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语出《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唐代王冰于原文下注:“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自王氏之后凡注此者别无新见。纵观《内经》全书,并无阳气分“精”“柔”之论,历代注家如此随文附义,将阳气一物作“精”“柔”二质之分,实有惑后学,亦难与《内经》旨意相合。“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义理何然,若能结合其前后原文是不难正确理解的。该篇日:“阳气者,烦劳则张,精绝,襞积于夏,使人煎厥,目盲不  相似文献   

2.
《辽宁中医杂志》2016,(9):1866-1868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历代存在着不同见解,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对"精"与"柔"的理解上。"精"当理解为精神爽慧,"柔"当理解为筋肉柔和。阳气具有温煦之性,能够温养神与筋,使精神爽慧、筋肉柔和。  相似文献   

3.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出自《素问·生气通天论》。它提出了阳气的运养功能,王冰云:“此又明阳气之运养也。”然而历代注家,包括王冰自己,及至当今一些《内经》教材,在注释中,都只阐明了它的滋养作用,而忽略了其主要的“运”的功能。如王冰注:“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张志聪则说:“阳气者,水谷之精也,故先养  相似文献   

4.
精则养神,柔则养筋《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开合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此句乃是“养神则精,养筋则柔”的变句。阳气入内则养五脏之神,神爽则精足;阳气行外则养肢体之筋,气和则筋柔。王冰说:“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软,以固于筋。动静失宜,则生诸疾”。杨上善亦日:“卫之精气,昼行六府,夜行五脏,令五神清明,行四支及身,令筋柔弱也”。  相似文献   

5.
中风偏瘫属于中医"经筋病"的范畴,十二经筋病候以运动障碍和疼痛为主,多表现为与动作障碍有关的疾患。《素问·生气通天论》提出:"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主动、阴主静"。经筋拘挛究其根本是阳气不足,失于养神柔筋,故治疗应调补阳气为主,通过重点加强背部及腰骶部足太阳膀胱经和督脉经线的针灸治疗,可以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中风病中出现的神志障碍及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经筋病症。  相似文献   

6.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一句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对该句的“精”字多解释为精神爽慧,“柔”字多解释为筋肉柔和(如《内经选读》北京中医学院主编,1978年版)。然而笔者对这一解释有不同的看法。“精”字在古时亦可作清字解。如《史记·天官书》言:“天精而见景星。”精即清明之意。《素问·四  相似文献   

7.
围绕"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展开的注解有很多,然诸家并未明确指出阳气的升降与"精""柔"的相互关系。因阳气升降具有明显的时空特点,其主要分布状态亦具有相应的表现形式,即魂、神、魄、精。笔者主要是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阳气升降思想的角度,阐述阳气在升降时空状态下的分布特点与"魂、神、魄、精"的生成路径,说明阳气升降对"神""筋"的影响:阳气按序升降则"魂、神、魄、精"的生成路径稳固,因而神、筋得养;阳气升降失序,即阳升太过或不及则魂、神、魄、精的生成不足,即少"精"失"柔",而神、筋不得所养,从而形成不同程度的精神意识障碍和肢体运动功能障碍。由此也可推断出阳气升降与"精""柔"的关系,"精"为阳气按序得降的结果,"柔"乃阳气按序得升而作用于人体的效用。  相似文献   

8.
慢性疲劳综合征(CFS)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该病以“脾失健运,五脏虚衰,髓海失养”为主要病机,“周身疲劳,髓海空虚”为具体表现。《素问·生气通天论篇第三》记述有:“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该论述为后世理解人体阳气“状态”及对应“功用”提出了纲领性指导。津沽脏腑推拿作为CFS的治疗手段之一,借助手法调节腹部脾胃,进而影响清阳生发,达到调治周身治疗疾病的目的。因此,可以从“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角度重新思考津沽脏腑推拿治疗CFS的理论内涵。  相似文献   

9.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历代多数医家都把“阳气”分为“精”、“柔”两个方面而加以注释。如王冰云:“然阳气者,内化精微,养于神气,外为柔耎,以固于筋”。吴崑、张景岳注法与此略同。即“精”在此指有形物质,“柔”指性能作用。如此  相似文献   

10.
温阳法临床运用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云:“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意为阳气内化精微养于神,外为柔软以固于筋。虽然如此解释并不能完全达意,但对于临床的启示却是有益的。笔者通过临床实践,按阳气能养神立论,以温阳法治疗神倦、精神萎靡、情绪抑郁、低落等患者,收到较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11.
笔者有幸跟师全国名老中医、风湿病专家朱良春教授学习 ,获益匪浅 ,兹将朱老治疗痹证的经验总结如下。1 益肾壮督以治本 ,蠲痹通络以治标朱老认为顽痹的发生、发展与肝肾、督脉的关系至为密切。经云“肾为水火之脏 ,督统一身之阳”,顽痹的发生与卫阳空疏 ,屏障失固 ,病邪乘虚而入有关 ,而“卫出下焦”,故肾督亏虚乃本病的关键。又“肾主骨、肝主筋”,筋骨既赖肝肾精血的充养 ,又赖肾督阳气的温煦 ,若肝肾精亏 ,肾督阳虚 ,不能充养、温煦筋骨 ,则使筋挛骨弱 ,邪留不去 ,痰浊瘀血逐渐形成 ,终使关节变形 ,活动受限 ,而成顽痹。因此益肾壮督乃…  相似文献   

