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伤寒论》仲圣治水方剂16种,组方配伍严谨,灵活得法,巧妙得当,药物组成只一味或剂量之差则改变功效,所治病证迥然有别。以水饮内停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桂枝、炙甘草,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温阳健脾,利水降冲;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温通心阳,化气行水;茯苓甘草汤,温中化饮,通阳利水。以水热互结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猪苓、泽泻,皆治小便不利、口渴、身热,五苓散利水渗湿、温阳化气;猪苓汤利水、清热养阴。以阳虚身痛为主治方剂均用附子、白术、茯苓、白芍,皆温经散寒,渗湿止痛,真武汤温阳散寒以祛水邪,适用于阳虚水泛诸证;附子汤温阳补虚以祛寒湿,适用于阳虚寒湿入侵所致身痛诸证。以痰饮停聚为主治方剂均用茯苓、白术健脾利湿和温阳化气之品,温阳利水,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治脾阳虚不能制水,水停胸胁所致痰饮,病位在脾;五苓散主治太阳经腑同病,膀胱气化不利蓄水证,病位在膀胱;真武汤主治脾肾阳虚,水气内停,阳虚水泛,病位在肾。还有温肺化饮、解表散寒的小青龙汤,治疗太阳伤寒兼里停水饮证;利水通阳的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等。病机不同,选方不同,功效各异,充分体现了《伤寒论》辨证施治运用。  相似文献   

2.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中,由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五药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益命门之火,散下焦之寒为君;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为臣;生姜辛温,佐附子温散水气;更使芍药以和里,助附子入阴破结,五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临床加减应用此方,凡一切阳虚水泛,火不生土之证皆所适应。现将笔者临床治验四则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3.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中,由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五药组成.方中附子大辛大热,益命门之火,散下焦之寒为君;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导水下行为臣;生姜辛温,佐附子温散水气;更使芍药以和里,助附子入阴破结,五药合用,共奏温阳散寒,化气行水之功.临床加减应用此方,凡一切阳虚水泛,火不生土之证皆所适应.现将笔者临床治验四则作一简介.  相似文献   

4.
目的 采用数据挖掘的方法对中药治疗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的临床组方用药规律进行探索。方法 检索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等7个国内外数据库从建库起至2021年10月有关中药治疗心力衰竭伴利尿剂抵抗的文献。采用频次分析、关联规则分析、聚类分析等方法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最终纳入文献41篇,包含方剂39首。该病以阳虚和水停为最主要证素,共使用单味中药72味,累计使用438次,使用频次前5的依次是茯苓、黄芪、附子、白术和桂枝。使用频次≥5次的中药有30味,涉及9种功效,以补虚药、利水渗湿药、活血化瘀药和温里药为主。关联规则分析得到白术→茯苓和桂枝→茯苓等以茯苓为核心的药物配伍。聚类分析得到6个新方组合,功效以温阳利水、益气活血为主。结论 心衰伴利尿剂抵抗为本虚标实、寒热错杂之证,核心病机为“虚”、“水”、“瘀”,临床以阳虚水泛为主证,治以温阳利水为主,辅以益气活血,茯苓配伍白术、桂枝为常用药对组合,真武汤为治疗该病的基础方。  相似文献   

5.
杨洁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5):665-665
真武汤出自张仲景《伤寒论》,由"茯苓、芍药、白术、生姜、附子"5味药物组成,功能温阳利水,是治疗肾阳衰微水气内停的方剂.方中用大辛大热之附子温肾助阳化气为主药,茯苓、白术健脾渗湿利水为辅药,佐白芍以敛阴和阳,生姜味辛性温,即可协附子温.肾化气,又能助茯苓、白术健脾利水和中降逆,共组成温肾健脾,温阳利水之剂.临床实践体会到:本方应用不仅限于内科,亦可广泛运用于各科.只要详细辨证,随证加减.可收异病同治,一方多用之效.  相似文献   

6.
真武汤证为水饮内停兼有表邪未解的外邪里饮证,其病性为阴证,为少阴、太阴合病。真武汤方中生姜一方面解少阴表证,一方面温化水饮;炮附子既可以助白术、茯苓化饮,也可助生姜解表,故真武汤不用桂枝而用生姜。真武汤证与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证的病机均为外邪里饮,可以认为真武汤是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去炙甘草、大枣、加炮附子而成。芍药主治邪气腹痛,利小便,真武汤方证的一个主症即是腹痛,白芍敛阴和营,缓急止痛,利小便,使水饮祛而不伤津,故真武汤不用桂枝反用芍药。  相似文献   

