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伤寒论》中虽无"胃脘痛"一词,但原文中多处论及"心下痛"、"心下急"、"胸下结硬"、"心中疼热"等,均可指代胃痛,并随证治之。考古今医家胃痛多从脏腑八纲辨治,鲜有从六经辨治者。1笔者则根据《伤寒论》原著之性质、六经辨证之内涵、杂病之概念,分析胃痛六经辨治之可行性;2立足《内经》"五脏六腑咳"理论,提出"六经胃痛"之名;3基于《伤寒论》之典型条文,总结胃痛六经辨治之方法;4针对临床医学之复杂性,提出将六经辨证与脏腑八纲辨证互参,强调中医疾病辨治之极大灵活性。  相似文献   

2.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是以脏腑经络为基础 ,它不仅为诊疗外感疾病提出了辨证纲领和治法 ,同时也给中医临床各科提供了辨证和治疗的一般规律。妇女的经、带、胎、产等病 ,是脏腑功能失常、血气失调、冲任损伤所致。故六经辨证同样可说明妇女的病变 ,并找出其治疗规律。太阳主一身之表 ,统摄营卫。外邪袭人 ,太阳首当其冲 ,故出现表证。若太阳经病不愈 ,病邪循经入腑 ,则导致蓄水、蓄血证。女子以血为用 ,治经不离治血 ,凡属瘀积引起的经行错后 ,少小腹硬痛 ,均可仿蓄血证之法施治。太阳之经脉 ,络脑下项 ,挟脊抵腰 ,与少阴互为表里。故太阳…  相似文献   

3.
《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的内涵及辨证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柴瑞震  陈业兴 《河南中医》2012,32(4):397-399
《伤寒论》中三阴三阳是对外感病的阴阳划分,分为太阳病、少阳病、阳明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若只见三阴三阳就视为"六经脉",不见后面的"病"字,是错拿三阴三阳六个概念硬套经脉。"六经"并不等于《伤寒论》三阴三阳六病,不能强加"六经"于《伤寒论》。应该使用"三阴三阳六病辨证"或简称"六病辨证",才符合《伤寒论》的原义。  相似文献   

4.
对《伤寒论》中抑郁相关论述进行归纳总结,认为《伤寒论》中有许多条文描述的症状与抑郁症的表现十分契合。抑郁症与阳气虚关系密切,仲景治疗此类疾病时,在辨证基础上擅用温阳法,具体脏腑涉及心、肾、脾、肝等脏。  相似文献   

5.
肠炎为临床常见病,病因较复杂,病情易反复。以《伤寒论》六经病证为基础,将有关肠病治疗的条文以太阳肠病、阳明肠病、少阳肠病、太阴肠病、少阴肠病、厥阴肠病之六经辨证进行归纳总结。从三阳经及三阴经对肠炎的发病机理及治疗加以探析,为临床肠病证治提供思路和方法,以期对临床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中晚期大肠癌六经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大肠癌的综合治疗中,中医治疗占有重要地位。不论是什么癌症,必定结于脏腑,若结于脏腑以外的部位,也必定是脏腑经脉循行之处。医者如果熟悉"经脉学说"和《伤寒论》,立足"六经辨证""经脉辨证"来分析问题,便会展开一个新的审视问题的角度。当代西医学所言之肝心肺脾肾,实非中医之本意,文章仅从大肠癌的几个常见症状进行六经辨证分析,揭示其六经传变的规律,以期能给医者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7.
正《伤寒论》中"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等数篇自成一体,成为辨治外感伤寒的轨范,后世将其将其称为"六经辨证",六经辨证包含了太阳病、阳明病、少阳病、太阴病、少阴病、厥阴病。其以病为纲,故阴阳、表里、寒热、虚实都能包含在内。1六经辨证本质不明关于《伤寒论》"六经辨证"的本质争论较多,对六经的本质研究形成了各种学说,有经络说、脏腑说、气化说、六区地面说、阶段说、八纲说、正邪斗争说、证候群说等。至今这种争论仍然在延续,赵氏等~([1])认为《伤寒论》  相似文献   

8.
伤寒两感论     
《素问·热论》太少两感的病因是外感寒邪,其病位在相互表里阴阳两经的经脉及所属脏腑,病机为外寒侵袭客表,经脉营卫不行,气血运行不畅,入里则五脏损伤,六腑不通;证候表现为两经症状同时出现;预后不良。《伤寒论》麻黄细辛附子汤非太阳少阴两感,乃少阴表寒证。  相似文献   

9.
六经辨证是《伤寒论》的核心纲领,贯穿着八纲辨证、脏腑经络辨证,运用六经辨证可较全面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文章旨在运用《伤寒论》经典原文,依据现代各家研究来探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从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厥阴、少阴六经分经辨治,对进此病行分析、归纳、总结、系统剖析,为治疗本病提出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0.
少阴包括手少阴心与足少阴肾。少阴病为伤寒六经传变过程之危重阶段,下利是少阴常见症。宋本《伤寒论》少阴篇四十四条条文中,明言下利之条文有十五条,尚有数条少阴下利证者散于厥阴篇中。  相似文献   

11.
正刘殿池主任医师,师从名医王大经,从医40余年,精通内科杂病,尤擅于治疗内分泌系统、风湿免疫疾病等,对于疑难杂症及危重病证辨别精准,遣方用药轻灵。结合脏腑六经辨证,以少阴虚寒为基础,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或麻黄附子甘草汤治疗糖尿病。1 少阴证与糖尿病《伤寒论》曰:"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少阴病,得之二三日,麻黄附子甘草汤微发汗,以二三日无里证,故微发汗也。"三阴病[1],因其阳气  相似文献   