12.
临床中膝骨关节病种虽然繁杂,但属阳虚者占50%~60%之多,在临床过程中,应注意阳气在疾病发生、发展和预后中的决定性作用。"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是在《黄帝内经》中所阐述的,临床应用比较广。笔者通过重点加强脾胃经的温针灸治疗,振奋阳气,从根本上发挥阳气"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以改善运动功能为主膝骨关节炎病症。  相似文献   

13.
《素问·生气通天论》云:“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凡阴阳之要,阳密乃固”。所言皆强调了“阳气”的极端重要性。孙师在《千金方》五脏病的治疗中,将其要旨贯穿于各篇治疗之中,发挥得淋漓尽致,具有极高的临床价值,后世医家难以企及。  相似文献   

14.
在《素问·生气通天论》中记载"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者万事万物之根本,也是人体之根本。扶阳之目的在于调衡人体阴阳、气血、津液生理状态,恢复人体的阴阳本体结构,从而使机体达到"阴阳、气血、津液动态平衡"状态。慢性骨髓炎属于中医学"阴疽""附骨疽""附骨痈"范畴,"疽证"一般属于阴证、虚证、寒证。阴疽多由素体阳虚、营血不足、寒凝湿滞,痹阻于肌肉、筋骨、血脉所致。通过扶助阳气起到温通经络、益精养神、柔筋养筋的作用,而扶阳养筋理论是遵循"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的治疗原则和思想体系,体现了中医治病的基本原则,在辨病基础上的辩证论治和辨证论治过程中的随证加减,从而为科学、准确地判断把握中医对慢性骨髓炎治疗策略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钱小燕 《新中医》1997,29(10):21-22
笔者根据前人所云阳气之重要性,尤其是阳气“精则养神,柔则养筋”之功,对老年某些顽固性疾病,采用振奋阳气之法治疗,认为其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足太阳经是唯一“主筋所生病”的经脉,病候中所述“腘如结”“腘痛”“腘挛”均属于膝痹的常见症状,且其经筋、经别的循行亦与膝腘密切相关,但鲜有从足太阳经论治膝痹的相关报道。膝痹发病与足太阳经易感外邪侵袭耗损阳气导致阳不柔筋密切相关。治疗膝痹的常用经脉、穴位和方法均直接或间接作用于足太阳经,可恢复膝周阳气,达柔筋缓节之效。本研究基于足太阳经与膝关节的关联特点,以“通阳柔筋”为切入点,从膝痹的病因、病机和治疗等方面进行深入探讨,进一步丰富足太阳经“主筋所生病”的理论内涵,为膝痹论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7.
论痹证当重除湿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丁元庆 《光明中医》2001,16(1):23-25
1 痹证病因有四,湿居其要11 痹分寒热,湿为主因:风寒湿热邪气是痹证发病的原因。临床按其属性,可分为寒热两大类,即风寒湿痹与风湿热痹。综观痹证发生发展的病理过程及其临床表现,每与湿邪有着密切的联系。痹证之湿,非由外袭,即自内生。湿邪留着筋骨肌肉关节,则疼痛、肿胀、沉重、浮肿;湿邪久结,生痰生瘀,阻滞经脉关节,则疼痛、变形。痹证之关节肿胀非痰瘀,即湿邪,但痰瘀之成较晚,而湿邪则存在于痹证发生发展的全过程。故又有“痹必挟湿”之说。湿为阴邪,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临证指南医案》曰:“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惟其有形,故为诸邪之…  相似文献   

18.
论点摘编     
周大成在《中医杂志》1996年第8期上撰文,介绍史济柱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经验。①痹必夹湿,虚实错杂,正虚为本。历代多遵《黄帝内经》外邪致痹说,史师认为痹证因于内外合邪,又以正虚为本,凡脾虚失运、肝肾两亏、阴虚阳亢、阳衰不温不固、气虚运弱等皆可致瘀滞,故风、寒、湿、热、痰、瘀均可由内而生,滞于筋脉关节,则痹从内生。外邪之中尤以湿邪为多,  相似文献   

19.
坐骨神经痛属中医“腰腿痛”“痛风”“痹证”范畴。多因劳累过度、损伤经络气血、肝肾不足复感风寒湿邪而致。笔者近年来运用自拟消痹药酒治疗坐骨神经痛50例.并与舒筋活络液治疗的40例作对比观察.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许启蒙 《中医杂志》2002,43(9):655-656
刘新生老师长期在基层山区工作,由于地处高寒,痹证患者较多,因此,其在临床实践中,对痹证的治疗用药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往往能用普通的药而起沉疴。现撷取其一二介绍如下。1 痹证病因,以寒为主,用药注重温通对痹证病因的认识,刘师认为.无寒不作痹。虽然《内经》中有“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的论述,但三者之中,寒邪与痹证的发病关系最为密切。其一,寒邪具有凝滞、收引、易伤阳气的致病特性,以致经络关节气血闭阻不通而产生疼痛。其二,在寒与风和湿的关系中,寒起主导作用。风因寒而生,寒因风而重;湿为阴邪,感邪早期,多从寒化。风邪和湿邪若不兼寒,难以为痹。故刘师认为,痹证的治疗应以温通为主要方法。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