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仲景旋覆花汤始载于《金匮要略》,历来被奉为治疗络病的祖方,其成方药物仅3味,却有通交上下、和中理络之功,后世医家亦对其有所运用与发展,清代名医叶天士更是以之为基础创立了"辛润通络"治法。他提出"久病入络"而以"辛以润之"的治法,将仲景旋覆花汤的理解与应用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不仅对络病学的发展有所贡献,也为后世医者对经方的继承与发扬指明了新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根据三焦辨证理论对叶方分门别类 ,并结合温病病机时行逻辑上的重组 ,使得叶氏诸多立法组方思想得以升华和传世。  相似文献   

3.
附子粳米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为阳虚寒盛,胃失通降导致的腹中雷鸣切痛,胸胁逆满呕吐.叶天士根据附子粳米汤的特点,去甘壅守补的甘草、大枣,加辛散温降的生姜汁,或干姜、生姜同用以理胃阳,弥补了大半夏汤通补阳明时偏于补气的不足,此外叶天士还将附子粳米汤化裁合四逆汤法重剂温通阳气,于治中防变.吴鞠通《温病条辨》对叶天士运用附子粳...  相似文献   

4.
苓桂术甘汤的配伍思想分为三点:补脾固阳以治水泛;甘淡利水以消阴;宁心安神而定悸。苓桂术甘汤所治病证的病机特点:元气匮乏,阴盛阳衰导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头眩;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诸证。叶天士根据苓桂术甘汤的方证特点,提出"外饮治脾,内饮治肾"辨治思路,创立"鼓运转旋脾胃"法。其运用苓桂术甘汤常常去掉甘壅的甘草,加入辛通的生姜,称为苓姜术桂汤。吴鞠通称苓姜术桂汤为苦辛温法,将其广泛运用到寒湿伤脾胃之阳导致的诸多病证。由于,寒湿内伤脾胃之阳,所以药用姜、桂既能温通阳气,又能散表邪,并协同苓、术温补脾胃,祛除寒湿,寒湿去,阳气复,脾胃健。  相似文献   

5.
何征 《中医药学刊》2003,21(6):944-944,958
根据三焦辨证理论对叶方分门别类,并结合温病病机时行逻辑上的重组,使得叶氏诸多立法组方思想得以升华和传世。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未刻本叶氏医案》等著作的分析可知,叶氏对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通络法有着极其深入的研究。张仲景以活血化瘀通络为主,注重虫类药物的应用,创立旋覆花汤、鳖甲煎丸、大黄虫丸等,初步奠定了通络法的理论和临床基础。叶天士从临床实际出发,运用《伤寒杂病论》的理法方药指导络病的辨证施治,将通络法发展为辛润通络、辛温通络、辛香通络、虫蚁通络和补虚通络等法,为仲景通络法的继承和发扬做出贡献。  相似文献   

7.
本文在梳理吴鞠通以前性味配伍理论的发展脉络基础上,探讨吴鞠通对前医家性味配伍思想具体应用的继承与发展。通过分析发现吴鞠通临床实践中应用性味配伍思想主要受《黄帝内经》、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以及叶天士的影响。其中,《黄帝内经》中性味配伍理论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理论基础;《伤寒杂病论》中的经方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实践基础;叶天士守法变方思想是吴鞠通运用性味配伍遣药制方的指导思想。其对性味配伍理论应用并不完全拘泥于前,而是在临床实践中,针对温病的病因、病机等特点灵活运用,进一步发展了性味配伍理论在温病辨治中的具体应用。其运用性味配伍理论制方思想既有溯源、继承又有发展。  相似文献   

8.
复脉汤是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用以治疗心动悸脉结代的方剂。吴鞠通在复脉汤的基础上进行化裁,去其温阳益气的成分,形成加减复脉汤系列方,以补阴为主,适用于温病下焦证。本文通过对吴鞠通化裁复脉汤的分析,深入理解复脉汤之机理。第一,养阴为复脉之本,吴鞠通保留复脉汤养阴药之生地、麦冬、阿胶、麻仁。第二,脉动有阴阳之分,张仲景取桂枝温卫阳以复脉,吴鞠通取芍药以补营阴而复脉。第三,温病发热不伤阳气,故吴鞠通加减复脉汤不用参姜枣。在此基础上加入三甲(牡蛎、鳖甲、龟板),以应对阴虚而成的变证阴虚风动,配入鸡子黄、五味子以防阴阳离决等,这扩大了复脉汤的适应范围。通过机理的深化和拓展,使复脉汤在温病治疗中发挥更广泛作用。  相似文献   

9.
吴鞠通《温病条辨》(以下简称《条辨》)一书,载方198,立法238,它是作者在研究前人学术成就基础上写成的,其中尤受叶天士的影响为大。吴对叶极为推崇,他认为王安道“始能脱却伤寒,辨证温病,惜其论之未详,立法未备”。而吴又可又“立论不精,立法不纯”,“惟叶天士持论平和,立法精细,然叶氏吴人,所治多南方证,又立论甚简,但有医案散见于杂症之中,人多忽之而不深究”。针对这种情况,吴  相似文献   