7.
张仲景《伤寒论》方剂配伍精巧,立法严谨,单茯苓一味药,便与30味中药相互配伍,组成药对,形成15首方剂,对应不同证型,发挥多种功效,不仅重视茯苓本身功效发挥,通过剂量与配伍变化,达到一药多能效果,茯苓与30余味药味组成药对,对应不同证型,从茯苓淡渗利湿、健脾宁心功效出发,多种药对发挥不同功用,茯苓-猪苓、泽泻,渗湿利水;茯苓-桂枝,通阳化气,平冲利水;茯苓-附子,温阳利水;茯苓-人参,补气健脾,安神利水;茯苓-芍药,益阴利水;辨证施治,用药精准,实为后世末学之楷模。  相似文献   

8.
刘福生 《江西中医药》2007,38(12):52-52
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出自《伤寒记》、《金匮要略》,方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组成.功用健脾渗湿,温阳化饮.方中茯苓淡渗利水;桂枝温阳降冲,助气化以行水;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以制水.仲景原用其治疗太阳病误用吐下所致脾胃阳虚、水停心下之证."伤寒、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脉沉紧,发汗则动经,身为振振摇者,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汤主之".及"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夫短气有微饮,当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风湿性心脏病中药复方专利的用药规律,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提供依据。方法登录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公布公告网站(http://epub.sipo.gov.cn/),检索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复方专利,采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对专利数据的主治证型、频数、配伍规律、核心药物及新处方进行挖掘分析。结果纳入1996年1月-2019年7月治疗风湿性心脏病的中药复方专利105项,涉及药物373味,最常见证型为心脉瘀阻证(28次,26.67%);常用药物为桂枝(50次,47.62%),常用药对为白术-茯苓(31次,29.52%),常用角药为黄芪-白术-茯苓(19次,18.10%);置信度较高的关联规则有"当归,五味子→麦冬"等;核心药物为桂枝、茯苓、黄芪等;核心组合有"白术-茯苓-生姜"等;新处方有"白术-生姜-细辛-丹参-制附子"等。结论中医药治疗风湿性心脏病应注重辨证论治与用药规律,以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0.
浅析《伤寒论》中生姜的应用特色和规律,进而总结出生姜主要功效为:配伍大枣、甘草调和营卫;配伍半夏、吴茱萸和胃降逆;辅助桂枝、麻黄辛散风寒;配伍茯苓、白术宣散水邪;配伍清酒、当归宣通阳气;配伍厚朴、橘皮开胃醒脾六大方面.临证处方可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11.
苓桂术甘汤,以茯苓淡渗利水,桂枝辛温通阳,白术健脾燥湿,甘草和中益气。该方既能燥湿于中焦,利水于下焦,又能温阳健脾,化气行水。由此可言不仅可用于“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之证,推而广之,可用于多种寒湿水饮内停机体而不化之证候。故但凡脾阳不振、水湿不化之证,均可化裁治疗。  相似文献   

12.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有温阳利水的功用,是临床上被广泛运用治疗各个系统疾病的名方。真武汤方:茯苓三两,芍药三两,白术二两,生姜三两(切),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方中炮附子温振少阴阳气,复肾阳;白术苦温燥湿,健脾制水;茯苓淡渗利水,佐白术健  相似文献   

13.
仲景真武汤由制附子、白术、茯苓、生姜、芍药组成。具有温阳行水之功效,用治阳虚阴盛,水气内停之证。笔者认为,通过增加药量,改变药物间配伍关系,可扩充本方的利水作用和主治范围。现试如述下。一、温肾化水温肾化水,必以附子为君。其用量可在9~20克范围内调整。附子补火助阳,能温壮命门之火,振奋肾阳的气化功能,使之主水有权。正如张元素所说:“益火之源,以  相似文献   

14.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简称肺心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脾胃虚弱,标实为水饮、血瘀、痰浊,应治以健脾益气,温阳利水,活血化瘀。病久伤正者,给予白术、黄芪、太子参等益气健脾,配伍当归、川芎等行气养血活血。水肿明显者,应脾肾双补,温阳化气利水,常用附子、生姜温阳化水,茯苓、猪苓、泽泻淡渗利水,配伍白术健脾补气;痰瘀互结者,予半夏、白芥子等温肺暖脾化痰,丹参、桃仁、红花活血祛瘀,桔梗、枳壳行气化瘀。脾胃在本病发病和治疗中起重要作用,平素注意顾护脾胃,可减少慢性肺心病急性发作和感染的次数。  相似文献   

