文献   

11.
丁哲 《吉林中医药》2012,32(6):642-643
视网膜色素变性是眼科最常见的遗传性视网膜病变,历代医家对本病的病因病机及治疗均从不同的角度有所论述.综合诸多医家的论述,可以认为病变主要与肝、脾、肾三脏有关,先天禀赋不足,肝肾精血亏损,脾胃运化不足等是视网膜色素变性发生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13.
浅析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公元前6世纪起,中医学即有关于四肢病的记载,指因受“风”而得的四肢关节疼痛的疾病,并把这一类关节肿痛、活动障碍、肌肉酸痛、麻木、沉重等症状统称为“痹证”。探讨痹病的病因病机,研究其特点,有利于指导临床。现就历代医家对痹证病因病机的认识浅析如下。  相似文献   

14.
"不寐"是指以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和深度的不足,轻者入睡困难,或寐而不酣,时寐时醒,或醒后不能再寐,重者则彻夜不寐,影响人们正常的工作生活和健康[1].不寐的病因病机有许多,历代医家对不寐病机的研究也有许多的不同的见解.中医对于不寐的病因病机研究历经几千年,可以追溯到先秦时期.  相似文献   

15.
孙为  朱垚 《河南中医》2016,(8):1312-1314
虚劳的病因病机,虽然各地医家有不同的偏重,但基本认可其病因不外乎先天与后天两方面因素,病机多以"气""血""阴""阳"为主。虚劳发病是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中医药对虚劳的辨证分型虽各不相同,但证型相对集中,治疗用药多以补益脾肾,滋阴养血等方法为主。在药物归经上入脾、胃经的药物最多,其次是入肺、大肠经的药物。在药性上使用最多的是性寒之品,其次是性平、温的药物。传统医学具有治未病的系统理论,在现代医学对虚劳缺乏行之有效的干预方法的情况下,中医中药在预防虚劳发病方面具有明显的优势,并且是未来临床治疗虚劳的方向和趋势。但是,在整体上中医药对于虚劳的发病和治疗作用机理尚无重大突破。各地区的中医药学者对虚劳的认识也不尽相同,缺乏共识且各有侧重,因此还缺乏一定的科学性和说服力。临床上用药缺少以药物作用机理为指导,大多数药物仅限于临床疗效观察,动物实验研究较少。中药复方发挥疗效的有效成分、作用方式、途径和靶点等机理尚不清楚。同时在综合治疗如针药结合等方面缺乏研究,临床上对于未病先防及饮食、情志、运动等调护缺乏重视,故今后仍需要进一步加强中医药学与现代科学的融合,不断提高中医药治疗虚劳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6.
浅谈古代医家对痔疮病因病机的认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痔是一个古老的病名,是中国医学最早记载的疾病之一。“痔”首见于《山海经》,《山海经·南山经》云:“南流注于海,其中有虎蛟,其壮鱼身而蛇尾,其音如鸳鸯,食者不肿,可以已痔”。在《山海经·西山经》中也记载有:“西三百五十里曰天帝之山,有鸟焉,其壮如鹑,黑文而赤翁,名曰栎,食之已痔”。这是世界上最早的关于“痔”病名的文字记载。在中医古籍文献中,痔有三种不同的含义:一是把人体孔窍中有小肉突出的疾病都统称为痔,如宋代医家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有:“如大泽中有小山突出为峙。人于九窍中,凡有小肉突出皆曰痔,不独于肛门边也,有鼻…  相似文献   

17.
从抑郁症与虚劳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以及虚劳病的古代文献等方面探讨抑郁症与虚劳病的关系。发现抑郁症与虚劳病在病因和发病机制、临床特点等方面非常相似;抑郁症的绝大部分症状具有"形神衰惫"的特点,抑郁症的核心症状可归于虚劳病范畴,其它症状亦可从虚劳角度阐释;在虚劳病的古代文献中,很多描述与抑郁症的临床表现非常接近,对抑郁症的临床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刘完素是寒凉派代表医家,其治学重视《素问》,精研运气气化之道。在吸收前人认识的同时,对于中医气化理论进行了积极地革新与发挥。主要体现在其重视人体心肾水火气化、基于运气学说创新病机理论、发挥玄府概念、重视解郁治法等方面。刘氏在中医学术发展方面,影响深远。  相似文献   

19.
王赫  李成卫 《环球中医药》2023,(6):1148-1151
通过对比《金匮要略》与现代通行观点论述的虚劳,可以发现二者无论在内涵还是外延上,均存在一定差异。《金匮要略》的虚劳病,以病人的虚弱状态作为诊断要点,病性有虚有实,甚至以实为主;现代则以病机中的纯虚证为主认识虚劳,虚劳的含义发生了变化,这一改变的主要原因在于知识背景的变化和医学体系的改变。文章通过梳理不同时期医学体系和虚劳内涵与外延的变化,可以进一步解释改变的原因,还原虚劳的真实含义,明确整体与局部的临床意义,有效指导临床对于虚损类疾病的治疗。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diabetesmelitus,DM)是一组临床常见的以慢性血糖增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属于中医消渴病范畴,其基本病机一般被认为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大法为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经过大量临床实践,现代医家对糖尿病病机从阴阳气血论、痰湿热毒论、分期病机论等角度提出了新观点。本文将对近年来现代医家对糖尿病中医病机的认识作一综述,为糖尿病的中医临床辨证论治提供更为清晰系统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