10.
11.
湿热黄疸理论起源于《黄帝内经》,成熟于张仲景,叶天士在继承前贤理论基础上,辨治湿热黄疸颇有特色,虽然所留病案并不多,但对后世医家颇有启迪。吴鞠通对其尤为服膺,并将《临证指南医案·湿》《临证指南医案·疸》中湿热黄疸四则医案整理编入《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中。本文首先通过回顾湿热黄疸的历史沿革,分析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的思路,再从《临证指南医案》所录四则医案及《温病条辨·卷二·中焦篇·湿温》所录条文入手,阐释叶天士辨治湿热黄疸用药特色及吴鞠通对其经验的继承和发挥。  相似文献   

12.
金元医家刘完素是火热论的倡导者,其理论对后世温病学说的兴起具有先导作用。清代医家叶天士不仅在温热病的辨证治疗上对刘完素的理论进行吸收和创新,还在内伤杂病的辨治方面对刘氏的理法有继承和发挥,并归纳成外感热病、燥证、中风病和玄府理论4个方面。将二者之间的学术渊源进行系统的梳理,能够更加全面地揭示叶天士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3.
叶天士虽为温病大家,但观其医案可知,其遣方用药皆深受仲景影响。叶氏对防己黄芪汤、防己地黄汤、木防己汤、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己椒苈黄丸及防己茯苓汤六首含防己的仲景方(防己类方)的使用,不仅继承了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应用思路,亦通过结合叶氏所处时代、地理位置的特点,以防己类药物组合为基础,通过灵活的药物配伍,三焦化湿法、清热法、辛温通痹法、辛温化湿法、温补奇经法等多种治法的相互组合,极大的拓展了防己类方的应用范围。叶氏这种"经方今用"的方法能为现代疾病治疗提供重要借鉴,值得细细玩味,必将有助于当今临床。  相似文献   

14.
当归、枸杞子是《临证指南医案中》的一组常用对药,叶天士认为二者有如下功效:性味辛润,可柔补肝肾精血;质润能补阴,性温可养阴中之阳,味辛能散,补而不滞,温而不燥,尤其适宜于"病久脏阴腑阳皆伤,热药难受"者;二者均属于辛润之品,可以温柔通补脉络;当归"补带脉",枸杞子"通肝络",二者具有"柔剂阳药,通奇脉不滞"的特点,能通补奇经八脉。  相似文献   

15.
总结吴鞠通妇科病论治的思路,联系仲景对妇科病的认识,吴氏对妇人产后3病的“润筋、守神、增液”3法乃是从仲景津亏血伤、风邪侵犯发展而来.同时发现,吴氏在妇科癥瘕瘀血的治疗中所遵循的也是仲景缓中补虚、攻补结合之法.从整理的吴氏医案中发现,其对阴吹的治疗是以仲景阴吹胃肠津亏而内生燥结正反为机,完备了仲景之法.吴氏对川芎和白芍等药的论述亦体现出其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6.
《伤寒论》对吴鞠通的学术思想影响深远。从《伤寒论》承气汤的应用、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运用及对《伤寒论》三承气汤的发挥等3个方面阐述吴鞠通对仲景承气汤的运用与发挥,探讨温病学术体系与伤寒学术体系之间的继承和发展关系。  相似文献   

17.
《吴鞠通医案》中有大量医案证明,吴鞠通在临证过程中不仅善于化用经方,更能结合患者病情发展和自身经验,做出合适的化裁.从理法方药4个方面,桂枝汤证、下法和复脉类方3个角度,选取桂枝汤、承气汤、复脉汤的部分医案为例,与《伤寒论》《温病条辨》之理论条文进行对比,同时参考其他古今医家的观点.分析结果显示,吴鞠通的临证思路可分为继承自张仲景与个人临床观察2个部分,是对仲景学术的继承与发展.  相似文献   

18.
目的:在系统分析叶天士89则奇经辨证案例的基础之上,发现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继承和运用,表明医家对《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作用,以此作为中医学以经典为主线的传承模式的重要例证。方法:通过文献搜集和对比,将叶氏医案中奇经辨证的运用经验与《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内容进行综合分析。结果:叶天士在其奇经辨证的理论中充分运用并发挥了《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结论:医家是《黄帝内经》理论传承的主体,清代医家叶天士对《黄帝内经》奇经八脉理论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相似文献   

19.
基于以药测证的热病证候模型评价方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建立一套完善的中医证候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方法:以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热病证候模型为切入点,利用寒性药物与温性药物对比干预的实验研究,探讨动物模型的评价方法.结果:寒性药物与温性药物干预的对比研究结果表明,2,4-二硝基苯酚诱导的动物模型符合中医临床的热病证候表征.结论:2,4-二硝基苯酚所复制的动物模型为热病证候模型,而非炎症发热模型.  相似文献   

20.
叶天士(1667—1746年),名桂,号香岩,晚号上津老人,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的生理、病理、治疗亦多有发挥与创见。值得一提的是叶天士创立胃阴学说,提出温通胃阳,以升降为契机,燮理阴阳,阐述脾胃分治之理,对脾胃学说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本文就叶天士对脾胃学说的发挥与创新作如下阐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