12.
李凯平 《光明中医》2014,29(12):2490-2492
《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于东汉时期所作,经过一番重新整理与校正,以《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两书流传至今.《伤寒论》以论述外感病为主,而《金匮要略》以内伤杂病为主.六经辨证及脏腑辨证都是重要的中医辨证体系,前者针对外感病,而后者针对内伤杂病.本文运用综合、类比与演绎等方法,从病机演变的时间性及其与脏腑间的联系,整理了《伤寒论》与《金匮要略》的相关原文,结果发现六经辨证实质上亦以脏腑为基础.而之所以存在两个不同的辨证体系,是由于外感病与内伤杂病在病机上各具有自身主要的传变规律.两个辨证体系的运用,有助于医者在临床上更快地掌握外感病或内伤杂病的发展规律,以制定更好的治疗方案.正由于两类疾病在时间上病机发展规律的不同,故两个体系在疾病属性的掌握上各有侧重(或先后),六经辨证首重寒热、表里,而脏腑辨证首重虚实.中医的辨证论治,实际上是辨证求机(病机),审机论治.按本文的结果来看,对于中医不同的辨证体系,可以从疾病的病机及其传变规律为本,透过相关原著(或古籍)原文的整理,以理解各辨证体系形成的原因与目的。  相似文献   

13.
《伤寒论》中论及少阴病的条文共45条,从第281条到第325条,现代教材根据历代医家的注释,把少阴病分为主证(分为寒化证与热化证)、兼变证、疑似证、咽痛证。从伤寒论的原貌出发,结合相关条文及多方医家之言,提出少阴证本证为心肾阴阳虚衰外感表邪,主方是麻黄附子甘草汤及麻黄细辛附子汤。  相似文献   

14.
从少阴证辨治精神心理睡眠障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伤寒论》少阴病辨治原则,对精神心理障碍与睡眠障碍的病机进行探讨。论述少阴病、阳气运行、经脉与躁郁、失眠的关系。结合病例,阐述精神心理睡眠障碍中少阴寒化证,少阴热化证,少阴与太阴、厥阴、太阳的合并病等诊治特点,及瞑眩反应的应对措施。  相似文献   

15.
《伤寒论》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的基础,创立了六经作为辨证论治的纲领,而下利作为主证或兼证的条文遍及六经,三阳病以腑病为主,正盛邪实,多见热利;三阴病以脏病为主,正衰邪盛,多见寒利。下利以少阴、厥阴经病多见,少厥二经病位都在里,少阴病病性多属阴、虚、寒,厥阴病病性多属上热下寒、寒热错杂。人体以脏腑为本,五脏六腑各司其职,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脏腑功能的失常皆可导致下利病证。文章主要探讨下利且有证有方的条文,下利有虚实寒热之分,按照寒利、热利、寒热错杂利三种类型分而论治。  相似文献   

16.
"咳"为外感病的常见症状之一,《内经》提出了"五脏六腑咳"的观点."三焦辨证"是吴鞠通在《内经》三焦理论基础上所创立的辨治温热疾病的方法,其所论述的上中下三焦分别与五脏相对应.《伤寒论》以"六经"为纲,五脏为目论述疾病.本文以"三焦"为纲,六经、脏腑为目,论述《伤寒论》中感受寒邪,上犯太阳、中及太阴、下入少阴所引起的咳...  相似文献   

17.
本文通过少阴经脉和少阴脏腑与心脏的紧密联系,从少阴病角度介绍了正虚阳衰、寒盛伤阳、心肾失交、阳郁厥逆所导致的胸痹心痛的病因病机及临床表现,并提出了从少阴辨治胸痹心痛的思路与方法;分别叙述了根据阳气的存亡运用回阳散寒、根据阴虚的轻重运用滋阴除热及运转少阴枢机解郁的治疗方法,并运用少阴病方剂及临床经验用药随症加减,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18.
对于《伤寒论》第318条注家各有不同的理解,对其病机更是争论不已。结合黄秀深教授病案提出《伤寒论》第318条的"四逆"病机为气机郁滞,少阴阳气不得宣通,四末失于温养;气郁日久而产生的湿邪是重要的继发病理产物;条文中诸多或然症是湿邪为患的结果。  相似文献   

19.
1.六经的基本概念怎样?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脏腑辨证的关系如何?答:六经,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明等六病简称,是《伤寒论》辨证论治的六个纲领。“六经”之名,源出《内经》,但与《内经》所  相似文献   

20.
自《伤寒论》问世以来,不习惯多称伤寒以六经辨证,对其病证亦多称为六经病证,固不无根据,然考诸篇内容,似称三阴三阳,六病及六病辨证为妥。兹说明如下。《伤寒论》原著无“六经”之说通看全论篇名及条文上所冠病名,皆无“经”字。全论篇名曰“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辨阳明病脉证并治”等等。条文曰:“太阳病”、“阳明病”等,并非以太阳经病、阳明经病为名,可见仲景只以三阴三阳病而统脏腑经脉之病。《伤寒论》“传”字并非“传经”之专词大论第4条曰:“伤寒一日,太阳受之,脉若静者为不传。颇欲吐,若躁烦,脉数急者,为传也。””第5条曰:“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