15.
结合临床验案,对《伤寒论》中苓桂术甘汤、苓桂甘枣汤、茯苓甘草汤三方进行辨异。三方主治之证就病性而言,均为阳虚水停证;在病位上却有明确界限:苓桂术甘汤证病位在中焦脾胃,苓桂甘枣汤证病位在下焦-“脐下”,茯苓甘草汤证病位在上焦心肺;就病势而言,苓桂术甘汤证和茯苓甘草汤证较缓,苓桂甘枣汤证较急。三方主治病证同中有异,其关键是白术、大枣、生姜的配伍变化之区别。  相似文献   

16.
从药物组成浅析“苓桂”四方证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鑫 《吉林中医药》2010,30(9):799-800
《伤寒杂病论》中的"苓桂"四方,均为治疗阳虚水停的要方,但四者病位支孙尽相同,苓桂甘枣汤善治上焦心阳不足,下焦水饮停留的欲作奔豚症,苓桂五味甘草汤专治上焦水饮壅肺,下焦肾阳不足之上实下虚证,苓桂术甘汤尤治中焦脾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的痰饮病,茯苓甘草汤则主中焦胃阳不足,水停心下中焦之证。四方同中有异,关键在于大枣、白术、五味子、生姜的选择配伍的不同。  相似文献   

17.
角药是三味具有一定联系的中药组合。本文通过整理分析《小儿药证直诀》中治疗脾虚泻的条文和方剂,挖掘提取出7组治疗脾虚泻的角药:“人参、白术、茯苓”角药健脾祛湿;“茯苓、白术、陈皮”、“陈皮、木香、诃子”健脾行气;“人参、白术、干姜”健脾温阳;“人参、白术、甘草”补脾和中;“使君子、厚朴、甘草”健脾消积;“天麻、全蝎、僵蚕”健脾祛风。通过分析以上角药的药味配伍、功效组合等方面可得:这7组角药或同类相须,或异类相使,或独立成方,或作为方剂的主要组成部分存在。钱乙认知的脾虚泻,是包含了脾虚气滞、夹积、夹风,脾阳虚衰等兼证和变证的广义上的“脾虚泻”,故治疗时是健脾祛湿与行气、温中、消积、祛风等治法的结合。笔者基于钱乙的脏腑辨证学说,在小儿疾病的诊治中重视“五脏相关,以脾为本”,用“人参、白术、茯苓”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茯苓、白术、陈皮”治患儿胆道闭锁术后;“陈皮、木香、诃子”治疗小儿慢性咳嗽;“人参、白术、甘草”治未病;“使君子、厚朴、甘草”治疗疳证;“天麻、僵蚕、全蝎”治疗儿童抽动症,均取得较好的疗效。可见《小儿药证直诀》脾虚泻角药不仅在小儿泄泻,亦能在小儿肺系、心肝系疾病及治未病中发挥...  相似文献   

18.
真武汤运用一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真武汤是仲景扶阳抑阴,化气行水的代表方剂,配伍严谨,药品精良,仅有附子、茯苓、白术、芍药、生姜五味组成。取其附子辛热,以壮肾阳,使水有所主,白术燥湿健脾,使水有所制,生姜宣散,佐附子以助阳,是于主水之中有散水之意,茯苓淡渗,佐白术健脾,是于制水之中有利水之用,芍药既敛阴和营,又可制附子刚燥之性。诸药合之,共奏扶阳抑阴,化气行水之功。余常用真武汤治疗充血性心力衰竭、慢性肾炎、尿毒症疾患,临床疗效满意,兹举验案两则,聊供同道参考。  相似文献   

19.
真武汤载于《伤寒论》,由附子、白术、白芍、茯苓、生姜五药组成。有温阳散寒、化气引水之功。此方临床应用,甚为广泛,凡一切阳虚水泛、火不生土之证皆所适应。发热例赵×,男,46岁,门诊号251327,1984年3月28日诊治。  相似文献   

20.
孟涌生 《北京中医药》2007,26(9):628-631
真武汤出自《伤寒论》,由炮附子、茯苓、生姜、芍药、白术组成,适用于脾肾阳虚、水气内停等证,为温阳利水之经典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